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將excel的資料作了剖析,統計次數
大致可分好幾個方面,但我還沒下筆細作
我在找中醫藥委員會出的關於中藥店轉型的書
打電話去問,忙線中,明天再連絡
看了藥林外史前兩篇,希望明後天可以結束
翻閱了施米特的《政治的概念》,讀了前三節
這兩天,將excel的資料作了剖析,統計次數
大致可分好幾個方面,但我還沒下筆細作
我在找中醫藥委員會出的關於中藥店轉型的書
打電話去問,忙線中,明天再連絡
看了藥林外史前兩篇,希望明後天可以結束
翻閱了施米特的《政治的概念》,讀了前三節
《器官神話:一個外科醫生的奇遇》
作者:許爾文.努蘭 譯者:潘震澤 2002 台北巿:時報文化
第一篇 具備王者風範的胃
今天把關於中藥房的survey 摘完了,可是還沒整理和分析
開始看一些期刊論文,有些期刊論文用了些統計資料
可是只用了某一年的統計資料,於是我依其出處去找原始資料
看找不找得到歷年的變遷,找出來實在有些麻煩
看完這一本書,我總算明白了什麼是GAP,GLP,GCP,GMP,GSP在講什麼了...
書名 《從西方思維看中藥現代化》
今天睡晚了,急忙趕去師大聽GMP中藥飲片炮製工廠宣導說明會
我到的時候,第二場剛開始,是經濟部工業局的溫儒均技正在演講
提了許多獎勵的法規,資訊量很大,講的速度又很快,而且我又不熟,只是呼嚕聽過
中午吃超級豪華的便當,吃飯時邊看器官神話一書,
今天就作了這兩件事,把Elias讀書會作了了結,和系上同學講好
下禮拜開始,我們來討論各自的論文進度,看看各自作了什麼,彼此分享
今天記得昨天手痠的經驗,設了滑鼠的快速鍵,
天起得特早,六點自動醒,猶豫要不要繼續睡,但後來還是決定來系館
九點載紫婷一起去聽台語,今天講使徒行使傳,我們選在最後面的座位
到了的時候,前一個活動還沒結束。講了第十二章和第十三章。
到最後有點體力不支時,上帝似乎聽到我的呼喊,結束了耶。
[m今天一早來學校,不知道要從什麼開始唸起,
就抓了中華本草所整理好的本草序例來讀
提到了幾個重點,包括三品分類,君臣佐使
陰陽配合部位合宜,七情合和,四氣五味,有毒無毒
今天又過去了。呼,其實從早上坐到現在,整個人很浮躁。
呵,剛弄好喇叭。剛好聽到孫翠鳯唱道:「我身騎白馬走山陵」,感覺很好。
這是她<勇敢的查某子>裡的詞。這個調調聽起來很像在說故事,很平易近人。
「麥問我什麼名,我就是勇敢的查某子」。聽著聽著好像又有勇氣起來了。
今天早上和下午完成了Elias《社會學在搞什麼名堂》第四章。
順便去圖書館印了《中華本草》的<本草序例>,這是我從中研院生命醫療史研究所看到的書單,看起來是整理好了一些重要經典的相關說明。希望這星期能找到時間能把這個序例完成啊。
中午的時間,利用時間查了一下「人民衛生出版社」的書目,還有「中國中醫藥出版社」的書目,花了些時間瀏覽。我沒找到什麼特別有用的資訊,倒是快被醫學各細節分科的書目埋葬了。但多是醫學專論,幾乎沒有從文化、從歷史來重新反省中醫藥本身。我在想我的方法是不是錯了。
我進入了人民衛生出版社的網站http://www.pmph.com/index.asp。點書目,下載「圖書下載」。...下載好打開發現幾乎沒有和我想作的東西特別相關的書。><
只找到這些好像沾得到邊的。
1110 D 06419-6 鄧鐵濤寄語青年中醫 鄧中光 22.00 15 2005
1111 06444-7 鄧鐵濤醫案與研究 鄧鐵濤 30.00 11 2005
1112 07024-2 讀書析疑與臨證得失(二版) 何紹奇 23.00 13 2005
1130 06614-8 中醫與傳統文化 曲黎敏 25.00 15
1158 C 05799-8 傳統藥物與國際市場 唐小山 27.00 13 2003
1275 B 03319-3 本草綱目藥物彩色圖譜 謝宗萬 298.00 3 2000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的資料也不多。我在想,大陸有沒有類似我們國圖的機構,所以我找到了中國國家圖書館http://www.nlc.gov.cn/service/guancang/tushu.htm,但是不太會用,不知道怎麼查他們的相關出版資料。可能得改天再花一些時間研究研究。
晚上去圖書館印資料時,遇到彥臻。很意外很意外,在我印象中她沒這麼小隻啊?怪了。但是還是有種很奇妙的感覺。總覺得看著她就像看到了小天后,兩個人好像好像。她在準備八月底的考試。聊了一會兒,我離開了圖書館,滿腦子想起去年暑假的事。現在在英國的小天后不知道過得怎麼樣了…。
總算把中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網www版中,我用「中藥」作關鍵字的資料篇目篩選出來。但現在的問題是,要怎麼把資料全文拿到,一個方法是花錢用文獻傳遞,這最省力,但超花錢。我怕自己會花到萬把塊,想想自己作國科會時都沒花到這麼多,還是省一點好,所以我決定再花一些時間整理整理,把相同期刊的篇目整理在一起。這工程還真浩大啊。(說到這裡就要抱怨一下,索引網點選後的輸出量,至多二頁多一些,可是我的資料多達快30頁,只得慢慢手工批次處理,花了不少時間。但是反過來想,還是應該惜福,比起以前的人,的確我是幸運多了。)
