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http://blog.sina.com.cn/libolibo 作者:李波
http://www.bookschina.com/2132186.htm 書:口腔裡的中國人
這個人寫的書超有趣的。
從吃的角度,把中國歷史重解了一次
道家修煉和吃有關,由形的階段,修煉精、氣,而至於神
由於中國文化獨特的身體化傾向,因此修煉的過程特別重視吃
要精挑細選,找出上好靈藥來吃,如什麼金啊玉啊或一堆芝類的。
透過吃,去除濁物,使體內的氣得以提純,而能成神
神是人的延伸,不似西方思想上,人與神有個斷裂。
因此,從吃的角度,同樣可以解釋為何西方哲學是超越性的,而東方哲學是內在性的
孫隆基用「物」和「mater」的語源學來討論這事情。
說文:「物,萬物也。牛為大物,天地之數,起於牽牛,故從牛,勿聲。」
而據考証,物是雜毛牛的意思,依毛的顏色而有品級之分。
作動詞用時,譬如物色,物有挑選的意思
挑選好的牛,來作為祭祀之享,有眾多和犧牲的意思。
但是物並沒有根源的意思,物本身就是萬物的一種,沒有誰是誰的根源。
直到唐朝,張賈說明所謂的根源實際上是氣,「氣為物母,自無名而有名」。
但mater的字源就不同,mater的字源是materia,是建築的木材,
另一個字源則是mater,有母親、根源的意思。
具有源頭,有一個可以追溯的根源。
從這個角度來看,相當有趣。
另外,古代官制和吃有關,古代朝廷根本可以說是由廚房的廚子組合起來的
宰相實際上就是主持祭祀宰殺牛羊的人~周禮寫的很明白
而刑罰也和吃有關係,古人用什麼方式處理食物,就用什麼方式來處理人。
他也反對極端素食主義,也就是什麼都不殺,什麼都不吃
這樣的邏輯推到最後,就是導致自己餓死,結果殺死自己,這反而是殺生。
因此提倡有節制的飲食,可食肉,但不暴食肉。
而序言是由孫隆基寫的,較為簡要明白,綱提切領。
他指出中國人「既沒有超越,也沒有拯救」的現世傾向。(8)
而有趣的解釋老子所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實際上就是看透世界就是一大吃。
天地並不會特別親近誰,世界實際上是由吃的循環所構成。
這讓我想到食色性也,這麼一句話,
如果配上天命之為性,解起來就很有趣了。
為什麼是食色性也?而不是色食性也?
根據這本書的討論,西方人比較重視男女文化,而東方人更重視飲食文化。
更認為中國根本就是個飢民社會,人們有著飢民性格,什麼都吃,就是不吃虧。
所以孫隆基笑說,中國人根本不談什麼唯心論或唯物論,
要說是唯物論,不如說是「唯食物論」。這個解法實在太有意思了。
而李波在文章中,也指出中國人以吃來認識自己,是中國人的認識方法
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什麼都可以吃,連思考都和吃分不了關係
諸如品味、品嚐、嚐試、斟酌、消化、咀嚼,洋洋灑灑舉了快三頁的例子。
接著比較了東西方的飲食觀。
西人的飲食,廣泛來說是較為理性的,重視營養,美味與否則是其次
(麥當勞的得來速,把人當成車一樣,車加滿油,人也快速地吃飽了)
但是中人的飲食,則持「食以味為先」,重視味道,而且吃飯有太多的附加價值
(譬如人情、或請吃飯是給面子,連絡關係諸如此類)
西人的分餐,表徵了個人主義,而東人的聚餐,則表徵集體主義。
西人的廚房如實驗室一絲不苟,強調衛生,與其理論的飲食觀相符
他們將自身當作機器,均衡地補充營養,但中人會說,不乾不淨,吃了沒病,好吃就好。
有人說,中國是龍的傳人,但李波說,中國是饕餮的傳人,吃吃吃。
之所以這麼重視吃,是因為長期糧食不足,導致在社會心理上具有飢民性格,是飢民社會
他激烈地批評中國人的「口腔化」生存,常常發展成「口腔化存在」
,即存在是通過口腔來証明,也就是所謂的,我吃故我在。
總是存在著今朝有酒今朝醉,害怕明天就會死去,是故當官的無不在位時剝削人民
而這即是魯迅談「吃人」的根源。吃吃吃。
殉葬制度是建立在「人生即吃飯」的邏輯上,是故跟祖先溝通要透過食物
要賄賂鬼神也是透過食物。除了食物之外,還有各式各樣吃飯的傢伙,
古代皇帝一言九鼎,接下來的諸候七鼎,五鼎等等,鼎是吃飯的傢伙
人的社會位階是透過吃飯的傢伙來區分的,到死,一樣用吃飯的傢伙來榮顯死人。
所以考古挖出一堆吃飯的東西,一堆食器,我沒有特別去記,有興趣的人自己去參考。
而在中國人家天下的傳統底下,家庭是人一出生最親密的所在。
但是家庭也是人們政治啟蒙最早的地方。
李波下了個有趣的標題:「飯桌上的政治啟蒙--我看食禮儀」
他指出典籍記載:「夫禮之初,始自飲食」,我們常常從吃飯來判斷一個人
看看這個人是不是有家教,吃飯有不有節,合不合宜,和朋友活絡的方式也是透過吃飯。
而他從吃的角度來看禮,指出飲食與身份地位、食器的象徵意義、席次位序與菜肴擺設
還有進餐過程的繁文縟節,在在都是中國人吃飯的潛規則。
他更有趣地從吃來談鴉片戰爭,
推論是因為中國人嗜吃鴉片,沉溺口腹之欲
才會讓貿易逆差的英人有機可乘,以此反擊。
他也談口腔文化與漢奸的關係
指出小小日本怎麼可以和中國打這麼久,
因為漢奸很多,但漢奸怎麼來?
