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要義》 著者:梁漱溟 1988,台北:五南
第一章 緒論
1. 此所云之中國文化
梁漱溟先生認為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的一切。」(p9)中國文化特指中國人夙昔生活所依靠的一切。文化牽涉之廣,無以羅列,作者擇其要義,就社會人生而論,故名中國文化要義。

2. 中國文化個性殊強
3. 試尋求其特徵
中國文化的個殊個極強,如要探求其特徵,梁先生的方法是(1)羅列歸納,觀察其共通點(2)擇一深究,旁徵博引,觸類旁通(3)得出根本唯一的總特徴。(p12-3)。梁先生列舉了十四項特點,並可加以延伸類推,分別是:土地大;民族同化力強;歷史久長;無以名之的偉大力量;歷久不變的歷史,停滯不前的社會;幾乎沒有宗教的人生;家庭生活為主軸;不向科學前進的文明發展;民主自由平等一類要求不見提出,及其法制之不見形成;特重的道德氛圍;不屬於普通的國家類型(ex文化社會、天下國);無兵的文化;孝的文化;隱士文化等…。(p15-32)

4. 參考佐証的資料
以民族品性的優缺點,作為參佐的資料,認為中國民族性特徵為:自私自利、勤儉、愛講禮貌、和平文弱、知足自得、守舊、馬虎(模糊)、堅忍及殘忍、韌性及彈性、圓熟老到等為約要之點,研究時,必須要予以抉通、弄清本末因果。本文因為以社會人生為主,於外未能週遍照顧,如語言文字、文學、醫藥、農業工業以至種種,皆有可論之處,有待集體的努力了。作者試圖解答中國文化特徵的根源,本書即為其嚐試。(p33-5)

第二章 從中國人的家說起
1.馮友蘭氏的解釋
2.反証馮說未盡是
3.文化之形成及其個性
梁先生批評了馮友蘭以唯物史觀為基礎的學說,反對「生產家庭化」到「生產社會化」的說法,並提出論証批駁經濟決定論(下層建築決定上層建築)。梁先生認為文化並非必然源於人們生活「必要」而來,且「必要」也並非「客觀」的、也不可以把範圍限定在「經濟」這個範圍。文化既非一元的、亦非機械的,因此各此文化有所差異(p47)。中國文化中的家庭倫理有其重要性與特殊性,這在將原本反家庭制度的佛教,轉化為維繫家庭的助力可見一斑(p49)
4.階梯觀與流派觀
梁先生批評了獨系演進論(unilinean development),認為文化的演進並非各處都沿著單一線段,批評其方法是演繹的主觀的,而非歸納的客觀的(p51)。梁先生提醒道:「不要過度普遍化,忽略事實的差異性。」梁先生亦批評了歷史「恒進觀」(有的進、有的退、有的不進不退)與「漸進觀」(有跳級的可能),而提出「流派」的說法,在演進過程中各有各的路線。然而,社會演化與生物演化的差異在於,社會會交互影響,而終至「殊途同歸」(世界文化)。(p51-4)
5.申述夙見結束上文
梁先生最後有四點提醒:中國不是遲慢落後,而是發展方向不同;中國在時代變局中,正陷於盤旋不進的狀態;中國較之西洋,是因其過而後不及的;中國文化是人類的早熟(p54-5)。

第三章 集團生活的西方人
1. 中西社會對照來看
  一時一地之社會構造,實即其時其地全部文化之骨幹;此外都不過是皮肉附麗骨幹。這正是文化要領所在。(p57)

2. 中西文化的分水嶺
為何西方發展出個人-社會的對立,而中國無?梁先生認為宗教問題是中西文化的分水嶺。西方社會以基督教文化為中心,輕家庭,而轉向大團體生活。中國以非宗教的周孔教化作中心,漸漸轉進於倫理本位,而家族家庭生活乃延續於後。(p48)

(希臘羅馬古代社會)以西方而言,希臘羅馬古代社會,崇拜祖先,以家族體系構成,為宗法社會,一切本於宗教,以宗教為依歸,其三大特徵為(1)可私而不可公(2)本乎人而不出於天(3)宜幽不宜顯。其為多神教的社會,後來羅馬一統諸國,早先採不強迫信仰的政策,利用宗教的吸引力,助成其統治。隨著新局面的形成,舊宗教衰敗了,而新的偉大宗教尚末出現,人們精神無主,社會的腐化衰敗不得免,直至基督教自東方傳來,西方古代文明乃得一意外的續命湯。(p62-64)

