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詩》《書》時代的社會變革與其思想上之反映
序說:考証材料
第一章 由原始公社制向奴隸制的推移
第一節 原始公社社會的反映
唐虞時代亞血族群婚,姊妹共夫,兄弟共妻(p94)。氏族評議會選舉制(p95)。氏族社會的制度一直到殷代末年都還沒有消滅(p96),但在殷代中就已開始動搖,奴隸制漸漸發生。這從周室也可得到不少明証:古公亶父是母系社會;武王母有百子;父子相承制還未確立。(p97-99)
第二節 奴隸制的完成
原始氏族社會向奴隸制的推移,當以牧畜的發現為開始,以農業的發達而完成 ,男子產業固定,而女子成為附庸,私有財產權確定,民主性的政治組織便成為有產者的保護與榨取的機關,貧人俘虜自然淪為奴隸(p99)。商代大約自中期以後農業已是發明了,但還沒有十分發達(p101。奴隸制的社會組織是在周初才完成,它的原因是在農業的發達。農業的發達可能是在鐵的耕器的發明。(p122)
*(郭沫若的關懷)批當權的欺騙詐術(p113)。批周公、批聖人(119)。
第三節 宗教思想的確立
《詩經》和《書經》上的宗教思想,就是奴隸制下的支配階級的根本概念,和《和易》上所表現的是一致。(一)人格神的存在(二)神權政治的主張(三)想以折衷主義來消滅辯証式的進化。(p125)
《洪範》的出發點是先承認了一個唯一神的「天」或「帝」的。九疇則是天予「天子」治國平天下的大法,是一個嚴整的神權政治的系統。依次為「五行」、「五事」(人事)、「農用八政」(國家的起源)、「協用五紀」(歲時)、「皇極」(王的支配權)、「三德」(帝王損益的權衡)、「稽疑」(宗教迷信)、「庶徵」(休咎)、「向用五福,威用六極」(天子的生殺予奪之權)(p128-137)。《洪範》全篇的意旨的串衍,目的很鮮明的是:
(一)肯定人格神的存在,當然不準有絲毫的懷疑,更說不上那個敢于狎侮否認了。
(二)極端主張神權統治的神聖,政權教權合于一尊,整個的宇宙就是一個神國。
(三)有意識地要利用折衷手段來消滅社會的進化,使神皇的位置得以子子孫孫繼繼承承。(p137)
第二章 由奴隸制向封建制的推移
第一節 宗教思想的動搖
《詩經》中的「變風」、「變雅」,充滿怨天尤人之作。分列如下:對於天的怨恨;對於天的責罵;徹底的懷疑;憤懣的厭世;厭世的享樂;祖宗崇拜的懷疑;人的發現:被否定的人,否定自己的被否定,不歸罪於天,而歸罪於人,殉葬成為問題(p138-46)。秦穆公的時代應該是新舊正在轉換的時代,《秦誓》高調人的價值,《黃鳥》同時也在痛悼三良,所以從人的發現,我們可以知道正是新來時代的主要脈搏。(p147)
第二節 社會關係的動搖
一、階級意識的覺醒。(p149-155)
二、舊家貴族的破產。(p155-159)
三、新有產者的勃興。(p159-163)
第三節 產業的發展
一、刑罰的買賣:《呂刑》中刑罰的公然買賣。當時的被支配階級已有錢到可以買賄刑戮的地步。這實際上是奴隸解放的表現(p164-5)
二、爵祿的買賣(p165-166)
三、工商業的發達:自漁獵向牧畜(貝、物的字源考察):工商業的發達要以手工業和農業的發達為前提。從手工業來看,《詩經》上有許多消極証明其發達的根據,鐵已存在,但為賤金,少用於兵器、禮器等。(p166-172)
四、農業的發達:戰爭的二面性,破壞產業,拓展產業(p172)。當時所謂開彊辟土,其實就是推廣自己的農業。漢民族發展的路徑,從《詩經》中可以看出,是對北取守勢,對南取攻勢,這目的是很明了的。因為北地苦寒,不適于農業;南土膏沃,特別便于農業的發展。而舊日的王宮,不免成為田地,反映當時的農業已經發展到差不多是地無寸隙了。(p172-8)
- Mar 10 Thu 2005 12:28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外二種)第二篇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