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科學革命的結構

第一章 緒論:歷史能做什麼
☆過時的理論在原則上並不因它已被拋棄就不科學了。(45,E3)
☆舊科學在它所盛行的時代是一個歷史總體(historical integrity of that science)。…[科學史家]問他的觀點與他所出身的團體的觀點有何關係。而且,他們堅持在研究這科學團體或其他類似團體之意見時,所應採取的觀點通常不能來自現代科學,而應是一種能呈現出這些意見之內在一致性、與自然最能相契合的觀點。(45,E3)
☆[新的科學面貌]第一,方法論的準則並不足以指出許多種科學問題的唯一基本結論(unique substantive conclusion;[按substantive也可指獨立整體或永恆的])。(45,E3)
☆可是這種武斷因素並不意味科學團體在從事科學研究時不需要已共同接受的信念(beliefs)。這也並不意味著在某段時期座落於某個特定群體是不重要的。(46,E4)
☆常態科學,也就是大部份科學家注一生心血所從事的研究活動,就是基於「科學社群知道這個世界像什麼樣子」這一假設。(47,E5)
☆這一些涉及專業信念(professional commitments)之轉移的非常事件,本書稱為科學革命。(48,E6)
☆科學界區分可以接受的問題與可以接受的解答的判準,也隨之大大改變。科學革命改變了科學家的思考方式,其深遠的程度只能用下面這句話來形容:科學家已在一個與已往完全不同的世界中從事研究。(48,E6)
☆[不只是理論發明產生革命影響,主掌常態科學的信念也影響科學家的所見所及]這些新發現最後會融入已有的知識中,但這必須等到科學社群重新評估傳統的實驗步驟、修正大家所熟悉既存觀念、並改變他們觀察世界的理論架構之後方俱影響。(49,E7)

第二章:常態科學的路徑(route)
☆本書中,常態科學(normal science)意指以過去的科學成就為基礎所從事的研究,這些科學成就是某一科學社群的成員在某一段期間內所公認的進一步研究的基礎。在今天,重述這些成就的任務,是由教科書(無論初級的還是高級的)來承擔的,但極少以原始的形式呈現給讀者。(53,E10)
☆[十九世紀初之前,則是科學經典扮此角色]這些著作獲致這種地位,源自它們共有的兩個特徵。第一,作者的成就實屬空前,能遠離科學活動的競爭模式,吸引依附者成為死忠群體(enduring group)。第二,這些成就仍有許多未解的問題,能讓這一群新界定的執業群體來解答。(53-4,E10)具有這兩個特徵的科學成就,我以後就稱之為「典範」(paradigms),這個詞與「常態科學」有密切的關係。(54,E10)
研究者以共有的典範為基礎,就能信守相同的研究規則及標準。這種信守(commitment)的態度及因而產生的明顯共識,是常態科學(即特定研究傳統發生與延續)的先決條件。(54,E11)
☆[從百家爭鳴到創生典範:光學、電學。建立研究共識的艱難:資料冗雜,盲目摸索的過程](55-60,E11-16)正是這種情勢,才使得一個科學在發展的早期,出現學派林立的特徵,在理論與方法論上,若沒有一套相互關連、渾然一體的信念(belief),我們根本無從選擇、衡量、與批判資料,當然就更不能詮釋自然誌了。(60,E16-7) [認為此信念必有源頭,不論是內含在文本外,或自文本外援引]。
☆[前典範之一的學派獲勝]一個理論要成為典範,一定要能人之所不能,使其他的理論相形見絀,但它不一定要能解釋所有相關的事實,而且實際上也永遠不可能。(61,E17-8)
☆一個研究群體在接受典範後逐漸改變,從僅是一群樂於自然的人轉變成一專業(profession),或至少是一門新學科(discipline)。[與典範形成後相應的行動:發學報、立學會、納入教育課程等](63,E19)
☆[研究報告形式的改變,科學家不必再從第一原理談起]只要有一本教科書,有創造力的科學家就可以挑選書中未能深入討討的地方,開始自己的研究,他只需要專注於其學科領域中最隱秘及最微妙的自然現象。因此,他的研究報告形式也就改變了。[風格變了,預設的讀者也變了](63,E20)
☆[書籍論文與學術進展的關係]在今天的科學界,以書本形式出版的著作,假如不是教科書,就是對科學生涯某些面向的回顧。出過書的科學家經常發現:寫書不但不能增進專業聲望,反而會造成聲望的損害。(63,E20)
[這讓我想到國內學者多寫論文,少寫書,是否意味我們已專業化了呢?哼!]
☆[專業團體的形成,緣於有典範指導整個團體的研究]。(65,E21-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godsou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