3. 基督教與集團生活
  希臘羅馬社會雖以家庭為核心,但(1)附屬人口眾多(2)階層分別(3)家長權威(4)產業共有。但其精神低淺,意識狹隘,不可能為大集團。後來基督教則發展出超家族的集團組織,其有三大特點:(1)神絕對唯一(2)兼愛同仁,以上帝為父,人人皆如兄弟之相親(3)超脫世俗,與凡俗事物二分。(p64-5)造成西方人之集團生活的,是事實不是理想,這些事實與基督教血的鬥爭有關。基督教的興起對當時的社會具有極大革命性,第一,它推翻各家各邦的家神邦神,反對一切偶像崇拜;第二,它打破家族小羣與階級制度,人人如兄弟一般來合組超家族的團體,即教會,衣食與共,產業歸公。(p66)
基督教雖欲政教二分,但是事實不許,中古封建的統治,既資藉於宗教;而宗教自身又復政治化,教皇教士皆成為封建階級的一部份,造成兩個結果:集團生活的統制過強(宗教與國家同時拘限人身);集團間鬥爭頻繁激烈,鬥爭與集團,相聯不離。(p67)而西洋人之集團生活,並不能全歸功於基督教,後進的蠻族生活亦為一因素。 [爭之與群,乃同時並見之二物](p68)
4. 歐洲中古社會
  (中古農業生活為集團生活) 在中古時期,集體分立,如行會(Guild)、各自主城巿皆是,政治經濟各方面過都是集團生活。蠻族入侵造成商業的衰敗、都巿生活的沒落,社會生活完全建築在土地佔有上,國家的軍事、行政制度弛散分解,那些封建制度下經濟自足的大小單位,不期而然構成了集團的生活:封閉的莊園經濟、集體的社會生活、宗教生活,乃是共同協作的集團,而非馮友蘭或盧作孚所言的單一家庭生活。(p69-72)
(中古的工商業)到了十一世紀下半期,集中的工商業逐漸發展起來,過著集團生活,即今同業公會/行會(Guild),為一自願組織,有合法的權力。行會內部強調自律與相互監督,並且休戚與共。他們的團結形成的力量,其固足堪介入地方政治(p72-3)。
5. 近代社會之萌芽
同時城巿自治體(通稱「自由都巿」)亦於彼時興起。工商業及城巿之復興,乃是對中古封建文化之反攻,憑藉「自由人」(工商業者)與「布爾喬亞」結合成的有力團體而成。行會(Guild)對內干涉較強;自主城巿對外抵抗較強,同為集團生活的例子。隨著城巿的演進,為數不清的城邦與封建諸侯相爭,漸漸促成了民族國家的興起。(p74-5)
中古歐洲基督教的團體組織,成為西方人之本:「確認個人隸屬團體,團體直轄個人;於此公認團體中個個人都是同等的(中國人缺此)。」中古歐洲最有勢力者,莫過教會,然中古教會與近世教會有四大不同:(人身)人均屬於教會;(財)教會有土地,並享有教稅,教徒有納稅義務;(法)有法律、法庭與監獄,有定人罪責之權;(政)不但執行國家職務,並有國家的組織(ex教皇與教區)。彼時教會之強大,可見一斑。(p76)
第四章 中國人缺乏集團生活
1. 西人所長吾人所短
  西人所長者,自團體的角度來看,有四點:「公共觀念、紀律習慣、組織能力、法治精神」,可總括為「公德」。中國人相對而言,則「較少關心身家以外事物、較無紀律、(團體)政治能力缺乏、重人情」。兩者的差異非源於教育不足,而在於習慣的差異。習慣為身體與與環境間的產物,而養成於實際生活。中西社會構造不同,生活環境有異,從而形成不同的情操習慣。(p78-83)

2. 中國人缺乏集團生活
  梁先生所謂的「集團生活」,不僅是一種關係,更要有組織,組織有其範圍(不能無邊際)與主腦(需有中樞機關);其範圍超於家族,不依家族為組織出發點──多半依地域、職業、宗教信仰或其他;在範圍內,每個人都感受一些拘束,且時時有着切身利害關係(p83)。以此為標準,則中國人是缺乏集團生活的。首先,中國人不如西人受宗教組織的約束。其次,中國社會秩序之維持,社會生活之進行,寧靠社會自身而不靠國家,就地方自治而言,中國有鄉自治而沒有巿自治,而地方自治體欠明確欠確實,與官治有時相混,其組織、權限與區劃常變更無常,朝令夕改。就職業團體來看,中國農人不因職業而另集中,逕自以地方團體、鄰里鄉黨為他們的團體;只有少數集於城巿或聚處一地的工人商人,始形成中國的職業群體,而仍無今所謂工會商會。舊日的職業自治組織已不易考見其詳,而在其「行」、「幫」、「公所」、「會館」之間,卻有下列缺點可指:一是大抵沒有全國性的組織織、二是地方意識、宗族意識強於行業意識、三是同行業者相互競爭。而士人也談不上團體,他們一面是最有個性的,一面又缺共同利害。士人和農人構成了中國文化的散漫個性。(p83-88)

3. 團體與家庭二者不相容
西方人集團活動偏勝,中國人家族生活偏勝;基督教為西人集團生活開路,周孔教化為中國人開了家族生活之路(p88)。


第五章 中國是倫理本位的社會

1. 何謂倫理本位
  缺乏集團生活與欹重家族生活,是一事之兩面。團體與個人,在西洋儼然兩個實體,而家庭幾為虛位,中國人卻從中間家庭關係推廣發揮,而以倫理組織社會消融了個人與團體這兩端。中國人超越了家族本位的宗法社會,當以「倫理本位的社會」稱之。人生的種種關係,即是種種倫理。倫者,倫偶;正指人們彼此之相與,相與之間,關係遂生,始於家庭,而不止於家庭。倫理關係,亦即是其相互間的一種義務關係,倫理之「理」,蓋於此情與義上見之。整個社會各種關係一概家庭化,務使其情益親,其義益重。全社會之人,不期而輾轉互相聯鎖起來,無形中成為一種組織,不同於團體組織,它沒有邊界,不形成對抗,「天下一家」、「四海兄弟」,其意即此。(p77-80)

2. 倫理之於經濟
  倫理社會中,有「共財之義」、「分財之義」、「通財之義」。倫理社會中,夫婦、父子情如一體,財產是不行的。通財在原則上要償還,然作為周濟不責償;施財亦為義務,彼此顧恤,互相負責,有不然者,群指目以為不義,而宗族間共有財產如祭田、義莊、學田等,大都作為救濟孤寡貧乏,和補助教育之用。其財產不獨個人有、非社會有、亦非一家庭所有,而是凡在其倫理關係中者,都可有份。體現在法律上,重義務輕權利,自然對於物權債權之輕忽從略。西方人有問題尋政府,中國則各尋自己的關係想辦法,這是倫理之於經濟的特性。(p92-6)

