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 中國社會之歷史的發展階段(p30)
(時代) (社會形態) (組織成分) (階級性)
(一)西周以前 原始公社制───氏族社會────無階級
(二)西周時代 奴 隸 制───王侯百性-庶民-┐
└──(貴族)(臣僕) |
(三)春秋以後 封 建 制┌──官僚───人民 ├身分的階級
├──地主───農夫 |
└──師傅───徒弟-┘
(四)最近百年 資 本 制┌──帝國主義-弱小民族┐最後形態的
└──資本家 -無產者 ┘階級對立
中國社會的革命
(性質) (時期) (文化的反映)
第一次 奴隸制的革命 殷周之際 卜辭及金文
第二次 封建制的革命 周秦之際 儒道墨諸家
第三次 資本制的革命 清代末年 科學的輸入
[後案]春秋時代以鐵器作為促進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的轉變。殷代和西周生產與文化水準上並無多大區別。殷代確已使用「眾人」作大規模之農耕。原始社會的破壞當在殷代以前。(p30-1)
按:將蒸汽機的未發明作為中國封建社會二千年不變的解釋是太唐突的。(p28)
(Q:郭為什麼會這樣說?)
第一篇 《周易》時代的社會生活
*(八卦的二重神秘:)一重是生殖器的秘密,二重是數學的秘密。(p33)
*(發疑)《易傳》的作者很慎重地發出那「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的疑問。後人任意斷定其書之作者,這是沒有足夠証據的。(p34-7)
第一節 生活的基礎
非一人一時之作,反映當時時代生活。(p37)
漁獵游樂化;銅器時代;有馬牛豕羊等字樣,但無犬雞;商賈起源(行商、人身買賣、以貝為貨幣,尚未使用金屬貨幣),交通是以馬牛車輿(似乎舟楫尚未發達)。似無耕種。雖有門庭家屋廟宮戶牖階墉城藩床枕廬隍井穴等等字樣,當時穴居野處的習慣還未完全廢掉。當初似乎還是游牧盛行之時,衣履的材料除革木、獸毛、草索之外,很難想像。找不出關於工藝的字樣,推論:(一)人類還在自給時代,工藝是人人所為,還未成為獨立生活手段。(二)這些工藝是讓奴隸童僕專攻,不為君子所掛齒。(p37-44)《周易》的時代是由牧畜轉化到農業的時代,牧畜還是生活的基調,農、工、商僅見萌芽。(p44)
第二節 社會的結構
*(家族關係)
可見偶婚痕跡,遺習如(甲)男子出嫁(乙)女酋長的存在(丙)除殘存的母系制度外,家庭制度確已向父系推移[如(1)男子可以聚妻並蓄妾(2)女子可以出嫁并且媵嫁(3)子可以承家。(p45-7)
*(政治組織)
其位階:(甲)天子(乙)王公──大君──國君(丙)侯(丁)武人(戊)臣官(己)史巫。約略具備國家的雛型。王的職掌是管家政和祭祀的。侯的執掌是管軍政和戰爭的。王侯的連文正表明王與侯的對立,王是酋長而侯是軍長。古時候的所謂國,其實僅僅是一個大宗或小宗,王侯不外是些大宗或小宗的酋長、軍長,所謂天子所謂帝當然也不外是一個大族的最高頭目。大概宗法社會的人有大事必相聚會,他們的大事不外是戰爭和享祀(<同人>)。萃也是聚會。(p47-49)
*(行政事項)
(1)享祀(王為教主、人牲[來自戰俘])、
(2)戰爭(戰爭機會多),唯一的原因就是氏族共有財產的保衛,戰爭可以搶劫[別族的財產],武人專權,男女主從易位,母系制度破壞、
(3)賞罰。如何行賞未提及;罰則有刑具桎梏、徽纆、監獄(從棘),肉刑有剠、劓、刖、剭。刑人用途有二:人牲、奴隸──>奴隸制的產生。(p49-53)
*(階級)
階級結構的形式:
(一)大人──天子……王侯
(二)君子──武人……史巫(=幽人[?])
(三)小人──邑人……行人(=旅人[?])