又11點了。我想走路回法學院,因為我已經快四天沒運動了。收拾東西。準備回去了。明天晚上七點要去教會查經班(好像是七點半開始的樣子)。可是英文課上到7:05,時間真是趕啊。呼…趕快回去睡覺。
走路走路走路。
------
第四章 人類社會的普遍特徵(features)
作為社會常態的人類天生可變性
1.[相似性與差異性的累積相輔相成](76)
2.[有必要依不同分工及整合層次採取不同的思維](76-7)
3.[指出因膠著於相似性,而認為社會是超級組織體(super-organism)的看法;只有掌握到不同層次之級的差異性,才能了解不同層次間的相對自主性](77/E105)
4.[目的在於指出宇宙是排列成不同整合層次的](77)[這些層次彼此相關,但又不可等同](78)
5.[批駁生物化約論,批駁孤立自主說](78)我們通常對所謂「自然」(Nature)的瞭解,會認為自然本身不作任何修改,是超越變化的。但人性的特殊面向,正是人類的本質(by nature)透過某種方式而可以改變。(79)[提問]什麼生物特徵是人類可變性的先決條件,尤其是指人類社會中所展示出的發展能力?(79/E107)
6.[批評學科間以絕對自主的方式運作,未能整合其研究成果;應從相對自主的角度整合連貫起來。生物學的演化是透過有機體的生物性變動,而社會的進展卻在生物體未明顯變動時發生,因此,社會相對於生物有機體是相對自主的](79)
7.動物社會的改奱面向在生物學上是屬於所謂的演化(Evoloution)。在人類層級以下的動物社會的轉換,其原因是來自於此類生物體機能與結構功能性有所變動;屬於人類的社會關係以及其行為卻能夠在任何生物機能不變動的前提下改變與轉型。(79-80)[因此毋需回歸到生物學理論尋求對社會的理解]。
8.[從本能到學習]如果與其他生物體比較的話,人類的行為從自然中(也就是從人類基因遺傳的結構上)被設定,只存在著少部份的先天本能性的衝動,而其他大部份的原生衝動則依賴著個人的經驗,透過學習被轉化。就此,人類不僅在其行為上,因為特殊生物結構設定,(與其他生物相較之下),能夠學習控制自己的行為,其行為必須透過學習才能被形塑。(80)
9.[學習]但是因為此類有限度的生物相對性的、從盲目生物機制運作的超脫,又因為成長的人類需要從別人身上學習獲得經驗的特殊依賴,對於人類社會,我們在此有著一類特殊秩序的類型,一種關連性的形式…。在這自然的基礎上,那無窮無盡的人類經驗和行為變動性,必須透過學習別人的經驗,那屬於人類之子們的結構性的依賴,其實就是人類社會特徵的重點所在。(81)
9.1對於人類社會的普遍特徵的討論來說,三個核心因素因此是基本的。首先,自非習得的行為機制中的相對解放;第二,在人類自身自然範圍之中,人類經驗與行為的巨大可塑性或可變性;第三,人類孩童自他人學習的構成性依賴(constitutional reliance)。(E110)
對於思想與表達的新工具之需求
1.[對思維工具之不足的重新反省](81)
2.[指出現有概念借自物理學或日常生活](81-2)
3.我們的語言建構方式,當我們想要透過思想以及語言,去表達許多不斷演變行動的動作之際,經常必須要預設一個隔離的,處於一種靜止狀態下的客體,而後加上一詞,而此一先行存在處於靜止狀態的客體,之後才開始運動。
ex:我們會說Look how fast the water is flowing (水不動,而後有動作)
而不會說Look at the perpetual flowing of the water (動是水的特徵)
4.[舉例反省承襲而來的語言傳統的適用性](82-3)
對社會學「範疇」的批判
1.[批評靜態觀(將過程化約為穩定,將變動化為永恆](83-4)
2.[價值與事實的混淆]這種價值觀的存在,其實是很容易理解的。這種不變的價值觀,的確能夠去吻合了人類對永恆不朽的需求與期待。但是我們卻不能毫無疑慮的就去接受,此類吻合人類精神需求的價值思維方式,以其作為科學性的基礎,來探討人類所生存與生活的世界。(84)
3.此類特殊,演化而來人類的能動與改變能力,其實就是本篇幅所要探討的人類真正不變的本質性。(84)
4.[批評靜止與變動割裂、實體先於關係的看法](85)
5.與社會學相關的,是一種特殊的關係交織的秩序,以及一種特殊的關係形式,必須從彼此的相互關連性上出發,去思考與其關連的存在,才會比較接近事實的狀況。(85)[又舉權力為例]
6.[孤立的個人與靜止的社會之二分帶來的問題]
7.[古典社會學的問題,以韋伯為例](86)
8.[個人與社會的二分想法(獨立靜態的客體)所帶出的死胡同](87)
9.[其他文獻亦然,如帕深斯](87)
10.人本身就是過程。人發展自己,而當提到發展時,想說的,其實是一種內在連續性的秩序,在此一連續性的過程中,後者的面貌是從前者延伸而來,青年來自於少年,成人來自於青年,此一過程沒有斷裂。(87)[個人的觀念從何而來?]那有關「個人」的觀念,其實是一個人類理想的圖形。我們從小就被灌輸與教育,自己要成為一個獨立自主,不依賴別人的成熟人。…更精確的說,其實人將事實與理想混為一談了。(88)
