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二編 哲學、宗教及政治對醫學的浸融
第六章 天道自然與醫法自然
一 「道-氣」理論與醫學
§46. 从箕子到老、莊、稷下
西周代殷商,將其天命觀轉化為天道觀,即《尚書.洪範》所記;而自龜卜而至筮占,則反映了直觀的抽象向著數學和哲學的抽象進化(p218-221)。然而賦予「道」哲學概念的則是老子,「道」被賦予了統括一切的哲學意義,反對人格神,強調自然之道(p221-2)。而「氣」則被視為「玄理的道」與「實際事物」的中介。氣被視為萬物的根源。戰國中期以齊國都城稷門為中心集結起來講學辯論的稷下學派,使道氣學說成熟起來。他們創造出出精氣學說,氣雖是萬物本原,與道同流,但更重要的是精,天地萬物乃是由精氣所生。同時精氣也與水的關係統一起來。而宋、尹還將「氣」用來解釋精神現象(p222-4)。从鬼神之道到天命,又進而化出自然天道、精氣之道,自然取代了神的位置,也成為醫學所效法的對象。(p226)

§47. 醫理以「氣」為本
  春秋末期醫和提出「六氣致病說」,說明醫學家開始用生態環境的因素來考查疾病原因。氣為萬物運動之原,血氣也拿來解釋人的生理病理。外為「六氣」,內為「血氣」,人體的健康與疾病,根結均在于「氣」;而自然哲學的醫學理論也以「氣」為本,在研究「氣」的規律基礎上展開,中醫的「邪正論」亦依此而立,強調「扶正祛邪」。但是道氣的具體活動規律仍待解釋,而這些具體規律,即是陰陽五行學說。(p226-9)

二、陰陽五行與醫學
  陰陽五行最完整的形式要在《黃帝內經》才真正見到,先前經歷了相當長的發展歷程。五行學說早於陰陽與說與氣概念。有了氣概念,才有陰陽與五行之間的溝通。五行被認為是大地構成的五種基本物質(《洪範》),這種認識,與當時對自然現象的觀察、農業的發展、冶金的興起有關。龐樸先生曾指出:「從卜辭中的五方記錄開始,到《呂氏春秋.十二紀》構造成一個龐大的五行體系止,整個先秦時期,幾乎很少有哪個思想家不談五行;所差別的,只是份量的多寡與方面的不同而已。」五行法則是逐漸發展起來的,法則如下:1.歸類2.相生3.相勝4.秀氣(和諧)。五行學說在醫說理論中構成的作用,主要是上述法則的醫理化,無多玄學之泛論。(p230-4)
  陰陽早期多指方位、天氣,《易經》本身,亦僅一處言及「陰」,且無「陽」字。(作者推論其對立屬性與抽象化可能與卜筮有關)。最早使用陰陽一詞並帶有抽象意義的對立,用以解釋自然現象的人,是伯陽父(p234-5)。而在《老子》中大量的辯証對立概念,並未用陰陽來貫串一起。在《慎子》中,我們則可以看到陰陽根結於氣的趨向越來越明顯,利於道-氣學說向自然科學方面傾斜,醫學理論亦取陰陽五行學說為骨架。陰陽學說抽象程度的提高,這一過程,由儒家門徒所完成。《易傳》(即《十翼》)第一次將陰陽抽象到比較具有普遍性的程度。《繫辭》中,陰陽具有普遍性,解釋事理上的廣泛涵容性。陰陽被抽象、概括,成為一切對立物對立屬性的代名詞,成為公認的、最根本的天地之道。(p234-8)

§49. 中和、三才、象數及天人相應
  中和思想非始於孔子,但於孔子時達高峯。中和思想於陰陽五行學說中是陰陽平和、消長轉化及五行有序、合而生物的性質,被認為是天地間基本原理。人介於天地之間,經由人的中介,天與地也調合統一了。這是天人相應(或人與天地相參)的一種自然天道觀,而不同於天人合一的天命觀。「天人相應」借助於自然界天地陰陽五行的規律認識來解釋和指導人事,同樣也用來認識人體自身和疾病及治療。中醫理論的形成、取類比象,理論根據皆在此。象數理論也是天地自然規律中的一種,被引入說明生命運動變化原理。(p238-241)

§50. 從馬王堆醫學到《黃帝內經》
  先秦自然哲學醫學理論的最終成果,是中醫學基礎理論的奠基之作:《黃帝內經》。《五十二病方》全書中無理論,不涉氣、陰陽、五行。比較全面接受陰陽五行哲學的是出土竹簡中的幾種房中著作,房中著作是為了養生,為了長生不老(p242-4)。氣、陰陽、五行自然哲學是從諸子之論、醫學本身、房事養生三方面向醫學理論滲溶,並作為催化劑而促進着醫學理論的凝聚、升華。《黃帝內經》作為這種醫學理論的結晶形式,特徵十分顯明:
1. 陰陽之道是全部理論的統率
2. 以「氣」為人體的基本生理物質,化而為血、為精,所主持的人體正常生命功能活動為「神」。
3. 以「氣」承載(加以「血」)的四時陰陽和五行的運行規律,正用以說明人體生理病理、病因症治。
4. 《內經》理論構成的方法,也完全是「人與天地相應」。
5. 《內經》認為健康的標準和治療的目標,均在「中和」。
6. 《內經》對鬼神、巫祝採取否定態度,也是先秦自然哲學家和扁鵲原則的繼承。(p242-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godsound 的頭像
    angodsound

    Be a man

    angodsou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