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和明仁約了一起看中醫,約十一點碰面。

我掛了號,護士小姐要請我去熱敷,我看到姜醫師
就先請護士小姐等一下,我去找醫師聊天,
順便拿印好的我寫的東西給他看。

一如往常,白天沒有什麼人,我也沒有等。
我問醫師有沒有在忙,醫師看一看,沒人。
我就跟醫師聊了一下,說這是我寫的東西
然後今天是來看肩膀的。我說肩膀和髖部不知道有沒有對稱關係。

醫師幫我看了看,我看到明仁來了,我請明仁一起進來,
因為我知道他也是要看肩膀,他一開始有點不好意思。
不過我這個沒事就是愛湊熱鬧,硬是把他叫來。
醫師看到了,就請我們一起換到另外一間比較大的房間,位置在最裡面
有一張整脊床,和兩張椅子。

醫生開始幫我瞧肩膀,輕輕柔柔的,時有點按,一推一拉,一扭一轉
我整個人放鬆,身體聽憑擺布,我感覺得自己的肌肉在扭,骨節間也時而作響
我感覺肩膀的肌群像是圓一樣的,前旋後旋,很明顯地感受到"圓"的運動。
後來醫生幫我理筋,他是用尋的,以一伸展區為單位,順循肌理而下,時而酸楚
偶然點按,我會在"壓痠點"啊出來,但那不會不舒服。


他說我的傷,有點嚴重,因為是受傷了,不管他,然後又修復,又受傷,有沾黏的趨向。
他教了我幾個動作,一個右手高抬,後繞左側梳頭,繞頸,
在手肘抬轉至最高的時候,呼吸,用吸氣的力量去舒展肌群
而不是刻意用力拉扯。透過這種圓的運動,可以把我的肌肉舒張開。
復健師一般會教用手指向上爬墻壁,但是那只有一個方向,肌肉活動也只有一部份。
但是透過旋轉,可以試著把這些肌群活絡開。

他也教我在門旁,運用門來當支點,一樣作繞頸梳頭的動作,
肘側靠於牆,身體漸漸前傾,透過身體的重量,來對沾黏的肌肉加壓
身體可以微扭轉,以身體扭轉的方式,帶動肩後沾粘肌群,以求活絡。

另一個,則同樣利用門旁牆壁,但右肘置於頸前,右手後繞頭
以肘頂牆,以牆為支持,將身體的重量慢慢放上去,這時右手會被壓的更後面一點
然後身體向右側輕輕扭轉(也可以配合呼吸),這時候右肩後肌也會被拉緊,
而達到伸張的效果。

教完了我和明仁這三個動作以後,姜醫師請我繼續坐著。
他分別托著我的肩、我的肘的不同部位,作旋繞,一轉一推,一張一縮,再次放鬆。
他在我的側邊,以一手靠著我的肘,將我的手從前臂、手臂到肩,作側面旋展舒張。
我整個人放鬆,被他帶動著,相當舒服。

後來調完我以後,輪到明仁。
明仁坐著,我好奇地看著醫師的手法。
醫師看我這麼好奇,就問我想要知道什麼。
我說我想要知道大姆指怎麼用力,是用指尖還是指腹。
他沒有回答我的問題,他說,那需要經過基礎訓練,那要很久的功夫。
用指尖還是指腹不是重點,說著說著,他就用指尖輕點明仁頸子,選點按而鬆頸。
明仁說,他平常會自己拉緊脖子,以求放鬆,會有"喀"一聲。
醫生請明仁作一次,果然有輕輕喀一聲,醫生說了一聲"不錯",
然後說其實不需要用到有聲音,只要有拉緊就可以了。
說著說著,就在他折縐的衣角上,柔柔地把衣角拉直,有些張力。
他說就像這樣就可以了,不需要有喀一聲,有沒有拉到不是用聲音來判斷的。
(這裡讓我想到有些患者覺得一定要聽到聲音才算有瞧好,
而有些推拿師也以弄出聲音為目標,以取信患者,但姜醫師的看法不一樣)

