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Aliotto, G.S.著;王宗昱譯,2003,南京:江西人民出版社

導論
一個世界範圍的保守主義反應
(對理性主義的反動)「守成主義者」好像都把傳統社會形式作為檢驗社會是否優越的試金石,因此也就將這種傳統的社會形式理想化。當這些文化單位面對現代文明時,他們就把它想象成「異類」,於是就在「歷史」和「價值」之間產生了列文森指出的那種緊張。在那些正在經歷轉變的非西方社會中,「文化」開始被作為一種重要的新方式加以理解。正是德國人最系統地發展了文化的概念[參見Elias《文明的進程》]。內部與外觀的區別常常被表達為文化和文明的區別。在這些表述中,或或隱或顯地存在一些主張,它既要求本土精神文化的優越性,又主張為了進步要盡可能有選擇地借鑑西方的物質文化。「中國的精神同西方技術相結合」這種陳腐思想的千萬種形式都來源於那種對精神和文化滅絕的恐懼。關心那種以質樸的人民或人民精神為基礎的文化復興往往是一些知識份子。(P6-8)

平均地權論與鄉村建設
  (反都巿的平均地權主義)1931年日本人入侵滿洲、梁漱溟面臨平均地權論與國家政權之間的衝突,1937年,梁的答案基本沒有改變:精神上的團結(而不是工業或軍事上的強大)或許能救中國。(p9)在他看來,傳統不僅包括歷史,還有貫串在歷史中的意義,它是目前行動的基礎,梁漱溟確信中國井非僅僅是諸文化中的一支,而是唯一真正的人類文化。(p10)


第一章 父與子
1.[梁家]傳統的崇高和道德領導的意識(p12)
2.文化上反傳統觀念的梁濟
2.1中國的經典不能解決西人入侵後產生的問題
2.2務實
2.3對梁漱溟的教育:開放、西式(p13-16)
3. 作為道德貴族的梁濟
3.1用人格的完整的去評價別人:情操
4.梁漱溟的早年

第二章 精神變態、自殺、成聖
1. 梁濟的民族自救計劃:立憲、教育民眾
2. 共和革命:梁漱溟的越軌
3. 梁濟的誓願:為「習慣」和「正義」,用生命捍衛祖先的遺產,挽救道德。
4. 梁漱溟的危機和退隱
4.1危機:母逝、政治黑暗、罪惡感
☆「事功派的誇大心理易反動而趨消極」。(p34)
5. 佛教
5.1父子衝突
5.2「真空」概念:個人的二分鬥爭──自我實現和道德責任感、個人與集體、個人的妄尊自大與權威。
5.3關注人類存在意義。他把自己對人類的普遍問題的關心和對中國現時情況的憂慮聯繫在一起。(p37)
6. 復出:結束佛家生活
6.1聖賢之夢
6.2認清軍閥問題
6.3強調民眾道德天良
6.4反對武力
7. 梁濟的自殺:「無一槳於為滿清而殉身,亦無一人願意為共和的理想及其實現而犠牲,梁濟為此事所困擾,他的死要為由真正有理想有社會責任感有個人正直心的人所組成的一代人作一個榜樣。」
7.1君子之責
7.2人的靈性

第三章 北京大學的孔夫子和文化
1. 北大風氣
2. 「五四」事件
2.1強調曹汝霖和章宗祥的公民權
2.2只贊成那些符合本人道德準則的方法並只願依據這些手段行事
3. 從菩薩到鴻儒:源於暫停期
4. 文化問題:「中國的軟弱不僅僅是由於它缺乏武器和工廠,也由於它的整個文化、它的道德、文學和思想。」(p52)
4.2反實証主義:梁啟超、張君勵、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