3. 倫理之於政治
  中國整個政治構造,納於倫理關係中;抑且其政治上之理想與途術,亦無不出於倫理歸於倫理者。西洋之理想為福利與進步;中國的理想則是「天下太平」,即人人在倫理關係上都各自作到好處,大家相保相安,養生送死而無憾。其途術為:人人之孝弟於其家庭,就使天下自然得其治理,故為君上者莫若率天下以孝。與西方雖目標不同,然取放任而不主干涉又相近。(p96-8)

4. 倫理有宗教之用
  中國倫理有宗教之用,以家庭為依歸,人生的意義從此尋得,家人共同努力,非為一己,而是為了老少全家,乃至為了先人為了後代。家成為人生的願景,鼓勵人們奮勇直前,努力不懈,家是精神上的寄託,也是責任的所在,激發人的義務感,超脫人生侷限,不使人生局於淺近狹小。中國之家庭倫理,所以成一宗教替代品者,亦即為它融合人我泯忘軀殼,雖不離現實而拓遠一步,使从從較深較大處泯忘軀殼。如果硬要說中國人有宗教的話,那就是祭祖祀天之類,其意義是一貫地在於「報本反始」,飲水思源。(p98-104)

5. 此其重點果何在
  倫理的社會就是重情誼的社會,人在情感中,恒只見對方而忘了自己;反之,人在慾望中,卻只知為我而顧不到對方。所謂「因情而有義」,正從對方關係演來,不從自己立場出發,為人類社會凝聚和合之所託。古人知道孝弟等肫厚情感要提倡,並且就社會關係排定彼此的名分地位,指明相互間應有之情與義,要他們時時顧名思義。倫理社會所重者,一言以蔽之曰:尊重對方。所謂倫理者無他義,就是要人認清楚人生相關係之理,而於彼此相關係中,互以對方為重而已。(p104-6)

在中國沒有個人觀念;一個中國人似不為其自己而存在。西洋則反之,西洋近代潮流主要在「個人之覺醒」,促成者有二:反禁慾主義,爆發出近代欲望本位的人生,肯定了欲望,肯定了個人;反集團生活,追求個人人權自由,形成「個人本位的社會」,體現於法律上,就形成權利本位的法律。[在中國起作的卻是義務概念],中國幾乎看不自己;西洋則是自己本位,或自我中心。「權利」(rights)一詞,本義為「正當合理」,然西人與吾人之所尚之相異,在於它不出於對方之認許,或第三方面之一般公認,而是由自己說出。中國味道以盡自己義務為先,權利則待對方賦予,莫自己主張,這是中國倫理社會所據之理念。不同於個人本位或社會本位,中國之倫理只看見此一人與彼一人之相互關係,而忽視社會與個人相互間的關係,這是由於缺乏集團生活,勢所不可免的缺點。然發揮互以對方為重之理,卻是一大貢獻。不把重點固定放在任何一方,而從乎其關係,倫理本位者,關係本位也,輕重均衡不落一偏。西洋團體權力與個人自由的大問題,合理的解決辦法,就是互以對方為重,產生均衡,以活標準來處理問題,是天下最通達的道理,而中國倫理思想就是這樣一個道理。(p106-110)


第六章 以道德代替宗教

1. 宗教是什麼 
人類文化的中心,是其一種人生態度,是其所有之價值判斷,尤是宗教、道德、禮俗、法律,這幾樣東西為寄寓所。人類文化之造端於宗教自有故,宗教能統攝凝聚、馴服渙散之人群,成為人們不安中的共同目標。宗教的共通點有二:對於人的情志方面之安慰勗勉為其事務;對於人的知識方面之超外背反立其根據。宗教的根據在出世,將世間之有限託於無限(p113-5)。

2. 宗教在中國
  中國文化近三千內缺內宗教,中國文化之開展明朗,原是近三千年的事;三千以上者,於後世生活無大關係,僅在文化史上占分量而已;不以宗教為發展中心,而以周孔教化而為民族的大統一。(p117-120)

3. 周孔教化非宗教
中國文化受於周孔教化,其發展統一不依宗教做中心。周孔教化並不是宗教,第一,它不談鬼神;第二,也沒有罪福觀念、祈禱禳祓的宗教行為;第三,他相信人的理性,而完全信賴人類自己,不強加絕對的判準,而看重人的自我反省(p120-3)。

4. 中國以道德代宗教
中國以道德代替宗教,道德為理性之事,存於個人之自覺自律;宗教為信仰之事,寄於教徒之恪守教誡。宗教道德二者,對個人,都是要人向上遷善,然而宗教之生效快,而且力大,並且不易失墜,對社會亦然,而道德則徑直將人生行為的準則,交託給人們的感情要求,這是不免危險的。中國倚重道德,而其養成則依傍於禮。中國道德取代宗教之因有二:一、安排倫理名份以組織社會;二、設為禮樂揖讓以涵養理性。此二者,在古時原可攝之於一「禮」字,其歸趣在使人走上道德之路,恰有別於宗教,因此我們說:「中國以道德取代宗教。」(p123-7)

5. 周孔之禮
  道德、宗教皆今世才有之名詞,古人無此分別。中國歷史以道德代宗教之關鍵,在乎孔子。孔子深愛理性,深信理性,其道則在禮樂制度,禮樂設施之眼目,蓋在清明安和四字,要求遠離愚蔽偏執之情,以及強暴衝動之氣,而古代宗教每不能免上二者。儒家將古宗教轉化為「禮」,將祭儀文辭以「詩」目之,以詩文藝術崇德篤情。其禮樂有宗教之用,而無宗教之弊(p128-133)。

