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寂寞來潮時
星子的夜也黯了

星子眨著眼

angodsou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 Mar 27 Sun 2005 15:32
[藥]
依《說文》:「藥,治病艸,从屾,樂聲。」(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 1992)本指能夠治病的植物,後泛指可治病之物,可作動詞,除了治療的意思外,也有毒殺的意思。後也被用來指丹藥、火藥等具有特殊意涵的化學物質。又根據《中文字根孳乳表稿》,「藥」乃「樂」字的孳乳,其它孳乳字請見附錄(周何 1991)。在資料當中,對「樂」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       
(1) 羅振玉認為「此字從絲附木上,琴瑟之象也。」
(2)《說文》,「樂,五聲八音總名,象鼓鞞木虡也。」

angodsou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沉「默」。

《漢語大詞典》
[沉默]:亦作「沉默」、「沈嘿」。

angodsou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真是要命了...
結果我這個禮拜該準時交的字源又要遲交了...

為什麼會遲交呢?

angodsou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一章 中藥的起源與中藥學的發展
  我國最早的藥物專著是《神農本草經》。在《神農本草經》以前,我國人民的藥物知識散見於古籍中,如《周禮》、《詩經》、《山海經》、《五十二病方》等。「本草」一詞,最初出現於《漢書》(p2-3)。東漢初年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總結了當時的煉丹術。《神農本草經》是古代民間用藥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它的成書年代,大約在東漢末年,據藥物功效分為上中下三品,對於藥性的基本理論、用藥原則,都有簡要說明,總結了西元二世紀以前的民間用藥經驗,並把經驗上升到理論階段,形成了完整的醫藥學理論體系。(p3)
  兩晉南北朝時代(公元265年~580年),醫藥學術有了新的發展。陶弘景《本草經集注》以自然屬性分類、並且訂正藥性、重視道地藥材和採集加工炮製,首創諸病通用藥,詳列藥物的配伍宜忌。自《新修本草》以後,一直到《證類本草》,都是沿襲著它的體例發展,直到本草綱目問世以後才代替了它。(p4-5)《雷公炮炙論》是我國第一部炮炙學專著。(p5)
  唐高宗時期,以政府的權力編纂和頒行《新修本草》,簡稱《唐本草》,可以稱得上我國第一部藥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藥典。它分《本草》、《藥圖》、《圖經》三部分。承繼分朱墨的特點,首創《藥圖》,並以《圖經》加以說明。對藥圖的繪製重視實際觀察,影響很大。其他私人著作如甄權的《藥性本草》,專論藥物性味等理論。《千金要方.食治》和《食療本草》則是飲食療法的相關著作。陳藏器的《本草拾遺》據藥效提出了「十劑」的分類方法。李珣的《海藥本草》則介紹多海外藥物。(p6-7)唐高祖時,國家設了藥學專校,稱為「藥園」,教授藥物栽培、採製方法和鑒別品種與認識有毒無毒等知識。(p7)

angodsou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二編 哲學、宗教及政治對醫學的浸融
第六章 天道自然與醫法自然
一 「道-氣」理論與醫學
§46. 从箕子到老、莊、稷下

angodsou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到今天
只想躲起來
只作自己想作的事
和一定非作不可的事

angodsou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幾天的心情很亂
寫的東西 也很雜

我選擇把文章隱藏起來了

angodsou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字源學果然很有挑戰性
而且讓人很意外...

很意外一下子,一天就通通被吃掉了

angodsou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 Mar 21 Mon 2005 02:23
[氣]
1.1字形本義
據《漢語大字典》:「《說文》:『饋客芻米也。从米,气聲』。…王鳴盛《蛾術編》『案:「气」字隸變,以「氣」代「气」。…气廢而不用,而「氣」之本義則專用重文「餼」代之。』」(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 1992)

angodsou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有兩件事,
第一,我買了漢語大詞典,
漢語正序倒序多用詞典,反義詞大詞典
王力的古代漢語和同源字典

angodsou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Mar 19 Sat 2005 00:37
  • 拒絕

他今天過得還可以,
他把國科會的報告交出去了
選了淡藍色的封面
問他為什麼選藍色

angodsou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很幸福地睡到十點半多,
把前天熬夜熬掉的體力全都補回來啦
超幸福
人如果累到一個境界,

angodsou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總算有點鳥的報告完了,
我打得太多了,不精簡.
報告的時候,就省略了許多,
大概也報告了快二十分鐘.

angodsou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知識階層與階級

[知識階層並非獨立社會而存在,本節將討論它與更大社會脈絡間的關係]。某個意義上,知識份子是遺棄原階層的改宗者。這個事實使我們必須將分離環境以及分離後與原階級的關係納入考量。每當支配階層証明不能不承擔領袖的新浮現職責時[1],新的社會環境就會自然產生知識階層。

 

(i)上升知識階層的類型(Types of an Ascending Intelligentsia)

作者傾向將進人開放團體中的個人優勢(individual ascendency)以及進入封閉階層裡的成就,作一個區隔。兩個變動都伴隨著特定經驗,於中強化不同的社會態度。(i1)前者。強調個人式與英雄式的成功哲學,將個人成就普遍化,認為環境必定回應個人的決心,並對原有階級採良好態度;

