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一章 一個沒有兒童的時代

 

 

當某個社會現實逐漸絕跡時,它就會變成人們懷舊的焦點,是促使人們加以思考的主題。(13)

羅馬人開始企圖將成長中的孩童與羞恥的概念結合。我的論點是,如果沒有一個發展非常完整的羞恥心,童年是無法存在的。(17)

童年概念有關的四點:識字人口消失、教育也消失、羞恥心跟著匿跡。(18)…當然,我們還要考慮到當時生活困苦,尤其是嬰兒死亡率居高不下。或許由於兒童沒有能力生存下去,成人不能也不願提供正常的感情承諾支持也因此,一般成人顯然無法跟兒童發展出密切的關係(25)

a. 讀者闡釋這些字母的能力消失了(19);製紙的紙草、羊皮紙愈來愈少(20)…所有的社交活動,只能透過面對面的口頭溝通方法(21)

b. [中世紀時,「教育」的概念根本不存在](23)

c. 羞恥心與秘密有部份關連(23)當時的文化不能也不願對兒童對某些保留,這是與羞恥的概念有關;二是文明的觀念。依里亞斯:「當時人與人的關係,跟現在的人不一樣,不只是理性的意識層面,他們的感情生命結構、個性也不一樣」。(25)

因為印刷術以及大眾識子導致一種新的溝通環境,開始在十六世紀漸漸形成。印刷術創造了「成年」(adulthood)的新定義,成年指有能力閱讀的人,相對的,「童年」指缺乏閱讀能力的人。之前,兒童期在七歲結束,成年期接著到來[按:口語文化](26)

 

 

第二章 印刷術與新成人

 

 

印刷術改寫了「自我」(selfhood)的概念輕易地捕捉、固定和轉化時間,並在這個過程當中,改變了人類對自我的看法。但是,就像路易.馬佛所說的,機械鐘消滅了「永恒」的概念,取而代之的是人類行動的測量和焦點,但是,印刷術又將「永恒」的概念恢復了。印刷出版將現在與永恒連成一線,將個人的看法帶到未知的時空中。(30)

殷尼斯強調,傳播科技的改變,無庸置疑的會有三種結果。它改變一般人的興趣結構(人們所關切的事),象徵的工具(人們用來思考的工具),以及社群的本質(思想起源的地方)。簡單而言,每一種機器都代表一種意念,或是一群意念。(32)

機器可能提供我們一個嶄新的時間觀念,例如機械鐘。望遠鏡改變空間和規模、比例的概念。拼音字母改變知識的概念。眼鐘提供一個改進人體身體的可能性。難怪凱瑞(James Carey)大膽論證:我們得以發現,人類的意識結構因此已經重新建構,以配合傳播的結構。也就是說,人類的發明,重新創造了今天的人類。(33)

阿瑞提斯Pietro Aretino發明了報紙。我們也可以將告解文學的起源,歸之於他。阿瑞提諾在沒有人指示之下,迫不及待的大量印行一系列的反神職人員的猥褻作品、中傷故事、和個人意見,這些後來演變成為新聞事業的傳統,在今天依然盛行。他發明「黃色新聞」,創造一種傳達黃色新聞的方法,讓他名利雙收。(35)

蒙田發明了一種人物寫作風格,使獨特的個人可以直接、有力的向看不見的當代人物以及後代人類表達個人的想法。(35-6)

印刷術不只助長作者的自我意識,對讀者亦然。印刷術發明之前,人類所有的傳播活動皆在社會脈絡下進行。即便是口頭的閱讀行為本身,也是採用一群人跟在某人之後大聲閱讀出來。然而印刷書籍出版後,一種嶄新的閱讀傳統相繼出現:遺世獨立的讀者和他自己的雙眼。簡而言之,閱讀行為是反社會傾向的。(36-7)

因此,在生產與消費中,印刷術營造一種心理環境,促成個人主義的說法,甚囂塵上。(37)