6. 以倫理組織社會
禮樂揖讓除了上述涵養理性之用外,也有安排倫理名分以組織社會的一面。封建社會的關係是呆定死板的,倫理社會的階級區分不死板,其間關係則準乎情理而定,如孟子所言:「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倫理社會的新秩序,啟發出人的理性,使一切舊俗觀念失卻其不容懷疑不容商量的獨斷性,而憑著情理作權衡;再者,諄諄於孝弟,敦篤家人父子間的恩情,由近及遠,善推其所為,俾社會關係建築於情誼之上。在一般之例,都是以家庭以外大集團的勢力支配了家庭關係,可說由外而內,社會上許多不近情理不平等之事,未至近代未易糾正;而此則把家庭父子兄弟的感情推到大社會上去,可說由內而外,使得大社會亦從而富於平等氣息和親切意味,它是一種禮俗,規定了中國社會的組織結構。與其說孔子著眼於社會秩序或社會組織,毋寧說著眼於「如何作人」──一個人如何完成他自己。孔子重視倫偶相對關係,敦勉孝弟和一切仁厚肫摰之情,而演於禮俗。從此開出兩條路:西洋重在團體與個人之間的關係;東方則重在此一人與彼一人之間的關係,且近從家庭數起。(p133-9)

  禮俗與法律不同,法律不責人以道德,而禮俗卻正期望人以道德,道德通俗化,亦即成了禮俗。中國自古所謂法律,不過是刑律,凡所規定都必與刑罰有關,卻沒有規定社會組織之功用,而只有防止人破壞已成秩序之用。社會組織與秩序大部分存於「禮」中,以習慣法行之,而不見於成文法。西洋自始即重團體與個人間的關係,其分際關係似為硬性的,愈明確愈好,所以走向法律,只求事實確定,而理想生活自在其中。中國自周孔則清楚重在家人父子間的關係,重視彼此情義,其分際關係是軟性的,愈敦厚愈好,所以走向禮俗,明示其理想所尚,而組織社會即從以奠定。儒家之倫理名分,自是在一些習俗觀念之養成,春秋以道名分,實無異乎外國一部法典之釐訂。從彼此相對關係上說話,只從應有之情與義上說話,而期望各人之自覺自勉。(P140-1)


第七章 理性──人類的特徵

1. 理性是什麼
  理性始於思想與說話,不外乎吾人平靜通達的心理。(p124)理性與理智不同,理智相對於本能,本能是有限的,理智則具有無限創造能力;理智是本能中反乎本能的一種傾向,始於本能,而反乎本能,擴大了心思作用,累次經驗,化具體事物為抽象觀念而運用之;其性質即是行為之前的猶豫作用。猶豫之延長為冷靜,知識即於此產生,更憑藉知識以應付問題,這是依理智生活的大概。理智有兩大見徵,一徵於其有語言,二徵於其兒童期之特長,語言代表觀念,兒童期倚重於後天學習。理智必造乎「無所為」的冷靜地步(相對於本能的有所為),而後得盡其用;從這裡不期而開出了無所私的感情(Impersonal feeling),要求生活之合理,這便是「理性」。理性、理智為心思作用的兩面:知的一面曰理智,情的一面曰理性,二者本來密切相聯不離。理性之取捨不一而以無私的感情為中心,要求生活之合理。(p144-8)

2. 兩種理與兩種錯誤
  理有兩種,西洋人重科學之理,即「物理」,要求排除主觀的認識;中國人則重視人情上的理,即「情理」,離卻好惡即無從認識。兩者同為無私感情的產物,同是人類超脫於本能而冷靜下來的產物。此兩種理出自兩種不同的認識:必須屏除感情而後其認識乃銳入者,是之謂理智;其不欺好惡而判別自然明切者,是之謂理性。人類極其容易犯錯,分為知識上的錯誤以及行為上的錯誤,前者與理智有關,後者與理性有關。蓋理智鬆脫於本能,生命擺脫於機械後,就有興奮與懈惰,而不能恒一,而無機械之準確,錯誤斯出。人之不免於錯誤,由理智(鬆開);人之不甘心於錯誤,由理性(無私)。(p148-152)

3. 中國民族精神所在
  中國人有他的貢獻,認識了人之所以為人的道理。中國古人有見於人類生命之和諧,把人看得十分可貴,此和諧之點,即清明安和之心,即理性。這種(理性)精神,有兩項特點,一為向上之心強,一為相與之情厚。中國人不因否定現世人生而禁欲,亦不因肯定現世人生而縱欲,中國人特闢中間一路,但此路殊非斟酌於兩邊,他自有其全副精神傾注之所在:一者,不斷自覺地向上實踐他所看到的理,涵括內外的創造進步,而且一念向上,別無所取。念念不離當當下,唯義所在,無所取求。再者,人類生命廓然與物同體而無所不到,此一體之情,發乎理性,通乎天地萬物而無隔,不同乎物類生命之錮於其求生機械之中。其情發端於家庭骨肉之間,形成倫理本位的中國社會。一個人的生命,不自一個人而止,是有倫理關係,即是情誼關係,亦即是其相互間的一種義務關係。所貴乎人者,在不失此情與義。有見於理性之中國古人,其不能不兢兢勉勵者在此,所謂教育,應當就是培養倫理,乃至政治,亦不能舍是,所以他納國家於倫理,合法律於道德,而以教化代政治(或政教合一)。自周孔以來二三千年,中國文化幾集全力傾注於此。然日久不免機械化,流於形式,竟有源於理性之階級發生。(ex九品官人法,門第觀念等)(p152-160)

第八章 階級對立與職業分途

1. 何謂階級
  階級之為階級,要當於經濟政治之對立爭衡的形勢求之,這種對立的階級,其構成是在經濟上,形成一種剝削關係,這種經濟關係要基於一種制度秩序而存立,一方面要大家相信其合理,另一方面更有賴於一大強制力為其後盾,此一大強制力即國家。而迷信成見、習俗制度、世襲制都有助成於階級。階級雖不從理性來,但理性卻發於階級,(出於社會分工的需要)。而社會構造的改變,亦即就是國家形勢之改變。生產技術不進步,所生產的不富,就不能無階級。(p165-8)

