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天,我很笨的因為連續單腳跳,而且是往前跳,
結果左腳膝蓋的不適應又出現了
所以今天,重新去台電大樓旁的遇見中醫報到。
掛了號,我說我膝蓋傷,但自己不確定痛點在那
姜醫師請我抬起左腳,然後在膝蓋附近開始依照肌肉走向尋找痛點
當然,他說了什麼什麼肌我還是記不清楚,但是他說我某個肌肉部份是緊的
不把它放鬆,痛感就不會消失。他揉按著,但不是用力按,
而是留餘力地循筋肉理路尋點,他後來跟我講這跟扎針一樣
扎針不是死命的用力扎進去就好,而是在對的位置,留活道,而不是死的
(這是我的講法,我忘記他原來怎麼說的,總之就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不死不走極端)
而鬆筋,正是循肌肉理路,透過活通的方式,使氣得以暢通
他說幫我扎針,要我比較看看我自己扎和他扎有什麼不同
於是我進了薰洗室,這間中醫診所有個人的薰洗室,
整個人在小房間裡(無完全密閉),有種三溫暖的感覺,整個人薰的滿身汗,但很舒服
後來護士請我躺在床上,這裡的床感覺就是很舒服的樣子,還放了枕頭(二個枕頭)
我想說奇怪,這個多個枕頭是給人當抱枕的嗎?(笑)幕簾和薄被的顏色和溫暖
如果不說這是間中醫診所的話,其實還蠻像小間的單人休息室的,會讓人幸福的想睡覺
後來醫師來了,我說這枕頭是給人抱的嗎?(笑)醫師也笑笑的說,那是拿來墊腳的啦
醫師請躺著的我曲起膝蓋,把枕頭放到膝蓋後頭大腿小腿之間,整支腳靠在枕頭上
醫師說,枕頭的用處,在於使肌肉放鬆,肌肉放鬆,扎針會更有感覺
他跟上次一樣提到,他扎針和書上寫的不太一樣,書上的取穴,多深多深,
實際上和實作是有差距的。應該依各人身體不同,取山中之谷,找尋孔隙進針
我躺著,看不太清楚他怎麼進針,但他沒有拍管,我感覺刺刺的,似乎是徒手進針的樣子
他說身體其實是一層一層的,進針到每一層,都會有不同的感覺,
因此雖然有些人強調進針快狠準,但他覺得不是如此,而是應該根據針下的感覺進行調整
進到第一層,針停在那一層,而那一層的膜就會釋放出東西,對身體進行調整,
有刺到就會有感覺(針刺者和被刺者都會有),而那層膜,實際上就是中醫所說的腠理
他邊講,邊一層一層地將針深入,他說針不一定要按書上說多深多深,如足三里一寸半
而是要根據針下的感覺,去感覺那個層次,那種豐富性(這是我的話)
我的確感受到,當他進針的層次不同時,在不同層次停留時,所放射出的感覺是不同的
這讓我想起皮脈肉筋骨之分部方式,而腠理這句話更讓我想起內經裡的一些片段
我似乎慢慢可以把一些字詞和實作之間的關係連結起來。
這也讓我想到,內經的確是理論著作,是理論的產物,
只有回到實作,才更好地理解理論。(這個部份我實在很感謝Bourdieu所帶給我的啟發)
他扎完了,由於我躺著,實在也不太清楚他扎了那裡,
不過就他的說法,重點不在於按教科書所寫的方式扎,而是尋筋肉最放鬆處孔隙扎
所以我想他扎的也不見是標準穴位吧。
不過在疑似足三里的地方,整個針感一直傳到解谿去,甚至走過解谿(過腳踝)
總的來說,被他扎的感覺的層次相當豐富,
包括針刺感,放射感,氣衝到腳踝的感覺,當然還有痠感。
後來護士來了,幫我在似乎是足三里下以及陰陵泉下的兩支隻上,加了針上灸
然後還配合電針,在另外兩隻針上加電,最後還加上紅外線,護士離開了
我整隻膝蓋是溫暖的,而是針感一直在,在這個病床上,實在太享受了
(比起之前去一般的中醫診所,坐著扎針,待遇實在差太多了)
這麼舒服的享受,只要掛號費一百元耶!各位板友,心動的,有傷的,可以去看看哦
(我還蠻愛幫這家中醫打廣告的,我覺得姜醫師的針灸和傷科實在有獨到之處,
但是開藥我就不知道了,等到那天我去找他看內科時,再和大家分享)
然後我要補充一下,當醫師開始幫我看病時,他問我的研究作得怎樣了
我說我最近整理中藥藥政的發展史(目前寫到民國59年藥物藥商管理法,爬行中)
也說了生春蔘藥行關門的事,提到自己在那裡抓藥抓了六年,
醫師也知道那是個看電視的老伯伯。
還有談到中藥基準方的問題,我說中醫診所所使用的是否只有兩百個方劑,他說差不多
