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又過去了。呼,其實從早上坐到現在,整個人很浮躁。

呵,剛弄好喇叭。剛好聽到孫翠鳯唱道:「我身騎白馬走山陵」,感覺很好。

這是她<勇敢的查某子>裡的詞。這個調調聽起來很像在說故事,很平易近人。

「麥問我什麼名,我就是勇敢的查某子」。聽著聽著好像又有勇氣起來了。

 

今天早上和下午完成了Elias《社會學在搞什麼名堂》第四章。

順便去圖書館印了《中華本草》的<本草序例>,這是我從中研院生命醫療史研究所看到的書單,看起來是整理好了一些重要經典的相關說明。希望這星期能找到時間能把這個序例完成啊。

 

中午的時間,利用時間查了一下「人民衛生出版社」的書目,還有「中國中醫藥出版社」的書目,花了些時間瀏覽。我沒找到什麼特別有用的資訊,倒是快被醫學各細節分科的書目埋葬了。但多是醫學專論,幾乎沒有從文化、從歷史來重新反省中醫藥本身。我在想我的方法是不是錯了。

我進入了人民衛生出版社的網站http://www.pmph.com/index.asp。點書目,下載「圖書下載」。...下載好打開發現幾乎沒有和我想作的東西特別相關的書。><

只找到這些好像沾得到邊的。

1110 D   06419-6 鄧鐵濤寄語青年中醫      鄧中光  22.00   15     2005

 

1111 06444-7 鄧鐵濤醫案與研究        鄧鐵濤  30.00   11      2005

 

1112 07024-2 讀書析疑與臨證得失(二版)      何紹奇  23.00  13 2005

 

1130 06614-8 中醫與傳統文化  曲黎敏  25.00   15

 

1158 C   05799-8 傳統藥物與國際市場      唐小山  27.00   13      2003

 

1275 B   03319-3 本草綱目藥物彩色圖譜    謝宗萬  298.00  3       2000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的資料也不多。我在想,大陸有沒有類似我們國圖的機構,所以我找到了中國國家圖書館http://www.nlc.gov.cn/service/guancang/tushu.htm,但是不太會用,不知道怎麼查他們的相關出版資料。可能得改天再花一些時間研究研究。

 

晚上去圖書館印資料時,遇到彥臻。很意外很意外,在我印象中她沒這麼小隻啊?怪了。但是還是有種很奇妙的感覺。總覺得看著她就像看到了小天后,兩個人好像好像。她在準備八月底的考試。聊了一會兒,我離開了圖書館,滿腦子想起去年暑假的事。現在在英國的小天后不知道過得怎麼樣了

 

總算把中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網www版中,我用「中藥」作關鍵字的資料篇目篩選出來。但現在的問題是,要怎麼把資料全文拿到,一個方法是花錢用文獻傳遞,這最省力,但超花錢。我怕自己會花到萬把塊,想想自己作國科會時都沒花到這麼多,還是省一點好,所以我決定再花一些時間整理整理,把相同期刊的篇目整理在一起。這工程還真浩大啊。(說到這裡就要抱怨一下,索引網點選後的輸出量,至多二頁多一些,可是我的資料多達快30頁,只得慢慢手工批次處理,花了不少時間。但是反過來想,還是應該惜福,比起以前的人,的確我是幸運多了。)

 

11點了。我想走路回法學院,因為我已經快四天沒運動了。收拾東西。準備回去了。明天晚上七點要去教會查經班(好像是七點半開始的樣子)。可是英文課上到7:05,時間真是趕啊。呼趕快回去睡覺。

 

走路走路走路。

------

第四章 人類社會的普遍特徵(features)

 

作為社會常態的人類天生可變性

 

1.[相似性與差異性的累積相輔相成](76)

 

2.[有必要依不同分工及整合層次採取不同的思維](76-7)

 

3.[指出因膠著於相似性,而認為社會是超級組織體(super-organism)的看法;只有掌握到不同層次之級的差異性,才能了解不同層次間的相對自主](77/E105)

4.[目的在於指出宇宙是排列成不同整合層次的](77)[這些層次彼此相關,但又不可等同](78)

 

5.[批駁生物化約論,批駁孤立自主說](78)我們通常對所謂「自然」(Nature)的瞭解,會認為自然本身不作任何修改,是超越變化的。但人性的特殊面向,正是人類的本質(by nature)透過某種方式而可以改變。(79)[提問]什麼生物特徵是人類可變性的先決條件,尤其是指人類社會中所展示出的發展能力?(79/E107)