11.[homo clausus的概念](文藝復興以來的自我感知基礎)那是一種人類自我的感知經驗,人類感覺到他自己的真正我,好像存在於內部,而這個內部似乎透過一面無法看到的牆隔離「外部」的存在,或者說,此一面看不見的牆,區隔了裡面與外面的世界。這種自我經驗感知就像一座密不通風完全關閉的房子,所呈顯的是一個「封閉個人」(homo clauses),而對人類來說,此種自我的感知方式,好像是最能夠解釋人的存在。(88)
12.此「封閉個人」的人類圖形想像與感知…將「個人」想像為獨立於「社會」之外而存在。(88)
13.[批評涂爾幹視社會外於個人、韋伯對社會行動與非社會行動的區分]。(89)
14.靜態人的想像其實是神話。(89)
15.[化解個人與社會對立的方式:(1)複數的人(2)所有人都在遊戲中,且構成遊戲。](90)
16.[要將高度個體化的人之思維,超越樊籬,重新轉向關係性的思考,有一定的難度]事實上,此一轉換需要一個自我疏離(self-distancing)的持續努力。(90/E122)
人稱代名詞作為形構模式
1.[人稱代名詞供作科學探討的概念與觀念](91)
2.六個人稱代名詞的位置其實不能分開,沒有人能夠想像我的存在,而不去想像你、他/她、我們、你們、他們的存在。(91)
3.人稱代名詞其實顯現了人類最基本的溝通座標準則,此一座標存在於所有人類團體與所有人類社會之中。…此一準則,也就是是相互關連形式的獨特性所在,透過此一方式,人類才有社會的整合(92)
4.人稱代名詞關係及功能性的特色,是透過人稱代名詞讓許多不同的人,可以同時間加入溝通表達的行列,而他們所表達的,就呈顯在他們與其他說話者的關係的位置上,換句話說,按實際的情況而定,呈顯出他們相關於整個溝通群體的位置。(92)
5.事實上,人群代名詞的準則是對任何一個人類與其他的人最基本關連的基礎表達方式,也就是任何一個人類個體最基本社會性的表達。(92)[所使用的人稱代名詞的形式,是反映相關團體結構差異的指標、是人群彼此關係的指標、是此類人群關係的感知方式]。(93)
6.上面的陳述,其實是要揭櫫人稱代名詞,能夠幫助我們從「封閉個人」的圖像,轉換成「相互關連的人群」(的圖像)。(93)
7.[指出慣常思維的不適用;並以記憶為例]記憶感知自己是一個人,而此人被感知為我的時候,其實是與其他所稱呼的你、他、我們、他們、你們不可分離的。(93)
8.所有人類的關係其實都存在著不同視野角度。(A→B,A←B)[以機構為例,還原至「機構是由人所構成的」,機構的功能對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功能,對我有我的功能、對他有他的功能、對他們有他們的功能;而這些功能間誰能佔上風,則視當時的權力流動與分配而定]。(94)
9.面對這類社會,我們經常需要所有的人稱代名詞的系列,才有辦法去搞清楚社會機構組織功能多重視野的角色。(94)
10.指出韋伯的洞見。(94)
11.除了在面對「功能」上,在每一個特定社會「結構」,我們都可以將此一人稱代詞充當協調性的座調條例準則來使用。使用「人稱代名詞系列」至少還有一個優點,那就是能夠將那些充斥在社會學教科書中,非人的、物化的,以神秘與形而上學的社會組成的解釋方式,重新看到人的存在。(95)
12.許多名稱例如「結構」、「系統」、「功能」是人類從第三人稱複數的角度出發,企圖想將遊戲流程說明白的嘗試。但是作為社會學家,肩負著一個特別的任務,他們必須要去搞清楚,到底參賽者是如何去感知他所下的棋步以及遊戲流程的種種面向。(95)[也就是起碼要從第一人稱與第三人稱的角度來作研究]
屬於此一社會的成員對自己說我們,而對其他的人說他們,這是社會的通則。但是對誰說我們,對誰說他們,是可能改變的。(95)
形構的概念(The concept of figuration)
1-4.[以形構作為概念上的替代工具]
5.形構,我指的是一種變遷模式,這種模式是由作整體的遊戲者所創造出來的──不只是他們的知識(intellects),也是他們全部自身,即在他們與彼此的關係中的所作所為的總和。可以看作此形構形成了張力的彈性網格(a flexible lattice-work of tensions)。遊戲者的交互依賴是形成形構的先在條件,這種交互依賴可以是聯盟的交互依賴,或者是敵對的依賴。(97/E130)
6.此種權力的不規則變動,正是每一形構的流動的結構特徵。(98/E131)
7.[使去人化、本質化的社會學分析,能夠用關係性的、人化的方式來分析]可用於小團體,亦可用於大團體。(98)
8.[批評將社會學視為「行為科學」之不當](98)
9.(量化研究)端著理論的架構作為其量化研究的前提,特別是提問的方式,是否能透過此一量化過程得到解決。(99)[形構如果被證實是社會學之必須課題,那就需要發展出統計學的工具來配合]
10.形構的概念使人注意到人們的交互依賴(99/E132)。[批評行為科學或心理學所預設的原子式的社會圖像]
中午吃完飯後,回到了研究室,開始準備今天的英文寫作課,
邊寫作業邊聽英文歌,好像不這麼作,就覺得好像會浪費一些時間
不過希望自己能持續下去,現在好像是台英法一起來,有點混亂
但我的原則是,法文每天持續半小時,有空的時候就聽台語,
慘劇...
打了二十分鐘的文章,一個esc就通通消失了 (這就是人參啊~)
昨天開始比較積極地找了資料,資料多到一種可怕的境界
要完整列出書單,應該要花一些時間,
包括經典類讀物,前人相關研究,聯合資料庫,基本概念的字源.
