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開始比較積極地找了資料,資料多到一種可怕的境界
要完整列出書單,應該要花一些時間,
包括經典類讀物,前人相關研究,聯合資料庫,基本概念的字源.
今天讀了神農本草經卷一,不知道怎麼摘要,但仍耐著性子,把每個字都讀一遍,也只能先這樣了
卷四是理論,希望明天可以進展到理論的部份.

另外,算是讀了一本關係中藥店的個案研究,研究同仁堂的案例
大致上看到經營中藥房的概況,包括內部外部的條件,但臺灣歷史的資料還必須補足。
老師提醒我要精算時間,不過書單還沒出來,也不知道從何算起。
但得加把勁就是了。

以下貼上今日相關閱讀之摘要
《同仁堂──金字招牌的魅力》 魯波.許珖 編著 2002,台北:寶島社
炮製必依古法,購料不惜重貲。(64)
遵肘後,辨地產,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65)
同仁堂藥舖,典型的前店後場的佈局。(68)
官-商。
藥源。
錢鋪(錢莊、銀號、錢店)。(106)
宣傳(義賑、義學)(108)
研發新藥。
樂達仁。達仁堂。發展成綜合企業。(147-9))
巿場競爭(164)
(與日本之民族經濟競爭)(165)
(改革開放的年代)(同仁堂-醫藥學教育-大學生-師徒制)(197-9)
藥品、老年保健、藥品監督機構(203)
集團化(208)

<經營篇>
皇權保障,資金活通
增調藥價保証盈利(228)
彈壓私債杜絕糾紛(234)官府中介(236)
壟斷中藥巿場(240)
京通衛幫的會首(240)。[藥材流通通路](240)
京通衛幫-藥巿交易(241)
開盤,就是同仁堂通過通濟元貨棧經手,根據本期藥物來貨數量,估出藥巿可能銷售量,與通濟元共同確定價格,予以公佈。其他客商隨價購買,稱為隨盤。(248)
不怕價高,但求貨好。(252)
同仁堂除了到祁州藥巿上買藥材外,還派專人到藥材生產地去買。(255)(辨假貨的眼力)
籌辦行會。早在乾隆朝中期,北京中藥業行會就已經成立了,行會的第一任會首就是同仁堂藥舖鋪東。行會的一切活動,包括討論行規、舉行祭典,調解糾紛等。(258)
藥王誕辰(263)
善待職工(269)
運到盛時要儆省,境當遞處要從容。(276)
在萬全堂的職工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以誠待人,人自懷服。(282)(行內的自我紀律)
千芝堂曾把藥寄售於各茶葉鋪、雜貨店,很是暢銷,…此外,它實行坐堂應診,請來名醫兼為前來買藥的顧客看病、治病,救治及時,針對性強,病人按方抓藥也避免了許多往來奔波之苦。(方便)(282-3)
(各藥行突出自我特色:如誠、信、義…;為在競爭中得存,非得突出特色不可)(284)
鮮明的製藥特色(292)
配方就是藥店製作各類藥物的處方,包括藥物組合、配比加工方法、工藝要求等等…(294)[配伍原則和提高藥效](295)
選料上乘。上乘的材料必須提前準備[儲備物料],另一方面,要不斷地向同仁堂職工,特別是那些新來的年輕職工強調這個問題。(300)
工藝精湛。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305)
和假冒行為作鬥爭。(323)
品種全。(333)
[不會買不到]批發有貨小庫有,庫中有貨門巿全。(預防脫銷)(335)
服務優。(341)早在一九四五年,同仁堂藥店就建立了諮詢服務臺,為患者介紹適應症藥品,解答顧客提出的問題。(343)[郵購業務](343)[代客煎藥]藥加清水適量浸泡三十分鐘,上火煎三十分鐘,每劑煎兩次,將兩次濾液混和,兌後分兩次溫服,每日一劑。(346)
管理嚴(349)調劑部的四簽、五對。四簽就是算方簽字、抓藥簽字、對方簽字、遞藥簽字。五對就是對方中有無相反相畏的藥,對方子是否和藥相符,對付款和發票是否相符,對姓名,對牌號。(351)
[科學化、現代化、數據化]
同仁堂的成功之道和特色:
(一)濟世、養生的創業宗旨和誠實敬業的道德規範
(二)精通修合之術,培養優秀人才,研製名牌良藥
(三)重視社會宣傳,樹企業形象,創金字招牌。
(四)嚴格有序的內部管理,激勵上進的用人之道。
(五)講禮儀,重人和,創造團結和睦的企業氛圍。