(另外,他說像我們沒有受過訓練的人,可能按摩不到十分鐘,
手指就會受傷了,按摩不是硬壓硬壓的)

姜醫師說,那個基礎訓練,可能訓練下來,會把人都嚇跑。
他說要先學習掌握"質感"(我猜想是指人與人接觸時的那種觸感)
他說先從抓米學習,一直抓抓抓,抓到一個程度,
你就會知道別人的身體那邊是緊的,那邊的是鬆的,那裡有穴道,那裡是阿是穴
(他說其實到處都是阿是穴) 他在按摩推拿的時候,並不是按著教科書什麼肌什麼肌
也不是說針灸一定要幾寸幾寸,那個位置是死的,但是按摩推拿的人是活的。
重點在於醫生與病家之間的感覺,透過醫師的觸感,去看骨頭、肌肉紋理,去循輻湊。

他問我,他有沒有跟我講過三焦,我說記不太清楚。
他講三焦者,幕也,就像是一層遍佈全身的東西,在身體的皮層底和肉理間
按摩就是要按三焦,扎針也是要扎三焦,三焦所在的位置,不會太深,也不會太淺。
因為用力過多,或扎針過深都會失卻目標,而用力不足,扎針太淺又達不到效果。
(他在講這個的時候,我一直想到致中和的概念...)

他說這個東西是內科不那麼重視的。
其實當我們在按摩推拿的時候,譬如剛才的側面旋伸展肘的動作時,肩被帶動
五臟六腑何嚐不是被帶動。五臟六腑各有各的幕,
這就像台灣和菲律賓各有各的海域一樣,當雙方都宣稱有二百公里的時候,會打架
五藏六府也是,他們也會互相打架,會交爭,這時就會發炎。
透過傷科手法,帶領身體運動,也會使得交爭雙方得到調理,
也就是說,傷科手法同樣可以治療內科疾病。
但姜醫師也說到,傷科手法治病,醫師會累個半死,還花很多時間,那有開藥方便
所以大部份醫師也還是選擇以開藥的方式來進行治療,誰會有閒功夫去關心這個部份。

而且傷科手法的傳承也是各門各派,要作到精巧,
必須回到基礎功夫,基礎功夫打好,才能心靈手巧。
像他們並不會特別強調身體一定要瞧到"喀喀喀"的聲音,他們不是這樣瞧的。

我在想,這種流派之爭,實在是很有趣的現象啊,有活力的東西總是充滿爭議的
小柚加油啊,我覺得你可以多跟他聊聊著,傷科界實在有些很有意思的現象。
而從中醫來看,內外科之爭也是很有趣的故事。

對了,姜醫師說,其實現在的醫師不重視傷科,不重視質感,
連骨頭歪了那麼大,都不知道,更何況三根手指頭那麼細微的感觸。
所以其實有些醫師,會去練什麼八段錦,什麼什麼功的,都是為了掌握身體的質感
掌握在病人接觸時,身體所使用的力氣能夠勻稱,而能作觀察與治療。

我說,像有些醫師會說,學中醫的,如果不是學佛或者學道,會遇到瓶頸。
姜醫師同意這個看法。我猜想,不論學佛或學道,在某個意義上,都是開發身體自覺吧。
使得身體的感覺變得更敏銳,心神更明靜,而能審辨精微。

後來明仁問醫師說,他覺得他自己都放鬆了,為什麼肩膀還是會抽痛。
姜醫師又用了一個很生動的形象比喻。
他穿的衣服是襯衫,他的手指伸進扣子與扣子之間的孔隙,扭轉糾纏。
他說,如果肌肉已經糾纏在一起了,就算你放鬆,他還是纏在一起。
所以雖然自覺放鬆了,但是身體已經病變了,那麼痛的地方還是會痛。
(我猜想,所以"糾結"還是需要去"化解",才會開通的吧)

醫師幫明仁推拿的差不多了,就請我們兩個去熱敷,
後來護士幫我們貼了藥,結束了我們這次看病的經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godsou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