目前分類:研究生活 (29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今天和明仁約了一起看中醫,約十一點碰面。

我掛了號,護士小姐要請我去熱敷,我看到姜醫師
就先請護士小姐等一下,我去找醫師聊天,
順便拿印好的我寫的東西給他看。

一如往常,白天沒有什麼人,我也沒有等。
我問醫師有沒有在忙,醫師看一看,沒人。
我就跟醫師聊了一下,說這是我寫的東西
然後今天是來看肩膀的。我說肩膀和髖部不知道有沒有對稱關係。

醫師幫我看了看,我看到明仁來了,我請明仁一起進來,
因為我知道他也是要看肩膀,他一開始有點不好意思。
不過我這個沒事就是愛湊熱鬧,硬是把他叫來。
醫師看到了,就請我們一起換到另外一間比較大的房間,位置在最裡面
有一張整脊床,和兩張椅子。

醫生開始幫我瞧肩膀,輕輕柔柔的,時有點按,一推一拉,一扭一轉
我整個人放鬆,身體聽憑擺布,我感覺得自己的肌肉在扭,骨節間也時而作響
我感覺肩膀的肌群像是圓一樣的,前旋後旋,很明顯地感受到"圓"的運動。
後來醫生幫我理筋,他是用尋的,以一伸展區為單位,順循肌理而下,時而酸楚
偶然點按,我會在"壓痠點"啊出來,但那不會不舒服。


他說我的傷,有點嚴重,因為是受傷了,不管他,然後又修復,又受傷,有沾黏的趨向。
他教了我幾個動作,一個右手高抬,後繞左側梳頭,繞頸,
在手肘抬轉至最高的時候,呼吸,用吸氣的力量去舒展肌群
而不是刻意用力拉扯。透過這種圓的運動,可以把我的肌肉舒張開。
復健師一般會教用手指向上爬墻壁,但是那只有一個方向,肌肉活動也只有一部份。
但是透過旋轉,可以試著把這些肌群活絡開。

他也教我在門旁,運用門來當支點,一樣作繞頸梳頭的動作,
肘側靠於牆,身體漸漸前傾,透過身體的重量,來對沾黏的肌肉加壓
身體可以微扭轉,以身體扭轉的方式,帶動肩後沾粘肌群,以求活絡。

另一個,則同樣利用門旁牆壁,但右肘置於頸前,右手後繞頭
以肘頂牆,以牆為支持,將身體的重量慢慢放上去,這時右手會被壓的更後面一點
然後身體向右側輕輕扭轉(也可以配合呼吸),這時候右肩後肌也會被拉緊,
而達到伸張的效果。

教完了我和明仁這三個動作以後,姜醫師請我繼續坐著。
他分別托著我的肩、我的肘的不同部位,作旋繞,一轉一推,一張一縮,再次放鬆。
他在我的側邊,以一手靠著我的肘,將我的手從前臂、手臂到肩,作側面旋展舒張。
我整個人放鬆,被他帶動著,相當舒服。

後來調完我以後,輪到明仁。
明仁坐著,我好奇地看著醫師的手法。
醫師看我這麼好奇,就問我想要知道什麼。
我說我想要知道大姆指怎麼用力,是用指尖還是指腹。
他沒有回答我的問題,他說,那需要經過基礎訓練,那要很久的功夫。
用指尖還是指腹不是重點,說著說著,他就用指尖輕點明仁頸子,選點按而鬆頸。
明仁說,他平常會自己拉緊脖子,以求放鬆,會有"喀"一聲。
醫生請明仁作一次,果然有輕輕喀一聲,醫生說了一聲"不錯",
然後說其實不需要用到有聲音,只要有拉緊就可以了。
說著說著,就在他折縐的衣角上,柔柔地把衣角拉直,有些張力。
他說就像這樣就可以了,不需要有喀一聲,有沒有拉到不是用聲音來判斷的。
(這裡讓我想到有些患者覺得一定要聽到聲音才算有瞧好,
而有些推拿師也以弄出聲音為目標,以取信患者,但姜醫師的看法不一樣)

(另外,他說像我們沒有受過訓練的人,可能按摩不到十分鐘,
手指就會受傷了,按摩不是硬壓硬壓的)

姜醫師說,那個基礎訓練,可能訓練下來,會把人都嚇跑。
他說要先學習掌握"質感"(我猜想是指人與人接觸時的那種觸感)
他說先從抓米學習,一直抓抓抓,抓到一個程度,
你就會知道別人的身體那邊是緊的,那邊的是鬆的,那裡有穴道,那裡是阿是穴
(他說其實到處都是阿是穴) 他在按摩推拿的時候,並不是按著教科書什麼肌什麼肌
也不是說針灸一定要幾寸幾寸,那個位置是死的,但是按摩推拿的人是活的。
重點在於醫生與病家之間的感覺,透過醫師的觸感,去看骨頭、肌肉紋理,去循輻湊。

他問我,他有沒有跟我講過三焦,我說記不太清楚。
他講三焦者,幕也,就像是一層遍佈全身的東西,在身體的皮層底和肉理間
按摩就是要按三焦,扎針也是要扎三焦,三焦所在的位置,不會太深,也不會太淺。
因為用力過多,或扎針過深都會失卻目標,而用力不足,扎針太淺又達不到效果。
(他在講這個的時候,我一直想到致中和的概念...)

他說這個東西是內科不那麼重視的。
其實當我們在按摩推拿的時候,譬如剛才的側面旋伸展肘的動作時,肩被帶動
五臟六腑何嚐不是被帶動。五臟六腑各有各的幕,
這就像台灣和菲律賓各有各的海域一樣,當雙方都宣稱有二百公里的時候,會打架
五藏六府也是,他們也會互相打架,會交爭,這時就會發炎。
透過傷科手法,帶領身體運動,也會使得交爭雙方得到調理,
也就是說,傷科手法同樣可以治療內科疾病。
但姜醫師也說到,傷科手法治病,醫師會累個半死,還花很多時間,那有開藥方便
所以大部份醫師也還是選擇以開藥的方式來進行治療,誰會有閒功夫去關心這個部份。

而且傷科手法的傳承也是各門各派,要作到精巧,
必須回到基礎功夫,基礎功夫打好,才能心靈手巧。
像他們並不會特別強調身體一定要瞧到"喀喀喀"的聲音,他們不是這樣瞧的。

我在想,這種流派之爭,實在是很有趣的現象啊,有活力的東西總是充滿爭議的
小柚加油啊,我覺得你可以多跟他聊聊著,傷科界實在有些很有意思的現象。
而從中醫來看,內外科之爭也是很有趣的故事。

對了,姜醫師說,其實現在的醫師不重視傷科,不重視質感,
連骨頭歪了那麼大,都不知道,更何況三根手指頭那麼細微的感觸。
所以其實有些醫師,會去練什麼八段錦,什麼什麼功的,都是為了掌握身體的質感
掌握在病人接觸時,身體所使用的力氣能夠勻稱,而能作觀察與治療。

我說,像有些醫師會說,學中醫的,如果不是學佛或者學道,會遇到瓶頸。
姜醫師同意這個看法。我猜想,不論學佛或學道,在某個意義上,都是開發身體自覺吧。
使得身體的感覺變得更敏銳,心神更明靜,而能審辨精微。

後來明仁問醫師說,他覺得他自己都放鬆了,為什麼肩膀還是會抽痛。
姜醫師又用了一個很生動的形象比喻。
他穿的衣服是襯衫,他的手指伸進扣子與扣子之間的孔隙,扭轉糾纏。
他說,如果肌肉已經糾纏在一起了,就算你放鬆,他還是纏在一起。
所以雖然自覺放鬆了,但是身體已經病變了,那麼痛的地方還是會痛。
(我猜想,所以"糾結"還是需要去"化解",才會開通的吧)

醫師幫明仁推拿的差不多了,就請我們兩個去熱敷,
後來護士幫我們貼了藥,結束了我們這次看病的經驗。

angodsou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今天早上去報名預官,結果還是差一個步驟,
手續還是沒辦完,明天最後一天再辦完吧

因為左邊的腳還是卡卡的,右肩也緊緊的,所以去看中醫。
過了台電大樓,我到了遇見中醫的門口,看到門口貼了一張紙
說今天早上看診的是易醫師,我有點猶豫,因為我沒有給她看過。
不過既來之,則安之,那就還是看吧。

掛了號,沒有等,就直接看,沒有什麼人,
或是這時間只有起得來的閒學生才會去看吧

易醫師(不是易先生哦,是易小姐)很親切。
我跟她說我的膝蓋怎麼了,說後面的筋很緊諸如此類。
她幫我找壓痛點,左膝偏右,骨頭緣處有壓痛點。
然後又在附近巡,尋找痛點。

我說肩膀也有點痛,我跟她說,我記得姜醫師有講過人體骨架應是一個"工"字形。
所以我的膝蓋那處的肌肉不舒服,有可能是因為我的髖部有點歪掉。
她幫我在髖部後面找痛點,發現身體真的有點偏移和歪斜。

我們討論了電腦姿勢的問題,我有可能是因為打電腦的時候,身體有扭轉
或者歪歪的,不正,所以肩膀和膝部的肌肉會有拉緊的感覺。

後來我們聊到姜醫師,她說姜醫師有跟她提過我這個學生,
說幫我扎針時的事情,說我是個有趣的人。
我覺得他們兩個也很有趣啊,易醫師和姜醫師是同年考上後中的,後來變成夫妻
我覺得這種一同努力,一起朝目標邁進,開同一間診所,這故事還蠻動人的。
有的羨慕他們呢。

後來聊著聊著,醫師叫我不要吃香蕉、茄子、啤酒,大白菜什麼一些比較涼的食物。
因為我的氣比較虛,也叫我少喝冰的,我實際上已經沒有在喝冰的東西了,
天涼了,身體的感覺倒也還不差。

