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元亨,利貞。
鍵:元享,利貞。

乾,帛《易》作「鍵」,乾、健、鍵,音近義通。(吳新楚 2001)
《說文》:「乾,上出也,从乙。乙,物之達也,倝聲。」段玉裁注:「孔子釋為『健』也。健之義生於上出,上出為乾,下注則為溼,故乾與溼相對。」
首先我們先將乾分作「倝」、「乙」兩個部份來看。《說文》:「乙,象春艸木冤曲而出,陰氣尚彊,其出乙乙也。與丨同意,乙承甲,象人頸。」《玉篇.乙部》「甲乙也,太歲在乙日旃蒙。」《淮南.天文.高注》:「言萬物遏蒙甲而出,故曰旃蒙也。」(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 1992)郭沫若謂乙象魚腸;吳其昌謂乙象刀形,故乙義為刀,訓為軋;唐蘭謂甲骨文乙有作⌇者乃玄鳥之乙所從出;李孝定謂甲乙字與許書訓乁實為一字,以乙假為干名,遂歧為二字。徐中舒說,以上諸說皆無確據,《說文》所云尤不可據。(徐中舒 2003)然而,就上述來看,乙作為「物之達」的說法可以作為參考。
再來看「倝」。《說文》:「倝,日始出。光倝倝也。从旦,(方人)聲。」可指「日出時光輝閃耀」以及「用」的意思。(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 1992)根據《玉篇.倝部》:「日出光。《廣韻》:『似為(倝日)』」,(倝日)又等同(倝火)。(倝火),乾也,三者互訓見義。「用」未審所出,疑假為幹。《易.蠱》「幹父之蠱」,王注「堪其任」。胡吉宣認為「倝」與「(方人)」應參看,(方人)是旗幟之斿,讀作「揚」或「偃」。說文有重文□,從羽為翰,本無專字,可以拆成「單」與「(方人)」,單是指軍用大車。[意思是指軍用大車上旗幟之斿]。若從日光則不通,是本無从日之倝也。(胡吉宣 1989)聊備一說。
乾,奇焉切,倝部,可訓為健、天、君也。柯丹切,乙部,訓為渴、燥、燋,其義後出。(胡吉宣 1989)
「健」,《說文》:「伉也。」指強壯有力,強健。「鍵」,《說文》:「車轄」,指安在軸頭上,使車輪和車軸不脫離的小鐵棍;或門閂。「建」,从□從律省,《說文》:「建,立朝律也」。即建立典章制度的意思。清.段玉裁注:「今謂凡竪立為建。」引申為建築。(蘇培成 1999)「廴」《說文》:「廴,長行也。从彳引之」。「聿」《說文》:「聿,所以書也。」甲骨文从又从忄,象以手執筆形。(徐中舒 2003)「聿」部的字多與手有關,與做事有關。聿,手持筆,指筆;肂,指暫厝;肆,指舒展,放開;肅,指行事精神集中;肄,指學習;肇,指開門。(王力 2002)

元。說文:「元,始也。从一从兀。」商鴻縉《中國字例》:「元,兀一字,意為人之首也。名詞从人,而以『.』或『二』指明其部位。」有始、大、本(原)、善等意思。「兀」,《說文》,高而上平也。从一在人上。林義光《文源》「兀,蓋與元同字。」有高聳特出、渾噩無知、光禿、動搖不安、斬斷等意思。「一」,《說文》:「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古文字一至四橫畫表示數字一至四,是原始記數符號。王弼曰:「一者,數之始也。」《玉篇.一部》:「一,同也」;《莊子.大宗師》:「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他還有全、純正、專一、各、均;平、協同等意。(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 1992)[辨]一,壹。一是數詞,壹是形容詞,意義不同。《荀子.解蔽》:「不以夫一害一,謂之壹。」壹的意義是專一。專一的意義可以寫作「一」,但數目不能寫作「壹」。(王力 2002)