印刷術重新賦予人類的自我意識,讓每一個獨特的個體得以自我思索和討論。(37)

個人主義本身不可能促使童年概念的出現,因為這個概念必須來自將人類分成不同的階層。因此,必須有其他的導因,事實上它也出現了,我在此將之稱為「知識溝」(knowledge gap)文盲與識字人口之間的分野明顯出現,前者只能侷限在中古世界的感官經驗世界中,後者則快速的進入全新的感官、知覺世界。(38)

印刷書籍的格式,產生一種新的織內容的方法,也因此帶動一種組織人類思考的方法。印刷書籍充滿線性思考。書籍組織內容的形式,演變成特定領域的思考方式。(40)…同一科目存在多種不同的教科書,科目內各主題如何組織必須一致;教科書的作者必須決定哪些內容在前,哪些在後,也就是說,他們重新創造他們的研究領域。(40-1)…印刷術的欠缺個人頗具重複性的特質,代表某種程度的權威感。(41)

印刷術並非價值中立的資訊傳播者。它促使某一學科領域的重組、強調邏輯與清晰、形成尊重權威的態度。它也帶來文學格式的新看法。印刷品的結構、方便可攜帶性以及可以重複再版等,不只在散文體的發展上,更在後來小說的發展上,扮演關鍵的地位。(41)

印刷術也讓方言首次成為大眾媒介,不只對個人,更對國家造成相當大的影響。[母語概念、新教](42)…從十八世紀至今,以對國家的愛取代對上帝的愛的歷史現象,可以說是導因於印刷術。(44)

現代科學在印刷術出現一百年之後奠基。首先,印刷術不僅創造嶄新的收集資料的方法和管道,並且增加了歐陸科學家之間的交流。第二,標準化的印刷特質,促使科學家使用統一的數學符號,包括以阿拉伯數字取代羅馬文字。(44)

簡單而言,有知識的人類(Literate Man)已經誕生了。(45)…當印刷術開始出現,促使成年人的世界出現嶄新的面貌;從此,「成年期」必須靠個人努力爭取,它是一個象徵性的,而非生物性的成就;從此,年輕人必須經由學習,進入印刷品的世界,才能成為「成人」。(46)

 

 

第三章 童年的起源

 

 

天主教會擺脫出版品,基督新教卻大力與之結合的結果之一是,歐洲文化中的知識重鎮,全然翻轉。(48)

童年的概念發展相當不均。當我們檢視歷史的複雜性後,發現一個很簡單的等式:只要識字能力持續受到高度重視,就會有學校;只要有學校,童年的概念便能迅速發展。(49)

童年被用來形容某一階段的象徵性成就。當嬰兒有能力說話時,嬰兒期就結束了。童年則始自兒童開始學習閱讀。事實上,兒童這個字常被用來形容不識字的成人,成人文盲常被認為在知識上相當幼稚。(52)…教育與兒童實際年齡的關係,也是經過一段時日後,才發展出來的。首先,人們按學生的閱讀能力,而非實際年齡作為分班或分年級的依據。按年齡區分是以後的事。(52)…童年概念本身,一旦變成一種社會和知識上的分類後,童年期各階段的分野,就越來越明顯。(53)[衣著、命名、青少年文學]

童年的形態開始發展成形時,現代家庭也漸漸成形。阿利期強調,現代家庭的出現,先決事件就是正式學校教育的出現與延續。兒童必須長期接受正式教育的社會需求,導使父母與子女的關係必須重組。(54)英國出現了一群中產階級。「多餘的金錢,讓他們可以利用孩子,當作炫耀性消費的對象。」杜寶萊要我們注意的論點是,經濟能力改善,大大強化了大人對兒童存在的意識,而且也促使兒童在社會上的存在更明顯。童年的概念最初是一個中產階級的概念,部份因為中產階級的人,才有能力接受這種概念。這個概念,則經過一個世紀之久,才漸漸廣為比較低下的社會階級所接受。(55)