今天讀了神農本草經卷一,不知道怎麼摘要,但仍耐著性子,把每個字都讀一遍,也只能先這樣了
第七章 成年的兒童
如果沒有對成人的概念清楚界定,我們就無法說明童年的概念。因此,本書立論的根據──由於電子資訊環境導使兒童概念逐漸消失,也可換成:電子資訊環境也導使成人世界的概念日漸消失。(107)
在電視時代人類共有三階段的生命,一端是嬰兒期,另一端是老年期,中間則是所謂的「成年兒童期」。所謂的「成年兒童」的定義是,一位在知識、情感能力發展上尚未完全的成人,尤其是他們與兒童的差異不大。(108)一旦人類成長環境中的象徵領域,改變其形式和內容,尤其是社會變得不再區分兒童與成人的情感世界時,原先的成人與兒童這兩個階段的生命必然會合而為一。這就是我的理論。(108)
政治新聞中的象徵形式已經徹底改變了。在電視時代,政治判斷力已經從評估個人的政治主張,變成對政治人物形象直覺、情緒化的評估。(109)政治判斷力的定義轉變,並不始於電視時代。事實上,它源起於十九世紀時的圖像革命所造成的副效果。(109)
[配樂的目的何在?]電影或戲劇節目中亦有配樂,目的在於刺激觀眾的情緒、製造緊張,以及建立期望等等。但是,電影配樂與電視新聞節目配樂在功能上有一重大的區別,電影配樂是根據不同情緒變化音樂的表情,恐怖的音樂、快樂的音樂、浪漫的音樂等等。新聞節目上,不管頭條新聞是入侵阿富汗或是通迥巿政預算或是球賽勝利,都是相同的配樂。由於它每天晚上使用相同的配樂,在相同時段播出,以配合每天不同事件的報導,電視新聞節目一而再地發展出的主旨是:每天都沒有什麼新鮮的差別,昨天的心情跟今天並無二致,甚至說,今天的件事實上是毫無意義可言的。(111)[在此我不同意作者的解釋,我認為相同的音樂,意味著延續性,像是收看連續劇一樣,今日的一些新聞,是昨日的新的延續,例如李雙全命案可以大字打出「第141天」,這樣的字眼,感覺起來就像是第141集的節目一般。]
這項主題是經由多種方法發展出來的。包括美貌、速度和孤立。(111)
A[重點是誰在播報,而非內容](112)
B觀眾很難去「思考」整個事件,其次,也無法「感覺」整個事件。(112)
C電視新聞上所報導的事件完全是抽離歷史背景或任何脈絡的,它以分割、快速的一則接著另一則的方式,洗劫觀眾的心靈,沒有什麼變化。這就是電視的麻醉效果,讓觀眾毫無感覺可言。(113)電視新聞節目所營造的興奮感,主要來自它的速度,而非內容,令人興奮的是資訊的流通,而非新聞的意義。(113)
[電視對態度培養的影響]電視新聞節目是非常可怕的超現實東西,而且相當孤立,事件與事件之間沒有任何關係可言。(113)電視新聞節目[提供給人的態度是]: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比重的問題。所有的事件完全是自由心證的;歷史也是不相干的;評比事件的重要價值沒什麼道理可言。總之,新聞並不是成人對世界的看法、觀點。(114) [想到以阿爭端在台只佔小篇幅,而大幅報導趙建銘週邊八卦之事,就覺得我們的媒體所反映出來的,亦是成年兒童的看法;但這樣來看,是否又太帶有「啟蒙意涵」呢?]
[商業人和宗教人的萎縮;理性的凋萎]自從圖像革命以後,所謂的商業人基本上是不理性的,無法以辯證或理性的對話來加以接觸。廣告上的賣點並非是事實 ,而是偶像,成人與兒童皆可大力效忠。(115)
事實上,我認為電視廣告是一種宗教文獻的說法,完全公平。大部分重要的電視廣告都採取一種宗教寓言的形式,以某一個神學為中心思想。(116)科技無知感的震撼力,是電視廣告的神學觀中特別重要的一點,因為它不時提醒教友的弱點。(117)
無知的人只需要接受忠告就好了。這一個問題非常重要,無庸置疑,因為它同時在販賣兩種訊息:人不只應該及早接受勸告,也應有責任勸人改正。[同儕壓力]。(118)
救贖自己的第二條路是,個人是否有意願將別人的勸告化為行動。(118)
由於電視廣告很精簡,因此廣告的最後五秒通常擔負著雙重使命。「奇蹟」是最重要的關鍵,電視廣告形容各式各樣迷戀奇蹟的現象,在宗教文獻中往往不乏其例。上帝就是科技。究竟我們何時將對上帝的傳統信仰,改變為迷信科技無所不能的力量,答案並不清楚。我們應當強調的是電視廣告對此項轉變沒有影響,只能說電視廣告反映這種變遷,記錄這種變遷,擴大變遷的範圍等等,因此,它影響到宗教傾向的成熟行為日漸消失。(119)
電視媒體本身的特性,而不是觀眾的特性,導使兒童與成人的分界模糊,製造了所謂的成人似的兒童。(120)
電視以故事方式報導一件事。(121)
WCBS電視台更有概念,它知道文字論述的時代已經結束了,這是印刷術刻意倡導下的時代,讓成人的心靈因而特別的不同。但是,它已經被口說時代所取代,或者更精確、更圖像化的說,它已經被演藝界時代所取代了。首先,電視的本質是能將生活中的每一個面向以作秀的形態表達出來。它不用任何主義、術語、邏輯、儀式、傳統來鎮壓觀眾的心靈,觀眾只需對於牧師個人的魅力有所回應就夠了。(122)印刷品代表一個放慢度的心靈。電子媒介則代表加快速變的心靈。(123)[第二個含意則是]電視媒體正是用來展現、用來「秀」的,拋棄抽象,讓每一樣東西具體化。(123)