2. 中國有沒有階級
  在農業社會如中國者,要討論其有沒有階級,則土地分配問題為主要關鍵:第一,土地自由買賣,人人得而有之;第二,土地集中壟斷之情形不著。再者,中國工商業從唐代至清季一千二百年之久,未見更有所進,(未發展出國際海運,而人生態度對科學也無甚關注),工商業未經產業革命,生產集中資本集中之趨勢不著,一面循著遺產諸子均分之習俗,資本未能累積。可以說,單純從經濟來看,其農工生產都不會演出對立之階級。所可慮者,仍在政治勢力之影響於土地分配。(p170-8)

3. 何謂職業分途
  從政治上來看,戰國以後,自中央到地方,一切當政臨民者都是官吏,然官吏非世襲,亦非終身,統治被統治者常有時而易位,更何從而有階級之對立。最平允的一句話:士農工商之四民,原為組成此廣大社會之不同職業,彼此相需,彼此配合,隔則為階級的對立,而通則職業配合相需之証也。在中國看不到統治階級階級,而只見有一個統治者。他至多不過是統治的一種象徵,兩千年來,常常只是一種消極相安之局,並未嘗與積治統治之實。政治階級之不存在與社會階級之不存在相証而益明。中國階級不存在:(1)獨立生產者的大量存在(2)土地和資本分散不集中,常常在流動轉變(3)政治機會是開放的。中國社會構造分散且相當流動,於此,我們用「職業分途」一詞來表示。(補述:階級形成與職業分途的傾向在中國互有消長)。(p177-183)


第九章 中國是否一國家

1. 中國之不像國家
  中國之不像國家,缺少國家應有之功能,政治上表見的消極無為。第二,缺乏國際對抗性。第三,中國傳統觀念中極度缺之國家概念,而總愛說「天下」。中國人心目中所有者,近則身家,遠則天下,此外則多半輕忽了。國家消融於社會裡面,社會與國家相渾融。國家是有對抗性的,而社會則沒有,天下觀念就由此產生。在西洋人的意識裡面,最占位置者為個人與團體兩級;而在中國人則為家庭與天下兩級。(p185-193)

2. 國家構成於階級統治
  從西洋歷史形成之觀念來看,社會與國家是分別對立的。奧本海末爾認為人類求生存,是透過勞作交換的經濟方式,以及強奪他人勞動成果的政治方式兩種手段。社會,便是從經濟手段發達而來;國家則起源於政治手段。國家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它安內攘外,予社會安定和秩序,但講不通之時,則其勢訴之於武力。掌握武力而負擔此對內對外之責任者,即國家。但此武力需得有一主體操持它;此主體恒為一階級,也就是統治兼剝削的那一階級;反之,若非階級則難當其任,如中國,全國龐大武力而以一人一姓為其主體,太不相稱,為事實所不許,因而採取消極政治,以綿永其運祚,這就是數千年政治上牢不可破之消極無為主義的原因。(p193-7)

3. 中國封建之解體
  封建是以土地所有者加於其耕作者之一種超經濟的強制性剝削。解脫於封建,即解除於強制剝削為主。中國社會史自秦漢史中,已入於盤旋往復之中;中國封建之解體,別有其路線,不同於西方。西洋封建之解體,要在經濟進步,引誘封建階級放棄其政治手段,由經濟進步推動了文化和政治,使整個社會改頭換面。中國則不然,毋寧說是文化和政治影響了經濟(ex王莾「王田制」)。所謂中國封建解體,是由文化和政治開端,其具體表現即在貴族階級之解體,而士人出現;貴族失卻武力,所餘的只有他累積的知識和初啟的理性而已,中國封建毀於士人,他力促階級之融解,而他亦就是階級融解下之產物,為中國社會所特有。士人非他,即有可以在位之資而不必在其位者也。人無生而貴賤者:這就是中國封建解體之路。其大關鍵在於盛極一時的講學和養士之風。(p197-207)

封建消解的比較
中國:內部分化融解、分散的個人職業分途;從心到物
西洋:都巿抗爭而解、階級對階級階級對立;從物到心

4. 中國政治之特殊
  第一,把政治作為倫理間之事,講情誼而不爭權利,用禮教以代法律;是曰政治之倫理化。第二,對內對外皆求消極相安,而最忌多事,幾於為政治之取消,是曰政治之無為化。第三,權力一元化,而特置一自警反省之機構於其政治機構中;政治構造國家形式卻從此永絕進步之機。就第三點再申述,國家之事成為君王自我反省之事。但權力一元化也不盡全非,如考試任用與監察考試可視為謀上下之流動之制度,民間心聲得以上傳君王,雖一元又何妨,但終究是個能貼近而未竟的理想罷了。(p209-212)
  中國政治沒有多大變動之因有三層。第一,中國自封建解體後,社會形勢散漫未改,難激發新的想法。第二,中國制度似乎始終是禮而不是法,其重點放在每個人身上,成了一個人的道德問題。第三,中國歷史已入於循環之中,為重複之表演。(p212-4)

5. 西洋政治進步之理
  因為其社會有階級,即以階級作階梯,而得升進。政治進步指的是政治從少數人手中逐步開放給眾人,政治逐漸進於民主。階級在此之作用有種種:第一,民主期於尊重人權,而肇始於限制王權。第二,政治民主之本義,在於政權公開;凡團體內事,大家商量,共同作主。第三,階級還有間接作用,近二百年所有工具發明,文化進步,實大得力於資產階級之統治(社會分工促使物質發展)。(p214-7)