(i2)後者。進入一個已建立團體精神的封閉階層會激發出不同態度。一個很快進入排外的團體的人,會傾向獲得新認同、採取那個團體的傳統,並接受那個團體已經造就的秩序位階,(如政府機關裡的御用學者)。第二個結果是造成與原生階層(parent stratum)的激進分離。(如牧師[ministeriales])(p143-5)

 

 

(ii)被取代或被封鎖的個人所形成的知識階層類型

根據E. Lederer所提的孤立與自我榮耀(self-glorification)的傾向,一個突然被趕回原來位置的階層,無法與地位較高的階級競爭,但會採取挑釁的態度,並發展對立的思想行動模式(對立的意識型態)。當清楚對立的具體化條件不存在時,憤恨就被掩蓋,而其表達也僅限於個人或他當前的初次團體。當環境提供不滿的集體表達出口,憤恨會變成建設性的刺激,並創造進步所需的社會批判新氣象。而這也是促進社會集體自覺以及知識階層興起的情勢。誠然,這樣的階層也可能因為飽和的狀態而產生,就像常發生在新建階層(newly-established stratum)第二代的情形一樣。這些充滿怨恨的個人從對同儕的自暴自棄觀念轉而明晰地批判社會。(P145-6)

不滿的更低階級(dissenting lower classes)也是依一樣的路徑發展。在他們意識自我的剛開始階段,他們先接受了來自上層的意識型態,但發現與他們的生活事實不符,發生衝突。只有在經過一段長久時期的轉變積累,不滿的衝動成熟轉化成為對社會的理性批判,並採取實在主義式的對立。這樣的烏托邦和反面形象是某些人的創作產物,而非那些騷動不安又拙於言辭的大眾的產物,雖然失意的知識份子或許會變成他們的盟友與代言人。是他們的不滿闡述以及他們精心構思的對立符號,實現了大眾同心與集體行動。階級意識的創始者很少是屬於自我意識被喚醒的那個階層。而正是階級處境中的同理心參與,給了知識份子在社會上的第二個立足點。[知識份子跟隨他們,最後領導他們](P146-7)

被剝奪的更高階級的成員(upper class)表現出另外一種過程。他們被來自下面的人所取代。有可能是因為無能承受經濟的負擔;對於損失慘重的規則的僥倖,阻礙了風俗發展形式的道路[2]。最典型的例子是,無法長時間支持自己財務的上層階級之子的混亂()。這些情況造就了特殊類型的知識份子。現在讓我們來看在被連根拔除(uprooted)的過程中,通往知識階層的幾個過程。(p147)

 

第一階段:上述所提為了維持原習慣的財務困難是挫折的典型源頭。對於此種改變的直接反應是種茫然的不舒適感,在新舊處境的對比之間,評估與反思也隨之而來。它的發展端視是發生在被連根拔除的人身上或是被阻礙升級的人身上。(p147)

 

第二階段:經驗的改變(the experience of change)與對先前處境的持續認同一起發生。當這個經驗被一般化,我們發現「美好舊時光」,也就是傳統主義的意識型態。將過去理想化,創造出古代神話或是將過去榮耀化的歷史哲學。這是有些浪漫主義知識份子的意識型態。這些概念形式會每次都不太一樣,這股潮流是往傳統主義亦或浪漫主義變化的,端視知識階層從連根拔除的階級元素中形成了什麼。(p148)

 

第三個階級:終止這個進程,並且拒絕修正立場。這通常是突然改變的結果,它不允許漸進的適應,並且不再設想會有更好的情況。傳統的態度轉變成集體性的,並且對於已改變的社會秩序或擁護者作出回應。在每次的變動當中都有核心與邊界,反動的核心由無法接受現狀的人所構成,人們可以從他們之中判斷出三種類型:

(1)   老一輩的成員,他們的位置不允許他們作出修正。

(2)   衰弱中的職業

(3)   先前有自主收入的接受人,他以前的處境填滿一種對改變的理解[3](?)。

無法接受新的事實創造了自身的意識型態,而且很快變成集體不滿(concerted unwillingness)。這是由反動產生的軍隊的源頭。這些殘餘階層的不讓步與決心有時候可以改變觀望中的大眾。(p148-9)

 

第四個階段:由背景相同的後繼世代,可以接受事務的修正狀態而得到。通常一次反動不會超出一代,其瓦解始於個人還沒有失去他們選擇的自由。其瓦解通常伴隨幾個典型的分離徵兆:對於團體中老一輩倡導者的內部批判與懷疑。這些個體會經過懷疑的兩個階段,首先他們會不完全信任革命家的信條和允諾;接著失去對他們先前革命理想的信仰。這是反動意識型態的懷疑情況,而它也標記出懷疑論的社會生成。(p149)

 



[1] New social opportunities accrue to an intelligentsia whenever a dominant stratum proves unable to discharge newly-emerging functions of leadership.(143)

[2] Nonconformity to costly usage often blocks the avenue to a customary type of advancement. Quite  typical, for instance, is the sons of an upper class who are unable to finance a long waiting period which normally leads to privileged positions(P147)

[3] former recipients of independent income whose previous situation inhibits an understanding of change(148)


angodsou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