聽到啤酒,我就好奇的問,那藥酒可以嗎?
她說可以啊。

我聽了還蠻開心的,就繼續問,那像頂好賣的那種五加皮酒好嗎?
她說可以自己泡啊。

我就說,啊,自己泡,要怎麼泡?
她說就用六瓶米酒頭,
放入瓶子(可去火車站後的青山儀器行買),
加上藥材和冰糖,放三個月就可以喝囉。
我聽了躍躍欲試,就請醫師開藥方給我。


後來我就去作推拿,在豪華的個人小空間薰洗
後來給推拿師傅推,是胖的那個師傅,
他的手法讓我又痛又癢到沒有辦法觀察和偷學
只記得很多旋轉的動作,左旋右旋,旋跨旋膝,偶爾抽直。
他幫我鬆整個左腳,從髖部鬆到腳踝,
弄好以後,他請我下來走走,我覺得整個左腳都不左腳了 
那種身體感有點不一樣,因為之前較為緊繃,但放鬆以後,
好像整個人跟自己不太熟的那種感覺,蠻有意思的。

推拿師請我坐好,看我的坐姿。
他說是物去適應人,而不是人去適應物 (我用我的話來說)
電腦的位置有點歪,要嘛就是把電腦擺正,要嘛就是自己移動椅子,使椅子與電腦正
而不是偷懶,讓自己的身體去適應不良的環境,長期下來,這些細微的歪斜會損傷身體。

我謝謝推拿師,跟易醫師拿了方子(藥酒的方子),
易醫師跟我講去那家中藥行買藥,說那家是百年老店,比較可靠
然後記得跟他講要好一點的人蔘,一兩可能會上千元。
說整個藥酒泡好,可能會花近兩千元吧,但是可以喝半年。

我謝謝醫師,離開了診所。
覺得很有趣,已經約了朋友找時間一起去廸化街買藥材
還要去火車站那邊儀器行買罐子。
三個月後就可以享受成果啦~
聽醫師說泡起來的酒很好喝,真期待啊~ 啦啦啦

angodsou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社會的麥當勞化》是George Ritzer在韋伯理性化理論的基礎上,所發展出來的一本書。這本書以麥當勞化作為核心,貫穿全文。我所閱讀的版本是2002年台北弘智文化出版社,林祐聖葉欣怡的譯本。
本書共有十章,加上前言共十一章。第一章討論麥當勞化的開始,第二章介紹麥當勞化的先驅,討論科層化、科學化管理、生產線(裝配線)等概念與歷史。第三章到第六章,分別討論麥當勞化的四個層面,舉了相當多的例子。第七章討論理性的非理性,指出麥當勞化理性化過程中所造成的非理性後果。第八章指出連人的生死都麥當勞化了,麥當勞化可謂無遠弗屆。第九章則將麥當勞化與相關社會理論連結起來作討論,首先說明麥當勞化的動力,接著討論全球化、在地化與文化帝國主義的問題,再來是後工業、後福特、後現代等主義的觀點,最後則是一些去麥當勞化的實例,指出去麥當勞化的可能性。第十章,也就是最後一章,則是提供一些實際的,甚至有點奇想式的建議,指出如何從批判角度來面對麥當勞化。

  <前言>說明這一版有些什麼更動。

  <第一章 麥當勞化的開始>則說明麥當勞化是怎麼開始的,指出各處都可以看到麥當勞化的踪影。所謂的「麥當勞化」,是指「速食餐廳的原則逐漸在美國社會以及世界各地的各個部門取得統治地位的過程。」(2) 所謂的「麥當勞化」,包括(a)「效率」、(b)可計算性、(c)可預測性、(d)非人性科技的控制等四個層面,而理性中的不理性則被Ritzer認為是第五個層面。而「麥當勞化不只影響著餐飲事業,甚至在教育、工作、衛生保健、旅行、政治、家庭以及社會的每一個層面,都可以看到麥當勞化的蹤影。」(2)接指討論在麥當勞化的趨勢底下,什麼東西沒有被麥當勞化。最後,則從個人及集體的層次討論如何抵抗麥當勞化。整章簡短介紹了本書討論的主題。
  
  <第二章 麥當勞化與麥當勞化的先驅>回顧了韋伯的理性化理論,討論了科層化的概念。Ritzer說「麥當勞化的現象就是韋伯理性化理論的擴大與延伸。對於韋伯而言,理性化的模式就是科層制;對我來說,速食餐廳的型態就是麥當勞化的典型。」(43-4)在本書中,Ritzer所指的麥當勞化或理性化,指的是「形式理性」的擴張。所謂的形式理性,「代表行動者在受到規則、規律以及龐大社會結構的形塑時,尋找最理想的方式達成本身所欲求的目標。」(44)隨著形式理性的擴張,導致了「鐵牢籠」的誕生。Ritzer指出,休閒娛樂受到這種形式理性擴張的吞噬,而大屠殺更是在理性化的條件下才有可能產生,透過這兩個極端的例子,說明在人們想像不到的地方,理性化都不吭聲地在發揮作用。而理性化的具體操作,以泰勒的科學化管理為原型,透過割裂工作內容成為細節,由工人不斷重複同一動作的方式,來提高工作效率,使得工人成為裝配線上的機器。工人因此感到異化與疏離。裝配線生產出來的汽車,促成郊區住宅的理性化發展。郊區住宅以標準化的步驟建成,同質性高。隨著汽車的普遍與郊區住宅的興起,購物中心隨之而生,而麥當勞則與購物中心形成互補。汽車時代。購物中心及連鎖商店互為增強,進一步推展麥當勞化。而最理性的系統──麥當勞於一九三七年誕生了。

  第三章到第六章主要討論麥當勞化影響各層面的實例。在此僅就我覺得較有趣的部份進行說明。第三章,討論效率。效率指的是選擇最理想的手段達到目標。然而,重視結果而不重視過程,導致吃飯像是加油,速食塞進嘴巴就像車子加滿油一樣,快速而無味,飽是飽了,可是吃的過程被簡化了。為了達到吃飽的目標,連餐點的選擇也簡化了,麥當勞的餐點是標準化而有限的,永遠只有那幾樣東西。而自助式的回收餐盤餐具,實際上是讓消費者變成員工,在作無償勞動,這一點實在很有意思,廣告說「麥當勞都是為你」,我以前常戲謔地說「麥當勞都是為你~~的錢」,但Ritzer的說法更有趣:「我們都是為麥當勞」。不然我們幹嘛幫麥當勞倒垃圾,為什麼要排隊等候,為什麼花錢吃那不怎麼健康的玩意呢!因此,Ritzer指出「我們必須要記住的是,設計用來增加效率的機制,通常是把組織本身的利益放在最優位,而他們並不會以相同的標準為消費者著想。」(104)所以所謂的效率,必須要注意是誰的效率(whose efficiency)。以麥當勞作為典型,其他各層面如家庭、購物、教育、衛生保健、娛樂、宗教也都出現追求效率的傾向。

  第四章,討論可計算性。透過數字化的過程,數量成為品質的同義詞,而出現了大即是好,多即是好這樣的想法。拿一個最常見的例子,大學生很容易去比較誰寫的報告頁數比較多,誰修的課比較多,但卻從來沒有人去實際想想報告裡到底寫了啥鬼,修課修了啥屁,腦袋瓜子裡到底記住了什麼。對數量的要求,導致品質的變化,修完一門課,期末考考完通通還給老師,而教授也很慘,SSCI制度底下,產出大量不需過問的作品。而運動方面,更是通通量化,收視率的影響,使得籃球賽為了刺激好看,要求快速進攻,在24秒內要出手投籃,而棒球方面,指定打擊制度,改變了棒球比賽的風格。重視可計算性造成重視數量重於品質、將產品與服務簡化為數字,以及虛構的數量(所謂打腫臉充胖子是也,譬如學生會自誇,我唸了二十本書喲,但他的唸,或許只是瀏覽過而已;或某某教授一年出五六本書,但實際上都是他學生寫的,諸如此類皆為虛構的數量)。

  第五章,討論可預測性。可預測性意指沒有例外情況發生,一切都在預料之中。「為了達到可預測性要求,一個理性化的社會強調紀律、規律、制度化、形式化、例行公事、一致性以及有系統的運作。」(148)但可預測性也導致例行化,使人麻木不仁。在本章Ritzer主要討論的層面包括創造可預測的場景、與消費者的劇本式互動(照本宣科)、讓員工的行為更能被預測、建立可預測的產品與過程以及極小化危險與不愉快發生的可能。在工作的場景中,創造可預測性的主要原則是科層制,透過職位、階級以及檔案化的方式來達到可預測性。(152)可預測性造成了同質化的後果,所有的連銷商店長得都一樣,不管是產品或是店員都被要求一致(店員穿著制服,有例行的口號);大學則使整齊劃一的教科書,考試出選擇題,而儘量少出會讓學生天馬行空的申論題;電影分級級使人能預期看到什麼樣的電影內容。由於人們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不必去面對意外,不必體驗未知,甚至無知,所以人們在其中相當愉快,感到非常的舒適(comfortable)。就連露營登山也相當的舒適,各種現代化的設備與資訊,使出野外像在家一樣地舒適(譬如特別跑到奇萊山上吃燒酒雞之類的)。「可預測性強調紀律、系統化及慣例,使得相同事情不管出現於何時何地都有相同的表現。」(175)但一個可預測的世界,也可能輕易變成一個無聊的世界,Ritzer言道:「相較於不可預測性,無聊對於人們來說可能是更大的威脅。」(176)我同意他的看法。