[提問]究竟一個以圖像和故事為主的文化,對成人有何影響呢?一個完全注重此時此刻的媒體,既然無法表露時間的連續性,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果?貶低知性的複雜度,並一味重視個人特色的媒體,會製造什麼效果?隨時在尋求立即的、感性的反應,這樣的媒體會有何種效果?(124)
第八章 消逝的兒童
對我而言,童年是否存在,端賴文化傳承的內容與方法而定。(129)
在電視節目上將兒童「成人化」的現象,也發生在電影上。(131)
不只是小孩日漸「大人化」,而且是大人日漸「兒童化」。(133)
電視中最常用的成人模式就是兒童,這個模式幾乎可以在任何形式的節目中看到。(134)(競爭、熱情、順從、比賽節目)。
電視媒體嘗試反映流行的價值與風格。在目前情形下,兒童的價值與風格與成人的價值、風格,早已經融合為一。(134)[兒童穿西裝,成人穿球鞋]但童年的概念日漸消逝時,象徵童年的符號也跟著消失。(135)[我覺得這樣的論斷太過武斷,忽略了社會分化的異質性]
消失的歷程,也顯現在飲食習慣上。(135)
類似將兒童與成人的價值與風格混為一談的現象,最明顯的莫過於兒童的遊戲。[是運動,而非遊戲;或者說是競爭,而不只是運動](135)兒童的遊戲已經變成大人最著迷的領域,已經變成專業化了,已經不再是獨立於成人世界之外的領域了。將兒童帶入世界業餘賽、專業賽的現象,當然都跟這些有關。[和名、利拉扯在一起]。當童年的概念逐漸消逝時,兒童對遊戲的看法也勢必跟著消逝。(137)[我想起我運動時,總會帶有很強的競爭性,表現出的是侵略、勝利;而不僅僅是遊戲,童年的消逝,是啊,童年的消逝,遊戲也不再是遊戲了…]
兒童與成人的看法日趨一致的現象,也顯現在他們對娛樂的品味上。(137)娛樂成人的節目,也同時能娛樂兒童,二者的娛樂效果一致[例如廸士尼動畫]。
兒童的識字能力普遍下降的事實,也可以用來顯示成人愈來愈不關切語言的事實。(139)兒童的語言對成人造成的影響,遠大於成人的語言對兒童的影響。(139-40)
當成人與兒童在語言、服裝、品味、飲食習慣上日趨一致時,所謂的文明的意義與實踐也會對等的日趨下降,而文明又植基於社會階層的觀念。(140)我相信,所有前述的觀察和推論是童年現象消失的指標,也是成人性格相對的矮化。(141)犯罪就像其他任何東西一樣,再也不是專屬於成人的活動。(141)[在兒童犯的罪愈來愈成人的情況下,法令對於兒童是否應應用成年人法律感到動搖]
我們的結論,(至少部份是),許多成人對兒童有不同的看法,而且這種看法與十四世紀通行的看法無甚差別:兒童就是大人的雛型。(143)[EX性行為、性病罹患率平均年齡下降]。相對的,也有許多跡象顯示成人「兒童化」的現象愈來愈普遍。(145)[不負對兒童、父母的撫養責任、離婚率]
[相應而生的兩種哲學觀]其中一個理念相信,童年雖然脆弱但是很重要,希望要保護兒童免於受到疏忽及虐待。採取這個觀點的人主張,一旦父母不負責任,有關單任就應該以公權力介入。這個觀點起源自十九世紀,而且是童工法、少年犯法規,和其他人性保護措施的進一步延伸。另一個「兒童權益」的觀點,則反對成人監管、控制兒童,並且倡導童年消失的哲學觀。它主張「兒童」的社會分類本身,就是一種壓迫的概念,所以要盡可能致力於解放兒童,免於各種限制。(146)[教育要教什麼本身成為問題,教育目標為何?知書達禮不再重要?收入比較重要?]這種觀點所倡導的只是企圖將一個文化上無法挽救的現象合理化。(148)
第九章 六大問題
1.童年是被發現或被發明的?
童年的概念是一個社會現象,而非生物上的必然。(149)
2.童年概念的消逝,代表美國文化的日趨下流嗎?
3.究竟「道德法定成年團體」和其他基督教基本教義派的團體對童年概念的維護,有多大的貢獻?
4.有沒有任何傳統科技,具有潛力足以維護童年的需求?
5.有沒有任何社會機構,不只有能力,而且有足夠的決心,得以挽救童年現象日益消逝的趨勢?
事實上,只有婦女才是童年的擁護者,是婦女一直在形塑、保護童年。(156)
6.個人在對抗社會現象時,真的那麼無力嗎?
筆記: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概念是「成年兒童」這個概念。雖然我不完全同意作者將這一段時間所分佈的人全部均質化,忽略了社會分類的重要意義。「成年兒童」指的是成人與兒童的分野逐漸消失,成人越來越像兒童,兒童也越來越像成人。換個方式來說,就是階段性的模糊吧。政治人物不能知所進退,學生學習不分階段輕重,國家發展短視近利,追求愛情要求速食。生活中,除了刺激,或者說是麻痺,就什麼也沒有了吧。弗洛依德以及埃利亞斯提示自制是文明進程的條件。個人人格的成熟,也就是意味著他能自制,知羞恥,知所進退,知道自己在何時何時該作什麼。這似乎回到了規範面,但對我而言,我最需要的就是自我規範吧。加油,腳下要踏實點,be a man.