飯桌上吃出來的~
同時他也指出很有趣的東西,根據歷史學家的研究
中國五千年來,僅漢朝的血統算是比較純正的,其餘朝代多為異族統治,多有胡人血統。
但是歷史學家竟無恥地說中國人有趣強的同化能力,明明是打敗使被異族人統治的人
但像阿Q似的,用精神勝利法,透過書寫來改寫這段五千年來戰敗史。
他的這種談法,讓我想起傅柯的《必須保衛社會》,實在有異曲同工之妙。
由於飲食文化,中國不存在知識份子。
這個部份我記得不大清楚了,但解法很有意思。
然後全球暖化,環境問題(包括生物多樣性問題),全都和中國人的吃有關~
這本書實在太有趣,雖然不薄,但是我一天就翻完了。
推薦給各位,相信大家看了一定會有自己的一些心得跟想法。
雖然他談法在後面有些偏激,我覺得倒不失為一種發人醒思的對立意見
雖然我覺得自己在看他的文章時,最有收獲的是書的前半部份。
但是吃實在是一個值得好好瞭解的題目啊。
好書
:)
http://www.bookschina.com/2132186.htm 書:口腔裡的中國人
這個人寫的書超有趣的。
從吃的角度,把中國歷史重解了一次
道家修煉和吃有關,由形的階段,修煉精、氣,而至於神
由於中國文化獨特的身體化傾向,因此修煉的過程特別重視吃
要精挑細選,找出上好靈藥來吃,如什麼金啊玉啊或一堆芝類的。
透過吃,去除濁物,使體內的氣得以提純,而能成神
神是人的延伸,不似西方思想上,人與神有個斷裂。
因此,從吃的角度,同樣可以解釋為何西方哲學是超越性的,而東方哲學是內在性的
孫隆基用「物」和「mater」的語源學來討論這事情。
說文:「物,萬物也。牛為大物,天地之數,起於牽牛,故從牛,勿聲。」
而據考証,物是雜毛牛的意思,依毛的顏色而有品級之分。
作動詞用時,譬如物色,物有挑選的意思
挑選好的牛,來作為祭祀之享,有眾多和犧牲的意思。
但是物並沒有根源的意思,物本身就是萬物的一種,沒有誰是誰的根源。
直到唐朝,張賈說明所謂的根源實際上是氣,「氣為物母,自無名而有名」。
但mater的字源就不同,mater的字源是materia,是建築的木材,
另一個字源則是mater,有母親、根源的意思。
具有源頭,有一個可以追溯的根源。
從這個角度來看,相當有趣。
另外,古代官制和吃有關,古代朝廷根本可以說是由廚房的廚子組合起來的
宰相實際上就是主持祭祀宰殺牛羊的人~周禮寫的很明白
而刑罰也和吃有關係,古人用什麼方式處理食物,就用什麼方式來處理人。
他也反對極端素食主義,也就是什麼都不殺,什麼都不吃
這樣的邏輯推到最後,就是導致自己餓死,結果殺死自己,這反而是殺生。
因此提倡有節制的飲食,可食肉,但不暴食肉。
而序言是由孫隆基寫的,較為簡要明白,綱提切領。
他指出中國人「既沒有超越,也沒有拯救」的現世傾向。(8)
而有趣的解釋老子所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實際上就是看透世界就是一大吃。
天地並不會特別親近誰,世界實際上是由吃的循環所構成。
這讓我想到食色性也,這麼一句話,
如果配上天命之為性,解起來就很有趣了。
為什麼是食色性也?而不是色食性也?