6.[批評學科間以絕對自主的方式運作,未能整合其研究成果;應從相對自主的角度整合連貫起來。生物學的演化是透過有機體的生物性變動,而社會的進展卻在生物體未明顯變動時發生,因此,社會相對於生物有機體是相對自主的](79)

7.動物社會的改奱面向在生物學上是屬於所謂的演化(Evoloution)。在人類層級以下的動物社會的轉換,其原因是來自於此類生物體機能與結構功能性有所變動;屬於人類的社會關係以及其行為卻能夠在任何生物機能不變動的前提下改變與轉型。(79-80)[因此毋需回歸到生物學理論尋求對社會的理解]

8.[從本能到學習]如果與其他生物體比較的話,人類的行為從自然中(也就是從人類基因遺傳的結構上)被設定,只存在著少部份的先天本能性的衝動,而其他大部份的原生衝動則依賴著個人的經驗,透過學習被轉化。就此,人類不僅在其行為上,因為特殊生物結構設定,(與其他生物相較之下),能夠學習控制自己的行為,其行為必須透過學習才能被形塑。(80)

9.[學習]但是因為此類有限度的生物相對性的、從盲目生物機制運作的超脫,又因為成長的人類需要從別人身上學習獲得經驗的特殊依賴,對於人類社會,我們在此有著一類特殊秩序的類型,一種關連性的形式。在這自然的基礎上,那無窮無盡的人類經驗和行為變動性,必須透過學習別人的經驗,那屬於人類之子們的結構性的依賴,其實就是人類社會特徵的重點所在。(81)

9.1對於人類社會的普遍特徵的討論來說,三個核心因素因此是基本的。首先,自非習得的行為機制中的相對解放;第二,在人類自身自然範圍之中,人類經驗與行為的巨大可塑性或可變性;第三,人類孩童自他人學習的構成性依賴(constitutional reliance)(E110)

 

對於思想與表達的新工具之需求

 

1.[對思維工具之不足的重新反省](81)

 

2.[指出現有概念借自物理學或日常生活](81-2)

3.我們的語言建構方式,當我們想要透過思想以及語言,去表達許多不斷演變行動的動作之際,經常必須要預設一個隔離的,處於一種靜止狀態下的客體,而後加上一詞,而此一先行存在處於靜止狀態的客體,之後才開始運動。

ex:我們會說Look how fast the water is flowing (水不動,而後有動作)

而不會說Look at the perpetual flowing of the water (動是水的特徵)

4.[舉例反省承襲而來的語言傳統的適用性](82-3)

 

對社會學「範疇」的批判

 

1.[批評靜態觀(將過程化約為穩定,將變動化為永恆](83-4)

2.[價值與事實的混淆]這種價值觀的存在,其實是很容易理解的。這種不變的價值觀,的確能夠去吻合了人類對永恆不朽的需求與期待。但是我們卻不能毫無疑慮的就去接受,此類吻合人類精神需求的價值思維方式,以其作為科學性的基礎,來探討人類所生存與生活的世界。(84)

3.此類特殊,演化而來人類的能動與改變能力,其實就是本篇幅所要探討的人類真正不變的本質性。(84)

4.[批評靜止與變動割裂、實體先於關係的看法](85)

5.與社會學相關的,是一種特殊的關係交織的秩序,以及一種特殊的關係形式,必須從彼此的相互關連性上出發,去思考與其關連的存在,才會比較接近事實的狀況。(85)[又舉權力為例]

6.[孤立的個人與靜止的社會之二分帶來的問題]

7.[古典社會學的問題,以韋伯為例](86)

8.[個人與社會的二分想法(獨立靜態的客體)所帶出的死胡同](87)

9.[其他文獻亦然,如帕深斯](87)

10.人本身就是過程。人發展自己,而當提到發展時,想說的,其實是一種內在連續性的秩序,在此一連續性的過程中,後者的面貌是從前者延伸而來,青年來自於少年,成人來自於青年,此一過程沒有斷裂。(87)[個人的觀念從何而來?]那有關「個人」的觀念,其實是一個人類理想的圖形。我們從小就被灌輸與教育,自己要成為一個獨立自主,不依賴別人的成熟人。更精確的說,其實人將事實與理想混為一談了。(88)

11.[homo clausus的概念](文藝復興以來的自我感知基礎)那是一種人類自我的感知經驗,人類感覺到他自己的真正我,好像存在於內部,而這個內部似乎透過一面無法看到的牆隔離「外部」的存在,或者說,此一面看不見的牆,區隔了裡面與外面的世界。這種自我經驗感知就像一座密不通風完全關閉的房子,所呈顯的是一個「封閉個人」(homo clauses),而對人類來說,此種自我的感知方式,好像是最能夠解釋人的存在。(88)