就看各醫師各顯神通了,他提到有些醫師根本不加入健保的,那些醫師賺錢的方式
和加入健保的醫師的方式不一樣,而那些醫師所學的,也和學科學中藥的醫師不一樣
不加入健保的醫師,往往走得是傳統的路線,師承的是純中醫的那套傳統
但是加入健保的醫師,往往是中西摻雜,學校教育出來的。
這兩種醫師賺錢的方式不一樣,賺的錢也差很多。
全民健保的影響,使得人們並不會去重視高貴藥材,也就是"細藥"。
不會去察覺藥物實際上有品級的差異。
但是不加入全民健保的醫師,他們開藥,可以開細藥,他們賺錢的方式,
不是甘草一斤五十元的方式,而是珍珠粉一斤三萬元的方式,那利潤之驚人,
是健保醫師所不能及的。
(我猜想那些醫師多半是已經有名氣的,是開業許久的醫師,
譬如某醫師,看病看到九十多歲,還在幫人看病,而新加入的中醫師,則多半選擇健保)
這個部份提醒我,中醫中藥實在是不可分的,
中醫師人數的增長,中藥商人數的增加
反映的實際上是中藥消費人口的增加。
後來醫師推薦我好幾位重要的大ㄎㄚ中醫師,說我可以去找他們聊聊,
他們自己有在開藥房,並且經歷整個中醫藥環境的變遷,對於整個中藥業的變遷感受特深
我有點受寵若驚,也覺得很感動,但覺得自己目前還沒準備好,沒有作訪問的心理準備
但是什麼時候才會準備好呢?
這實際上是我的心魔。
就像我的中藥藥政史,說8月15日要交稿,但是苦於不敢下筆,無從下筆
最後是放了假回來,逼自己下筆,要自己寫到痛處,(感謝豪哥的"作家論寫作"一書)
開始寫,寫著寫著,竟也不知不覺寫到了六零年代,開始要進入中藥業變革最大的時段
最近比較沒有寫不出來的困境,希望自己能快快把這部份的整理告一段落。
所以,訪問的事,也是這樣吧,就當是傳醫社的學生,去請教老中醫師,聽老中醫講古吧
多聊幾次,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心魔走開走開!)先約了時間再說吧
忽然覺得,自己身上有點傷,好像也蠻不錯的,居然是透過這種方式在滾雪球,我滾滾滾
呼,加油啦!
結果左腳膝蓋的不適應又出現了
所以今天,重新去台電大樓旁的遇見中醫報到。
掛了號,我說我膝蓋傷,但自己不確定痛點在那
姜醫師請我抬起左腳,然後在膝蓋附近開始依照肌肉走向尋找痛點
當然,他說了什麼什麼肌我還是記不清楚,但是他說我某個肌肉部份是緊的
不把它放鬆,痛感就不會消失。他揉按著,但不是用力按,
而是留餘力地循筋肉理路尋點,他後來跟我講這跟扎針一樣
扎針不是死命的用力扎進去就好,而是在對的位置,留活道,而不是死的
(這是我的講法,我忘記他原來怎麼說的,總之就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不死不走極端)
而鬆筋,正是循肌肉理路,透過活通的方式,使氣得以暢通
他說幫我扎針,要我比較看看我自己扎和他扎有什麼不同
於是我進了薰洗室,這間中醫診所有個人的薰洗室,
整個人在小房間裡(無完全密閉),有種三溫暖的感覺,整個人薰的滿身汗,但很舒服
後來護士請我躺在床上,這裡的床感覺就是很舒服的樣子,還放了枕頭(二個枕頭)
我想說奇怪,這個多個枕頭是給人當抱枕的嗎?(笑)幕簾和薄被的顏色和溫暖
如果不說這是間中醫診所的話,其實還蠻像小間的單人休息室的,會讓人幸福的想睡覺
後來醫師來了,我說這枕頭是給人抱的嗎?(笑)醫師也笑笑的說,那是拿來墊腳的啦
醫師請躺著的我曲起膝蓋,把枕頭放到膝蓋後頭大腿小腿之間,整支腳靠在枕頭上
醫師說,枕頭的用處,在於使肌肉放鬆,肌肉放鬆,扎針會更有感覺
他跟上次一樣提到,他扎針和書上寫的不太一樣,書上的取穴,多深多深,
實際上和實作是有差距的。應該依各人身體不同,取山中之谷,找尋孔隙進針
我躺著,看不太清楚他怎麼進針,但他沒有拍管,我感覺刺刺的,似乎是徒手進針的樣子
他說身體其實是一層一層的,進針到每一層,都會有不同的感覺,
因此雖然有些人強調進針快狠準,但他覺得不是如此,而是應該根據針下的感覺進行調整
進到第一層,針停在那一層,而那一層的膜就會釋放出東西,對身體進行調整,