  第六章則討論控制的問題,著重於非人性科技如何控制人類。「造成理性化系統的不確定性、不可預測性和無效率大部份的原因是人類的因素-無論是在其中工作的員工,或者是接受服務的顧客」(184),因此,加強對人類的控制,是理性化的必要條件。在作菜方面,廚房像是工廠,廚師幾乎被廢了武功,只要有微波爐,人人可以是食神~就像麥當勞的員工不見得會作菜一樣,他們只要會按表操作機器即可。由於作菜被簡化為幾個程序與步驟,人們只需要機械式的操作,這導致當危機(或說是例外情況)發生時,人們缺乏應變的能力,Ritzer用的是飛行員的例子(195)。而顧員成為隱性的員工,透過空間的擺設及動線的設計,使人會自發地幫忙倒垃圾,而空間的設計也使人快點吃完快點走人,而有的餐廳甚至限制顧客的消費時間,要求多少分鐘內必須吃完走人,透過對時間空間的控制,而控制人類行動。而課程本身也飽受控制,Ritzer用「時鐘的專政」來談,當時鐘響起就必須下課,不論老師和學生是聊正聊得起勁與否,而課程的規劃,也使得老師必須按表操課,不能當下即時回應學生的興趣。Ritzer用了一個很有趣的例子:「一群興奮的孩子帶著莫大的好奇與緊張觀察一隻烏龜。現在的孩子則會因為老師的堅持將烏龜放到一邊去。我們要開始進行我們的科學課程。今天的課程是與螃蟹有關的。」(199)

  在第七章,Ritzer討論麥當勞化的負面效應,即理性的非理性。麥當勞化同樣可視為無效率、非預期性、低計算性和失去控制的象徵。(214)他以收銀台的大排長龍說明無效率、在家作菜實際上比上麥當勞更划算。麥當勞賣的食物其實不怎麼樣,但它所販賣的歡樂形象卻讓人甘之如飴。實際上麥當勞所生產與販賣的都是非真實,各種折扣優惠是精密計算後仍能讓麥當勞撈一筆的產物。而大批貌似親密的垃圾郵件,更是虛偽的友善。理性化的過程雖然除魅,但是理性化本身卻又賦予新的魅惑,販賣夢想與歡樂(麥當勞,歡聚歡笑每一刻,等到肚子肥大,健康壞掉,看誰還笑得出來?)。這些夢想與歡樂實際上被同質化扼殺了,透過標準化與可預測性,人們的幻想世界只有一種形象,孩童透過卡通,填充了各式幻想,以及固定的形象,在電視的暴力播想下,孩童那裡會有自己的想像空間?(話說我小時候拿個樹枝,就當成劍,幻想自己帶把劍在村子裡冒險,現在小孩子大概不會有這種經驗吧?)而大學也像是工廠,如果加工食物一般,生產出畢業生,各個畢業生會有一張表示經過加工的證明書。雖然Ritzer寫的有些極端,但倒也不失為振聾發嘳的警鐘。

  第八章討論麥當勞化的疆界,延伸至生育與死亡的層面。人之生死都受到高度的科技介入所控制,老阿媽也可懷孕,已過天年的阿伯也重振雄風,而各種技術也幫助人們篩選寶寶,不好的寶寶就任其死去。胚胎檢驗技術,使得某些懷孕成為「暫時懷孕」,當胚胎不佳,孩子打掉,就回復沒懷孕的狀態,而胚胎良好才得以進入真正的懷孕。而超音波使人們看得到胎兒,使得母親與胎兒的關係醫學化,也視覺化,而產檢過程的風險則是較少人提及的。生產變成了一種病狀,得在醫院這麥當勞化的工廠中完成,而了便利醫師與消費者,會陰切開術成為最便的選擇。而在死亡的面向上,人們可以活得更久,但不見得活得更好。死亡的巿場正大幅麥當勞化,成為新興產業,有著同樣的規格,對於人進行同樣的銷毀過程。然而,麥當勞化在生死問題上,無法取得完全的勝利,它有它的侷限,就像帶著高科技上聖母峰的人們,最終還是無法回避大自然的反撲而慘遭滅頂。

  第九章算是綜合討論。首先指出麥當勞化的動力包括物質利益、麥當勞化作為一種美國價值為人所信奉、以及社會變遷的潮流(例如社會(mobility)強調機動性、人們有閒錢、大眾傳播、科技及電腦等)。接著討論全球化與在地化的問題,指出雖然在表面上,物質形式可以是非麥當勞的,但在形式上(骨子裡),組織原則卻無法外於麥當勞化的架構,並強調要區分全球與在地是越來越不可能的了。再來則討論各種「後」的觀點,指出後工業社會的複雜化與麥當勞社會的簡單化是並存的;後福特主義和福特主義(麥當勞主義)共生並存,指出麥當勞化也在演進中,修正品質的問題,以星巴克也可以提供好咖啡為例;Ritzer認為後現代性與現代性的關係並非斷裂,他引用哈維的時空壓縮的概念以及詹明信談後現代社會的五個要素(與晚期資本主義的關聯、淺薄性、情感或效應的衰退、歷史感的喪失、再生產[複製]技術),以及自己的著作Enchanting the Disenchanting World,最後得出結論,現代性(理性化)和後現代性(透過後現代模擬和內爆過程再次入魅)在麥當勞化的消費手段裡共存。最後,談論麥當勞化的前景,指出漸漸以量少質精的方式生產和銷售商品與勞務,呈現了麥當勞化的新方向(337)。但這並不代表去麥當勞化(de-McDonaldization),而且目前也沒看到逆麥當勞化而行的趨勢。

  最後一章,有點像是指引手冊那樣,告訴想要對抗麥當勞化的人們,可以從那些地方著手。但這一章也指出,組織規模的擴張,幾乎無可避免地都面臨麥當勞化的挑戰,只是程度有所不同而已。這章舉了許多實例,談世界各地的組織如何因應麥當勞化的問題,分別從集體與個人的層次進行說明。並在書最後的<參考書目>推薦了許多關於韋伯談理性化的著作,以及新韋伯論者的著作。
總的來說,這本書相當易讀好懂。正如Ritzer所言,這本書是寫給一般讀者的,所以例子非常的多,而理論也相當簡單,一言以蔽之,談麥當勞化的五個層面(效率、可計算性、可預測性、非人性科技的控制以及理性的非理性後果),以及麥當勞化的前身與展望。架構非常的簡明而清楚,不愧是寫教科書的高手。

  這本書我讀完的感覺是,其實中藥房同樣面臨麥當勞化的問題(或者說7-11化),強調效率、便利、快速、可預測、控制等方面。我會想要進一步去回顧韋伯關於理性化的理論,我接下來打算唸一唸《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以及一些相關著作,另外,在中藥房的例子中,承接韋伯討論的哈伯瑪斯同樣值得參看,系統如何對生活世界殖民,以及反之,生活世界如何反過來影響系統,如果有時間的話,或許可以參看《溝通行動理論》。但目前,鑒於星期三就要和老師meeting,所以我想在短時間之內,主要應用Ritzer的看法,並且看看能不能與葉老師論傳統的部份作個連結討論,稍微勾勒中藥房現代化的面向,談現代化與傳統之間到底有什麼關係。這是接下來兩三天得作的事情。

書目資訊:George Ritzer 2001社會的麥當勞化。台北:弘智。

angodsou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http://blog.sina.com.cn/libolibo  作者:李波
                  
http://www.bookschina.com/2132186.htm  書:口腔裡的中國人

這個人寫的書超有趣的。
從吃的角度,把中國歷史重解了一次
道家修煉和吃有關,由形的階段,修煉精、氣,而至於神
由於中國文化獨特的身體化傾向,因此修煉的過程特別重視吃
要精挑細選,找出上好靈藥來吃,如什麼金啊玉啊或一堆芝類的。
透過吃,去除濁物,使體內的氣得以提純,而能成神
神是人的延伸,不似西方思想上,人與神有個斷裂。
因此,從吃的角度,同樣可以解釋為何西方哲學是超越性的,而東方哲學是內在性的

孫隆基用「物」和「mater」的語源學來討論這事情。
說文:「物,萬物也。牛為大物,天地之數,起於牽牛,故從牛,勿聲。」
而據考証,物是雜毛牛的意思,依毛的顏色而有品級之分。
作動詞用時,譬如物色,物有挑選的意思
挑選好的牛,來作為祭祀之享,有眾多和犧牲的意思。
但是物並沒有根源的意思,物本身就是萬物的一種,沒有誰是誰的根源。
直到唐朝,張賈說明所謂的根源實際上是氣,「氣為物母,自無名而有名」。

但mater的字源就不同,mater的字源是materia,是建築的木材,
另一個字源則是mater,有母親、根源的意思。
具有源頭,有一個可以追溯的根源。

從這個角度來看,相當有趣。

另外,古代官制和吃有關,古代朝廷根本可以說是由廚房的廚子組合起來的
宰相實際上就是主持祭祀宰殺牛羊的人~周禮寫的很明白

而刑罰也和吃有關係,古人用什麼方式處理食物,就用什麼方式來處理人。

他也反對極端素食主義,也就是什麼都不殺,什麼都不吃
這樣的邏輯推到最後,就是導致自己餓死,結果殺死自己,這反而是殺生。
因此提倡有節制的飲食,可食肉,但不暴食肉。


而序言是由孫隆基寫的,較為簡要明白,綱提切領。
他指出中國人「既沒有超越,也沒有拯救」的現世傾向。(8)
而有趣的解釋老子所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實際上就是看透世界就是一大吃。
天地並不會特別親近誰,世界實際上是由吃的循環所構成。

這讓我想到食色性也,這麼一句話,
如果配上天命之為性,解起來就很有趣了。
為什麼是食色性也?而不是色食性也?
根據這本書的討論,西方人比較重視男女文化,而東方人更重視飲食文化。
更認為中國根本就是個飢民社會,人們有著飢民性格,什麼都吃,就是不吃虧。
所以孫隆基笑說,中國人根本不談什麼唯心論或唯物論,
要說是唯物論,不如說是「唯食物論」。這個解法實在太有意思了。


而李波在文章中,也指出中國人以吃來認識自己,是中國人的認識方法
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什麼都可以吃,連思考都和吃分不了關係
諸如品味、品嚐、嚐試、斟酌、消化、咀嚼,洋洋灑灑舉了快三頁的例子。

