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的語源分析

本字
巫。根據《漢語大字典》:「《說文》:『巫,祝也。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者也。象兩人兩褎舞形,與工同意。古者巫咸初作巫。』按:甲金文象兩玉交錯形。《說文》:『□,靈巫,以玉事神。从玉,霝聲。古代巫師以玉為靈物,故以交錯的玉形代表巫祝的巫。□,或從巫。』」(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 1992)
除了許說之外,陳夢家曰:「甲骨文巫『象四方之形』。」陸思賢曰:「巫師的職責是占問祭祀天地四方,構通神旨。甲骨文的巫字作□,上橫表示天,下橫表示地,左右兩筆表示四方,中間的十字交叉,表示貫通天地四方。」何金松則認為「巫是人類按照一定要求,長期堅持修煉,吸收太陽和宇宙能量,可以袪病延年,並且獲得透視、遙控、預測、騰空、隱身等超常本領的法術。」(何金松 2004) 馬伯英認為「『巫』應作『天地通』解。上為天,下為地,中間由兩人把持着連通天地之道,以舞降神。故指能與天地通話的人。(馬伯英 1997)
古代醫師也稱巫。《漢語大字典》:「毉,同醫。」(1992:4119);《漢字形義分析字典》:「從巫,是因為醫與巫初期是合二而一的。《廣雅.釋詁四》:『醫,巫也。』」(蘇培成 1999)
  歸納上述,巫字內涵三個意思:巫祝、巫術、巫醫。

「巫」的相關字分析:覡、筮、噬、靈、莁、無、舞、誣

「覡」。《說文》:「覡,能齋肅事神明也。在男曰覡,在女曰巫。」王力說:「《說文》以巫有男女之別。但是古代男女都可稱『巫』,《周禮》有男巫、女巫。後代男、女都可稱『覡』。」(王力 2002)

「筮」。時制切,去聲。《說文》:「筮,易卦用蓍也。」王力說:「古代用蓍草來占卦以預料吉凶。《毛傳》:『龜曰卜,蓍曰筮』。」(王力 2002)何金松說:「古代巫主筮占之事。巫,古文作□。篆文筮以古文巫為構件作□,以竹籤作工具,故从竹;巫亦主管筮占之事,故从□,會意。」(何金松 2004)

「噬」。《說文.口部》:「从口筮聲」。時制切,音誓,去聲。咬。《易.噬嗑》:「噬腊肉」(王力 2002)。

「靈」,《說文》:「□,靈巫,以玉事神。从玉,霝聲。□,或從巫。」何金松認為:「靈字在甲文中从龜从雨作□。求雨是一種祭祀活動,故金文从示作□(庚壺),从霝聲表示雨降落。《秦公鐘》金文又从心作□,其造字來源可能是巫師聲稱自己可以用意念降雨。《詛楚文》作□,表示巫師用玉作為一種輔助手段降雨。然而通過祭祀降雨,不管是真實效應,還是一種形式,畢竟是由巫師作法進行,所以篆文或體从巫作靈。靈字的本義是巫師通過巫師降雨產生的效應,後來用來表示一般言行所產生的效應。」(何金松 2004)

「無」、「舞」。徐中舒說:「象人兩手執物而舞之形,為舞字初文。《說文》:『舞,樂也。用足相背,从舛,無聲。』」(1)通雩,祈雨之舞也。(2)通鄦,方國名。(徐中舒 2003)何金松說:「無、舞為『无』字的異體。在文字上,金文作□(无),古本《老子》作□,像人徒手長袖舞形,獨體象事。舞蹈作為一種文化活動,不僅可以娛樂,而且可以用來悅神求雨」。(何金松 2004)

「莁」。武夫切,音無,平。[莁荑],植物名,又作「蕪荑」。說文無莁字。(王力 2002)。

「誣」。形聲字,从言,巫聲。《說文.言部》:「誣,加也。」《韓非子.顯學》:「无參驗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據之者,誣也。故明據先王,必定堯舜者,非愚則誣也。」引申為欺騙。(蘇培成 1999)


