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社會的麥當勞化》是George Ritzer在韋伯理性化理論的基礎上,所發展出來的一本書。這本書以麥當勞化作為核心,貫穿全文。我所閱讀的版本是2002年台北弘智文化出版社,林祐聖葉欣怡的譯本。
本書共有十章,加上前言共十一章。第一章討論麥當勞化的開始,第二章介紹麥當勞化的先驅,討論科層化、科學化管理、生產線(裝配線)等概念與歷史。第三章到第六章,分別討論麥當勞化的四個層面,舉了相當多的例子。第七章討論理性的非理性,指出麥當勞化理性化過程中所造成的非理性後果。第八章指出連人的生死都麥當勞化了,麥當勞化可謂無遠弗屆。第九章則將麥當勞化與相關社會理論連結起來作討論,首先說明麥當勞化的動力,接著討論全球化、在地化與文化帝國主義的問題,再來是後工業、後福特、後現代等主義的觀點,最後則是一些去麥當勞化的實例,指出去麥當勞化的可能性。第十章,也就是最後一章,則是提供一些實際的,甚至有點奇想式的建議,指出如何從批判角度來面對麥當勞化。

  <前言>說明這一版有些什麼更動。

  <第一章 麥當勞化的開始>則說明麥當勞化是怎麼開始的,指出各處都可以看到麥當勞化的踪影。所謂的「麥當勞化」,是指「速食餐廳的原則逐漸在美國社會以及世界各地的各個部門取得統治地位的過程。」(2) 所謂的「麥當勞化」,包括(a)「效率」、(b)可計算性、(c)可預測性、(d)非人性科技的控制等四個層面,而理性中的不理性則被Ritzer認為是第五個層面。而「麥當勞化不只影響著餐飲事業,甚至在教育、工作、衛生保健、旅行、政治、家庭以及社會的每一個層面,都可以看到麥當勞化的蹤影。」(2)接指討論在麥當勞化的趨勢底下,什麼東西沒有被麥當勞化。最後,則從個人及集體的層次討論如何抵抗麥當勞化。整章簡短介紹了本書討論的主題。
  
  <第二章 麥當勞化與麥當勞化的先驅>回顧了韋伯的理性化理論,討論了科層化的概念。Ritzer說「麥當勞化的現象就是韋伯理性化理論的擴大與延伸。對於韋伯而言,理性化的模式就是科層制;對我來說,速食餐廳的型態就是麥當勞化的典型。」(43-4)在本書中,Ritzer所指的麥當勞化或理性化,指的是「形式理性」的擴張。所謂的形式理性,「代表行動者在受到規則、規律以及龐大社會結構的形塑時,尋找最理想的方式達成本身所欲求的目標。」(44)隨著形式理性的擴張,導致了「鐵牢籠」的誕生。Ritzer指出,休閒娛樂受到這種形式理性擴張的吞噬,而大屠殺更是在理性化的條件下才有可能產生,透過這兩個極端的例子,說明在人們想像不到的地方,理性化都不吭聲地在發揮作用。而理性化的具體操作,以泰勒的科學化管理為原型,透過割裂工作內容成為細節,由工人不斷重複同一動作的方式,來提高工作效率,使得工人成為裝配線上的機器。工人因此感到異化與疏離。裝配線生產出來的汽車,促成郊區住宅的理性化發展。郊區住宅以標準化的步驟建成,同質性高。隨著汽車的普遍與郊區住宅的興起,購物中心隨之而生,而麥當勞則與購物中心形成互補。汽車時代。購物中心及連鎖商店互為增強,進一步推展麥當勞化。而最理性的系統──麥當勞於一九三七年誕生了。

  第三章到第六章主要討論麥當勞化影響各層面的實例。在此僅就我覺得較有趣的部份進行說明。第三章,討論效率。效率指的是選擇最理想的手段達到目標。然而,重視結果而不重視過程,導致吃飯像是加油,速食塞進嘴巴就像車子加滿油一樣,快速而無味,飽是飽了,可是吃的過程被簡化了。為了達到吃飽的目標,連餐點的選擇也簡化了,麥當勞的餐點是標準化而有限的,永遠只有那幾樣東西。而自助式的回收餐盤餐具,實際上是讓消費者變成員工,在作無償勞動,這一點實在很有意思,廣告說「麥當勞都是為你」,我以前常戲謔地說「麥當勞都是為你~~的錢」,但Ritzer的說法更有趣:「我們都是為麥當勞」。不然我們幹嘛幫麥當勞倒垃圾,為什麼要排隊等候,為什麼花錢吃那不怎麼健康的玩意呢!因此,Ritzer指出「我們必須要記住的是,設計用來增加效率的機制,通常是把組織本身的利益放在最優位,而他們並不會以相同的標準為消費者著想。」(104)所以所謂的效率,必須要注意是誰的效率(whose efficiency)。以麥當勞作為典型,其他各層面如家庭、購物、教育、衛生保健、娛樂、宗教也都出現追求效率的傾向。