(四)刑人──臣妾……童僕
大人君子是支配階級,小人刑人是被支配階段。史巫大概是執掌當時的教育的;幽人好像是很有禮儀道德的君子;邑人與行人大約是土著的人;行人或者就是旅人,或者是商旅,也怕是游牧人;刑人[非人],除肉刑外,被「利用」為犠牲、牛馬、商品。(p53-5)
第三節 精神的生產
生產日繁,私有權的確立,階級對立,國家基礎確立──>意識上的表現。(p56)
* (宗教)
至上神觀念的存在。上帝是天子產生的,在父系社會成立以後,要使財產繼承權神聖化的原故。(p56-7)庶物崇拜。祖先崇拜,其俗發生於氏族財產制後。靈魂不滅的觀念建立後,世界化成了双重的世界:靈的世界與肉的世界。鬼是人的延長,權力可以有,生命也可以長有。(p58)
* (藝術)
跳舞、裝飾、雕塑、音樂。在這幼稚的藝術的萌芽中我們可以看到藝術論上兩條原則:(一)藝術是與當時的物質生產相應(二)藝術是與時代生活密切相關。藝術是生活的反映。藝術本來是支配階級的宣傳工具[1]。(p62)
* (思想)
(辯証法三要點:動態、內在、整體連貫。)《易經》的觀念根本是陰陽兩性的對立,一切的萬事萬物都是由這樣的對立而成。這些矛盾相反相成,「小往大來,大往小來,無平不陂,無往不復」就這樣生出變化。宇宙整個是一個變化,是一個運動,所以統名之曰:「易」──易者,變易也。但這概念對統治者是危險的,[所以要「中行」,一切靜止,以維持既有秩序],所以說「易者不易也」。所以《周易》的實踐理論,結果是折衷主義,機會主義,改良主義。儒家的根本也就在這兒。(p62-5)
第二章 《易傳》中辯証的觀念之展開
《易經》是由原始公社社會變成奴隸制時的社會的產物。《易傳》是產在春秋戰國的時候,由奴隸制確切地變成封建制的時代。(p66)
第一節 辯証的宇宙觀
《序卦傳》裡的社會進化觀。(p68-74)可以歸納為下列三個定式:
第一個,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繫辭下傳》
第二個,陰疑於陽必戰。《文言上傳.坤》
第三個,剛柔相推而生變化。《繫辭上傳》(p74)
第二節 辯証觀的變化
變化被視為絕對的絕對,變成絕對恒久的至高理性。辯証觀倒立起來,一變而為產生天地萬物至的存在。這樣的一個存在當然就是神。辯証法一變而與形而上學妥協,再變而與宗教妥協。宗教需要教主,教主即聖人──大人,[士大夫階級政權合理化之步籌至此大功告成]。(p74-6)然「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故「神道設教」、「鬼神的肯定」、「享祀的肯定」、「卜筮的肯定」,原始人的宗教騙局,至此成為有意識的愚民政策。(p77)
第三節 折衷主義的倫理
相對的絕對成為絕對的絕對,所以相對的相對也成為絕對的相對。相對物間的推移轉變完全停止了。(p77)《易傳》表現為(一)折衷主義(二)改良主義(三)機會主義。(p80)
第四節 《大學》《中庸》與《易傳》的參証
《中庸》的理論差不多是一個完整的宗教體系,《大學》只是實踐倫理的一部分。《中庸》是包含了一個形而上學在裡面的。(一)本體即誠(二)本體自因(三)本體自變。本體不期然而然地發育萬物,萬物有終有始而它自己不動不變,悠久無疆。這就是「易者不易」的道理了。「從容中道」這就是《中庸》的本旨。(p80-1)《大學》的圖式(p82)包藏著幾個騙局:神的騙局(神創化萬物-唯心)、盡性的騙局(機會主義)、階級的騙局(支配者的意識型態)。儒家理論的系統,全體就是這樣的一個騙局。它是封建制度的極完整的支配理論。本來是奴隸社會的中行之道,一變而為封建社會的儒家中庸,再變而為現行資產階級革命所謂的「中正主義」了。折衷主義根本是立在支配階級上了。單是一片理論究竟不能保持永久的平衡,禮樂刑政便是立足於折衷主義的維繫支配權的武器。折衷主義對於工賊的收買是訴于溫情,對於亂黨的懲治是利用恐怖,所謂「君子懷德小人懷刑」,就是這個把戲了。折衷主義根本是披着一件羊皮的虐殺主義。(p82-6)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