以巫為構建的字可歸納如下:
人:「覡」是指人。
巫術活動:「舞、無」、「筮」、「靈」。
其他:噬、莁、「誣」 (?)。

據《漢語大詞典》,巫有幾個意思:(1)古代從事祈禱、卜筮、星占、並兼用藥物為人求福、卻災,治病的人。商代巫的地位較高,周時分男巫、女巫,司職各異,同屬司巫。春秋以後,醫道漸從巫術中分出,但民間專行巫術,裝神弄鬼為人祈禱者,仍世世不絕。(2)通「誣」。(3)姓。與巫相關的構詞可分類如下:

人物地名:巫山、巫女、巫支祈、巫山十二峯、巫山神女、巫女、巫史、巫尪、巫咸、巫兒 、巫咸、巫恆、巫神、巫祝、巫鬼 、巫峽、巫峯、巫師、巫娥、巫婆、巫陽、巫彭、巫媼、巫覡、巫嫗、巫醫、
巫術風俗:巫步、巫風、巫音、巫術、巫蠱
引申意義:巫山、巫山雲雨、巫山一段雲 、巫雲、巫雲楚雨。巫鼓
其他:巫馬 、巫鼓之禍 。

小結:除了地名和少部份例外,大部份和巫有關的詞,都脫離不了巫術的意涵。關於男巫與女巫的字眼相當多,也有詞提及巫醫同源的典故(巫醫、巫馬),亦有提及巫術的儀式與風俗,以及宮廷裡發現有人使用巫術而造成災禍的歷史故事,而不斷出現的巫山雲雨,則是<登徒子好色賦>的作者宋玉又一傳頌之作──出於<高唐賦>。除了誣賴一詞於當代尚常被使用,其他的組詞都較為少見,巫的構詞範圍相當有限,這或許和社會的變遷,人的理性化有關係。


參考資料:
王力. 2002. 《王力古漢語字典》. 北京: 中華書局.
何金松. 2004. 《漢字文化解讀》. 武漢: 湖北人民出版社.
徐中舒. 2003. 《甲骨文字典》. 四川: 四川辭書出版社.
馬伯英. 1997. 《中國醫學文化史》. 上海市: 上海人民.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 1992. 《漢語大字典》. 武漢: 湖北辭書社出版.
羅竹風主編. 1997. 《漢語大詞典》, Edited by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 上海市: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蘇培成, 曹先擢. 1999. 《漢字形義分析字典》.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
1《說文》的「誣」,加也,應為後起義,不知道原始的意義是什麼,所以暫歸其他。
2「巫兒」。春秋齊襄公令家長女不嫁,留家主祠,叫作巫兒。《漢書.地理志下》:「襄公淫亂,姑姊妹祠,嫁者不利其家,民至今以為俗。」清袁枚《隨園隨筆.尸女》:「大概遇社會之日,則巫兒皆出,妖冶喧闐,故莊公往觀,曹劌以為非禮,尸女或即巫兒。」(《漢語大詞典》)
3「巫鬼」。猶巫祝。
4「巫山一段雲」(1)形容女子美麗的鬢髮或優美的身段。(2)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
5「巫鼓」猶妄說。巫,通「誣」。漢揚雄《法言.君子》:「或曰,『甚矣,傳書之不果也』。曰:『不果則不果矣,人以巫鼓』。」李軌注:「巫鼓,猶妄說也,妄說傷義,甚於不言。」汪榮寶義疏:「巫讀為誣,言僅僅不實則亦已矣,又從而誣妄鼓扇焉,故其害為尤甚也。」(漢語大詞典)
6「巫馬」。(1)官名,掌管醫療馬病事務。(2)複姓。
7「巫蠱之禍」。因其為歷史事件,故列於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godsou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