根據這本書的討論,西方人比較重視男女文化,而東方人更重視飲食文化。
更認為中國根本就是個飢民社會,人們有著飢民性格,什麼都吃,就是不吃虧。
所以孫隆基笑說,中國人根本不談什麼唯心論或唯物論,
要說是唯物論,不如說是「唯食物論」。這個解法實在太有意思了。
而李波在文章中,也指出中國人以吃來認識自己,是中國人的認識方法
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什麼都可以吃,連思考都和吃分不了關係
諸如品味、品嚐、嚐試、斟酌、消化、咀嚼,洋洋灑灑舉了快三頁的例子。
接著比較了東西方的飲食觀。
西人的飲食,廣泛來說是較為理性的,重視營養,美味與否則是其次
(麥當勞的得來速,把人當成車一樣,車加滿油,人也快速地吃飽了)
但是中人的飲食,則持「食以味為先」,重視味道,而且吃飯有太多的附加價值
(譬如人情、或請吃飯是給面子,連絡關係諸如此類)
西人的分餐,表徵了個人主義,而東人的聚餐,則表徵集體主義。
西人的廚房如實驗室一絲不苟,強調衛生,與其理論的飲食觀相符
他們將自身當作機器,均衡地補充營養,但中人會說,不乾不淨,吃了沒病,好吃就好。
有人說,中國是龍的傳人,但李波說,中國是饕餮的傳人,吃吃吃。
之所以這麼重視吃,是因為長期糧食不足,導致在社會心理上具有飢民性格,是飢民社會
他激烈地批評中國人的「口腔化」生存,常常發展成「口腔化存在」
,即存在是通過口腔來証明,也就是所謂的,我吃故我在。
總是存在著今朝有酒今朝醉,害怕明天就會死去,是故當官的無不在位時剝削人民
而這即是魯迅談「吃人」的根源。吃吃吃。
殉葬制度是建立在「人生即吃飯」的邏輯上,是故跟祖先溝通要透過食物
要賄賂鬼神也是透過食物。除了食物之外,還有各式各樣吃飯的傢伙,
古代皇帝一言九鼎,接下來的諸候七鼎,五鼎等等,鼎是吃飯的傢伙
人的社會位階是透過吃飯的傢伙來區分的,到死,一樣用吃飯的傢伙來榮顯死人。
所以考古挖出一堆吃飯的東西,一堆食器,我沒有特別去記,有興趣的人自己去參考。
而在中國人家天下的傳統底下,家庭是人一出生最親密的所在。
但是家庭也是人們政治啟蒙最早的地方。
李波下了個有趣的標題:「飯桌上的政治啟蒙--我看食禮儀」
他指出典籍記載:「夫禮之初,始自飲食」,我們常常從吃飯來判斷一個人
看看這個人是不是有家教,吃飯有不有節,合不合宜,和朋友活絡的方式也是透過吃飯。
而他從吃的角度來看禮,指出飲食與身份地位、食器的象徵意義、席次位序與菜肴擺設
還有進餐過程的繁文縟節,在在都是中國人吃飯的潛規則。
他更有趣地從吃來談鴉片戰爭,
推論是因為中國人嗜吃鴉片,沉溺口腹之欲
才會讓貿易逆差的英人有機可乘,以此反擊。
他也談口腔文化與漢奸的關係
指出小小日本怎麼可以和中國打這麼久,
因為漢奸很多,但漢奸怎麼來?
飯桌上吃出來的~
同時他也指出很有趣的東西,根據歷史學家的研究
中國五千年來,僅漢朝的血統算是比較純正的,其餘朝代多為異族統治,多有胡人血統。
但是歷史學家竟無恥地說中國人有趣強的同化能力,明明是打敗使被異族人統治的人
但像阿Q似的,用精神勝利法,透過書寫來改寫這段五千年來戰敗史。
他的這種談法,讓我想起傅柯的《必須保衛社會》,實在有異曲同工之妙。
由於飲食文化,中國不存在知識份子。
這個部份我記得不大清楚了,但解法很有意思。
然後全球暖化,環境問題(包括生物多樣性問題),全都和中國人的吃有關~
這本書實在太有趣,雖然不薄,但是我一天就翻完了。
推薦給各位,相信大家看了一定會有自己的一些心得跟想法。
雖然他談法在後面有些偏激,我覺得倒不失為一種發人醒思的對立意見
雖然我覺得自己在看他的文章時,最有收獲的是書的前半部份。
但是吃實在是一個值得好好瞭解的題目啊。
好書
:)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