第一章 一個沒有兒童的時代
當某個社會現實逐漸絕跡時,它就會變成人們懷舊的焦點,是促使人們加以思考的主題。(13)
羅馬人開始企圖將成長中的孩童與羞恥的概念結合。…我的論點是,如果沒有一個發展非常完整的羞恥心,童年是無法存在的。(17)
童年概念有關的四點:識字人口消失、教育也消失、羞恥心跟著匿跡。(18)…當然,我們還要考慮到當時生活困苦,尤其是嬰兒死亡率居高不下。或許由於兒童沒有能力生存下去,成人不能也不願提供正常的感情承諾支持…也因此,一般成人顯然無法跟兒童發展出密切的關係(25)。
a. 讀者闡釋這些字母的能力消失了(19);製紙的紙草、羊皮紙愈來愈少(20)…所有的社交活動,只能透過面對面的口頭溝通方法(21)。
b. [中世紀時,「教育」的概念根本不存在](23)
c. 羞恥心與秘密有部份關連(23)。…當時的文化不能也不願對兒童對某些保留,這是與羞恥的概念有關;二是文明的觀念。…依里亞斯:「當時人與人的關係,跟現在的人不一樣,不只是理性的意識層面,他們的感情生命結構、個性也不一樣」。(25)
因為印刷術以及大眾識子導致一種新的溝通環境,開始在十六世紀漸漸形成。印刷術創造了「成年」(adulthood)的新定義,成年指有能力閱讀的人,相對的,「童年」指缺乏閱讀能力的人。之前,兒童期在七歲結束,成年期接著到來[按:口語文化]。(26)
第二章 印刷術與新成人
印刷術改寫了「自我」(selfhood)的概念…輕易地捕捉、固定和轉化時間,並在這個過程當中,改變了人類對自我的看法。但是,就像路易.馬佛所說的,機械鐘消滅了「永恒」的概念,取而代之的是人類行動的測量和焦點,但是,印刷術又將「永恒」的概念恢復了。印刷出版將現在與永恒連成一線,將個人的看法帶到未知的時空中。(30)
殷尼斯強調,傳播科技的改變,無庸置疑的會有三種結果。它改變一般人的興趣結構(人們所關切的事),象徵的工具(人們用來思考的工具),以及社群的本質(思想起源的地方)。簡單而言,每一種機器都代表一種意念,或是一群意念。(32)
機器可能提供我們一個嶄新的時間觀念,例如機械鐘。望遠鏡改變空間和規模、比例的概念。拼音字母改變知識的概念。眼鐘提供一個改進人體身體的可能性。難怪凱瑞(James Carey)大膽論證:我們得以發現,人類的意識結構因此已經重新建構,以配合傳播的結構。也就是說,人類的發明,重新創造了今天的人類。(33)
阿瑞提斯Pietro Aretino發明了報紙。我們也可以將告解文學的起源,歸之於他。阿瑞提諾在沒有人指示之下,迫不及待的大量印行一系列的反神職人員的猥褻作品、中傷故事、和個人意見,這些後來演變成為新聞事業的傳統,在今天依然盛行。他發明「黃色新聞」,創造一種傳達黃色新聞的方法,讓他名利雙收。(35)
蒙田發明了一種人物寫作風格,使獨特的個人可以直接、有力的向看不見的當代人物以及後代人類表達個人的想法。(35-6)
印刷術不只助長作者的自我意識,對讀者亦然。印刷術發明之前,人類所有的傳播活動皆在社會脈絡下進行。即便是口頭的閱讀行為本身,也是採用一群人跟在某人之後大聲閱讀出來。然而印刷書籍出版後,一種嶄新的閱讀傳統相繼出現:遺世獨立的讀者和他自己的雙眼。…簡而言之,閱讀行為是反社會傾向的。(36-7)
因此,在生產與消費中,印刷術營造一種心理環境,促成個人主義的說法,甚囂塵上。(37)
印刷術重新賦予人類的自我意識,讓每一個獨特的個體得以自我思索和討論。(37)
個人主義本身不可能促使童年概念的出現,因為這個概念必須來自將人類分成不同的階層。因此,必須有其他的導因,事實上它也出現了,…我在此將之稱為「知識溝」(knowledge gap)。…文盲與識字人口之間的分野明顯出現,前者只能侷限在中古世界的感官經驗世界中,後者則快速的進入全新的感官、知覺世界。(38)
印刷書籍的格式,產生一種新的織內容的方法,也因此帶動一種組織人類思考的方法。印刷書籍充滿線性思考。…書籍組織內容的形式,演變成特定領域的思考方式。(40)…同一科目存在多種不同的教科書,科目內各主題如何組織必須一致;教科書的作者必須決定哪些內容在前,哪些在後,也就是說,他們重新創造他們的研究領域。(40-1)…印刷術的欠缺個人頗具重複性的特質,代表某種程度的權威感。(41)
印刷術並非價值中立的資訊傳播者。它促使某一學科領域的重組、強調邏輯與清晰、形成尊重權威的態度。它也帶來文學格式的新看法。…印刷品的結構、方便可攜帶性以及可以重複再版等,不只在散文體的發展上,更在後來小說的發展上,扮演關鍵的地位。(41)
印刷術也讓方言首次成為大眾媒介,不只對個人,更對國家造成相當大的影響。[母語概念、新教](42)…從十八世紀至今,以對國家的愛取代對上帝的愛的歷史現象,可以說是導因於印刷術。(44)
現代科學在印刷術出現一百年之後奠基。…首先,印刷術不僅創造嶄新的收集資料的方法和管道,並且增加了歐陸科學家之間的交流。第二,標準化的印刷特質,促使科學家使用統一的數學符號,包括以阿拉伯數字取代羅馬文字。(44)
簡單而言,有知識的人類(Literate Man)已經誕生了。(45)…當印刷術開始出現,促使成年人的世界出現嶄新的面貌;從此,「成年期」必須靠個人努力爭取,它是一個象徵性的,而非生物性的成就;從此,年輕人必須經由學習,進入印刷品的世界,才能成為「成人」。(46)
第三章 童年的起源
天主教會擺脫出版品,基督新教卻大力與之結合的結果之一是,歐洲文化中的知識重鎮,全然翻轉。(48)
童年的概念發展相當不均。當我們檢視歷史的複雜性後,發現一個很簡單的等式:只要識字能力持續受到高度重視,就會有學校;只要有學校,童年的概念便能迅速發展。(49)
