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總算有點鳥的報告完了,
我打得太多了,不精簡.
報告的時候,就省略了許多,
大概也報告了快二十分鐘.

學姐作的摘要清楚明晰,
我的摘要則是英文句法很多,很嚴重.
還要繼續努力啊,
我相信有一天功力是會磨出來的.

後來葉老師主要在評論的時候
將整個大脈絡的軸線拉了出來,
談為什麼曼哈姆認為知識份子不是階級
並強調了曼哈姆對啟蒙人文精神的看重

為什麼不能用職業來判定知識份子
(老師強調,他有他所處的時代氛圍)
拿到當代是否如此,尤其是新階級興起之後



後來也談到帕深思,在AGIL的前提底下(天啊...我對這個一點都沒概念啊)
對於知識份子的定位,知識份子是文化系統裡的主要角色,
因著書寫語文以及哲學的進展,對人身的存在條件,有了不同的認識,
(而這來自於知識份子所生產的符號...[有點忘記了])


有一些地方,其實我跟不上老師;
但有些地方,就算跟上了,回來看看筆記,還是不知道自己在寫什麼,
學問還是要經過自己兜出來,才能夠永誌不忘吧?

後來最後老師問大家有沒有什麼問題
有一位學長和老師提了許多問題

其實一個是知識份子的心理特質,
在西方社會學的傳統底下,因為看重結構的面向,
較少有提到這個面向,除了曼哈姆提到的懷疑,
還有??提到的不滿以外,很少

老師一開始以理性與感性作分別,分別代表阿波羅神和酒神性格
後來也提到尼采《悲劇的誔生》裡的醉境與夢境 (又一本沒讀過的書)
尼采與歌德算是人文型的知識份子,用自己的方式奔放他們的生命
而有別於大論述底下,強調實踐的知識份子類型(如馬列主義者)

後來學長也聊到寫作的問題,以前人寫的東西比較好看(指馬克斯共產黨宣言等著作)
而為什麼現在的人寫作都比較枯燥,像台灣社會學什麼的,拿起來也不怎麼吸引人.

葉老師回應說,因為缺乏靈魂.
「任何的東西,一旦化為因果律,都將無趣。偏偏因果律是學院的鐵律,是人們企圖尋找穩定的,永恆的,不變的,固定的定則」,雖富有阿波羅的精神,但酒神的氣息蕩然全無.

醉境是動感奔放的;夢境是靜態沉淨的;
醉境迂迴,夢境淨化,酒神的成份越來越濃,生命力於此彰顯(其實這邊又有點忘了...)
老師提到了布希亞將某些人視之為上帝的符號,玩弄於鼓掌之間,就有這樣的味道


後來學長提到知識份子的自我放逐,如Said的流亡說.
葉老說,還是要回到他的背景來看.
而普遍來說,這也是知識份子的敏感,知識份子的矯揉造作吧,

知識份子[向世界]強調自身的孤傲,這又何必呢?
不過就是個人所選擇的生活方式嘛.

最後提到學術活動,葉老說,他不以社會學家自居,
重要的是「人」,作為「人」比什麼都重要.



從葉老師的言談間,我看到了知識份子的氣度.
有些時候,聽著老師講著講著,
頭皮會發麻,有時身體也微微顫抖,
會讓人有一種受到感召的感覺
彷彿好像看到了生命中的什麼
而從思索中得到一種滿足,一種喜悅

或是那就是葉老師那無人能及的魅力吧


我有幸能上老師的課,真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godsound 的頭像
    angodsound

    Be a man

    angodsou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