經由創造知識和技能的學習階層,成人發明了兒童發展的結構。(56)

當然,還有強烈的自制能力。有時候我們忽略了讀書本身「違反自然」,因為讀書時,兒童必須非常集中精神、安靜,這跟他們的本性相違背。(56)

由於自制是知識份子和神學上的重要原則,具有成人的特性亦然…(57)羞恥心是人類文明過程中的基本元素,是人類克天性必須償付的代價。書籍的學習世界,僅勉強代表人類克服動物本能的勝利,建立一個文明的識字社會,羞恥感是必須存在的。[要求身體聽命於心靈,強調沉思的肉體,因此也就相當藐視身體。](58)

直到最近,兒童與成人最重要的區別是,成人擁有某些兒童不宜知道的訊息。當兒童漸漸長大,我們按發展階段逐步透露這些秘密,而「性啟蒙」則是最大的秘密。(59)

依拉斯莫斯不僅透露大人的秘密給青少年而已,他也在製造秘密。我們必須知道,在有關公眾行為的書籍中,依拉斯莫斯不只針對成人,他也針對兒童而撰寫。他不只建構了成年的概念,也在建構童年的概念。(60)…成人的工作就是培育兒童未來可以處理成人的符號世界。(60)

 

 

第四章 童年之旅

 

 

十七世紀時,童年的概念橫越英倫海峽進入法國,十八、十九世紀時,它又從歐陸傳回英國。例如,十八世末葉,歐陸大部份知識份子皆相信,欠缺教育與青少年犯罪之間存在著因果關係。(64)

全歐各地對童年概念採取較人性化的態度,部分導因於日漸高漲的兒童福利是政府的責任這種意識。(64)

十八世紀的學術氣息,也就是所謂的啟蒙時代,助長並大力擴散童年的概念。(65)

洛克發現學習與兒童發展的關連,主張一種將兒童視為珍貴資源的教育方式,同時也嚴格注意兒童的知性發展和自治能力。(65-6)最重要的是,透過他最有名的論點,兒童在出生時,心靈宛如一張白板,洛克得以進一步發展童年的理論。(66)

盧梭堅決主張兒童本身的重要性,兒童不是達到某種目的的方法。(66)盧梭的第二個理念是,兒童的認知和情感生命很重要,因為童年是人類生命中最接近「自然狀態」的階段。(67)

因此,當童年概念發展到十九、二十世紀,遠渡大西洋進入新大陸時,它具備雙重的學理傳統。一是洛克或基督教的理念,一是盧梭或浪漫主義的理念。(68)

[洛克的白板隱喻]成年的定義是指具備完全的語言能力(68)[盧梭的植物隱喻]盧梭期望教育最終是一朵健康、盛開的花朵。(69)[兩者都包含了對未來的寄望]

十九世紀,佛洛依德的《夢的解析》及杜威的《學校與社會》都不約而同的引導者思考下列問題:文明的需求,如何與兒童本性的需求取得平衡?(71)

佛洛依德和杜威將印刷術發明以後,一直在演進的兒童概念,具體化為童年概念的基本思考架構:兒童(男學童或女兒童)的自我和個性,必須經由養育加以維護;他的自制、延後的滿足感和邏輯思考等能力,應加以擴展;他對生命知識的瞭解,應當受制於大人。但是,在此同時,兒童也被認為擁有自己的發展規則,他的好奇心、喜悅和活力不應受到束縛,以免喪失成熟發展成人的機會。(72)

當代的童年思考架構,事實上就是成年的思考架構。當我們討論對孩童的期望時,事實上我們就在談論自己是什麼。我們甚至可以大言不慚地說,西方社會在移情能力與理智、人性化的歷史,事實上都是跟著童年發展的腳步而來的。(72)

 

 

第二篇 童年的消逝

 

 

第五章 結束之始

 

 

西元一八五0年到一九五0年,代表童年概念的分水嶺。在這個時期,所謂現代家庭的雛型出現。童年的概念已經被視為每一個人天生的權利,一種超越社會和經濟階層的理想。(75)