第十章 治道和治世

1. 中國社會構造
  中國社會走向職業分途、倫理社會,兩者相輔相成。倫理社會不適於資本主義之滋長(ex通財共義)。一個人為士為農為工為商,富貴貧賤,升沉無定,人人各有前途可求。中國社會之所以落於職業分途者,土要是因為土地從封建中解放,而生產則停留在產業革命以前,資本之集中壟斷未見,且無如歐洲中世之行會制度。中國不是沒有行會,卻不像歐洲那樣竟為堅實之集團,正為重心分寄於各家庭家族了。因其不成集團,所以師徒東伙之間,又為倫理之相依。從讀書人授徒應試,到小農小工小商所營生業,全是一人一家之事(與其他人幾乎不甚相干),因此,中國社會特見散漫。中國社會被倫理化、家庭化,無形中形成一個大家庭,彼此體恤,夫寧有所謂自私?此外,此倫理本位職業分途,亦是是由政治經濟兩方面互為影響,協調一致而造成的。(p220-5)

2. 向裡用力之人生
中國式的人生,最大的特點莫過於他總是向裡用力,與西洋人總是向外用力者恰恰相反。所有反省、自責、克己、讓人、學吃虧……這一類的傳統的教訓,皆有其社會構造的事實作背景而成。階級對立,則其勢迫人對外抗爭;職業分途,則開出路來讓人自己努力。勤儉二字是中國人最普遍的信條。勤就是對自己策勵;儉是對自己節制;其中沒有一分不是向裡用力。(p226-230)

3. 中國文明一大異彩
  舊日中國文明最使人驚異者,即是其社會秩序恒自爾維持,若無假乎強制之力。道德存於個人,禮俗起自社會;西洋中古之教會,近代之國家,皆以一絕大權威臨於個人臨於社會者,實非中國之所有。傳統思想,貴德而賤刑。強制力在中國,是不被尊重的。它只是迫於事實而不能不有之,乃至不能不用之,然論其本旨,則是備而不用的。民間糾紛,民間自了,矛盾被化整為零,非必有持續性。糾爭騷亂大概都少有;個人安於所遇,彼此調和妥協。強制力在中國是備而不用的,歷代統治機構之簡單,及其實實力之薄弱,可以械斗、流寇為証。(p230-7)
  社會矛盾(剝削及統治),舊日中國所不能無,但它化整為零,以情代勢,頗得分解緩和。其秩序,雖最後亦不能無借於國家法律,但它融國家於社會,攝法律於禮俗,所以維持者,固在其個人其社會之自力,而非賴強制之功。設若無以道德代宗教於前,即不會引出以禮俗代法律於後。禮樂揖讓、倫理名分即是啟發理性,其要點,在根據人類廓然與物同體之情,不離對方而有我的生命,故處處以義務自課,所要的不外乎孝弟勤儉四字。(p237-8)

4. 士人在此之功用
  教化所以必要,則在啟發理性,棓植禮俗,而引生自力。這就是士人之事了。有了他,社會秩序才是活的而生效。夫然後若農、若工、若商始得安其居樂其業。道德、禮俗、教化,是輾轉循環互為影響;三者無一定先後之序,而有貫乎其中者,則理性是已。在傳統思想中,是要以統治者所握有之權力依從於士人所代表之理性的,夫理性不可屈於權勢也。按歷史實情,君主還是居於最高,於是士人居君主與民眾之間,以為調節緩衝,規諫約束君主,教訓民眾安份守己(p239-242)。

5. 治道和治世
  社會構造井然,人人各盡其份,一切關係良好,就成了治世。社會構造失其妙用,關係破裂,就成了亂世。治道指此全部社會構造(特殊政治制度在內),及一切所以維繫而運用之者,簡言之,「修身為本」亦未嘗不可以盡之,而語其根本,還在人類的理性。我們不妨說,此治道即是孔子之道。論者指出自儒術定於一尊,而中國遂絕進步之機;然而思想之趨於統制,並非全出於人類的愚蠢,一半亦是社會要求如此,必須要在人生價值判斷上有共同點,而後才能成社會而共生活。周孔種融國家於社會之因,秦漢收融解融化統一之果。中國人差不多已同化融合到一處,沒有各別民族之可言,更為此文化之所陶鑄,階級消納於倫理,國家隱沒於社會,人們定然要合不要分。三千年來,我們一貫精神向著「社會」走,不是向着「國家」走。然國家實為人類歷史所必經,於是二千年來局面,既介於封建國家與資本國家之間,更出入社會與國家之間。(p242-250)


第十一章 循環於一治一亂而無革命

1. 周期性的亂
歷來大亂所以興,要不外「人心放肆」那一句。人心放肆乃是禮俗失效之証,而禮俗實為此社會構造社會秩序之所寄託。可見之於三方面:君主、民眾、士人。秦漢後,倫理本位職業分途之結構漸著,順則昌,而為治世;逆則亂,而為亂世。「中國歷史就是這樣逆轉順轉兩力相搏之歷史」,治亂之機,繫於人心敬肆之間,則上下數千年無二致。(p252-4)

2. 不見有革命
  二千年來所以不見有革命者,實為社會秩序構造寄於道德禮俗而非寄於法律制度之故。外加的容易推翻,自身演成,怎麼推翻?即如辛亥革命,至多只算得中國禮俗丕變之開端。必待「五四」新文化運動,直向禮教進攻,而後探及根本,中國及真革命了。(p254-262)