亨,帛《易》作「享」,形近混用。(吳新楚 2001)
享。(a)讀作亨通的亨,(1)通達、順利(2)姓;(b)同享,《說文.亯部》「亯,獻也」。段玉裁注:「據玄應書,則亯,籀文也,小篆作□,故隸書,作亨、作享,小篆之變也。」(c)同烹。(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 1992)
亯。象穴居之形,口為所居之穴,□為穴旁台階以便出入,其上井覆蓋以免雨水下注。居室既為止息之處,又為烹製食物饗食之所,引伸之而有饗獻之義。《說文》:「亯,獻也。从高省,曰象進孰物形。《孝經》曰:『祭則鬼亯之』」獻為引伸義,《說文》說形不確。[釋義](1)祭亯之義。(2)人名。(3)地名。(徐中舒 2003)

利。從刀從禾從又從土,□非刀形,乃乂(力,象耒形)形之變。象以耒刺地種禾之形。□上或有點乃象翻起之泥土。或省乂丄。利字從力得聲,藝禾故得利義。《說文》:「利,銛也,刀和然後利,从刀,和省」。《說文》:「所說形義皆不確。」[釋義](1)吉利之義(2)地名(3)人名。(徐中舒 2003)

貞。□□等本象鼎形,卜辭中常借以表示卜問之義。鼎形鍥刻不易,逐漸簡化為□形。或增卜作□(鼎),以明其字用為卜問。金文多以鼑為鼎。又□與□(貝)形近,故後世鼑漸(言為)為從卜從貝之貞。《說文》「卜問也,从人,貝以為贄。一曰鼎省聲。」其說近是。[釋義]卜問也,用於卜辭之命辭(即卜問內容)之前。(徐中舒 2003)  其義為(1)卜問(2)正(3)堅定不移(4)女未嫁(5)忠,真誠(6) 卦下體 (7)當(8)通楨。《易.乾》「貞者,事之幹也」。(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 1992)

鼎。象兩耳耳腹足之器形。《說文》:「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易》卦巽木於下者為鼎,象析木以炊也。籀文以鼎為貞字。」[釋義]一、古烹食器名,用為動詞,烹食也。二、讀為貞,卜問也。三、疑是祭名。四、當也,方也。「鼎龍」,龍讀作寵,謂現在能有寵佑之義(于省吾說)。(徐中舒 2003)又《漢語大字典》(1)相傳夏禹鑄九鼎,歷商至周,為傳國之重器,後遂以指王位或國家政權。(2)喻三公、宰輔、重臣之位(3)喻三方并立(4)六十四卦之一(5)顯赫。(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 1992)

貝。象海貝之形,考古發掘所出土之貝,有孔可繫者,皆作裝飾品及貨幣之用。《說文》:「貝,海介蟲也…古者貨貝而寶龜,周而有泉,至秦廢貝行錢。」[釋義]一、海貝,用為祭品。二、貝朋,即以繩索繫若干貝成串,殷人以為飾物或貨幣。卜辭中用為祭品。(徐中舒 2003)


卜。《說文》:「卜,灼剝龜也。象灸龜之形。一曰:象龜兆之從橫也」。卜正象灼龜後兆璺縱橫斜出之狀。卜兆先有直坼,而後有斜出之裂紋,裂紋或向上,或向下,卜人據此以判吉凶。《周禮.大卜》注:「問龜曰卜」。[釋義]灼剝龜甲、獸骨以判吉凶也。(徐中舒 2003)  [備考]賜予。《詩.小雅.楚茨》:「卜爾百福」,《鄭箋》:「卜,予也」。又《天保》:「君曰卜爾」,《毛傳》:「卜,予也」。《朱熹集傳》:「卜猶期也。」與毛傳異。(王力 2002)

初九,潛龍勿用。
初九,浸龍,勿用。

初。從刀從衣。《說文》:「初,始也。从刀从衣,裁衣之始也。」(徐中舒 2003)

九。象曲鉤之形。鉤字古作句。內公鐘句作□,羅振玉云其狀正為圓環,下有物如蛇狀,尾上曲為鉤(《貞松堂集古遺文》)。句九古音同,故句得借為九,復於句形上加指示符號而作□□。[釋義]數名。(徐中舒 2003)

潛,帛《易》作「鍵鍵」。(吳新楚 2001)
潛。《說文》:「涉水也,一曰藏也。从水□聲。」
浸。《說文.水部》:「从水,□聲。」段注:「隶作浸。」《廣韻.沁韵》:「浸,漬。」基本義是液體的逐漸滲入,潤濕。引申為漸漸,逐漸,作副詞用,與「漸」是同義詞。(蘇培成 1999)