12.此「封閉個人」的人類圖形想像與感知將「個人」想像為獨立於「社會」之外而存在。(88)

13.[批評涂爾幹視社會外於個人、韋伯對社會行動與非社會行動的區分](89)

14.靜態人的想像其實是神話。(89)

15.[化解個人與社會對立的方式:(1)複數的人(2)所有人都在遊戲中,且構成遊戲。](90)

16.[要將高度個體化的人之思維,超越樊籬,重新轉向關係性的思考,有一定的難度]事實上,此一轉換需要一個自我疏離(self-distancing)的持續努力。(90/E122)

 

人稱代名詞作為形構模式

 

1.[人稱代名詞供作科學探討的概念與觀念](91)

2.六個人稱代名詞的位置其實不能分開,沒有人能夠想像我的存在,而不去想像你、他/她、我們、你們、他們的存在。(91)

3.人稱代名詞其實顯現了人類最基本的溝通座標準則,此一座標存在於所有人類團體與所有人類社會之中。此一準則,也就是是相互關連形式的獨特性所在,透過此一方式,人類才有社會的整合(92)

4.人稱代名詞關係及功能性的特色,是透過人稱代名詞讓許多不同的人,可以同時間加入溝通表達的行列,而他們所表達的,就呈顯在他們與其他說話者的關係的位置上,換句話說,按實際的情況而定,呈顯出他們相關於整個溝通群體的位置。(92)

5.事實上,人群代名詞的準則是對任何一個人類與其他的人最基本關連的基礎表達方式,也就是任何一個人類個體最基本社會性的表達。(92)[所使用的人稱代名詞的形式,是反映相關團體結構差異的指標、是人群彼此關係的指標、是此類人群關係的感知方式](93)

6.上面的陳述,其實是要揭櫫人稱代名詞,能夠幫助我們從「封閉個人」的圖像,轉換成「相互關連的人群」(的圖像)(93)

7.[指出慣常思維的不適用;並以記憶為例]記憶感知自己是一個人,而此人被感知為我的時候,其實是與其他所稱呼的你、他、我們、他們、你們不可分離的。(93)

8.所有人類的關係其實都存在著不同視野角度。(ABAB)[以機構為例,還原至「機構是由人所構成的」,機構的功能對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功能,對我有我的功能、對他有他的功能、對他們有他們的功能;而這些功能間誰能佔上風,則視當時的權力流動與分配而定](94)

9.面對這類社會,我們經常需要所有的人稱代名詞的系列,才有辦法去搞清楚社會機構組織功能多重視野的角色。(94)

10.指出韋伯的洞見。(94)

11.除了在面對「功能」上,在每一個特定社會「結構」,我們都可以將此一人稱代詞充當協調性的座調條例準則來使用。使用「人稱代名詞系列」至少還有一個優點,那就是能夠將那些充斥在社會學教科書中,非人的、物化的,以神秘與形而上學的社會組成的解釋方式,重新看到人的存在。(95)

12.許多名稱例如「結構」、「系統」、「功能」是人類從第三人稱複數的角度出發,企圖想將遊戲流程說明白的嘗試。但是作為社會學家,肩負著一個特別的任務,他們必須要去搞清楚,到底參賽者是如何去感知他所下的棋步以及遊戲流程的種種面向。(95)[也就是起碼要從第一人稱與第三人稱的角度來作研究]

屬於此一社會的成員對自己說我們,而對其他的人說他們,這是社會的通則。但是對誰說我們,對誰說他們,是可能改變的。(95)

 

形構的概念(The concept of figuration)

1-4.[以形構作為概念上的替代工具]

5.形構,我指的是一種變遷模式,這種模式是由作整體的遊戲者所創造出來的──不只是他們的知識(intellects),也是他們全部自身,即在他們與彼此的關係中的所作所為的總和。可以看作此形構形成了張力的彈性網格(a flexible lattice-work of tensions)。遊戲者的交互依賴是形成形構的先在條件,這種交互依賴可以是聯盟的交互依賴,或者是敵對的依賴。(97/E130)

6.此種權力的不規則變動,正是每一形構的流動的結構特徵。(98/E131)

7.[使去人化、本質化的社會學分析,能夠用關係性的、人化的方式來分析]可用於小團體,亦可用於大團體。(98)

8.[批評將社會學視為「行為科學」之不當](98)

9.(量化研究)端著理論的架構作為其量化研究的前提,特別是提問的方式,是否能透過此一量化過程得到解決。(99)[形構如果被證實是社會學之必須課題,那就需要發展出統計學的工具來配合]

10.形構的概念使人注意到人們的交互依賴(99/E132)[批評行為科學或心理學所預設的原子式的社會圖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godsou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