  第四章,討論可計算性。透過數字化的過程,數量成為品質的同義詞,而出現了大即是好,多即是好這樣的想法。拿一個最常見的例子,大學生很容易去比較誰寫的報告頁數比較多,誰修的課比較多,但卻從來沒有人去實際想想報告裡到底寫了啥鬼,修課修了啥屁,腦袋瓜子裡到底記住了什麼。對數量的要求,導致品質的變化,修完一門課,期末考考完通通還給老師,而教授也很慘,SSCI制度底下,產出大量不需過問的作品。而運動方面,更是通通量化,收視率的影響,使得籃球賽為了刺激好看,要求快速進攻,在24秒內要出手投籃,而棒球方面,指定打擊制度,改變了棒球比賽的風格。重視可計算性造成重視數量重於品質、將產品與服務簡化為數字,以及虛構的數量(所謂打腫臉充胖子是也,譬如學生會自誇,我唸了二十本書喲,但他的唸,或許只是瀏覽過而已;或某某教授一年出五六本書,但實際上都是他學生寫的,諸如此類皆為虛構的數量)。

  第五章,討論可預測性。可預測性意指沒有例外情況發生,一切都在預料之中。「為了達到可預測性要求,一個理性化的社會強調紀律、規律、制度化、形式化、例行公事、一致性以及有系統的運作。」(148)但可預測性也導致例行化,使人麻木不仁。在本章Ritzer主要討論的層面包括創造可預測的場景、與消費者的劇本式互動(照本宣科)、讓員工的行為更能被預測、建立可預測的產品與過程以及極小化危險與不愉快發生的可能。在工作的場景中,創造可預測性的主要原則是科層制,透過職位、階級以及檔案化的方式來達到可預測性。(152)可預測性造成了同質化的後果,所有的連銷商店長得都一樣,不管是產品或是店員都被要求一致(店員穿著制服,有例行的口號);大學則使整齊劃一的教科書,考試出選擇題,而儘量少出會讓學生天馬行空的申論題;電影分級級使人能預期看到什麼樣的電影內容。由於人們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不必去面對意外,不必體驗未知,甚至無知,所以人們在其中相當愉快,感到非常的舒適(comfortable)。就連露營登山也相當的舒適,各種現代化的設備與資訊,使出野外像在家一樣地舒適(譬如特別跑到奇萊山上吃燒酒雞之類的)。「可預測性強調紀律、系統化及慣例,使得相同事情不管出現於何時何地都有相同的表現。」(175)但一個可預測的世界,也可能輕易變成一個無聊的世界,Ritzer言道:「相較於不可預測性,無聊對於人們來說可能是更大的威脅。」(176)我同意他的看法。

  第六章則討論控制的問題,著重於非人性科技如何控制人類。「造成理性化系統的不確定性、不可預測性和無效率大部份的原因是人類的因素-無論是在其中工作的員工,或者是接受服務的顧客」(184),因此,加強對人類的控制,是理性化的必要條件。在作菜方面,廚房像是工廠,廚師幾乎被廢了武功,只要有微波爐,人人可以是食神~就像麥當勞的員工不見得會作菜一樣,他們只要會按表操作機器即可。由於作菜被簡化為幾個程序與步驟,人們只需要機械式的操作,這導致當危機(或說是例外情況)發生時,人們缺乏應變的能力,Ritzer用的是飛行員的例子(195)。而顧員成為隱性的員工,透過空間的擺設及動線的設計,使人會自發地幫忙倒垃圾,而空間的設計也使人快點吃完快點走人,而有的餐廳甚至限制顧客的消費時間,要求多少分鐘內必須吃完走人,透過對時間空間的控制,而控制人類行動。而課程本身也飽受控制,Ritzer用「時鐘的專政」來談,當時鐘響起就必須下課,不論老師和學生是聊正聊得起勁與否,而課程的規劃,也使得老師必須按表操課,不能當下即時回應學生的興趣。Ritzer用了一個很有趣的例子:「一群興奮的孩子帶著莫大的好奇與緊張觀察一隻烏龜。現在的孩子則會因為老師的堅持將烏龜放到一邊去。我們要開始進行我們的科學課程。今天的課程是與螃蟹有關的。」(199)

  在第七章,Ritzer討論麥當勞化的負面效應,即理性的非理性。麥當勞化同樣可視為無效率、非預期性、低計算性和失去控制的象徵。(214)他以收銀台的大排長龍說明無效率、在家作菜實際上比上麥當勞更划算。麥當勞賣的食物其實不怎麼樣,但它所販賣的歡樂形象卻讓人甘之如飴。實際上麥當勞所生產與販賣的都是非真實,各種折扣優惠是精密計算後仍能讓麥當勞撈一筆的產物。而大批貌似親密的垃圾郵件,更是虛偽的友善。理性化的過程雖然除魅,但是理性化本身卻又賦予新的魅惑,販賣夢想與歡樂(麥當勞,歡聚歡笑每一刻,等到肚子肥大,健康壞掉,看誰還笑得出來?)。這些夢想與歡樂實際上被同質化扼殺了,透過標準化與可預測性,人們的幻想世界只有一種形象,孩童透過卡通,填充了各式幻想,以及固定的形象,在電視的暴力播想下,孩童那裡會有自己的想像空間?(話說我小時候拿個樹枝,就當成劍,幻想自己帶把劍在村子裡冒險,現在小孩子大概不會有這種經驗吧?)而大學也像是工廠,如果加工食物一般,生產出畢業生,各個畢業生會有一張表示經過加工的證明書。雖然Ritzer寫的有些極端,但倒也不失為振聾發嘳的警鐘。