接著比較了東西方的飲食觀。
西人的飲食,廣泛來說是較為理性的,重視營養,美味與否則是其次
(麥當勞的得來速,把人當成車一樣,車加滿油,人也快速地吃飽了)
但是中人的飲食,則持「食以味為先」,重視味道,而且吃飯有太多的附加價值
(譬如人情、或請吃飯是給面子,連絡關係諸如此類)

西人的分餐,表徵了個人主義,而東人的聚餐,則表徵集體主義。
西人的廚房如實驗室一絲不苟,強調衛生,與其理論的飲食觀相符
他們將自身當作機器,均衡地補充營養,但中人會說,不乾不淨,吃了沒病,好吃就好。

有人說,中國是龍的傳人,但李波說,中國是饕餮的傳人,吃吃吃。
之所以這麼重視吃,是因為長期糧食不足,導致在社會心理上具有飢民性格,是飢民社會

他激烈地批評中國人的「口腔化」生存,常常發展成「口腔化存在」
,即存在是通過口腔來証明,也就是所謂的,我吃故我在。
總是存在著今朝有酒今朝醉,害怕明天就會死去,是故當官的無不在位時剝削人民
而這即是魯迅談「吃人」的根源。吃吃吃。

殉葬制度是建立在「人生即吃飯」的邏輯上,是故跟祖先溝通要透過食物
要賄賂鬼神也是透過食物。除了食物之外,還有各式各樣吃飯的傢伙,
古代皇帝一言九鼎,接下來的諸候七鼎,五鼎等等,鼎是吃飯的傢伙
人的社會位階是透過吃飯的傢伙來區分的,到死,一樣用吃飯的傢伙來榮顯死人。
所以考古挖出一堆吃飯的東西,一堆食器,我沒有特別去記,有興趣的人自己去參考。

而在中國人家天下的傳統底下,家庭是人一出生最親密的所在。
但是家庭也是人們政治啟蒙最早的地方。
李波下了個有趣的標題:「飯桌上的政治啟蒙--我看食禮儀」
他指出典籍記載:「夫禮之初,始自飲食」,我們常常從吃飯來判斷一個人
看看這個人是不是有家教,吃飯有不有節,合不合宜,和朋友活絡的方式也是透過吃飯。
而他從吃的角度來看禮,指出飲食與身份地位、食器的象徵意義、席次位序與菜肴擺設
還有進餐過程的繁文縟節,在在都是中國人吃飯的潛規則。

他更有趣地從吃來談鴉片戰爭,
推論是因為中國人嗜吃鴉片,沉溺口腹之欲
才會讓貿易逆差的英人有機可乘,以此反擊。

他也談口腔文化與漢奸的關係
指出小小日本怎麼可以和中國打這麼久,
因為漢奸很多,但漢奸怎麼來?
飯桌上吃出來的~

同時他也指出很有趣的東西,根據歷史學家的研究
中國五千年來,僅漢朝的血統算是比較純正的,其餘朝代多為異族統治,多有胡人血統。
但是歷史學家竟無恥地說中國人有趣強的同化能力,明明是打敗使被異族人統治的人
但像阿Q似的,用精神勝利法,透過書寫來改寫這段五千年來戰敗史。
他的這種談法,讓我想起傅柯的《必須保衛社會》,實在有異曲同工之妙。

由於飲食文化,中國不存在知識份子。
這個部份我記得不大清楚了,但解法很有意思。
然後全球暖化,環境問題(包括生物多樣性問題),全都和中國人的吃有關~
這本書實在太有趣,雖然不薄,但是我一天就翻完了。
推薦給各位,相信大家看了一定會有自己的一些心得跟想法。

雖然他談法在後面有些偏激,我覺得倒不失為一種發人醒思的對立意見
雖然我覺得自己在看他的文章時,最有收獲的是書的前半部份。
但是吃實在是一個值得好好瞭解的題目啊。

好書
:)

angodsou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七點多從法學院回來,在餐莊吃飯,看新聞看到藥材漲價,藥行倒閉的新聞
不過新聞其實只有報導藥材漲價的部份,沒有報導藥行關門的部份
新聞報導說,什麼大陸農民去都巿工作,所以藥材漲價 (我覺得這整個推理很怪)
然後就開始報導當歸從一斤兩百元漲到一斤八百元,冬蟲夏草從一斤一萬元漲到十四萬
其他像是貝母什麼的,都漲價了。
[可參考此報導 http://myurl.com.tw/er37 ]


我看到這則新聞,第一個念頭就是要要求証,馬上就想到和平東路上,豬頭家隔壁的藥行
那個老板很熱情愛聊天,問他準沒錯,所以我吃飽飯後,就直接騎腳踏車去了藥行

我到了藥行門口,停腳踏車,正好看見老板從店內內側家裡出來,他看到我
我也看到他,於是我開了口,我說我沒有要買藥,我想要問問題。
老板很直爽地請我說,我說我看到了今天的新聞,想要問藥材漲價有沒有這麼嚴重

老板說,沒有啦,漲價一直都在漲,不是今天才突然漲,而且漲價是之前二個月的事
最近沒有特別漲,媒體有可能是在炒作舊聞,不然突然漲的話,就是中間有中盤在搞鬼。


但是普遍來說,如果大盤漲了,實際上末端的藥行也不一定能漲,
大盤大漲,小盤也只能小漲,老板以枸杞為例,
他說之前怎麼賣,都要把一包壓在一百元以下。
超過一百元會很難賣,因為消費者也會考量自己的荷包啊
所以大盤說漲,可能小盤原來賣多少,後來變成九十塊,再後來變成九十五塊
但是就是一直壓壓壓,儘量不讓價格太超過
但是現在已經一包一百四十元,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在漲價的過程中,小盤的利潤會不斷地被壓縮,也有可能到最後是以進的價格在賣
也就是說進多少錢,就賣多少錢,譬如說進價一百元,賣出去就一百元
(我心裡在想,這可能嗎?為什麼藥行老板肯這樣作?)

當然有些比較黑心的店家,就會在這個過程裡動手腳
我問老板說,像四物一包一百元,如果當歸這樣漲的話,我聽說有店家會少放四物
店家說消費者又不是傻瓜,多一片少一片消費者會清清楚楚,
不過藥材漲價,的確利潤會被壓縮,不會像以前那麼好。

他說到有客人來他這買黃連,說他的黃連不對,
因為店家的黃連和他親戚給他的黃連不一樣
老板說,如果我的黃連不對,你儘管拿來退,你還可以拿去別家看,看看我的黃連對不對
老板提到,那位客人不先去想想是不是有可能他親戚給他的是有問題的,
而預設他親戚一定對,這樣的想法是不對的。
老板說,他敢保證他的藥是沒問題的,
但是那位客人可以保證他親戚給他的藥是沒問題的嗎?
(在這裡,我看到藥店老板對於自己專業的自信)

老板提到蘋果日報踢爆一家蔘藥行賣的痱子粉有問題,會傷害中樞神經
[請參考這則報導 http://myurl.com.tw/67s5 ]
檢察官去問那一家蔘藥行,那家蔘藥行還不認錯,還說自己賣了這藥四十年了
但是賣藥四十年,不代表沒有錯。老板說這家店的人太笨了,竟說賣這藥四十年
這不是說明自己一直在害人嗎?檢察官可以加強處罰他,五倍,十倍
如果他聰明一點的話,應該說最近一年改配方,不知道出了這個問題。
所以老板說,有問題就是要承認自己有問題,有錯就是要承認,
就像台大醫院也可能有錯,但是要勇於承認。
這裡讓我想到,中藥行會強調自己開店開了許十年,是老店,但是老店就一定對嗎?
所謂的年資和真實之間,前者並不就代表它是可以信任的。
老店也可能會有錯,但最可怕的是錯了,並不知道自己錯了。
(這讓我對所謂的"遵古",有了不同的想法,遵古有可能是盲從古)

後來談到藥的問題,老板說,現在的藥管制都很嚴了啦
有問題的藥,早在海關就把你擋下來了。(我以為老板這邊講的是源頭管制的問題)
所以什麼重金屬的,其實並不需要太擔心,(這裡指的是生藥材的部份)
但是像是什麼藥丸藥粉的,那個就要多小心
像是以前準許香港九種中成藥進口,後來為什麼不準,就是因為把關嚴格了嘛,
有問題的藥,就給你退回去了,不讓你進來,所以在用藥安全上,其實可以放心。


於是我們談到藥材進口的問題,我問老板說,藥材是不是只會漲價啊
老板說當然不是啦,像是有的藥行從以前幾萬塊,掉到現在幾百塊的都有
我問老板說,有什麼藥材是這樣,老板說像是杜仲和黃連就是這樣。
以前一斤幾萬塊的時候,沒有什麼人敢用,因為實在太貴了,
但是後來降下來以後,就變得沒什麼,大家都在賣。
他看到同行看到藥材價格掉下來,掉到幾千塊,還不打算賣,打算放著。
他跟同行說,你現在不賣,藥材放久了,到時候更賣不出去。
只有現在賠,以後才會再賺。但是現在一直放著,根本連賺的可能性都沒有。

後來他也提到,有人跟他抓藥,他依方子抓了,但是那個人後來說他不要抓了
老板說,要請他給出理由,是他那裡抓錯了,還是那裡抓得不對,不然他不接受
如果他都按方抓藥了,而且藥沒問題,客人沒有道理退藥。
我問說,如果今天客人抓了五帖藥,吃了三包後,身體好了,想把另外兩包退回來,可嗎
老板說,他按帖子抓,幾包就是幾包,沒有退的。他也不接受退藥。

像是有些醫師,或者有些藥行,請人家抓藥一抓就是一個月,那擺明了就是坑殺消費者。
而且那種藥通常不會是普遍的藥,都會是比較貴的藥。消費者買了也不敢退。
那樣的藥行就是有問題的。