3. 產業革命之不見
  中國所以無革命之理,要緊處在經濟之停滯之不進,產業革命之不見。人生態度影響生產力之發展。數千年知識學問之累積,皆在人事一方面,而缺乏自然之研究,有時甚或遏阻之。中國文化之特色,即重在解決安的問題,並且過分地把保和養兩問題,亦當作安的問題來解決。惟其在這裡若有所見,而且見得太早,就出了岔子,而影響全局。人類歷史不外「自己人」或「同類意識」如何被動地逐漸放大之歷史。理是產生在兩力──力與力──之上的,是由事實上發展而逼出的,不是人類理性演出來歷史,倒是歷史演出來人類理性。可中國不走這樣的路,物質條件未滿足而精神條件太早成熟,所以中國歷史走不出去,不免反復。其關鍵有二:一則化階級為職業太早,而且很近理,因為合理,所以無可代替,雖一成不變;二則人們心思聰明轉向裡用太早,卻又甚必要,限制了生產技術之進步。總之,一面由理性早啟,文化早熟,社會構造特殊,而中國之不發生產業革命其勢決定,這又使產業革命無從發生,社會構造也就無從改變,兩面絞扣,互相牽纏,動彈不得。這就是中國經濟停滯不進,社會歷久不變之理。(p262-277)


第十二章 人類文化之早熟
1. 中國何故無民主
民主有五點:彼此承認、彼此平等、講理精神、多數作主、尊重個人自由。而中國人最缺第四、五點,即遇事召開會議取決多數之習慣制度未立;划清群己權界、人己權界之習慣制度未立。可說是缺乏民治。民主精神與西方人集團生活看重法律和政治的歷史有關。中國人不是缺乏民主,而是缺乏集團生活,缺乏政治與法律。(p279-282)

2. 人權自由之所以不見
  梁任公:「自由權與強權本同一物。」民主始於不得不承認旁人。中國不然,中國恰好是先自動地承認了旁人。要知「行於家人父子間者為情,而存於集團與集團之間、集團與其分子之間者為勢。」在倫理社會一切都是情誼之中,形勢蓋已被化除,無從得見了。職業分途也使中國人無可以對立者,而自由不立。中國所以不見有人權自由,第一還是受阻於其特殊之人生理念,以兩大精神為中心:向上之心強;相與之情厚。即人生向上與倫理情誼。中國文化最大的偏失,就在個人永不被發現這一點上,一個人簡直沒有站在自己立場說話機會,多少感情要求被壓抑,被抹殺。不知者以為封建不過依恃武力和迷信,然而如此,中國何足以久存?久據中國而不可去者,是倫理理念。理念雖後天形成,而在人類理性中遠有其根,終不可拔──只可修正。自由是一種理念,倫理是另一種理念,兩者分別於西中歷史興起,儼若神明而不可犯。中國人未嘗不自由,從此而難得有明確之自由。(p283-290)

3. 民治制度之所以不見
  中國走不上多數政治之路,固先阻於人生理念之不同於西洋;而近世西洋之走上此路,卻正由社會形勢演成,並非導於理念。民治制度絕非單一建築於一種理念之上,還建築於客觀形勢之上。(中國)問題在於階級缺乏,社會形勢渾淪不明。特別是秦漢後的中國,階級以隱於倫理而渾,以化為職業而散,復何有形勢之可見?在中國未嘗自由,亦未嘗不自由;中國未嘗民治,亦未嘗無民治。(p290-295)

4. 人類文化之早熟
善為眾所宗主,民意本在求善;抱定要從眾者,或反不如尊尚賢智之合理。民有民享之理,中國人充分見到,顧不願以民治制度行之者,並非見不及,此蓋從乎理性所見而又超過了一步。中國,乃是病在高明,非失之愚笨。中國不及西洋之處,一切皆同此例。此恒有所超過之理念,發乎理性,不由客觀形勢所逼出,乃轉而變化了客觀形勢,這實是中西一切不同之所由來。總結一句:西洋文化是從身體出發,慢慢發展到心的,中國卻有些徑直從心發出來,而影響了全局。前者循序而進,後者便是早熟。心思作用原有理智理性兩面,這裡又單指理性為心。所謂從心發出者,正謂從理性發出。因此,「理性早啟」、「文化早熟」,可算是同義語。理智原不過是工具,有時順乎理性而顯其用,則同屬「無對」;但最多是為身體所用,以應付外面,那便是落歸「有對」了。(p295-298)
第一問題:從身體出發的問題,即是人對物的問題,即向外用力的態度。第二問題:從心(理性)出發的問題,即是人對人的問題,即轉向內用力的態度。所謂人對人的問題,其實就是心對心的問題,彼此互相感召之間,全靠至誠能動,「反求諸己」、「盡其在我」。就人的個體生命來說,心身之發育成長,是心隨身來,身先而心後。這同樣之順序,亦可于社會生命見之,社會是隨著文化之發生開展而發育成長的,宗教、禮俗、法律與道德實為社會成立維持以至發皇拓大之所攸賴。「西洋文化是從身轉到心的,而中國卻有些徑直從心發出」。「中國文化是人類文化的早熟」,應無疑義。(p298-307)


第十三章 文化早熟後之中國

1. 由此遂無科學
  科學起自人對物,物亦起自人的科學。科學非他,就是人的精確而有系統的知識。生命原不是靜的,但感覺和理智卻是生命中最靜的了。知識從生命而出,原本靜不了,然卻極力趨向於靜。靜觀即客觀。科學就是順此趨向,力求客觀,乃得而成其為科學。更且對於人的行為或社會現象,若徒看其外表動作,而不從其情意了解之,有何可研究者,而人情則非體會不能得。這必須回省自己經驗──非復一味向外看,更須設身處地去想──非復一味靜觀。科學從理智來;從理性來的,卻不屬科學。此其大部分只是思想(包含哲學及主義),而非知識了。(p312-4)
  中國學問雖云詳於人事,卻非今之所謂社會科學。社會科學還是順著自然科學之路,盡可能地作客觀研究,此則處處以主觀出之──多從道德觀點,亦或從實用眼光或藝術眼光。蓋自從化階級為職業,變貴族為士人,一社會之中,勞心者務明人事,勞力者責在生產;這樣一划分,就把對物問題划出學問圈外,學問就專在講人事了,即務於修己安人,其一本道德觀點或實用眼光,而不走科學客觀一路。(倫理本位則促成修人安己之學問。職業分途則划分出農工商。)(p314)西洋有物的觀念,而中國沒有。西洋人從身體出發,而進達於其頂點之理智;中國人則由理性早啟,其理智轉被抑而不申。西洋自古稱「愛智」,其科學正由哲學而來。在古中國,哲學只不過是道德實踐的副產物,在古印度則為其教實踐之副產物,皆未嘗獨立自存。此似思路之不同,豈非彼此人生態度有所不同?在學術上,在文化上,明明是東西流派之分甚早,豈得看作一古一今?最末要說,惟西洋有宗教,斯有其科學。(p314-320)