  第八章討論麥當勞化的疆界,延伸至生育與死亡的層面。人之生死都受到高度的科技介入所控制,老阿媽也可懷孕,已過天年的阿伯也重振雄風,而各種技術也幫助人們篩選寶寶,不好的寶寶就任其死去。胚胎檢驗技術,使得某些懷孕成為「暫時懷孕」,當胚胎不佳,孩子打掉,就回復沒懷孕的狀態,而胚胎良好才得以進入真正的懷孕。而超音波使人們看得到胎兒,使得母親與胎兒的關係醫學化,也視覺化,而產檢過程的風險則是較少人提及的。生產變成了一種病狀,得在醫院這麥當勞化的工廠中完成,而了便利醫師與消費者,會陰切開術成為最便的選擇。而在死亡的面向上,人們可以活得更久,但不見得活得更好。死亡的巿場正大幅麥當勞化,成為新興產業,有著同樣的規格,對於人進行同樣的銷毀過程。然而,麥當勞化在生死問題上,無法取得完全的勝利,它有它的侷限,就像帶著高科技上聖母峰的人們,最終還是無法回避大自然的反撲而慘遭滅頂。

  第九章算是綜合討論。首先指出麥當勞化的動力包括物質利益、麥當勞化作為一種美國價值為人所信奉、以及社會變遷的潮流(例如社會(mobility)強調機動性、人們有閒錢、大眾傳播、科技及電腦等)。接著討論全球化與在地化的問題,指出雖然在表面上,物質形式可以是非麥當勞的,但在形式上(骨子裡),組織原則卻無法外於麥當勞化的架構,並強調要區分全球與在地是越來越不可能的了。再來則討論各種「後」的觀點,指出後工業社會的複雜化與麥當勞社會的簡單化是並存的;後福特主義和福特主義(麥當勞主義)共生並存,指出麥當勞化也在演進中,修正品質的問題,以星巴克也可以提供好咖啡為例;Ritzer認為後現代性與現代性的關係並非斷裂,他引用哈維的時空壓縮的概念以及詹明信談後現代社會的五個要素(與晚期資本主義的關聯、淺薄性、情感或效應的衰退、歷史感的喪失、再生產[複製]技術),以及自己的著作Enchanting the Disenchanting World,最後得出結論,現代性(理性化)和後現代性(透過後現代模擬和內爆過程再次入魅)在麥當勞化的消費手段裡共存。最後,談論麥當勞化的前景,指出漸漸以量少質精的方式生產和銷售商品與勞務,呈現了麥當勞化的新方向(337)。但這並不代表去麥當勞化(de-McDonaldization),而且目前也沒看到逆麥當勞化而行的趨勢。

  最後一章,有點像是指引手冊那樣,告訴想要對抗麥當勞化的人們,可以從那些地方著手。但這一章也指出,組織規模的擴張,幾乎無可避免地都面臨麥當勞化的挑戰,只是程度有所不同而已。這章舉了許多實例,談世界各地的組織如何因應麥當勞化的問題,分別從集體與個人的層次進行說明。並在書最後的<參考書目>推薦了許多關於韋伯談理性化的著作,以及新韋伯論者的著作。
總的來說,這本書相當易讀好懂。正如Ritzer所言,這本書是寫給一般讀者的,所以例子非常的多,而理論也相當簡單,一言以蔽之,談麥當勞化的五個層面(效率、可計算性、可預測性、非人性科技的控制以及理性的非理性後果),以及麥當勞化的前身與展望。架構非常的簡明而清楚,不愧是寫教科書的高手。

  這本書我讀完的感覺是,其實中藥房同樣面臨麥當勞化的問題(或者說7-11化),強調效率、便利、快速、可預測、控制等方面。我會想要進一步去回顧韋伯關於理性化的理論,我接下來打算唸一唸《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以及一些相關著作,另外,在中藥房的例子中,承接韋伯討論的哈伯瑪斯同樣值得參看,系統如何對生活世界殖民,以及反之,生活世界如何反過來影響系統,如果有時間的話,或許可以參看《溝通行動理論》。但目前,鑒於星期三就要和老師meeting,所以我想在短時間之內,主要應用Ritzer的看法,並且看看能不能與葉老師論傳統的部份作個連結討論,稍微勾勒中藥房現代化的面向,談現代化與傳統之間到底有什麼關係。這是接下來兩三天得作的事情。

書目資訊:George Ritzer 2001社會的麥當勞化。台北:弘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godsou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