第四章中西文化(一)
中國文化的價值與世界優勢為目標的社會經濟組織的合理化之間的緊張關係。
4.1 意欲和文化的形成
4.1a全部生命是這種盲目力量的一種表達。(?)
4.1b這種意志(大意欲)的個別具體化和實現這種具體化所遇到的障礙之間的鬥爭構成了生命過程。文化──生活的方式──是人們用它來解決意欲的需要和環境帶來的障礙之間的矛盾。
4.1c文化的不同可以歸為「意欲方向」的不同或是意欲據以處理環境中障礙的方式的不同。
4.1d三種文化類型:西方、中國、印度
4.1e未經工業革命乃因東方人的主觀因素,即意志的根本態度或方向。
4.2反對文化融合
4.3科學和民主
4.4西方化的結果
4.4a理性的計算
4.4b個人自利
4.4c西方的機器和資本主義:異化問題
4.5中國文化:《易經》和直覺
4.5a中國文化的核心是它的形而上學:自始尋求理解變化
4.5b用直覺去把握作為物理世界觀念的基礎的抽象變化。
4.5c無心v.s有心(有所為而為)之對
4.6孔子的直覺主義與柏格森的生命主義
4.6a孔子哲學:宇宙是生命,生命是不止之流;因此,絕對的實在就是純粹的變化。一種基本的原理來自生命的流動──它是所有存在物的和諧。
4.6b其表現為「仁」。
4.6c柏格森:直覺向他們揭示了另一種自然秩序的存在。這種自然秩序不是基於宇宙數學,而是基於生命的衝動。
4.6d 理智與直覺的對立。
4.6e因為實在是永恒的流,找不到一個不變的尺度,因此,孔子不去試圖尋求確定的客觀的原則。
4.6f孔子以禮樂將生活直覺主義化,達到理智和感情的融合,或修訂和調整人類未成熟的本能。
4.7中國文化實現自身的失敗
4.7a若儒學建立在對連續的實在之流的直覺把握,就不會有一個確定的客觀行為準則。
4.7b天理不是認定的一個客觀道理,不是歷史上中國人形式上的道德。
4.7c梁以「孝」作為「真」儒家
4.8中國的早熟
4.9人類面臨的中國化
「有選擇地從西方思想中借用一些個別的概念來達到某種目的,而這個目的則往往與這些概念所依據的前提亮不相干」(p76)
「梁漱溟說,必須摧毀整個西方的社會制度,經濟制度的改革才能實現。首先要摧毀的是法律和刑罰。…法律之所憑藉而樹立的全都是利用大家的計較心。未來社會不是依靠法律和暴力的外部約束,而是必須依靠『人格』,靠著人類之社會的本能,靠著情感,靠着不分別人我,不計較算帳的心理。」(p81)
(訓練培養個人的品格和感情)美學手段將是必要的,但這種美學手段要建立在系統的哲學基礎上,這樣就能起到宗教的作用,而且能避免宗教的弊端。(p81)
  「事實」(這是他通常用來指稱經濟要素的詞)將決定文化演變的速度。因此在經濟制度改變以前,文化上的總變化不會發生。「客觀事實」不允許馬上爭取第二路態度。歷史唯物主義適用於西方社會,而不適用於中國社會。(p82)
4.10中國的文化困境和梁漱溟的結論
4.10.1批評保守主義者
4.10.2對佛教的態度:時機不對
4.11一個矛盾的解答:中國必須西方化。
(矛盾)如果中國放棄自己的文化,而采納西方文化,那麼在世界文化轉向中國文化的同時,中國卻恰恰要忍受西方文化固有的那種非人性和精神痛苦。(p85)中國文化是真正的人類文化,也恰恰由於這種性質使得中國不能獲得中國人目前所需要的。(p86)
(解法)實用主義的態度:梁漱溟暗示,成功的改良和有效的行動只有依靠所有的中國人都在內心牢牢地樹立了「人生態度」:「一個人必確定了他的人生才得往前走動」。在改良能成功地完成之前,一定要有建立在牢固基礎上的群眾性感情的信仰。(p87)
(講學)這種關係密切的小團體是增進道德和知識的基本單位;師生關係是組織形式。(p88)


第五章《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的社會反應
5.1胡適的看法:「有限可能理論」的一個含義擊中了梁漱溟的要害。如果文化不外是人們滿足生理需要的方法,那麼,每一種被採用方法的作用效果就成了人們評價文化價值的明確的、客觀的、絕對的標準。梁漱溟則主張,人們對環境的主觀要求並非並非全由人類共同的那種生理結構所決定的。但梁漱溟顯然不能否認大部份印度人還是要吃飯的,正如西方人和中國人要吃飯一樣,雖然他們對生活所持的態度並不同。(p91)
5.2吳稚暉:梁對西方產生了誤解。
5.3楊明齋及其他人:[反主觀論]、反直覺主義
5.4矛盾與苛刻的批評家
(根本上的矛盾)全盤承受西方文化,又根據孔家精神對其加以「根本改造」。(p94)


第六章 梁漱溟在探索一個綱領
在政治上,確立政治和家庭的穩定性;在教育上,恢復「鄉學」傳統。
6.1一個政治改革的計劃:人人都應該發揚為自由權利而鬥爭的精神。(p97)
6.2講學:小組裡,師生互相監督彼此道德操守。圍繞著它,梁漱溟將建構他關於文化復興和鄉村改革的計劃。(p98)
6.3社會主義:強調經濟革命和社會主義的首要性。(p98-9)
6.4批評與教育改革:教育商業化,不重視道德… (p101-2)
6.5梁漱溟遇到兩個同事
6.5.1衛西琴
6.5.2王鴻一:先養後教──只有在經濟狀況好轉後才能考慮到道德。村治派。
6.6梁漱溟離京赴魯(1924-5):在荷澤中學的改革,「講學」是他這個改革的中心。
6.7梁漱溟再度引退(1925-6)