-------------
<本草經序>孫星衍
今儒家拘泥耳目,未能及遠,不覩醫經本草之書。方家循守俗書,不察古本藥性異同之說。(二)
考證本經云,上藥本上經,中藥本中經,下藥本下經。是古以玉石草木等上中下品,分卷而序錄,別為一卷。(三)

<新刻神農本草經序>周學海
夫數典者,經生之空談,而無與於醫之實用者也。(二)
用藥,一用兵也。(二)

<本草經卷一>吳普等述,孫星衍、孫馮翼同輯
上藥一百二十種,為君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欲輕身、益氣、不老、延年者本上經。(一)
◇玉石上品一十八種(十)
丹沙味甘微寒。(一)
雲母味甘平。(三)
玉泉味甘平。吳晉曰玉泉,一名玉屑。…案《周禮》玉府,王齋則供食玉。鄭云:「玉是陽精之純者,食之以禦水氣」。(四)
石鐘乳味甘溫。(四)
涅石味酸寒。(五)案《說文》無礬字,《玉篇》云礬石也。「石圼」礬石也。(五)
消石味苦寒。吳普曰「消石」;《名醫》曰一名「芒消」。(五)
朴消味苦寒。案《說文》云「朴,木皮也。」此蓋消石外裏如玉璞耳。舊作硝,俗字。
滑石味甘寒。(六)
石膽味酸寒。(六)
空青味甘寒。今之丹青也。(七)
曾青味酸小寒。(七)
禹餘糧味甘寒。(七)
太一餘糧味甘平。(八)
白石英味甘微溫。(八)
紫石英味甘溫。(八)
青石赤石黃石白石黑石脂等味甘平。…五石脂各隨五色補五藏。(九)
白青味甘平。(十)
扁青味甘平。(十)

昌蒲味辛溫。…昌蒲根切之四寸為葅。春秋左傳云「饗以昌歜」。…《呂氏春秋》云「冬至後五旬七日,昌始生。昌者,百草之先,於是始耕。」(十)
鞠華味苦平。(十一)
人參味甘微寒。(十一)
天門冬味苦平。(十二)
甘草味甘平。(十二)
乾地黃味甘寒。一名地髓。(十二)
朮味苦溫。一名山薊。(十三)
兔絲子味辛平。(十三)
牛桼阝味苦酸。一名百倍。陶弘景云其莖有節似膝,故以為名也。(十四)
充蔚子味辛微溫。一名益母。(十四)
女萎味甘平。吳普曰女萎,一名葳蕤。一名玉竹。(十四、十五)
防葵味辛寒。(十五)
茈胡味苦平。《名醫》曰一名芸。(十六)
麥門冬味甘平。陶弘景云實如青珠,根似穬麥,故謂麥門冬。(十六)
獨活味苦平。《吳晉》有風花不動,無風獨搖。(十七)
車前子味甘寒。一名當道。(十七)
木香味辛。(十七)
署豫味甘溫。一名山芋。《本草衍義》云山藥。上一字犯宋英廟諱,下一字曰蕷,唐代宗名豫,故改下一字為藥。(十八)
意苡仁味甘微寒。(十八)
澤瀉味甘寒。(十九)
遠志味苦溫。(十九)
龍膽味苦澀。(十九)
細辛味辛溫。(十九)
石斛味甘平。(二十)
巴戟天味辛微溫。(二十)
白英味甘寒。(二十)
白蒿味甘平。(二十)
赤箭味辛溫。別說云今醫家見用天麻即是此赤箭根。(二十一)
奄閭子味苦微寒。(二十一)
析蓂子味辛微溫。案《說文》云蓂析,蓂大薺也。(二十二)
蓍實味苦平。(二十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godsou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