龍。象龍形。其字多異形,以作□者為最典型:從 從□, 與甲骨文鳳之首略同,□象巨口長身之形,○其吻,△其身。蓋龍為先民想像中之神物,甲骨文龍字乃綜合數種動物之形,並以想象增飾而成。《說文》:「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从肉,□,肉飛之形,童省聲。」許慎所釋乃附會古代神話而成,不足據說,形亦不確。[釋義](1)神祇名(2)龍甲,殷先祖諡號(3)方國名(4)禍患也。(徐中舒 2003)

勿。从□从○,□象弓形,其旁之○乃所以表示弓弦之振動。引弓而發矢則弓弦撥動,故發弓撥弦乃勿之本義,卜辭借其聲而為否定辭,至《說文》篆文則(言為)而與物字所從之物為一形,二者初非一字。《說文》:「勿,州里所建旗,象其柄,有三游,襍帛,幅半異,所以趣民,故遽偁勿勿。□,勿或从(方人)。」不確。(徐中舒 2003)

用。《說文》:「用,可施行也。从卜从中。」甲骨文用字從卜從□,□為骨版;從卜者,示骨版上已有卜兆。卜兆可據以定所卜可施行與否,故以有卜兆之骨版,表施行使用之義。[釋義]施行,使用。(徐中舒 2003)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二。《說文》:「二,地之數也。从偶一。弍,古文」按:古文字二用二橫畫表示,是原始記數符號。(1)數詞(2)兩樣;有區別(3)不專一;不忠誠(4)同「貳」(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 1992)。
[辨]二,兩。上古時代,「兩」和「二」不同義。「二」字用於基數和序數均可;「兩」字只用於成雙成對的事物。漢以後,「兩、二」變成了同義詞,但序數不能用「兩」,「第二」不能說成「第兩」,春天的二月不能說成「兩月」。基數如果是兩位數以上,也不能用「兩」,例如「二十三」不能說成「兩十三」。「兩百、兩千、兩萬」在現代漢語裡說了,但古人只說「二百、二千、二萬」。(王力 2002)
[辨]貳,二。「二」是一般的數目字,唐以前「貳」一般不用作數詞,而用作「二」的抽象意義,指重複、兩屬、不專一、生二心、不一樣等。(王力 2002)

見。從人從○。象人目平視有所見之形。人或作卩、女,同。《說文》:「見,視也。从目□。」(1)視也(2)巡視也(3)遏見也(4)讀如展,省閱也。「見牛」即《周禮.地官.充人》之「展牲」(陳邦懷說,見《甲骨文零拾考釋》)(5)偵伺。(6)方國名(7)見工,人名。(徐中舒 2003)


在。《說文》:「在,存也。从土,才聲。」(1)在、存在(2)居于、處于(3)存問(4)省察。《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5)通「載」,終。《書.呂刑》「非天不中,惟人在命」。(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 1992)  卜辭用「才」為在。「才」《說文》:「才,艸木之初也。从丨上貫一,將生枝葉。一,地也。」甲骨文才之▼、▽示地平面以下,丨貫穿其中,示艸木初生從地平面以下冒出。卜辭皆用為「在」而不用其本義。[釋義]讀如在,表示行為所涉及的處所、時間、范圍以及對象等。(徐中舒 2003)

土。象土塊在地面之形。◇為土塊,一,地也,本應填實作◆,因契刻不便肥筆,故為匡廓作◇,後簡為△、┴。…後肥筆漸(言為)為竪劃上著一圓點,…至小篆小圓點又(言為)為短劃。《說文》:「土,地之吐生物者。二象地之下,地之中物出形也。」按《說文》據已(言為)之形為說,不確。[釋義]一、土地也。二、讀為社,乃土地之神。邦社即祭法之國社(王國維說)。亳社、唐社、□社、□社等皆各地祀土地神之所。(徐中舒 2003)