[摩斯發明電報的影響](75-7)當人家跟梭羅提到:兩地的人有什麼好說的?梭羅問這個問題時,事實上表示他沒有多大的興趣,但他在引導我們注意電報機的心理與社會意義,尤其是注意電報機有能力改變資訊的結構,從個人、區域性,變成冷冰冰的、世界性的能力。(77)

電報是第一個訊息速度遠超人體速度的傳播媒介。(77)電子速度並非人類感官的延伸,而是否定人類感官的存在。它帶領我們進入一個與他人同時存在又轉眼即逝的世界,遠非人類經驗所能及。正因如此,它消滅個人風格,也就是人類的個性本身,後者卻又是人類傳播很重要的一部份。(78)

電報創一種匿名、客觀的資訊世界,其中緬因州和德州的差別愈來愈不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電報機也開始讓資訊變得宛如脫韁野馬般無法控制。電報改寫「智力」的定義,因為當世界充斥著各種訊息時,一個人知道多少資訊比他如何運用所知的資訊更加重要。(79)

所有這些現象,對童年的概念,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維護童年的原則是,資訊要經過整理、管理,兒童的學習也要按部就班。(79-80)

[傳播結構的鉅幅改變,資訊形式的改變]語言是經驗的抽象敘述,圖像則是經驗的具體表徵。(80)因此,就某方面而言,圖畫和其他的圖像會被認為是「認知上的退化」。(81)

我以一九五0年當分界點,因為是年,電視機變成美國家庭中的一份子,而電視正是同時反映電子和影像革命的媒介。因此,從電影本身,我們終於可以清楚看出,區分兒童和成人的歷史根基,為何和如何被破壞殆盡。(82)

一種新興社會結構的思考架構,其中「童年」的概念只有消失一途。第一跟資訊的可接近性有關,連帶的,資訊的可接近性,又與資訊如何被編碼的形式有關。[象形文字的掌握要求更大的努力,因而只有少數人壟斷;拼音文字更開放給更多的人]相同的,十六世紀至三十世紀的書籍文化,製造了另一種「知識壟斷」,這一次及是針對兒童與成人而言。(83)

可以確定的是,英文文字部份的字母比古時索馬利亞的象形文字更容易學習,這是大部份兒童得以成人的理由。但是,語音的閱讀能力則不容易學,理由有二。首先,成熟的閱讀能力,是一種迅速認字的行為,一種無意識的反射行為,閱讀習慣應當在一個人開始發展說話能力時養成。另一個更重要的理由是,學習閱讀本身,…[]在學習一種特別的行為表現方法,靜止不動只是其中的一種外顯行為而已。自制能力不只對身體是一種挑戰,也是對兒童心智的一種挑戰。(84)[分階段,先學解讀,再來批判;預設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應有的心智及相應的資訊結構]

但是,在電視上,這種資訊的結構崩潰了。電視是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視覺媒介。(85)電視是一場圖像表演、一種象形圖形媒介,不是語言媒介。看電視時,觀眾必須迅速的展現回憶圖像的能力,而非延後分析解碼,觀眾必須去感覺(perception),而不是去構思(conception)。電視提供一種相當原始、又難以拒絕的選擇,得以取代印刷文字裡的線性、程序性邏輯。(86)觀看電視不只不需任何技能,也不會發展出任何技能。(86-7)最重要一點是,電視呈現資訊的方式,是讓每個人都有機會觀看它,所以,電視不需區分「成人」和「兒童」兩類。(87)我們可以下結論說,電視以三種方式,徹底腐蝕了兒童與成人之間的區分線。這三種方式皆跟電視沒有分別的可接近性相關:首先,電視不要求他的觀眾兒習才能捕捉它的形式;第二,電視不要求讀者具備複雜的心智和行為;第三,電視也不會對觀眾進行分類、隔離。經由其他電子、非印刷媒介之助,電視重新創造了一種曾經在十三、十四世紀時出現過的傳播環境。...根據我所描述的種種情形看來,電子媒介根本無法禁止任何秘密。只要沒有秘密,當然,童年的概念也就不可能存在了。(88)