第七章 廣東與河南:鄉村重建的開端
7.1共產黨人和梁漱溟的「頓悟」:「自有立國之道」,中國有能力通過修改自己制度形式繼續生存下去。…任何改革只有以個人利益為基礎才能成功,那麼,共產主義就是西方文化的邏輯結論。它用個人的物質利益來解釋「所有的社會現象」。然而,正是共產主義者以及他們的主張在中國年輕的知識份子中那種如此明顯的感染力促使他贊成鄉村建設。(p110-2)
7.2廣東,1927-8:鄉村的不滿
7.3陶行知和曉莊試驗鄉村學校
梁漱溟要求『積極的學習』,以取代『被動的授課』;他試圖向學生灌輸組織形式和團體生活的習慣;學生們堅持寫日記,要交給班主任看,以期對學生進行幫助。(p117)
7.4梁漱溟回到北方
7.5對當時鄉村工作的評價:鄉村改革是解決中國問題唯一可能的途徑。(p119)…如鄉建和村治不是由基層群眾自己動員起來的運動,它就必然要失敗。並且,任何政府或官方在鄉村運動中所起的作用必定是有害的。…鄉村運動是一個社會運動,它不但不依賴政府官僚,在一些情況下它還是一種反官僚的運動。(p120)
7.6村治派
7.7鄉村建設理論的第一次系統闡述:1929年
中國不該走西方國家的路,因為它會導致帝國主義、階級鬥爭、經濟上的不平等和工業化城巿的畸形發展。但最重要的是,中國人的精神是一件應加以保護的財富(p124)。梁漱溟宣稱,中國的物質低下和缺乏社會組織是可以通過民主化和社會化矯正的。這種民主化過程和社會化過程的聯合就是鄉村建設。村落必須首先在經濟上集體化以形成新的社會組織的經濟基礎。…在這種基層組織的重組完成後,同樣的進程將在更高的水平上繼續進行,直到整個國家實現社會化和民主化。(p125)

第八章中西文化(二)
請參看《中國文化要義》。
(思想的前後矛盾)「一個中西具體的融合」將是不可避免的,而人類也將在「理性」的基礎上發展出一種共同意識。這不又是一種類似於他長期反對的那種文化融合論嗎?(p137)
「確切地說,西方人帶來的不是本質上的社會和經濟的轉變,而是附屬在現代技術和政治參與技巧之上的那種信仰。」(p137-8)梁漱溟仍然堅持群眾性的文化復興是使中國現代化成功的絕對必要條件,…這就是鄉村建設。(p138)
他在[理性]這一詞語的使用中公理性質和近代以前中國人的絕對文化優越論極其相似,只要這種基本思想不改變,那麼,它的根本的也是不可避免的矛盾就仍然存在。而梁漱溟卻還是只把它看作是相反相成的關係(p138)。(中國的不及是因太過而來的)。


第九章 鄉村重建:儒家的現代化
對於中國這種獨特的文化兩難,梁漱溟的解決辦法就是在文化復興過程中實現現代化。但這位儒者對中國困境之反應的驚人之處,在於它在相相當程度上類似於共產黨領導的革命。(p139)
9.1對鄉村建設的歷史和實踐的辯護:鄉村破壞、城鄉差距;實事求是的改革。
9.2士和農民:中國革命的關鍵在於「上層動力與下層動力接氣」。關鍵問題是人和他們的道德熱情。(p142-3)
9.3.1團體組織和政治:傳統中國的主要弱點是團體組織和科學。無組織的中國農村要聯合成積極的有組織的團體,必須以理性和倫理關係為基礎。…鄉村建設必須是一個文化運動,而不是政治運動,因為中國的各種問題都不過是根本上的文化危機的具體表現。(p147-8)
9.3.2(團體的矛盾)梁漱溟既要求民眾自發的主動參與,又要求「尊賢尊智」的獨裁主義精神,就在這體系上又重新投下了陰影,而這個體系似乎是由共產黨人發展出來的。(p148)社會與政權的相分離,毛澤東的文化革命最終也是要動員社會反對政府。(p149)
9.4鄉約:「使講學與社會運動打成一片」。(p149)其核心為道德。梁漱溟試圖保留傳統中國社會組織的家長式核心(關係親近的小團體和熱情),將其與現代化結合在一起(動員民眾、參與政治、發展經濟)。(p150)小團體組織都被作為水平的和垂直的政治(和基本道德的)團體的復興重建中的主要手段,在動員群眾以完成具體的經濟和社會改革計劃中也是如此。(梁漱溟和毛澤東所採用的手段的區別)。強調實踐性的教育。(p152-3)
9.4.1儒家社會主義
9.4.1a合作社:合理地改革和提高生產並使分配平均化
9.4.2耕者有其田、增強土地的合理利用、人民的自立自治。
9.5儒家和毛澤東主義
9.5.1梁漱溟逐漸認識到,共產黨的路至少還是正確的:它是為農民服務的。(p156)
9.5.2調和論和鬥爭論
9.5.3梁的結論:中國真正受壓迫受剝削的是占社會百分之八十的生產勞動者──農民。(p158)
9.5.4批共產黨:不識中國之和平散漫、不識中國革命之特殊性(非有一不平等秩序)、革命政權在中國無實現可能(沒有階級可革)。最終也只是暫以另一個壓迫者來取代這一個壓迫者。(p158-60)
9.5.5解法:不斷調整社會關係。(但梁最終還是未能跳脫政府與鄉村的依賴辯証)