老板說,像有些醫師,看病還要你自費,有時候還沒有經過你同意,這擺明了就是要賺錢
如果是健保沒給付的,經過你同意,你願意花那個錢,還ok,但是強迫推銷這就不對。
有些醫師沒什麼本事,就會套你的話,要你自己說出你有什麼毛病,然後開藥。
能力不夠,開藥沒什麼效,還會推託怪東怪西的。
老板說,像他認識一個醫師,他說請醫師幫他把脈,都不說話,最後醫師套不到他的話
然後把脈也把不出個所以然,沒有功力,所以最後只好問他,請問你到底那裡不舒服
這很明顯就是功力不夠。要是有些底子的醫師,雖然不保証把脈能把出百分之百
但是他能夠從脈象去推斷個百分之五六十,從相關的情形去問,這樣的醫師才是ok的

老板說,現在有健保很好,如果看病的話,就看有健保的中醫師,不要看沒健保的醫師
健保的大餅多大啊!沒健保的中醫師想要標新立異,看個診要五百塊、八百塊,或一千塊
那都是騙人的。
我說,有些老中醫,自己開藥房,也是沒加入健保的。
但是老板說,那是靠名氣,真正看了有效的,才會有那樣子。
不過這個部份其實我覺得還可以再討論,健保對整個中醫藥界的影響實在太大了。

不過老板說,他生病,其實不會看醫生,
因為那些醫生臨床功力不一定夠,他會自己抓藥
這些中藥行老板自己的生病經驗倒是我很好奇的地方。

後來聊到我是社會所的研究生,在作四物湯到四物飲的題目
老板說,這個到附近走一走,應該就會有個端倪了吧
我說我希望能把來龍去脈講整個清楚,然後看看這種中藥食品化如何影響到中藥房。


後來又提到藥材漲價的事。
老板說,其實影響中藥行最大的,應該是健保制度,
以前來藥行配藥丸藥粉的人,在健保實施後,這個部份整個直直落,不再像以前那樣
如果說中藥行要關門的話,是那個時候就應該關門了,而不是因為藥材漲藥而關門
那個利潤有多大啊,被健保這樣一切割掉,整個利潤就去了一大半。
老板這麼講,提醒了我健保在整個中藥行歷史發展中的重要角色。

然後我詢問老板,最近聽女性朋友說,四物有分白四物和黑四物
老板說,沒聽說過。我說,她們說是煮出來的湯的顏色是黑色的還是白色的。
老板說,四物湯怎麼可能是白色的,是白色的就不叫四物。
我問說,為什麼四物湯是黑色的,老板說,因為熟地的關係
我問說,如果用的是生地呢?老板說,一樣是黑色的,只是顏色比較淡。
老板強調,四物湯一定是黑色的,不是黑色的不是四物,少了熟地的也不叫作四物湯。

[我心裡想和老板聊天真是長知識啊~(茶)]

我跟老板說最近看到一家中藥店關門的事,
老板說,那很正常嘛,生態法則,巿場就是這樣。
有競爭有倒閉,所以要保持自己的獨特性跟差異性,也就是要保持專業性
讓自己在競爭當中存活下去。

我聽老板這樣講,的確也是,其實藥店關門也很正常,就像畢業生沒工作一樣工常但是我想要找出是什麼樣的條件使得藥店關門,而有的藥店則可以暢銷行情好。
去明白那個條件,是我必須作的,必須去討論的。

後來跟老板零星聊了些,亂七八糟講了些,等想到什麼我再補上來吧
離開的時候,我看到罐子裡擺著枇杷潤喉糖,一瞬間的衝動,就問老板怎麼賣
我以為是一顆一顆賣的,沒想到老板拿出來是一包的,說四十塊
我覺得還可以,因為蠻大包的,我就買了,現在含在嘴裡涼涼的~

回來的路上,我在想錄音的問題。
因為我是臨時去找老板的,所以我其實是以聊天的心態去的。
老板也是看我問了問題,也隨意跟我聊。
如果今天我拿出了錄音筆,會不會整個狀態就變得不一樣,
我會變得做作,變得很"研究者",然後老板也會變得很"被研究者"

老實說,我覺得許多論文都是很做作地被生產出來的。
拿個錄音筆,到處跑個幾家,然後就生出一篇論文了。

我以後為了方便,可能也還是會(我覺得是一定會)利用錄音筆這玩意
只是,當我們過份相信錄音筆,覺得彼此所說的話都是資料,
都是句句屬實,那就大錯特錯了。

錄音筆,帶出了研究者與被研究者的關係,這恰恰是使得論文產生謬誤的關鍵之一。
注意到錄音背後所代表的不平等關係,以及由這不平等關係所可能生產出來的錯謬
是研究者應該反省到的。

如果可以的話,其實訪談能配合田野觀察,才是比較恰當的,
而這些方法再加上文獻(包括數據的,歷史的,圖像的等等)
才能夠比較清楚的建立起一個完整的認識圖像,也比較能認清研究者自身的位置。

講到位置,我想到老板今天講郭台銘的例子,
你還在那個位子,你去和林志玲,劉嘉玲搞在一起,就是不對
名不正言不順,與其搞這個讓投資人軍心不穩,不如安住其位好好照顧員工
等到自己離開這個位置,不再是枱面上的人物,譬如交接後成為股東,你再去搞那個
沒人可以說什麼,最多只是說你有錢,到時候你要玩隨便你。
但是如果你今天還在這個位置,在這個位置不作這個位置的事,想搞別的,
最後只會讓自己被吞噬,巿場法則,優勝劣敗,其中還有信任的問題,這些是很殘酷的。

不知道,我在想,我會希望自己之後的田野,除了訪問之外,
也希望自己有幾家店家是長期聯絡的,是比較熟稔的。
這或許可以讓自己對這個行業有更多一些些的了解,
也才不會讓自己顯得夜郎自大般的無知。

然後,得回去面對我的藥政啦啦啦,今天遇到土地公,有寫作有進度才有保庇哦。
(土地公啊土地公,請你大顯神威幫我打倒心魔啊~~]
[忽然覺得,土地公該不會就是我最大的心魔吧(笑)]

好啦,胡言亂語結束了,回個文章,繼續努力啦~

---
後記:訪問時間 20070907 晚上八點到九點
地點:藥行內,老板站在抓藥枱與藥櫃之間,我在抓藥枱前

angodsou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前天,我很笨的因為連續單腳跳,而且是往前跳,
結果左腳膝蓋的不適應又出現了
所以今天,重新去台電大樓旁的遇見中醫報到。

掛了號,我說我膝蓋傷,但自己不確定痛點在那
姜醫師請我抬起左腳,然後在膝蓋附近開始依照肌肉走向尋找痛點
當然,他說了什麼什麼肌我還是記不清楚,但是他說我某個肌肉部份是緊的
不把它放鬆,痛感就不會消失。他揉按著,但不是用力按,
而是留餘力地循筋肉理路尋點,他後來跟我講這跟扎針一樣
扎針不是死命的用力扎進去就好,而是在對的位置,留活道,而不是死的
(這是我的講法,我忘記他原來怎麼說的,總之就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不死不走極端)
而鬆筋,正是循肌肉理路,透過活通的方式,使氣得以暢通

他說幫我扎針,要我比較看看我自己扎和他扎有什麼不同
於是我進了薰洗室,這間中醫診所有個人的薰洗室,
整個人在小房間裡(無完全密閉),有種三溫暖的感覺,整個人薰的滿身汗,但很舒服

後來護士請我躺在床上,這裡的床感覺就是很舒服的樣子,還放了枕頭(二個枕頭)
我想說奇怪,這個多個枕頭是給人當抱枕的嗎?(笑)幕簾和薄被的顏色和溫暖
如果不說這是間中醫診所的話,其實還蠻像小間的單人休息室的,會讓人幸福的想睡覺


後來醫師來了,我說這枕頭是給人抱的嗎?(笑)醫師也笑笑的說,那是拿來墊腳的啦
醫師請躺著的我曲起膝蓋,把枕頭放到膝蓋後頭大腿小腿之間,整支腳靠在枕頭上
醫師說,枕頭的用處,在於使肌肉放鬆,肌肉放鬆,扎針會更有感覺
他跟上次一樣提到,他扎針和書上寫的不太一樣,書上的取穴,多深多深,
實際上和實作是有差距的。應該依各人身體不同,取山中之谷,找尋孔隙進針

我躺著,看不太清楚他怎麼進針,但他沒有拍管,我感覺刺刺的,似乎是徒手進針的樣子
他說身體其實是一層一層的,進針到每一層,都會有不同的感覺,
因此雖然有些人強調進針快狠準,但他覺得不是如此,而是應該根據針下的感覺進行調整
進到第一層,針停在那一層,而那一層的膜就會釋放出東西,對身體進行調整,
有刺到就會有感覺(針刺者和被刺者都會有),而那層膜,實際上就是中醫所說的腠理


他邊講,邊一層一層地將針深入,他說針不一定要按書上說多深多深,如足三里一寸半
而是要根據針下的感覺,去感覺那個層次,那種豐富性(這是我的話)

我的確感受到,當他進針的層次不同時,在不同層次停留時,所放射出的感覺是不同的
這讓我想起皮脈肉筋骨之分部方式,而腠理這句話更讓我想起內經裡的一些片段
我似乎慢慢可以把一些字詞和實作之間的關係連結起來。
這也讓我想到,內經的確是理論著作,是理論的產物,
只有回到實作,才更好地理解理論。(這個部份我實在很感謝Bourdieu所帶給我的啟發)


他扎完了,由於我躺著,實在也不太清楚他扎了那裡,
不過就他的說法,重點不在於按教科書所寫的方式扎,而是尋筋肉最放鬆處孔隙扎
所以我想他扎的也不見是標準穴位吧。
不過在疑似足三里的地方,整個針感一直傳到解谿去,甚至走過解谿(過腳踝)
總的來說,被他扎的感覺的層次相當豐富,
包括針刺感,放射感,氣衝到腳踝的感覺,當然還有痠感。

