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藥的起源與中藥學的發展
  我國最早的藥物專著是《神農本草經》。在《神農本草經》以前,我國人民的藥物知識散見於古籍中,如《周禮》、《詩經》、《山海經》、《五十二病方》等。「本草」一詞,最初出現於《漢書》(p2-3)。東漢初年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總結了當時的煉丹術。《神農本草經》是古代民間用藥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它的成書年代,大約在東漢末年,據藥物功效分為上中下三品,對於藥性的基本理論、用藥原則,都有簡要說明,總結了西元二世紀以前的民間用藥經驗,並把經驗上升到理論階段,形成了完整的醫藥學理論體系。(p3)
  兩晉南北朝時代(公元265年~580年),醫藥學術有了新的發展。陶弘景《本草經集注》以自然屬性分類、並且訂正藥性、重視道地藥材和採集加工炮製,首創諸病通用藥,詳列藥物的配伍宜忌。自《新修本草》以後,一直到《證類本草》,都是沿襲著它的體例發展,直到本草綱目問世以後才代替了它。(p4-5)《雷公炮炙論》是我國第一部炮炙學專著。(p5)
  唐高宗時期,以政府的權力編纂和頒行《新修本草》,簡稱《唐本草》,可以稱得上我國第一部藥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藥典。它分《本草》、《藥圖》、《圖經》三部分。承繼分朱墨的特點,首創《藥圖》,並以《圖經》加以說明。對藥圖的繪製重視實際觀察,影響很大。其他私人著作如甄權的《藥性本草》,專論藥物性味等理論。《千金要方.食治》和《食療本草》則是飲食療法的相關著作。陳藏器的《本草拾遺》據藥效提出了「十劑」的分類方法。李珣的《海藥本草》則介紹多海外藥物。(p6-7)唐高祖時,國家設了藥學專校,稱為「藥園」,教授藥物栽培、採製方法和鑒別品種與認識有毒無毒等知識。(p7)
  自唐顯慶以後,各本草都與「圖經」相輔而行。至宋嘉祐年間,圖經已不能滿足當時的需要了,宋仁宗時期編成《圖經本草》。公元1082~1093年間,四川成都名醫唐慎微廣搜民間驗方,各家醫學名著,以及經史傳說,佛書道藏各書中有關本草學知識,加以整理編寫成《經史證類備急本草》,每藥均有藥圖,並附方3000餘首。這種圖方並重、方藥兼收的編寫體例,較前代本草又進了一步。(p8-9)宋、元、金時代(公元960年~1368年)有名的本草書還有:北宋寇宗奭《本草衍義》,在藥性理論方面尤多發揮;金代張元素《珍珠囊》雖只載100種藥,但開創了以藥性理論為主的本草體例。(p9-10)
  元代忽思慧《飲膳正要》記載了各種食療食物的烹調和製作方法及所用230種藥食物的功效主治,並有養生避忌、妊娠食忌、乳母食忌等章節。本書還記載了用蒸餾法製酒的工藝,為提高藥酒的質量創造了條件。本書是當時飲食療法的經驗總結,豐富了本草學的內容。(p10)
  明代太醫院編寫的《本草品匯精要》文字簡要,圖象逼真,但發明不多,稿藏府,內未能刊行,未能發揮其歷史作用。(p10)明萬曆二十四年,李時珍《本草綱目》問世。其編寫特點為:1. 分類先進:以16部為綱,62類為目。(自然分類法)。2. 糾正過去本草中的錯誤。3. 充實本草學的內容。4. 批判地繼承前人對藥物的錯誤記載和功效論述。(p11-2)明代有名的本草著作還有《滇南本草》;陳嘉謨的《本草蒙筌》、倪朱謨編的《本草彙言》。而繆希雍的《神農本草經疏》(1625年)以注解《本經》原文的編寫體例。(p12-3)
  清代因政府的高壓統治,知識份子不得不從事古典著作的考據和醫藥方面的研究,在藥學方面多進行《本草》的注釋、刪繁、改編、輯佚等,出現了不少著作,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為其代表作,代表清代本草學的最高成就(並有生物鹼提煉,對物種演化的認識的記載)(p13)。而其它流傳較廣的書如汪昂的《本草備要》、吳儀洛的《本草從新》、黃宮琇的《本草求真》(論述藥性,易於理解)等。(p14)自鴉片戰爭後,中醫藥的發展受到嚴重的摧殘。(p14)(顏正華 1998)

顏正華. 1998. 中藥學. 台北: 知音出版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godsou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