2. 長於理性短於理智
中西各有偏長。西洋之向知識發展者,更還追窮分析到知識自身,是即康德以來之認識論,達於理智之最高點;偏乎理性一邊之中國,則不尚知識而重情義,發展至王學(陽明學)乃造其極。西洋利害觀念和禍福觀念,相對於中國向上之心強與相與之情厚。中國人理性發展,理智不足。講理與鬥力,二不相容,中國恥於用暴。然而,西洋人理性雖淺,卻是隨著社會形勢之開展而次第開發,并不像我們是早熟的。早熟的,常常蘄向雖明,而事實多有不逮。(p321-5)

3. 陷於盤旋不進
  中國文化徑直進入第二期文化,但因為第一期未發展完全,所以受限,但也無法後退,否則失諸人性。前進不能,後退不可,只有盤旋。

4. 中國文化五大病
  中國文化原只有一早熟之病,而表現之病象則有五:幼稚、老衰、不落實、落於消極亦再沒有前途、曖昧而不明爽。(p330-4)


第十四章 結論
1. 討論特徵之總結
1.1無兵的文化燙於不像國家
1.2不像國家因為融國家於社會
1.2.1家庭生活偏勝
 1.2.2理性早啟
1.3中國人的家很重要,放大成倫理社會
1.4缺乏民主,因為缺乏集團
1.5宗教問題為中西文化分水嶺,中國宗教乃被非宗教的周孔教化所代替;道德氣氛特重
1.6中國以道德代宗教,以禮俗代法律;不同於西人中古靠宗教,近代靠法律
1.6.1強調人的自覺自律
1.7社會秩依託於人的自律,政治經濟趨於消極
1.7.1政治消極,化階級為職業,近兩千來一治一亂循環而革命,政治無進步
 1.7.2經濟消極,農工商業不入學問,科學夭折無成。
 1.7.3文化盤旋不進,缺乏科學,可見道德代宗教而起太早
1.8孝的文化
 1.8.1源於家庭生活,非宗教主義,非國家主義
 1.8.2倫理精神,尚情無我
 1.8.3中國社會秩序靠禮俗,而人情厚薄,第一便於家人父子之間驗之
1.9隱士文化
 1.9.1迴避政治,這只有在鬆散如中國才可能
 1.9.2淡泊自甘,不務財利;有別於欲望本位和禁欲主義
 1.9.3喜歡自然親近自然,而不與自然對抗,不形成科學
1.10a同化力之強、領土之大、歷史綿延不絕,而以同化力為核心
1.10b無以名之的偉大力量,化異為同
1.10.1文字,使文化統一得以成功
1.10.2人生態度是為文化統一之首
1.10.2.1正當適中,不落禁欲,恣欲二端,開明通達,寬弘忍讓
1.10.2.2理性之力,對人有進步,身遠而心不遠
1.10.3中國的偉大是人類理性的偉大,中國的欠缺是因為理性早啟、文化早熟帶來的欠缺

2. 民族性之所由成
2.1民族性之所由成:(1)遺傳遞衍以及(2)後天習慣
2.2和平文弱:(1)先天不足(2)後天散漫
2.3知足自得:(1)理性早啟(2)社會結構特殊
2.4a勤儉:得之於職業分途
2.4b.實用主義,實利主義傾向:天生的理智冷靜不足
2.5愛講禮貌:倫理本位社會彼此尊重演變而成,但其落於虛情客套,則為習慣
2.6守舊
2.6.1一治一亂,社會結構不能推陳出新
2.6.2古人智慧太高(理性早啟),文化多所成就(文化早熟),後人之作,不外前賢
2.6.3學術走藝術之路,不走科學之路;尚天才靠個人本事,不如科學漸次而上
2.7馬虎寵統,不求精確,不講數字:理性早啟,其生命與大自然偏於融合相通,對外求知識之傾向乃大為減退
2.8殘忍:自向裡用力之人生訓練出來;堅忍亦足致殘忍
2.9韌性及彈性:生命堅忍力的實際表現,例如氣候適應力
2.10圓熟老到:中國文化早熟(1)不露圭角而具有最大之適應力及潛力(2)成熟在內不在外,在生命本身不在生活工具
2.11再論中國人自私說
2.11.1公德缺乏因於集團生活缺乏,而西人之公德乃集團鬥爭而來
2.11.2公德之養成,端在公私利害一致,西人的公德乃由自私而養成
2.11.3中國人無公德正如西人有公德一樣順乎人情自然、社會結構。
2.11.4西人比中人自私,西人個人本位、自我中心;團體生活亦極具排他性
2.11.5a問題出在社會結構與時勢需要上,差異在於西洋人從身體出發,而中國人理性早啟。
2.11.5b論過去則然,非所論於今日,今日中國人不免落於二偏:一偏於自私,一偏於不自私,而不像西洋人大致差不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godsound 的頭像
    angodsound

    Be a man

    angodsou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