後來護士來了,幫我在似乎是足三里下以及陰陵泉下的兩支隻上,加了針上灸
然後還配合電針,在另外兩隻針上加電,最後還加上紅外線,護士離開了
我整隻膝蓋是溫暖的,而是針感一直在,在這個病床上,實在太享受了
(比起之前去一般的中醫診所,坐著扎針,待遇實在差太多了)

這麼舒服的享受,只要掛號費一百元耶!各位板友,心動的,有傷的,可以去看看哦
(我還蠻愛幫這家中醫打廣告的,我覺得姜醫師的針灸和傷科實在有獨到之處,
但是開藥我就不知道了,等到那天我去找他看內科時,再和大家分享)

然後我要補充一下,當醫師開始幫我看病時,他問我的研究作得怎樣了
我說我最近整理中藥藥政的發展史(目前寫到民國59年藥物藥商管理法,爬行中)
也說了生春蔘藥行關門的事,提到自己在那裡抓藥抓了六年,
醫師也知道那是個看電視的老伯伯。
還有談到中藥基準方的問題,我說中醫診所所使用的是否只有兩百個方劑,他說差不多
就看各醫師各顯神通了,他提到有些醫師根本不加入健保的,那些醫師賺錢的方式

和加入健保的醫師的方式不一樣,而那些醫師所學的,也和學科學中藥的醫師不一樣
不加入健保的醫師,往往走得是傳統的路線,師承的是純中醫的那套傳統
但是加入健保的醫師,往往是中西摻雜,學校教育出來的。

這兩種醫師賺錢的方式不一樣,賺的錢也差很多。
全民健保的影響,使得人們並不會去重視高貴藥材,也就是"細藥"。
不會去察覺藥物實際上有品級的差異。
但是不加入全民健保的醫師,他們開藥,可以開細藥,他們賺錢的方式,
不是甘草一斤五十元的方式,而是珍珠粉一斤三萬元的方式,那利潤之驚人,
是健保醫師所不能及的。
(我猜想那些醫師多半是已經有名氣的,是開業許久的醫師,
譬如某醫師,看病看到九十多歲,還在幫人看病,而新加入的中醫師,則多半選擇健保)

這個部份提醒我,中醫中藥實在是不可分的,
中醫師人數的增長,中藥商人數的增加
反映的實際上是中藥消費人口的增加。

後來醫師推薦我好幾位重要的大ㄎㄚ中醫師,說我可以去找他們聊聊,
他們自己有在開藥房,並且經歷整個中醫藥環境的變遷,對於整個中藥業的變遷感受特深
我有點受寵若驚,也覺得很感動,但覺得自己目前還沒準備好,沒有作訪問的心理準備

但是什麼時候才會準備好呢?


這實際上是我的心魔。

就像我的中藥藥政史,說8月15日要交稿,但是苦於不敢下筆,無從下筆
最後是放了假回來,逼自己下筆,要自己寫到痛處,(感謝豪哥的"作家論寫作"一書)
開始寫,寫著寫著,竟也不知不覺寫到了六零年代,開始要進入中藥業變革最大的時段
最近比較沒有寫不出來的困境,希望自己能快快把這部份的整理告一段落。

所以,訪問的事,也是這樣吧,就當是傳醫社的學生,去請教老中醫師,聽老中醫講古吧
多聊幾次,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心魔走開走開!)先約了時間再說吧

忽然覺得,自己身上有點傷,好像也蠻不錯的,居然是透過這種方式在滾雪球,我滾滾滾
呼,加油啦!

angodsou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我看完中醫以後,我想要去中藥行買菊花和枸杞,我去了我最常去的那家
  生春蔘藥行(不知道名字有沒有記錯),去找蔘公(我一直不知道怎麼叫他,
  會這麼叫他是因為有次聽到個小女生這樣叫那個伯伯,所以我跟著這樣叫)。
  還蠻怪的,我一開始還沒找著這家店,好像什麼東西不見了。(現在想想,似

angodsou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晚上,覓食去,順便去換了羽球拍的線,吃完了飯,看中醫。看台電大樓旁
  一家叫作「遇見中醫」的中醫診所。晚上是姜禮樞醫生的診,我掛了號,進
  去看診,說我因為遇到一些事,好像受了點刺激,所以幾乎都是十二點多躺

angodsou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去了臨江街,就看到好幾家中藥房,
一家中藥房有好多人在等抓藥,抓飲片,一字排開,很大間的中藥房
我好奇地走進去看,但還是會覺得不自在,
總覺得實在沒有辦法像逛便利商店一樣逛中藥房

angodsou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和朋友去信義店和基隆路交界聚餐
餐後,我們隨意逛了逛臨江街夜巿
路上,大家隨意聊著,亂啦哩

angodsou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一章  總論
第零節 序說
第一項  序論
1.[藥師]藥學是門專門科學,而藥師是專業人員,藥師執業時的專業知識,最基本的就是藥品的穩定性與品質好壞的判斷能力,及對處方及非處方藥物之藥理及治療知識,建立病人藥歷檔案,以便日後用藥效果、用藥安全及藥事照顧,這在全民健保實施後社區藥局的角1色更形重要。(2-3)

angodsou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7月29號,行程的最後一天,早餐自己解決,我看那兩兄弟都還在睡,也不叫他們了。自己起來,在奉天宮門口看到賣早餐的,就在那裡吃了。點了滷肉飯和苦瓜湯,滷肉飯上來時,還蠻香的,吃下去後,哦哦哦~~居然有地瓜耶,真是特別,不過我沒有拍照,殘念(現在已經是十足的觀光客了)。後來和那為代女參加的朋友聊天,聊著聊著,我們準備去貓兒干了。我們在那邊插秧,一開始時還不會,笨手笨腳的,給我一大把秧苗,我總是抓不準數量,插到土裡,又好像總是插得太深,苗好像被土掩住了的感覺,不過都是水,我也搞不清楚到底插的怎麼樣,反正亂七八糟插了一回。一回過後,閒閒沒事作,看到大家好像累了,有的人休息了,可是另一邊還有一些要插,我就自己跑去幫忙,伯伯讓我插五排,幫我用尺規定了距離,我就開始插,一開始插還蠻整齊的,但是到後來就有密有疏了,看著伯伯插,又快又準,不由得佩服起他們。


  插好後,上來,大家現作米苔目,我也去玩,米團沾了水,然後在有孔的鐵砧上搓,底下有正燒著水的熱鍋,米團過鐵砧孔,會搓出來一條一條米苔目,下了水,煮一會兒,再過水,就成了好吃的米苔目。後來我們配上仙草、還有一些涼的東西,加了糖水,吃起來很好吃,幸福。

angodsou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奔波了許多日,回到了房間,回到了電腦桌前,是應該停下來紀錄最近作了什麼的時候。生活,一日一日地過,反省,則是企圖從「過」當中,看看能不能拾起些什麼,或者拋下現有的一些東西,然後繼續地走,繼續前進。我總會想起葉老師講的one step back,但這樣簡單「退後一步想」的空閒,往往也日常生活的例行化所吞沒。所以,在還沒有把這種「退後一步想」例行化的時候,或許需要一點瘋狂,一些打破平日規律的衝勁,才能下筆書寫吧。我對自己說,今天不把東西寫一寫,那就不要睡了,因為明天還要明天的故事要書寫呢!

  27號,早上六點起床,我搭上火車,去了雲林,在斗六下車。已經很久沒有參加營隊的我,為了讓自己有不同的體驗,我選擇了青輔會辦的「青年遊學台灣」活動中的「農漁村悠活體驗營」,去感受一下漁村與農村的氛圍。在斗六火車站迎接我的,是貓兒干文史協會的淑貞姐和一些年紀比較大的大哥(其實應該有伯伯的年紀了)。
淑貞姐開了車載我和福豪一起去台西。我們在安西府下了車,聽了忍者龜(我們親愛的台西工作人員)講解鳯凰城的故事,就去吃蛤仔輝的海鮮,那裡的蝦子多的有點可怕,一盤大概有五十隻吧,然後浦燒鯛魚很好吃,對了,我實不擅長寫食物,還是直接寫最有感覺的部份吧,不然會變成流水帳了呢。

angodsou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homepage.ntu.edu.tw/~r94325005/siwu.pdf

請自行貼上連結囉.

angodsou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因為丁丁大大貼文章的功能很糟糕... 
所以我直接用連結了請點以下pdf檔的連結 

四物在聯合資料庫中的報導1951~1995

angodsou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怎麼貼的文章的字數好像不能超過兩頁的感覺,
記得之前可以貼到七頁的...

這樣貼文章好麻煩啊

angodsou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今天去旁聽了半小時的太極拳,聽到一個很不錯的東西

人,人之所以為人,在於挺起脊梁(人字的上半,因此不是彎曲的),在於提得起
在於能夠把氣沉往足心,讓心中鬱結都放下,放得下

angodsou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3技術物的生產:基本方與標準配方

 

 

        中藥房所抓的四物湯,是基本方,基本方與加減方相對。「方」指的是不同的單味藥,依照藥物理論,所組合成的藥物集合。基本方指作為論治的基礎方劑,譬如治療血虛使用四物湯,其組成為當歸、熟地、芍藥,及川芎。加減方則是在這個基礎上,依照病患的體質,加減藥物,包括藥量上的加減、炮製後藥性的改變,以及種類上的加減。譬如如果病人會拉肚子,那麼就少放一點當歸,這是藥量上的;如果病人會有些燥熱,那麼就把熟地改為生地,這是同一藥材但因經過炮製而有不同的藥性,這是同一藥材不同藥性;如果病人會腰痠,就加一些杜仲,就是加入了不同的藥材。加減方技術是傳統中醫師必學的技術[1],而加減方技術正好提供了醫師能夠對病人辨証,依各人體質病狀而施治的彈性。也就是說,「傳統」[2]中醫師擁有很大的用藥彈性,同一個方可以作各種調整,以適合病人體質。而中藥房則依中醫師的處方抓藥。而在許多人未經醫師處方自行去中藥房購買四物湯的情況裡,中藥房通常會多問一些資訊,譬如會不會拉肚子,有沒有便秘,而在四物湯加味(加幾味藥),有時候也會根據季節的不同,譬如夏天加些涼藥,冬天加些溫藥來作調整,但仍是以基本方為底方。