童年被用來形容某一階段的象徵性成就。當嬰兒有能力說話時,嬰兒期就結束了。童年則始自兒童開始學習閱讀。事實上,兒童這個字常被用來形容不識字的成人,成人文盲常被認為在知識上相當幼稚。(52)…教育與兒童實際年齡的關係,也是經過一段時日後,才發展出來的。首先,人們按學生的閱讀能力,而非實際年齡作為分班或分年級的依據。按年齡區分是以後的事。(52)…童年概念本身,一旦變成一種社會和知識上的分類後,童年期各階段的分野,就越來越明顯。(53)[衣著、命名、青少年文學]
童年的形態開始發展成形時,現代家庭也漸漸成形。阿利期強調,現代家庭的出現,先決事件就是正式學校教育的出現與延續。兒童必須長期接受正式教育的社會需求,導使父母與子女的關係必須重組。(54)英國出現了一群中產階級。…「多餘的金錢,讓他們可以利用孩子,當作炫耀性消費的對象。」…杜寶萊要我們注意的論點是,經濟能力改善,大大強化了大人對兒童存在的意識,而且也促使兒童在社會上的存在更明顯。…童年的概念最初是一個中產階級的概念,部份因為中產階級的人,才有能力接受這種概念。這個概念,則經過一個世紀之久,才漸漸廣為比較低下的社會階級所接受。(55)
經由創造知識和技能的學習階層,成人發明了兒童發展的結構。(56)
當然,還有強烈的自制能力。有時候我們忽略了讀書本身「違反自然」,因為讀書時,兒童必須非常集中精神、安靜,這跟他們的本性相違背。(56)
由於自制是知識份子和神學上的重要原則,具有成人的特性亦然…(57)羞恥心是人類文明過程中的基本元素,是人類克天性必須償付的代價。書籍的學習世界,僅勉強代表人類克服動物本能的勝利,建立一個文明的識字社會,羞恥感是必須存在的。[要求身體聽命於心靈,強調沉思的肉體,因此也就相當藐視身體。](58)
直到最近,兒童與成人最重要的區別是,成人擁有某些兒童不宜知道的訊息。當兒童漸漸長大,我們按發展階段逐步透露這些秘密,而「性啟蒙」則是最大的秘密。(59)
依拉斯莫斯不僅透露大人的秘密給青少年而已,他也在製造秘密。我們必須知道,在有關公眾行為的書籍中,依拉斯莫斯不只針對成人,他也針對兒童而撰寫。他不只建構了成年的概念,也在建構童年的概念。(60)…成人的工作就是培育兒童未來可以處理成人的符號世界。(60)
第四章 童年之旅
十七世紀時,童年的概念橫越英倫海峽進入法國,十八、十九世紀時,它又從歐陸傳回英國。例如,十八世末葉,歐陸大部份知識份子皆相信,欠缺教育與青少年犯罪之間存在著因果關係。(64)
全歐各地對童年概念採取較人性化的態度,部分導因於日漸高漲的兒童福利是政府的責任這種意識。(64)
十八世紀的學術氣息,也就是所謂的啟蒙時代,助長並大力擴散童年的概念。(65)
洛克發現學習與兒童發展的關連,主張一種將兒童視為珍貴資源的教育方式,同時也嚴格注意兒童的知性發展和自治能力。(65-6)最重要的是,透過他最有名的論點,兒童在出生時,心靈宛如一張白板,洛克得以進一步發展童年的理論。(66)
盧梭堅決主張兒童本身的重要性,兒童不是達到某種目的的方法。(66)盧梭的第二個理念是,兒童的認知和情感生命很重要,…因為童年是人類生命中最接近「自然狀態」的階段。(67)
因此,當童年概念發展到十九、二十世紀,遠渡大西洋進入新大陸時,它具備雙重的學理傳統。一是洛克或基督教的理念,一是盧梭或浪漫主義的理念。(68)
[洛克的白板隱喻]成年的定義是指具備完全的語言能力(68);[盧梭的植物隱喻]盧梭期望教育最終是一朵健康、盛開的花朵。(69)[兩者都包含了對未來的寄望]
十九世紀,佛洛依德的《夢的解析》及杜威的《學校與社會》都不約而同的引導者思考下列問題:文明的需求,如何與兒童本性的需求取得平衡?(71)
佛洛依德和杜威將印刷術發明以後,一直在演進的兒童概念,具體化為童年概念的基本思考架構:兒童(男學童或女兒童)的自我和個性,必須經由養育加以維護;他的自制、延後的滿足感和邏輯思考等能力,應加以擴展;他對生命知識的瞭解,應當受制於大人。但是,在此同時,兒童也被認為擁有自己的發展規則,他的好奇心、喜悅和活力不應受到束縛,以免喪失成熟發展成人的機會。(72)
當代的童年思考架構,事實上就是成年的思考架構。當我們討論對孩童的期望時,事實上我們就在談論自己是什麼。我們甚至可以大言不慚地說,西方社會在移情能力與理智、人性化的歷史,事實上都是跟著童年發展的腳步而來的。(72)
第二篇 童年的消逝
第五章 結束之始
西元一八五0年到一九五0年,代表童年概念的分水嶺。在這個時期,所謂現代家庭的雛型出現。童年的概念已經被視為每一個人天生的權利,一種超越社會和經濟階層的理想。(75)
[摩斯發明電報的影響](75-7)當人家跟梭羅提到:兩地的人有什麼好說的?梭羅問這個問題時,事實上表示他沒有多大的興趣,但他在引導我們注意電報機的心理與社會意義,尤其是注意電報機有能力改變資訊的結構,從個人、區域性,變成冷冰冰的、世界性的能力。(77)
電報是第一個訊息速度遠超人體速度的傳播媒介。(77)電子速度並非人類感官的延伸,而是否定人類感官的存在。它帶領我們進入一個與他人同時存在又轉眼即逝的世界,遠非人類經驗所能及。正因如此,它消滅個人風格,也就是人類的個性本身,後者卻又是人類傳播很重要的一部份。(78)
電報創一種匿名、客觀的資訊世界,其中緬因州和德州的差別愈來愈不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電報機也開始讓資訊變得宛如脫韁野馬般無法控制。…電報改寫「智力」的定義,因為當世界充斥著各種訊息時,一個人知道多少資訊比他如何運用所知的資訊更加重要。(79)
所有這些現象,對童年的概念,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維護童年的原則是,資訊要經過整理、管理,兒童的學習也要按部就班。(79-80)
[傳播結構的鉅幅改變,資訊形式的改變]語言是經驗的抽象敘述,圖像則是經驗的具體表徵。(80)因此,就某方面而言,圖畫和其他的圖像會被認為是「認知上的退化」。(81)