有刺到就會有感覺(針刺者和被刺者都會有),而那層膜,實際上就是中醫所說的腠理
他邊講,邊一層一層地將針深入,他說針不一定要按書上說多深多深,如足三里一寸半
而是要根據針下的感覺,去感覺那個層次,那種豐富性(這是我的話)
我的確感受到,當他進針的層次不同時,在不同層次停留時,所放射出的感覺是不同的
這讓我想起皮脈肉筋骨之分部方式,而腠理這句話更讓我想起內經裡的一些片段
我似乎慢慢可以把一些字詞和實作之間的關係連結起來。
這也讓我想到,內經的確是理論著作,是理論的產物,
只有回到實作,才更好地理解理論。(這個部份我實在很感謝Bourdieu所帶給我的啟發)
他扎完了,由於我躺著,實在也不太清楚他扎了那裡,
不過就他的說法,重點不在於按教科書所寫的方式扎,而是尋筋肉最放鬆處孔隙扎
所以我想他扎的也不見是標準穴位吧。
不過在疑似足三里的地方,整個針感一直傳到解谿去,甚至走過解谿(過腳踝)
總的來說,被他扎的感覺的層次相當豐富,
包括針刺感,放射感,氣衝到腳踝的感覺,當然還有痠感。
後來護士來了,幫我在似乎是足三里下以及陰陵泉下的兩支隻上,加了針上灸
然後還配合電針,在另外兩隻針上加電,最後還加上紅外線,護士離開了
我整隻膝蓋是溫暖的,而是針感一直在,在這個病床上,實在太享受了
(比起之前去一般的中醫診所,坐著扎針,待遇實在差太多了)
這麼舒服的享受,只要掛號費一百元耶!各位板友,心動的,有傷的,可以去看看哦
(我還蠻愛幫這家中醫打廣告的,我覺得姜醫師的針灸和傷科實在有獨到之處,
但是開藥我就不知道了,等到那天我去找他看內科時,再和大家分享)
然後我要補充一下,當醫師開始幫我看病時,他問我的研究作得怎樣了
我說我最近整理中藥藥政的發展史(目前寫到民國59年藥物藥商管理法,爬行中)
也說了生春蔘藥行關門的事,提到自己在那裡抓藥抓了六年,
醫師也知道那是個看電視的老伯伯。
還有談到中藥基準方的問題,我說中醫診所所使用的是否只有兩百個方劑,他說差不多
就看各醫師各顯神通了,他提到有些醫師根本不加入健保的,那些醫師賺錢的方式
和加入健保的醫師的方式不一樣,而那些醫師所學的,也和學科學中藥的醫師不一樣
不加入健保的醫師,往往走得是傳統的路線,師承的是純中醫的那套傳統
但是加入健保的醫師,往往是中西摻雜,學校教育出來的。
這兩種醫師賺錢的方式不一樣,賺的錢也差很多。
全民健保的影響,使得人們並不會去重視高貴藥材,也就是"細藥"。
不會去察覺藥物實際上有品級的差異。
但是不加入全民健保的醫師,他們開藥,可以開細藥,他們賺錢的方式,
不是甘草一斤五十元的方式,而是珍珠粉一斤三萬元的方式,那利潤之驚人,
是健保醫師所不能及的。
(我猜想那些醫師多半是已經有名氣的,是開業許久的醫師,
譬如某醫師,看病看到九十多歲,還在幫人看病,而新加入的中醫師,則多半選擇健保)
這個部份提醒我,中醫中藥實在是不可分的,
中醫師人數的增長,中藥商人數的增加
反映的實際上是中藥消費人口的增加。
後來醫師推薦我好幾位重要的大ㄎㄚ中醫師,說我可以去找他們聊聊,
他們自己有在開藥房,並且經歷整個中醫藥環境的變遷,對於整個中藥業的變遷感受特深
我有點受寵若驚,也覺得很感動,但覺得自己目前還沒準備好,沒有作訪問的心理準備
但是什麼時候才會準備好呢?
這實際上是我的心魔。
就像我的中藥藥政史,說8月15日要交稿,但是苦於不敢下筆,無從下筆
最後是放了假回來,逼自己下筆,要自己寫到痛處,(感謝豪哥的"作家論寫作"一書)
開始寫,寫著寫著,竟也不知不覺寫到了六零年代,開始要進入中藥業變革最大的時段
最近比較沒有寫不出來的困境,希望自己能快快把這部份的整理告一段落。
所以,訪問的事,也是這樣吧,就當是傳醫社的學生,去請教老中醫師,聽老中醫講古吧
多聊幾次,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心魔走開走開!)先約了時間再說吧
忽然覺得,自己身上有點傷,好像也蠻不錯的,居然是透過這種方式在滾雪球,我滾滾滾
呼,加油啦!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