田。象田獵戰陳之形。古代貴族有囿以為田獵之所,囿有溝封以為疆界,即亦隄防,其形方,因謂之防。甲骨文田字從囗從十井丰等,囗象其防,十井丰等振示防內劃分之狩獵區域。故封疆之起在田獵之世。圍場之防,就田獵言,本以限禽獸之足,就封建言,則為封疆之界,故此古代之封疆,必為方形。而殷代實行井田制,其井田之形亦必為方形。此井田乃農耕之田,已非田獵之所。後世不知農田阡陌之形初本田獵戰陣之制,故《說文》云:「田,陳也,樹穀曰田,象四口十,阡陌之制也。」不確。[釋義]一、田獵也。二、農耕之田。(徐中舒 2003)   《漢語大字典》(1)打獵,後作畋。(2)耕種的土地。(3)耕種田地,後作佃。(4)古代統治者賞賜給親屬臣僕的封地。(5)古代管理農事的官(6)古代的一種地積單位和生產活動單位(7)大鼓。(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 1992)

大。象人正立之形,與象幼兒形之子相對,其本義為大人,引伸之為凡大之稱而與小相對。《說文》:「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徐中舒 2003)《漢語大字典》王筠釋例:「此謂天地之大,無由象之以作字,故象人之形以作大字,非謂大字即是人也。」(1)在面積、體積、容量、數量、力量、強度、年齡、重要性等方面超過一般或超過所比對象,與「小」相對。(2)在程度、規模、聲勢、時間等方面超過一般或超過所比對象。(3)指(思想、品德)高尚;(知識、著作)淵博;(技藝、技術)精湛。《易.乾》:「見龍在田,利見大人」(4)敬重、推崇。(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 1992)

小。《說文》:「小,物之微也。从八,丨見而八分之。」按甲骨文小作□、□,係以散落細微之點表示微小。《說文》乃就已(言為)之形為說,不確。[釋義]一、物之微也,細也,不大也。二、集合廟主、集合宗廟之區別字;小示,集合廟主,係與大示相對而言,指旁系先王;小宗,集合宗廟,係與大宗相對而言。三、卑也。四、小食,紀時之辭,約指午後。五、小采,紀時之辭,相當於黃昏時候。(徐中舒 2003)

人。《說文》:「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此籀文,象臂脛之形。」按:甲骨文象人側面站立形。(1)人事情理(2)人為的《莊子.秋水》:「牛馬四足,是謂天;落馬首,穿牛鼻,是謂人。」(3)偶,伴侶。《莊子.大宗師》:「彼方且與造物者為人,而游平天地之一氣。」(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 1992)
「神」。《說文》:「神,天神,引出萬物者也。从示、中。」按:甲骨文、金文「神」或作「申」,不从「示」。(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 1992)
「鬼」。《說文》:「人所歸為鬼。从人,象鬼頭。鬼陰氣賊害,从厶。(示鬼),古文从示。」按:甲、金文或从示或从戈或从支,多用為「鬼方」之「鬼」。(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 1992)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
九三:君子終日鍵鍵,夕泥若厲,无咎。

三。《說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數。弎,古文三从弋。」按,古文字三用三橫劃表示,是原始記數符號。(1)數詞(2)泛指多數或多次(3)姓氏用字(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 1992)。又「弋」,象形字。甲骨文弋像下端尖銳的木橛,為橛杙之杙的本字(據《段注》本),假借為弋射的弋。《玉篇.弋部》:「弋,繳射也。」(蘇培成 1999)

君。《說文》:「君,尊也。从尹;發號,故从口。」(1)古代大夫以上據有土地的各級統治者的通稱(1.1)稱帝王(1.2)稱諸侯(1.3)稱大夫。(2)主宰者。《老子》第七十章:「言有宗,事有君」,王弼注:「君,萬物之主也。」(3)統治(4)封號(5)敬稱(5.1)下對上(5.2)上對下(5.3)子孫稱父祖輩(5.4)妻妾稱夫(5.5)彼此對稱。(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 1992)

尹。《說文》:「尹,治也。从又从丿,握事者也。」按:古文字从又持丨,丨為筆形,代表治事的官尹。(一)(1)主管(2)古代官代(3)誠(4)進(5)姓。(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 1992)

子。《說文》:「子,十一月陽氣動,萬物滋,人以為偁,象形。□,古文字,从巛,象髮。□,籀文子,囟有髮,臂,脛在几上也。」按:甲、金文十二支第一位之「子」和第六位之「巳」、「子某」之「子」分用不混。前者與《說文》籀文形近,象小兒頭上有髮及兩脛之形;後者與小篆形近,上象幼兒頭及兩臂,下象兩足并入襁褓中,或以為二者是一字異體。「子」之本義當是「幼兒」,象形,借為干支字。(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 1992)