我以一九五0年當分界點,因為是年,電視機變成美國家庭中的一份子,而電視正是同時反映電子和影像革命的媒介。因此,從電影本身,我們終於可以清楚看出,區分兒童和成人的歷史根基,為何和如何被破壞殆盡。(82)
一種新興社會結構的思考架構,其中「童年」的概念只有消失一途。第一跟資訊的可接近性有關,連帶的,資訊的可接近性,又與資訊如何被編碼的形式有關。[象形文字的掌握要求更大的努力,因而只有少數人壟斷;拼音文字更開放給更多的人]相同的,十六世紀至三十世紀的書籍文化,製造了另一種「知識壟斷」,這一次及是針對兒童與成人而言。(83)
可以確定的是,英文文字部份的字母比古時索馬利亞的象形文字更容易學習,這是大部份兒童得以成人的理由。但是,語音的閱讀能力則不容易學,理由有二。首先,成熟的閱讀能力,是一種迅速認字的行為,一種無意識的反射行為,閱讀習慣應當在一個人開始發展說話能力時養成。…另一個更重要的理由是,學習閱讀本身,…[是]在學習一種特別的行為表現方法,靜止不動只是其中的一種外顯行為而已。自制能力不只對身體是一種挑戰,也是對兒童心智的一種挑戰。(84)[分階段,先學解讀,再來批判;預設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應有的心智及相應的資訊結構]。
但是,在電視上,這種資訊的結構崩潰了。電視是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視覺媒介。(85)電視是一場圖像表演、一種象形圖形媒介,不是語言媒介。看電視時,觀眾必須迅速的展現回憶圖像的能力,而非延後分析解碼,觀眾必須去感覺(perception),而不是去構思(conception)。電視提供一種相當原始、又難以拒絕的選擇,得以取代印刷文字裡的線性、程序性邏輯。(86)觀看電視不只不需任何技能,也不會發展出任何技能。(86-7)最重要一點是,電視呈現資訊的方式,是讓每個人都有機會觀看它,所以,電視不需區分「成人」和「兒童」兩類。(87)我們可以下結論說,電視以三種方式,徹底腐蝕了兒童與成人之間的區分線。這三種方式皆跟電視沒有分別的可接近性相關:首先,電視不要求他的觀眾兒習才能捕捉它的形式;第二,電視不要求讀者具備複雜的心智和行為;第三,電視也不會對觀眾進行分類、隔離。經由其他電子、非印刷媒介之助,電視重新創造了一種曾經在十三、十四世紀時出現過的傳播環境。...根據我所描述的種種情形看來,電子媒介根本無法禁止任何秘密。只要沒有秘密,當然,童年的概念也就不可能存在了。(88)
第六章 一覽無遺的媒介
[為何所有的禁忌秘密都一覽無疑]電視必須不斷提供新奇有趣的資訊,才能抓住觀眾。因此,電視就必須利用文化中每一個既存的圖騰禁忌。…電視不只是一個圖形媒介,它也是以現場感(此時此刻)為中心、光速的媒介。因此,電視的重要工作是「移動」資訊,而不是收集資訊。電視不能停格在一個主題上,或者深入挖掘一個主題,這些最適合出現在靜態線性的印刷媒介上。(90)電視不是記錄這些事件,它「製造」事件。(91)
與印刷媒介不同的是,電視不可能「消滅」事件。隱藏在「識字」後的矛盾是,它讓一個人得以有機會去獲知某些秘密,但是它同時也阻礙一個人獲知秘密的管道。一個人必須先接受嚴謹的學術教育,才能讀懂書籍中奧妙的深層秘密。(91-2)電視消滅了現世知識的排他性,因此,也排除了童年與成年社會中間的重要區別。這項結果乃根據社會結構的根本原則而來:一個團體部分是靠成員所擁有的特定資訊而定義。(92)蕭伯納曾經說過,所有的專業,皆是用來對抗外行人的陰謀。(93)我並不是說,人類羞恥心的內容,是由社會的資訊結構所創造。人類羞恥心的根源在別處,深入到一個民族的歷史與恐懼之中。我在這裡所要指出的一點是,在一個不能保持秘密的社會中,羞恥心無法成為社會控制或角色分化的方法。(94)
下列問題被提出:開放與坦白的代價是什麼?(95)
羞恥心逐漸降低的結果必然是禮節的意義也跟著消失。禮節或許可以比喻為社交上的「識字能力」。二者皆要求身體由心來控制,皆代表長時期的發展學習過程,也需要成人教導。「識字能力」創造一種認知結構順序,「達禮能力」則代表著另一種社會能力的結構順序。(96)[自制能力與社會位置的關係](96)
在這種情況下,成人的權威以及兒童的好奇心也沒有存在的必要。(97)好奇心只有在兒童的世界與成人的世界有所區隔時才會出現,兒童必須要透過發問,尋找進入大人世界的途徑。…兒童根本無須問任何問題,就被塞滿一大堆答案。總之,連兒童都消失了。(98)
此處要特別注意的是,電視本身不應當成為揭露成人的秘密負起所有的責任。(98)
我在討論的問題事關公共知識與個人隱密知識的區別,以及媒體毫無保留的暴露個人隱密知識的後果為何。(100)[偽善的正面功能]
[電視暴力影響兒童,轉移了我們對更重要議題的發問,例如]電視所呈現的現實世界,究竟如何破壞一個兒童對大人是理性的、世界是有秩序的、未來是有希望的種種信念呢?電視究竟是如何破壞兒童對未來自己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暴力傾向的看法呢?(102)電視將成人生活的後台打開了。(102)
我的論點[是]電視所揭露給兒童的成人生活秘密是恐怖、骯髒、混亂的。然而事實上,電視媒體不一定是如此偏頗的。如果它大部份節目都是這樣的話,那是因為成人生活本就如此,充滿病痛、暴力、無能和混亂。但是成人生活並不全然如此。(103)
我同時也不是說兒童在早年時,對成人世界的東西是全然無知的。我只是說,自中古世紀以降,只有活在當代社會的兒童才會知道這麼多成人世界的秘密。…當他們有機會去接觸過去所潛藏在成人世界的訊息時,這些兒童就已經被迫逐出兒童世界了。(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