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流行病學》 胡幼慧

第一章導論
*(流行病學)流行病學是一門探討疾病「分佈」及「成因」之學問。…流行病學家關切到人的生態環境的問題。他們運用各種群體的資料,調查疾病的分佈,找尋致病的因子,就像是偵探找尋犯罪的各種「線索」一般。致病因素(包括致病的環境、病媒)的發現是為有效的疾病預防策略的基礎。因此,流行病學便成為公共衛生的重要部份。…本書將著重以社會學角度來探討健康與疾病的分佈和成因──即所謂的「社會流行病學」(Social Epidemiology)。(5)

第二章經濟、生態與健康
第一節 前言
1.(來自社會科學家的質疑)
1.1(社會病因學)第一種質疑為針對「為何疾病在某特定時間出現在某些社會?」之問題出發。這一探討角度著重在形成疾病分佈型態之社會環境因素的探討,也就是所謂的「社會病因學」。(27)
1.2(社會對疾病的「反應」)第二種探討的角度則著重在社會對疾病的「反應」。以此角度來探討的範圍,則包括了一個社會如何認定某個疾病的社會責任,以及如何建立社會的機構與制度來應付及控制此疾病。(27)
1.3這些流行病探討角度,突破了傳統流行病學之範疇。以往分析的三角關係(即病原-宿主-立即環境),已無法回答以上更廣的質疑。(ex:肺結核之流行病與早期資本主義勞工的工作條件有關)(27)

第二節 經濟、生態與疾病:概念及歷史實例
一、經濟之社會觀
1經濟及政治經濟之定義
當代學者對「經濟」的定義所指,為社會中提供所需物品及服務之過程,此過程包括了「生產」、「交換」、「分配」及「消費」。經濟活動往往出現在集體的層面上(例如社會團體),針對有限的各種物質或非物質(如時間)資源進行分配,以達到生存以及生存以外的社會目的。這些人們期望的社會目的,包括了物質的擁有,以及社會聲望。
從社會學的觀點來看,經濟生產的種類能夠對人際關係的實質與範圍產生一種制限的決定力…。除了經濟生產方式對組織型態的影響之外,技術的發展亦會經由社會結構(例如經濟巿場內的位置)來決定個人人際互動的對象。因此,由這樣一個「經濟影響社會」的架構去瞭解社會關係,便必須檢驗生產過程中之社會組織及交換。
經濟活動亦可視為「社會倫理」及「政治」的一部份,…其社會運作的內部層面往往反應了非經濟性的社會意義及目的。…因此「政治經濟」的探討,便將傳統的獨立的經濟分析角度移轉到對經濟活動中之社會制度、政治權力及人際關係的層面進行探討。(28-9)

2.經濟發展與社會關係
(生產力與生產的社會關係)每一種生產制度都可分開為「生產力」,以及「生產的社會關係」兩個層面來探討。生產力包括了生產工具、設備、程序、不同的勞動力,以及有關的知識與技術體系。至於生產的社會關係,則為使整個生產能運作的個人與社會團體的各種安排。這兩個生產制度的層面亦息息相關。(29)
  生產制度可經由生態環境的改變影響到社會群體的健康。但是最主要的,仍在於經濟和疾病「社會分佈」之關係。(30-1)

二、經濟、生態與健康
1.生態學的觀念
生態學是一門研究生物與環境交互影響之學問,此學問之擴展已超越原有之植物及動物學領域而進入社會科學。如生態系統(ecosystem)、生態圈(niche)、適應過程(adaptation)。
1.1生態系統
生態系統指的是一個特定區域內生物及非生物所形成的一個整體。生物在此小區域中利用環境資源進行各種活動,這種小區域稱作小生態區(niche)。在功能上,任何生態系統都包含了一個重要的生態學理論,便是生物的「自律」趨勢。(31)
1.2適應
適應是一個生物與其環境達到妥協的過程,以生物演化的角度而言,則其定律為「適者生存」。生物適應乃生物體能不斷再繁衍子孫並超越其他競爭環境之生物的現象。(31-2)
2.經濟、生態與健康
社會因素可導致生存環境的惡化。…愛爾蘭饑荒的例子說明了社會、經濟與生態的相互關係受制於「世界性」的巿場因素影響,不能僅當作「地方性」生產體系看待。特別是對當代擴展性之工商經濟體系而言,任何偏遠地點所發展出之獨立自足之經濟、文化體系,往往意味著自然資源與廉價勞力,因而引導出類似愛爾蘭所經歷過之經濟剝削,並同時造成疾病之散播及當地文化之解體。
從生態的觀點而言,演化過程(evolutionary process)會造成病原-宿主關係的極大改變,天擇(selective pressure)則使具抵抗力強的宿主存活。此現象不僅顯示在動物的生態研究,亦在人類族群中呈現。所謂的「被迫適應」(forced adaptation)現象,在人類種族間,由於被異族侵犯征服所經歷到的慘痛適應,在歷史上亦所在多是。(33)
3.世界經濟體系與健康
3.1世界經濟體系:1500-1800、1700-1900、二戰後。
3.2經濟發展與健康:從橫斷面看人口健康之世界分佈。
3.3經濟發展與健康:從縱斷面看流行病轉型
*Omran(1971)(a theory of epidemiological transition)大流行與饑荒期、流行減退期、退化及人為疾病期; Olshansky延後退化期。(38-9)
*(Omran三種轉型模式)古典模式(西方)、加速模式(日本)、延遲模式(當代發展中國家)。(39)
*Mckeown指出,醫學技術並非死亡率下降的主因。…(而是來自其他公衛原因)(40)
*(如果國家經濟發展不足,)醫療衛生介入之成有其限制。(40)
4.台灣地區之經濟發展與流行疾病轉型
4.1超加速轉型模式
4.2台灣地區疾病轉型與醫療取向的多重文化脫節
*(文化脫節)快速的社會變遷會導致「文化脫節」(cultural lag)。...(Ogburn)他認為人們能很快地接納或引進的技術,然而他們的價值觀念卻無法跟進技術之變遷。(46)
*(醫療取向之分類)Twaddle將西方酒療取向之發展分為三期…:前細菌理論期(社會期)、細菌理論期(生物醫學期)、後細菌理論期(社會科學期)。(48)
*(台灣之多重性文化脫節)我們目前的人口健康與疾病取向,出現了西方醫史中三期的「共現」──也就是民間疾病觀念屬第一期,醫療專業取向屬第二期,疾病型態屬第三期。…此現象很可能亦出現在其他快速變遷的新興工業化國家,成為其特有的人口健康現象。(49)
5.結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godsou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