第十章 南京10年之鄉村建設:一個政治和社會的分析
10.1 1927年:不同的人和組織同時將注意力在鄉村運動上是令人吃驚的。(p165)
10.2 農村的地方名流
10.2.1「大地主」階級
10.2.2「下層」紳士:自發群眾運動和農民反抗運動的人大多是這些人。(p167)
10.3國民黨對鄉村建設的矛盾心理
10.3.1政府對地方的控制
10.3.2共產主義運動
10.4實驗縣法規
10.5國民黨對鄉村建設的鎮壓:鄉村建設和國民黨官僚政治之間這種對抗,可以看作是古已有之的爭奪地方勢力的鬥爭。此後,國民黨企圖靠著官僚政治這副翅膀使中國農村飛入現代化社會。(p170-1)
10.6 CC派的實驗縣:「自上而下」地發展農業和維持治安。(p171)
10.7國民黨所努力的是一種政府運動;而非國民黨派系的鄉村建設則是一種純粹的(也是空想的)平民運動。梁漱溟的打算和國民黨恰恰相反;的確,他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摧毀縣以下各級行政機構,而它們正是國民黨希望的寄托。(p172)

第十一章 山東的鄉村建設
鄒平與定縣是鄉建運動「新」「舊」兩派的象徵。定縣以及類似的實驗被看作是為了「救人」的一種慈善救濟活動。相反,鄒平實驗則是以這樣的前提為基礎:農民能夠自救。(p173)
11.1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政策中心、行政中心、教育中心
11.1a精神陶煉
11.1b鄉村服務指導處
11.1c研究院農場
11.1d改組政府(以道御統)
11.2學校是人民的衙門:鄒平方案的本質──通過學校中心廢除官僚主義政治這個農民的禍根。「政府學校化」將反過來導致「社會學校化」,這樣就能將農村改造成一個儒家集體主義思想的大學校。學校中心是一種手段,透過它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社會組織將克服那種以個人關係為基礎的機械的社會組織。這樣,組織結構的細節就由地方社會來決定;學校中心既是主動者又是被動者。學校中心得以建立的因素有三:幹部、「地方名流」以及村裡或鄉裡的全體成員。
11.2a幹部的作用(星星之火)
11.2b地方團體和學校中心(董事會、以團體為重)
11.2c學校中心的教育(成人、婦女、兒童)
11.2d對學校中心的評價:幹部不能領會梁的基本原則。
11.2e共學處:財政問題──失學兒童問題的解決方式。
11.3合作社:提高生產率、分配社會化
11.3a信用合作社
11.3b林業和蠶業合作社
11.3c棉花運銷合作社
11.4自衛力量:民兵運動──《周禮》
11.5a旨在改進道德的地方團體:學校中心是被用來動員(和影響)公眾輿論的,它的作用是調解地方糾紛並對那些不法青年進行紀律約束。
11.5b人口戶籍普查
11.6農業技術
11.7公共衛生
11.8菏澤及「菏澤方式」:山東存在著兩種改革方式:一是「鄒平方式」,它依靠道德影響、教育手段和區域自主實行改革;一種是荷澤方式,它把梁漱溟的理想主義和講求實際的行政措施結合在一起,並且似乎更多的是依靠縣政府的法律制度和政治力量。(p191)
11.9鄉村建設在山東的推廣:戰爭的中斷、韓復榘的正反作為。
11.10當時對梁漱溟鄉村建設的批評:民族自殺行為、共產黨的滲透、無法脫離帝國主義的控制
11.11對鄉村建設的批評:理論和實踐
梁和毛都認為內在的道德和外在的政治、武裝以及經濟上的成功是相聯繫的,無論這種內在的道德是是非之心還是無產階級意識。結果正是共產黨人實現了梁漱溟的最終目標:在民眾對一種公共倫理──「非宗教的宗教」──的熱情信仰基礎上復興和重建中國。(p196)
梁漱溟的失敗指出他的傳統主義和現代化及政治成功的需要是不相容的。他的運動和他的哲學理論是建立在一種矛盾之上的。他以詹納斯式的含混態度對待現狀。他幻想著一種民族化運動以反對國家化。他認為,政府天生就是鄉村建設的妨礙。他主要希望通過一種含糊不明的過程使社會吞沒國家,把國家變成一種社會,這樣也就實現了古代儒家「政府家庭化」的理想。(p197)梁漱溟又將希望寄托在一種模糊的教育過程上。梁漱溟本人後來也承認承農民和知識份子的結合從來沒有實現,而這種結合則是他整個運動的基礎。(p198)從更根本上來說,這個矛盾表現在鄉村建設最終的哲學基礎上──「理性」,理性在民眾中的復興是中國經濟政治重建的絕對必要的條件。這種主張無論在邏輯或在現實中都是自相矛盾的。(資金問題、實驗計劃的貫徹源於農民的自私)。如果中國文化的本質首先就是中國物質低下的直接原因,它的復興又如何能夠解決中國的物質低下問題呢?(p200)