  另一方面,四物飲則是標準配方,四物飲作為一種大量銷售的健康食品,必須保持一定的質量,必須要規格化、標準化[3]。因此,巿面上所能買到的四物飲,都會是一模一樣的東西。假設我們同意四物飲是一種健康食品,那麼這種食品吃了有益於我們的健康,也就是說,吃了這種東西以後,我們的健康應該會有所改善。然而,當我們的健康比之前改善了,有些症狀不見了,那麼當我們繼續吃著同樣的健康食品就變成很荒謬的事。這就像是今天我拉肚子,我吃瀉藥,當我不拉了,我還是吃著瀉藥。四物飲的多為溫補的藥材,體質比較虛寒,喝四物飲是安全的。但是一旦長期地飲用,身體虛寒症狀改善,不再手腳冰冷,甚至有些燥熱、長痘子。那麼依照中醫的理論,就不應該再喝四物飲了,並且飲食應該作調整。但是四物飲作為一種健康食品,在佳格公司的網站裡,被介紹成大部份人每天都可以喝的飲料,不論是小女生、10-50歲的女性、更年期婦女,男性、燥熱體質者[4]通通常可以喝四物飲,唯一不適合的人只有孕婦。這對中醫師和中藥商來說是非常不可思議的,老容中藥房的王師傅說:

什麼玫瑰四物飲,超商竟然可以賣!而且四物飲你知道吧,你吃了會拉肚子的人

 

 

,在中藥行買四物,拉肚子人家會找中藥行算帳啊。四物是算固有成方嘛,你當

 

 

歸不要放麼多,放少一點嘛,如果以藥師法來講,這是違法的。那你超商竟然可以

 

 

賣,對不對!

 

 

當然我們可以理解成,這是因為生意被超商及背後財團搶走的不滿。但是除了從政治經濟的角度來理解之外,我們必須注意到王師傅說的「四物是固有成方」這句話。依《藥事法》第十條,「本法所稱固有成方製劑,係指依中央衛生主管機關選定公告具有醫療效能之傳統中藥處方調製(劑)之方劑」。四物湯是固有成方,是藥品;然而包含了四物湯再加上玫瑰果、桂枝、紅棗、黑棗所作成的四物飲,就變成了健康食品。這樣的邏輯無疑是不合理的,但是實際的情況是四物飲的確實實在在的擺在超商架上,鼓勵大家一天一瓶,「健康又美麗」。然而,四物飲至今沒有吃出什麼問題的原因在於它是飲料,是經過稀釋再稀釋的,除非一天喝的很大量,否則是吃不出問題的[5],同樣的,也是吃不出效果的[6]

  從基本方與標準配方來看,藥房四物湯與超商四物飲的技術是大為不同的。藥房四物湯可以說是一個開放系統,而超商四物湯則是一個封閉系統。前者容許變化的彈性,後者則沒有別的可能,除非喝別的東西。前者的藥材自大陸進口,經過炮製(不論炮製地是在台灣,或是大陸),賣給消費者的是藥材,容許加入其他的素材,再加減成方。後者同樣藥材進口,經炮製,但透過食品工廠大量製造,最後到消費者的手中。因此,在生產過程的責任的歸屬上,前者歸於中藥商,後者歸於食品公司。然而,在行銷方面,前者靠的是口碑,老字號,靠的是店家的信譽;後者則是靠廣告,靠包裝,靠代言人,因此,兩種不同的技術物,各自開啟不同而又時有重疊的網絡連結。接下來讓我們看看四物湯與四物飲的消費。

2.4技術物的消費:飲片與瓶裝四物飲

 

 

        首先,我們就消費者的考量作討論。去中藥行買飲片回家自己煮,和去超商要四物飲的差別在哪裡呢?對於中藥行來說,飲片作為一種販賣形式,一定有優於販賣已加工好的四物飲的好處。我們在此必須追問是什麼樣的原因促使中藥行在有其他選擇的情況下(如四物飲,甚至關於四物的種種科學中藥),還願意持續以飲片作為販賣主力。根據張賢哲教授的研究,這和中藥商「道地藥材」的知識有關,道地藥材是中藥從業人員所必備的知識,「道地」指的是對藥材品質品級規格化標準化的判斷,用以鑑別藥材品級高低良莠不齊,在臨床上效用優劣的知識。一分錢一分貨,好的藥材自然價格高[7]。正如大生堂老板所言,四物飲並不會用最好的藥材,它的藥是稀釋再稀釋,吃起來不會有什麼感覺。而一般的四物湯,則是一吃就會有感覺,就會有效果[8]。因此,追求療效的消費者,還是會自己上中藥房抓藥。但是追求方便的消費者,則是選擇購買四物飲。但是就療效來說,自己買回來煮的必定比超商買的效果要好上太多[9]

  然而方便與療效真的是兩難嗎?在一間現代房的中藥房,我們看到了不同的可能。這間中藥房的經營模式與傳統中藥行大為不同,我們只就消費層面來說。[10]這家中藥房有先進的藥材煎煮真空包裝機,可以替顧客代為兼煮,煮好後的真空包裝湯液,消費者可以即開即服。就像四物飲一樣,但藥效更強。然而,這樣的中藥店仍是少數,大部份中藥店仍是停留在傳統的型態當中。

  其次,藥材本身是可檢驗的,是可以吃得出差異的。如同前節所提到的,不同的中藥房,同一個方會有不同的藥材(加減),而同一藥材也會有不同品質(品級高低),因為不同的中藥行所抓出來的藥會有差異,所以療效也會有差異(但都會比四物飲強),所以消費者可以在比較之下,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店家。此外,這些藥材是看得到、摸得到的,還沒變成粹取液,也就是說還沒化作黑盒子,因此吃了什麼,消費者是看得到、感覺的出來的。誠同 張賢哲 教授所說:「飲片除了便於調劑及配方後的核對檢查外,最大的意義,在於從飲片的特徵,使藥材的品等貨色易於鑑別。病人、藥房、中醫師三者之間,可從飲片來瞭解開方、開藥、藥價的情形。

        然而另一方面,方便性無疑仍在當前藥材販賣最難突破的一個關卡。而四物飲在這方面作得相當成功,首先,四物飲節省了消費者的時間。消費者不需要等待藥房老板抓藥,也扣除了煎煮藥材的麻煩。其次,四物飲在超商都買得到,24小時營業,想要買的時候隨時可以買,確實贏得了不少青年族群加入消費。而企業以超商作為通路,透過廣告作行銷,打開了中藥的新巿場[11],同時也販賣了養生、健康、美麗等等,而養生禮盒更成為年節的搶手商品[12]。樂觀的中藥業者認為越來越多的人注重養生,中藥的巿場拓張了,因此是好事。悲觀的中藥商認為這樣子胡亂吃會吃出問題,同時也壓縮了中藥商的生存空間。然而,消費的品味隨著所投注在消費的時間會有所改變。大生中藥行樂觀的老板認為,消費者認識了這個東西,知道四物可以補,他就會去嘗試,去嘗試就會有所比較,他會慢慢發現中藥行賣的東西品質比較好,只要中藥行也能方便消費者,那麼巿場並不會成為問題,但未來是否如此發展,仍有待觀察。

 

 

2.5消費行為與網絡關係

 

 

  最後,讓我們對消費行為作個分析。去超商買個四物飲,很方便,拿了付錢就完成了交易,快速,不脫泥帶水。然而,去傳統中藥行買四物湯就不是這麼回事了。當你跟老板說,你要四物湯,他會問你要幾帖,是誰要吃的,吃的人有沒有便秘會拉肚子。老板會請你坐在櫃檯等一下,他拿起身旁的大方紙張,平舖在櫃檯上,一字排開,排了好幾張,然後轉身開藥櫃,拿起當歸,在每一張紙上,都各放上一點,然後換其他的藥物,最後用精巧的折紙技術,把裝好藥材的紙張折成一包,依序完成所有帖數,於是完成了抓藥的動作,最後收錢付帳。抓藥的動作花了最久的時間,要是趕時間的客人,可能會受不了這樣的等待。然而,正是這樣的等待,成為中藥房人情味的必要條件之一。正因為長時間的等待,有些熱情的中藥房老板就會寒暄,隨意聊聊些什麼,或是俸茶給等待的客人。 張賢哲 教授指出,「俸茶是這個行業的特色,客人來,不管要不要買藥,就先俸茶[13]。中藥房在賣藥材,不單純只是作生意,而且還講究人情與信任,而這些是追求快速方便的超商所無法提供的。筆者訪問老容中藥行時王師傅所提的例子,很好地捕捉到了「人情」:

以前那有什麼心理醫生!不少街坊鄰居來抓藥的時候,就會聊聊,他們平常找不到人說嘛!中藥商是個「傾聽者」,有時候媳婦來抓藥的時候,就會吐吐苦水,說婆婆怎麼樣;後來婆婆也來抓藥,她說她對媳婦的不滿。啊我們是旁觀者嘛,有的時候比較會知道問題出在那裡,會透過一些方式來幫忙,或者就聽聽他們說一說,講一講,講一講心裡舒坦了,也就好了嘛。

 

 

 

 

這樣的人際網絡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而是日積月累積累起來的。中藥店就是開在那,同一個地點,同一個老板,同樣的營業時間,不斷累積起來的口碑,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更有趣的是,王師傅自己甚至就扮演起社區諮商師的角色,提供各式各樣的醫療知識與養生知識給消費的顧客[14]。此外,因為藥材不同於其他東西,安全與療效都很重要,因此,消費者對中藥行師傅的信任,以及中藥行的口碑就顯得越發重要。好的中藥房會妥善保存藥材,不賣偽藥、劣藥與發霉或不當處理的藥材,並且會對藥材作適當炮製,給予消費者最好的道地藥材。在這裡,藥行師傅的專業知識是非常重要的,藥行師傅不只賣藥,還管理藥,藥行師傅不只是商人,亦是藥師,更是顧客的街坊好鄰居,此中所建立起的親密連帶感,並不是以陌生人關係為主的超商所能取代的。

