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忽然想記一下,從大二以來,一直到現在,在受訓練過程中學到的東西

在大二,大三的時候,學習如何作摘要,
那時候理解的摘要,就是把重要的段落複製到word上
但是,如何判斷什麼是重要的,這和個人所累積的知識有關
(我以前讀紀登斯的社會學,作了四十頁的摘要...)

大四上,千惠學姐帶我們讀社會分工論和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開始慢慢學習如何把摘要組組起來,儘管那時候作得還是亂七八糟.

大四下,修習中國古代社會,學習如何作中文的字源學 
(甲骨文,說文,漢語大字典,辭典,以經解經法)
這時候開始慢慢了解"概念"的重要性

碩一上,資訊社會學,學習如何查閱脈絡,譬如紀登斯的生平及重要著作
開始慢慢接觸到所謂精讀是怎麼一回事,哈伯瑪斯公共領域結構轉型三節課只上了十來頁

碩一下,當代社會學,學習找出磚塊(概念),這個目前我的敏銳度還不夠
但找得不很成功,後來賴公嚐試讓我們作推論(概念與概念)的連結,挫折。

碩二上,找脈絡資料,比較習慣使用社會學摘要,google來找資料
(A書讀不懂,不代表不能到B書找答案,尋求協助)

碩二下,回答問題,直接透過寫作的方式,來串概念,
在寫作的過程中,開始對什麼是概念,什麼是推論比較有sense.
這次,嚐試出題,對於書名,標題,子標題之間的連續,更有感覺.


我算是受訓練受得比較完整的。
以下稍微簡述一下,目前我讀書的一些心得。


文本本身
1)注意書名,標題,先把書名的意思弄懂,把標題弄懂
         然後把各章標題先記牢(標題往往是重要概念)
然後試著找出各章之間的關係,(用猜的也沒關係,看的時候再找答案)
         各個標題之間的關係搞清楚

[譬如實作理論綱要,實作理論所指為何?
又,第二章討論結構與習氣,第四章討論結構,習氣和權力
那麼,第三章在這兩章之間所扮演的角色為何?
第三章是如何作為兩章之間的過門呢?]

2)找出對話對象,也許是隱涵的,也許是明白指出來的
這樣有助於定位這本書在學群社群中的位置,
 並有助於找出重要的概念,如果對話對象不清楚,
可以透過二手書,或相關評論找出
(譬如使用sociological abstract使用"書名" + review 作為關鍵字)
(或者直接以書名作為關鍵字,找找看有沒有直接相關的文章)

[譬如實作理論綱要一書,Bourdieu反結構主義,又反俗民方法論]
[第三四章,談象徵結構的問題]

3)找出重要概念,可透過標題,粗體字,索引,或者看什麼東西是作者一直強調的
為了確定一個概念的意義,可以把只要有出現這個字的不同段落抄下來
 以找出最普遍的解(可透過索引),
 也就是說找出一個最根本的解釋,而這個解釋放在其他的文脈中,也都是可通的


4)找出概念和概念之間的關係,找出概念之間的上下位關係,並作出推論。
譬如position、disposition與habitus的關係。
habitus是最上位的概念,指的是a system of dispositions,指時間中積澱下來的習性
(dispositions)
disposition指的是在某特定社會位置結構在人身上的習性,
       某種在某個位置就會以某種方式表現的傾向或可能性
(譬如,只要是社會系的學生,就會對不平等的議題比較敏感)
(社會系的學生,是他的社會位置[social position)
對不平等的議題比較敏感,指的是可能性,非必然性)

disposition和position的關係不是上下位的關係,而是對應關係
(個人習性與社會位置是相對應的)

5)最後,把概念串起來,使之系統化,就是理論。
這往往是讀一本書最後會留在腦袋裡的東西。
到這個階段,可以試著自己提問,並嘗試回答,看看自己對這本書瞭解到什麼程度。

文本的脈絡:
6)學術傳承,幫助我們理論作者到底想說什麼,從什麼
譬如布廸厄受人類學訓練,受到涂爾幹,Mauss,梅洛龐蒂,馬克斯,韋伯等人的影響
在這本書裡,涂爾幹的原始分類和人性二元論,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對他的影響都很明顯
有時候回到這些影響別人的人,參考他們的相關著作,會有助於理解現在你正在讀的書。

7)後人的批評
有助於我們從另外的角度,來看這本書,
看看什麼東西是我們沒看到的,沒想過的
或是什麼東西是在閱讀時被遺漏的
可找二手書,二手評論,請善用圖書館及相關資料庫

8)書單 (syllabus)
透過找尋書單,幫助我們定位這本書(或文章)在學術社群的位置
 以及關於這本書後續的重要討論

[譬如關於社會整合與系統整合的討論]
可參考葉老師的書單,[不過自己還是得花時間整理一下]
http://social.ntu.edu.tw/syllubus/9401bassoc.htm
從Lockwood, Giddens, Habermas到後來的Mouzelis, Perkmann, Domingues等等
更新的文章,則透過sociological abstract或google scholar 點 "cited by"

會列在書單的東西,代表要瞭解這個議題的重要書目,是人家已整理過的
如果只找一份書單不保險,就多找幾份,加以比對,就會比較清楚那些是重要的
 那些則只是老師的個人癖好

另外推薦一個網站  http://chnm.gmu.edu/tools/syllabi/
這個網站是專門找課程大綱的

我也會用google找,我會用syllabus graduate
(之所以用graduate是因為國外開給研究所的課,書目會更詳盡,
相對的,開給大學部的書單,有時候會相對簡略...)
以及某個次領域的名稱 譬如 "sociology of body"
關於google的用法,請參閱大毛學長整理出的一些網站,列如下:

 請詳看下面這篇文章 http://bbs.flash2u.com.tw/FlashTopic58374_162_8_1.htm
 or         http://www.kingdom-knights.com/sphpblog/
 以及        http://myurl.com.tw/bo9h
 還有        http://myweb.hinet.net/home1/kiroro/teach/331.htm


最後
9)實作:討論,分享,或是寫作
 試著跟別人講講自己讀了什麼,試著講清楚,切磋琢磨,一同進步。
[這個部份應該會是最好玩的地方...可是卻是作得最少的地方]
 找不到人討論分享,那就寫吧~總會遇到對的人的~

以上,是我的一些心得,在此分享給大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godsound 的頭像
    angodsound

    Be a man

    angodsou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