第十二章 抗戰時期和戰後:政治和論戰
1937年至1947年,梁漱溟是作為中國「自由主義者」的領袖出現的,他在行動上決定參與政治表明了他態度的重大轉變。(p201)在理論的層面上,梁漱溟繼續鼓吹中國的危機根本上是文化危機,而不是政治危機。(p202)
12.1民主的第三力量的前奏:日人侵略
12.2訪問延安、與毛澤東會談:[中國式的]馬克思與孔夫子討論著中國的未來(p205)。對中國的特殊性/一般性的爭論(p208)。避免內戰。
12.3為社會改造和民族解放而工作
12.3a鄉村改造:梁把自己看作是農民在中央的代言人
12.3b改革兵役制:使群眾對抗戰有熱情、了解法令、有信譽的人之參與
12.3c 1938年的政治民主理論:二重組織
12.4 1939年在山東敵後:一份辛酸的告別辭──戰區農村中的見聞
12.5第三力量的崛起
12.5a統一建國同志會
12.5b 1941年:民主政團同盟──只有一個獨立的民主政黨才能挽救不斷惡化的局勢──國民黨的驅逐。
12.6 桂林,1942-44:自認為古聖先賢之繼承人,著手寫《中國文化要義》、第二次婚姻。
12.7重返政壇:和平談判和內戰──談判破裂、民盟左傾、1946年宣布退隱,為建設新中國而了解舊中國。

第十三章 回到北京
13.1回到政治生活,1950-55──新政權的裝飾品、不屈服於批判
13.2與毛澤東的衝突和1955-56年的批判運動──聲勢浩大的批梁運動
13.3晚年,1975-77毛暢遊長江乘風破浪,梁打起了太極拳;鬥爭和和諧這個對立的主題刻劃了他們各自的個性。「無所畏懼」。

第十四章 1986年跋
14.1會見
14.2最後的儒家,還是最後的佛家?──「我拋棄了佛家,但又沒有抛棄它」(p242)
「一個人以往的意識總是在不斷轉變的。我們往往會把目前的感情和信仰投射到以往的整個時間中去,或者是用它們重新整理歷史。」(p242)
14.3婚姻
14.4文化大革命
14.5梁濟的墓碑
14.6韓復榘和村治學院
14.7衛西琴
14.8這本書對梁漱溟提出的中國現代化困境的藍圖和毛澤東的方案之間的驚人的相似性作了論証,這部書也指出了中國共產主義和儒家保守主義有重合之處。梁漱溟看到了鬥爭問題是他的綱領和共產黨的綱領的主要分歧點。(p247)
14.9本書中提及的矛盾之處,對梁來說,他覺得沒有什麼矛盾或啼笑皆笑之處。
14.10梁漱溟的暮年:這對我沒有什麼(予我何有哉!)。我並不失望,也沒有遺憾。我做完了我這一生要做的事情。(p25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godsound 的頭像
    angodsound

    Be a man

    angodsou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