 

 

第六章 一覽無遺的媒介

 

 

[為何所有的禁忌秘密都一覽無疑]電視必須不斷提供新奇有趣的資訊,才能抓住觀眾。因此,電視就必須利用文化中每一個既存的圖騰禁忌。電視不只是一個圖形媒介,它也是以現場感(此時此刻)為中心、光速的媒介。因此,電視的重要工作是「移動」資訊,而不是收集資訊。電視不能停格在一個主題上,或者深入挖掘一個主題,這些最適合出現在靜態線性的印刷媒介上。(90)電視不是記錄這些事件,它「製造」事件。(91)

與印刷媒介不同的是,電視不可能「消滅」事件。隱藏在「識字」後的矛盾是,它讓一個人得以有機會去獲知某些秘密,但是它同時也阻礙一個人獲知秘密的管道。一個人必須先接受嚴謹的學術教育,才能讀懂書籍中奧妙的深層秘密。(91-2)電視消滅了現世知識的排他性,因此,也排除了童年與成年社會中間的重要區別。這項結果乃根據社會結構的根本原則而來:一個團體部分是靠成員所擁有的特定資訊而定義。(92)蕭伯納曾經說過,所有的專業,皆是用來對抗外行人的陰謀。(93)我並不是說,人類羞恥心的內容,是由社會的資訊結構所創造。人類羞恥心的根源在別處,深入到一個民族的歷史與恐懼之中。我在這裡所要指出的一點是,在一個不能保持秘密的社會中,羞恥心無法成為社會控制或角色分化的方法。(94)

下列問題被提出:開放與坦白的代價是什麼?(95)

羞恥心逐漸降低的結果必然是禮節的意義也跟著消失。禮節或許可以比喻為社交上的「識字能力」。二者皆要求身體由心來控制,皆代表長時期的發展學習過程,也需要成人教導。「識字能力」創造一種認知結構順序,「達禮能力」則代表著另一種社會能力的結構順序。(96)[自制能力與社會位置的關係](96)

在這種情況下,成人的權威以及兒童的好奇心也沒有存在的必要。(97)好奇心只有在兒童的世界與成人的世界有所區隔時才會出現,兒童必須要透過發問,尋找進入大人世界的途徑。兒童根本無須問任何問題,就被塞滿一大堆答案。總之,連兒童都消失了。(98)

此處要特別注意的是,電視本身不應當成為揭露成人的秘密負起所有的責任。(98)

我在討論的問題事關公共知識與個人隱密知識的區別,以及媒體毫無保留的暴露個人隱密知識的後果為何。(100)[偽善的正面功能]

[電視暴力影響兒童,轉移了我們對更重要議題的發問,例如]電視所呈現的現實世界,究竟如何破壞一個兒童對大人是理性的、世界是有秩序的、未來是有希望的種種信念呢?電視究竟是如何破壞兒童對未來自己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暴力傾向的看法呢?(102)電視將成人生活的後台打開了。(102)

 

 

我的論點[]電視所揭露給兒童的成人生活秘密是恐怖、骯髒、混亂的。然而事實上,電視媒體不一定是如此偏頗的。如果它大部份節目都是這樣的話,那是因為成人生活本就如此,充滿病痛、暴力、無能和混亂。但是成人生活並不全然如此。(103)

 

 

我同時也不是說兒童在早年時,對成人世界的東西是全然無知的。我只是說,自中古世紀以降,只有活在當代社會的兒童才會知道這麼多成人世界的秘密。當他們有機會去接觸過去所潛藏在成人世界的訊息時,這些兒童就已經被迫逐出兒童世界了。(10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godsound 的頭像
    angodsound

    Be a man

    angodsou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