終。《說文》「終,絿絲也。从系,冬聲。」林義光《文源》:「(甲骨文)象兩端有結形。」郭沫若《金文叢考》:「當是《爾雅.釋木》『終,木棘』之終之本字」,「象二榛相聯而下垂之形」,「用為始終及冬夏者,均假借也。」按:甲骨文象人體的「踵」部位,加兩圈或兩點,是「踵」的古文,是「踵」的古文,人體从首始,踵終,引申為終結的「終」及一年四季的「冬」。(1)把絲纏緊。(2)極、窮盡;達到事物的最大限度。(3)結局;終止,與「始」相對。(4)指人死。(5)古代稱歌樂或奏樂一章為一終,歌唱和伴奏樂完成也稱一終,每奏凡三終(6)整個,自始自終的所有時間。《易.乾》「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7)成就。(8)木名,木棘。《爾雅.釋木》:「終,牛棘。」(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 1992)

「冬」《說文》「冬,四時盡也。从仌,从夂。夂,古文終字。?,古文冬从日。」郭沫若《金文叢考》:「(金文中)冬字多見,但均用為終。」(1)一年四季的最後一季(2)冬月(3)最後,終了。《釋名.釋天》:「冬,終也,物終成也。」(4)象聲詞。敲鼓或敲門等聲音。也作「鼕」。(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 1992)
「夂」《說文》:「夂,从後至也。象人兩脛後有致之者,讀若ㄓˇ」(1)從後至(2)同「終」。(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 1992)

「冫」,讀作「冰」。「冰」本字,篆作「仌」。(王力 2002)

日。《說文》:「日,實也,太陽之精不虧,从囗、一,象形。」(1)太陽(2)白天(3)往日:從前(4)每天(5)時間(6)節度(7)舊時指日辰的吉凶禁忌。(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 1992)[日部總論]日部字大多數與太陽或時間有關,大致可以分作四類(1)有關太陽的名詞,如日、晴(2)有關太陽的形容詞,如旭、昱(3)表示時間的詞,如旦、昃(4.1)與太陽或時間關係較遠的詞,如:昆、是。(4.2)與太陽或時間無關的詞,這些字本來不从日。例如:旨、易。(王力 2002)

囗。「囗」是古「圍」字。說文:「囗,回也,象回帀之形。」(1)凡有圍繞、周繞的意義的字多从囗。「回」字古文表示環繞。(2)凡表示圓形的字多从囗,如圜、團、圓等。圓形的用具也从囗,如囷。國的四面有€有疆界,所以國字从囗。園囿圃的周圍有藩籬或圍牆,所以从囗。圈圂也有圍嬙,所以从囗。囹圄也有圍墻,所以从囗。囚犯關在囹圄裡,所以囚字从囗。固的本義是四塞,从囗。衹有「圖」、「因」等字从囗是不大好解釋的。(王力 2002)

夕。象半月之形,為月之本字。卜辭借月為夕。《說文》:「夕,莫也,从月半見。」[釋義](1)夜晚之時(2)用牲法(3)賓夕。(徐中舒 2003)

「惕」,帛《易》作「泥」,帛書《易之義》作「沂」。(吳新楚 2001)
惕。《說文》:「惕,敬也,从心易聲。」(許慎,段玉裁,魯實先 1985)

「易」。原字象兩酒器相傾注承受之形,故會賜與之義。引申之而有更易之義。…形義皆與甲骨文略同。經傳作錫、賜,皆後起字。《說文》:「易,蜥易,蝘蜓、守宮也。象形。秘書說,日月為易,一曰从勿」。《說文》所說形義皆不確。[釋義](1)讀為賜,賞賜也。(2)用牲法。(3)讀如晹。「晹日」即陰天(郭沫若說)。(4)地名。(5)疑為更易之義。「齒易」,猶言換牙。(徐中舒 2003) 《古漢語字典》(1)交換(2)通「場」,疆界。(3)容易,與「難」相對。(4)和悅。《詩.小雅.何人斯》:「爾還而入,我心易也。」(5)路平坦。《呂氏春秋.長攻》:「夫吳之與越,接土鄰境,道易人通。」(6)整治田畝,芟除草穢。《詩.小雅.甫田》:「禾易長畝,終善且有。」(7)蔓延。《左傳.隱公六年》:「惡之易也,如火之燎于原,不可鄉邇,其猶可撲滅?」 (王力 2002)