 

 

3.結論

 

 

  從四物湯到四物飲,我們看到了不同層次的技術網絡關係,也從這兩個概念下,追溯了不同的技術內容與政策演變的發展。從四物湯到四物飲的發展,體現了中藥材從藥物到食物的轉化歷程,其中還涉及了國際關係的變化,也就是臺灣加入WTO,以及企業進軍養生保健巿場推出各式各樣保健食品的勢力,在這樣的場景下,中藥商如何看待這些新的保健食品,以及這些與傳統方劑同一品名所內涵的技術差異,即四物湯的加減技術與四物飲的標準配方之差異。最後,我們談到飲片和已加工好的瓶裝四物飲的差異,及其所帶出的不同概念意涵。安全是兩者都必須具備的條件,但是前者強調療效,後者著重方便。最後,談到與四物湯及四物飲販賣地點的差異所可能帶出的網絡異質性,前者是傳統的中藥房,強調地區性的情感連結,後者則是超商,偏重於陌生人關係。由這些討論所剔透出的網絡連結與豐富意涵,更加肯定了STS研究取徑,考量物亦作為行動者所能帶來的啟發意義。

參考資料:

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主編2004《科技渴望社會》台北市:群學

                                                2004科技渴望性別》台北市:群學

張賢哲 蔡貴花1984 《中藥炮製學》台中市 : 中國醫藥學院出版組

2004 《臺灣中藥商的特質》 古念論衡 11:95-113.

許芳謹1999 《中藥藥政制度之研究》 中國醫藥學院中國藥學研究所藥局學組碩士論文.

陳元朋2005 《舉箸常如服藥-本草史與飲食史視野下的「藥食如一」變遷史》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苑秀2003 《台灣進補文化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 九二級社科組專題研究論文.

陳新謙1996  <淸代的中藥店老字號> 《中華醫史雜誌》 26 (4):238-244

楊博淵2002<澎湖中藥行初探>《澎湖研究第一屆學術研討會論文輯》頁137-149

Anderson, Warwick. 2002. “Postcolonial Technoscience.”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32(5/6):643-58

Paul du Gay等著

 

1997. Doing cultural studies: the story of the Sony Walkman.London: Sage

2003做文化硏究 : 索尼随身听的故; 霍炜译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2003

 

Latour, Bruno. 1991 “Technology is Society made Durable.” 103-131 in A Sociology

 

of Monsters, edited by John Law.  London: Routledge

Singleton, Vicky and Mike Michael. 1993. “Actor-Networks and Ambivalence:

General Practitioners in theUKCervical Screening Programme.”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23(2):227-64

 



[1] 看看《湯頭歌訣》以及《醫方集解》就會明白,這種技術是非常系統化的。

[2] 之所以一直要強調「傳統」,是因為許多「現在」的中醫師,似乎不太明白這個部份,他們開的處方,常常是三個方劑以上的組合,譬如看一個感冒,就開了清上防風湯、百合固金湯、葛根湯,但是這三個方,加起來所使用的藥材就多達二十七種,更不提裡頭有些重複的藥材。開加減方的技術是相當高段的技術。這個技術的改變,似乎與科學中藥的普及有相當大的關係,但必須再作進一步的研究。

[3] 另外相關的問題則是因為為了規範中藥方劑的生產,而研擬出的「中藥基準方」,也就是規定每一罐方劑,所含的配方,都得是相同的。無可厚非,然而,當藥廠依「中藥基準方」生產出了科學中藥,再加上健保制度只給付科學中藥,給現代中醫診所的診療技術也帶來不小的衝擊,最明顯的問題在於一個方劑只能加藥,不能減藥,也就是說,開一個四物湯,如果有人拉肚子的話,並無法把四物湯裡的當歸劑量減少,而只能另外加像白朮一些腸胃藥來加以調整,結果就是會讓人腸胃不舒服的藥和整腸胃的藥放在一起吃下去。

[4] 天地合補玫瑰四物飲系列適合10-50歲的女性飲用。從初潮之後一直到更年期間,每月規律飲用可達到調整體質之效,舒緩生理期的不適。一般體質:生理期前與生理期過後連續 3-5天,依個人體質狀況,建議飲用1-2瓶。產後與虛弱體質-生理期外的一般日子,建議每天飲用 1瓶。使用禁忌-孕婦及身體不適者須經醫師指示服用。」;「可以!四物為溫熱活絡的補品,亦可補充鐵劑,幫助新陳代謝、滋潤肌膚,因此,更年期婦女一樣可使用『玫瑰四物飲』來幫助調節生理機能。四物對生理期不適有良好調整作用,經常臉色欠佳的小女生也可酌量食用。」;「男性常喝的十全大補湯中就是由四物 ( 當歸、川芎、熟地、白芍 ) 、四君子 ( 黨蔘、白朮、茯苓、甘草 ) 再加上黃耆跟肉桂而成。因此男性當然也可以飲用四物,四物為幫助循環的補品,可促進新陳代謝與體力,尤其適合身體較為虛寒者更適合飲用。」;「四物是屬於溫補的調理,自古以來即為女性調整體質的聖品,體質燥熱者當然也可以飲用。發育中少女、工作忙碌的職業婦女、壓力過大等火氣較大時,容易產生上火現象,此時,建議酌量飲用玫瑰四物飲,例如將持續每天飲用調整為間隔一至二日飲用,或僅經期過後連續 3-5 天,一天一瓶即可;較為虛寒者則建議除了經期之外每天 1~2 瓶。http://www.essence-of-life.com.tw/01_rose/03.asp

[5] 然而的確還是有吃出問題的例子。「不只如此,莊雅惠說,市售許多四物飲品,不少經期不適女性看上這種輕鬆的調養方式,沒事便來一瓶,結果有人夜半失眠、心悸、口乾舌燥,還換來滿臉的青春痘。」<四物補品 體熱者不宜>2004-06-04/聯合報/E4/健康

[6] <大生堂>田野筆記2007/2/4

[7] 此外,為了強調「藥材道地,貨真價實」,在1950年到1965年代之間,許多代客煎煮藥材的中藥店,會把煎煮後的藥渣,倒在門口,到黃昏才掃起來,倒入垃圾筒,以表明自己禁得起檢驗。或許這樣的歷史過去,可檢驗性及藥材道地都是中藥商還是堅持販賣中藥飲片而少賣藥粉的原因吧。參考張賢哲2004:102-3

[8] 同上

[9] 同上。

angodsou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下午,寫作業寫一些,發些有些地方寫不下去了。下午三點半,就衝到大生堂去作訪問。很幸運,今天剛好是他們週年慶,剛好是星期天(平常他們星期天都放假),他們有上班,但因為客人知道的不多,所以我剛好得了閒,可以訪問。我自報了自己的科系,以及想問的問題:「四物湯和四物飲有什麼差異?」後來一位看起來很幹練的小姐,看起來是店長的樣子,從櫃台旁的四人小桌起身,走到櫃檯旁,示意我坐下。櫃檯後都是素木(偏黃)顏色的藥櫥,看起來相當新的樣子。而我坐的椅子,相當高級,整個店走高格調的風格。我表明來意,自我介紹,說自己想作一份報告,可不可以錄音。那位小姐說不行,因為他們拒絕媒體採訪,今天因為我是學術研究,所以接受訪問。所以我拿出了我的筆和紙,擺在桌上。她等待我的提問。
我從四物飲和四物湯有什麼差別開始問起。那位小姐首先從經營方面談起,認為傳統的四物湯的經營模式和四物飲有很大的不同。四物飲所利用的通路是超商,四物飲提供了人們對中藥的認識,使中藥普遍起來,未嘗不是好事,推廣了中藥,也推廣了養生的概念,因為西藥沒有養生的概念嘛。而四物飲這個產品,先不論其品質,就實際層面來說,的確是很方便,節省了消費者很多的時間,現在誰還有空慢慢燉煮熬中藥呢?因為他們這間中藥行,有現代化的儀器設備煮藥並使用真空包裝,因此,他自己也是喝現成的東西。但是她提到,就療效來講,還是以自己燉煮的藥材效果最好,其次是真空包裝,再來是四物飲。但是四物飲與傳統的藥材,鎖定的本來就是不同的區塊,也就是說,鎖定的是不同的族群。
我問到各家四物湯是否會有差異,她說會依不同的中藥店,各家品質會有所不同,而各家四物湯,也會多多少少有些差異,但基本的組成是不會變的,消費者自己吃久了,自己會比較出好壞嘛,所以他會選擇自己喜歡的店來買。但他們因為有作真空包裝上架,所以就他們自己來說,他們的四物湯也會因為季節的不同,也會加以調整,譬如天氣熱時,就加一些涼的藥材,天氣冷,就加一些溫補的藥材。而這些通常統稱加「四物湯」這個產品底下,或者是「加味四物湯」底下。而就四物飲本身來說,它所使用的材料當然沒有中藥房賣的好,所以它的療效當然沒有中藥房賣的好,而四物飲是經過稀釋再稀釋的,所以吃的效果不會太明顯,除非很大量的飲用,至少稀釋了十分之一以上。
超商賣四物飲的最大爭議點在於藥廠可能有合法的執照,他們販賣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各個經銷地點的經銷是不是都有執照,來販賣商品,這是大有問題的。四物飲的配方是中藥的配方沒錯,但是因為它的濃度低,所以怎麼都喝不出問題的。

angodsou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中藥行
開多久了?屬於那一種身份的中藥商?列冊中藥商/藥師/中醫師?什麼時候取得執照,對政府的執照制度的意見?
中藥行、蔘藥行有什麼不一樣?
中藥行有幾種類型?

angodsou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