若。卜辭用叒為若。叒,葉玉森謂□象一人跽而理髮使順形,故有順義(殷虛書契前編集釋),可從。此為叒之本義。《說文》:「叒,日初出東方湯谷所登榑桑,叒木也,象形。」《說文》訓叒為榑桑,當為後起義。至説叒象榑桑之形則非是。金文叒或從口作□,為《說文》籀文所本,亦為經籍常用之若字所本。[釋義](1)順也(2)如也。若茲每連用。(3)讀為諾,(疒倠言)也,許也。(徐中舒 2003)

厲。《說文》作「夤」。(吳新楚 2001)
「厲」,《說文》:「厲,旱石也。从厂,蠆省聲,或不省。」(1)磨刀石,後作礪。《玉篇.厂部》:「厲,磨石也。」(2)磨、激勵、振奮、提高(3)靠近。《廣韻.釋詁三》:「厲,近也。」《莊子.大宗師》:「且汝夢為鳥而厲乎天,夢為魚而沒於淵。」(4)剛烈、猛。《莊子.齊物論》:「厲風濟,則眾竅為虛。」(5)嚴格。色厲內荏。(6)災禍;病疫。後作「癘」。(7)惡鬼、虐害(8)危險。《易.乾》「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9)涉深水;也泛指涉水,渡水。後作「濿」。《廣韻.祭韻》:「以衣渡水由膝上已上為濿,亦作厲。」(10)水涯(11)腰帶下垂的地方,用為裝飾。《方言.卷四》:「厲謂之帶」。(11)通「迾」。藩界。《周禮.地官.山虞》:「山虞掌山林之政令,物為之厲,而為之守禁。」(二)讀作「賴」,通「癩」。《莊子.齊物論》:「舉莛與楹,厲與西施恢恑橘怪,道通為一。」(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 1992)

夤。《說文》:「夤,敬惕也。从夕,寅聲」。《易》曰:「夕惕若夤。」林義光《文源》:「按從夕,夕惕之義不見,夤當即胂之或體,从肉,寅聲。月以形近偽為夕也。《易.艮》『列其夤』,馬注:夾脊肉也。正以夤為胂,鄭本作(月寅)。」《秦公簋》:夤字從肉。(1)夾脊肉,後作(月寅)。(2)莊敬。《說文.夕部》:「夤,敬惕也。」段玉裁注:「《釋詁》云:寅,敬也。凡《尚書》『寅』字,皆叚「寅」為「夤」也。漢唐碑多作『夤』者。(3)大。《淮南子.地形訓》:「九州之外,乃有八夤。」高誘注:「夤,猶遠也」。遠,亦大也。(4)深,夤夜。

寅。郭沫若謂甲骨文寅字作□若□,均象矢若弓矢形。…朱芳圃謂甲甲文晚期作□,口為附加之形符,以別於兵器之矢。按朱說可從。又有從失從□作□形者,郭沫若謂象雙手捧矢形,細審之。《說文》:「寅,髕也。正月陽氣動,去黃泉欲上出,陰尚彊,象宀不達寅於下也。」《說文》解不確。[釋義]用為地支之一。(徐中舒 2003)

无。同「無」。《說文.亡部》:「無,亡也,无,奇字无。」徐鍇繫傳:「无者,虛無者,無者對有之稱,自有而無,无謂萬物之始。」(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 1992)

咎。《說文》:「災也。从人从各,各者相違也。」[釋義]降禍之義。(徐中舒 2003)


參考資料:
王力. 2002. 王力古漢語字典. 北京: 中華書局.
吳新楚. 2001. 《周易》異交校証. 廣州: 廣東人民出版社.
胡吉宣. 1989. 玉篇校釋 三十卷. 上海市: 古籍出版 新華發行.
徐中舒. 2003. 甲骨文字典. 四川: 四川辭書出版社.
許慎,段玉裁,魯實先. 1985. 說文解字注. 台北: 黎明出版社.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 1992. 漢語大字典. 武漢: 湖北辭書社出版.
蘇培成, 曹先擢. 1999. 漢字形義分析字典.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godsou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