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論語.子路》
    「有恥者,有所不為」──《論語集解》孔注 


  這個禮拜要談的字,是「恥」字。恥這個字由「耳」與「心」兩字組成。心是人的理性神明之所在。而耳朵則是人與外界接觸、獲取資訊的管道。《說文》:「耳,主聽也」,指出了耳朵是獲取知識的管道。而知識除了目見,就是「聽聞」得來。

「聽」,《說文》:「聆也」;段注:「耳惪者,耳有所得也」。「惪」,《說文》:「外得於人,內得於己也。」孔子說:「聽訟,吾猶人也」,指的是他自有判斷和主張。「聞」,《說文》:「知聞也」。段注:「往曰聽,來曰聞」。《禮記》:「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俗語常說:「有聽沒有懂」,而孔子說「聞道可死矣」。從這邊可以看出來,主動去聽謂之聽,知悉掌握謂之聞。顏回「聞一而知十」,聞強調的是聽的結果。聞後來又用於嗅覺,則是通感作用的結果(古敬恒 2000)。

  耳朵不僅是知識的來源,由是心靈感動共鳴的媒介。孔子聽到《韶》樂,竟三個月嘗出不出肉味,深受感動。伯牙子齊高山流水的友誼之情,在樂聲中留下永恆,最後竟成千古絕響,我們稱能深深瞭解自己的朋友為「知音」,是有道理的。

  耳是獲取音聲的管道、知識的來源,也是觸發感動的媒介。但為什麼與心在一起就變成「恥」了呢?《說文》:「恥,辱也」。如《呂覽.順民》:「越王苦會稽之恥」。辱的本義是指「以手持辰翻土除草,手必沾染泥土而受污。故辱引申有污辱、恥辱、悔辱、奇恥大辱等詞義。」(鄧和 2002)。因此「恥」是指心靈的不順遂、受玷污的感覺。也有用作動詞使用,指羞辱他人,如《國語.越語上》:「昔者夫差恥吾君於諸侯之國。」

而恥也指羞愧的感覺,《廣韻.止韻》:「恥,慙也」。《書.說命》:「其心愧恥,若撻於巿」。慙通慚,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多寫作慚愧。《說文》:「慙,媿也。」《說文》:「媿,慙也。」兩者互訓。而從音韻來看,媿、愧、聭、謉都是慙媿的意思(《廣韻.至》)。那麼以上這些字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從字源來看,「斬」是指「伐木」,用截斷種樹枝條進行栽種表示斬。慙是指心意不能付諸實踐而斷絕,故慚愧。而「鬼」,《說文》:「人所歸為鬼。《甲骨文字典》:「象人身而巨首之異物,以表示與生人有異之鬼。《中國文字結構選解》:「鬼無形可象,乃以想象幻覺中怪異可怖之狀作鬼頭鬼臉之面具;人戴面具而執干,裝作鬼的樣子,使人害怕。」鬼與人不一樣,人對其不了解,所以害怕。「愧」指是就是心裡有鬼,有所阻礙,故愧。

「恥」在一些經典裡寫成醜,如《管子.牧民》「四曰恥」,集校引洪頤煊云:「《賈子新書.俗激篇》恥作醜」;《韓非.說難篇》:「而滅其所恥」,《史記.韓非傳》恥作醜。醜是什麼呢?《說文》:「醜,可惡也。」惡是指心思阻塞不通的狀態。為什麼醜是阻塞不通呢?醜字从酉从鬼,酉是壺尊之象,從外面無法直接看到裡面的物質,鬼描述的是一種不確定的狀態。兩個構件組成了「醜」,也就是指一種對物無知的惶恐心情,整個心懸著,封閉而阻塞,所以醜是可惡。

  「恥」也常和「羞」連用。《故訓匯纂》:「《小學蒐佚.字書下》:『恥,羞也』。」「羞」是什麼呢?「羞」指的是用手呈上美味的羊,進獻給祖先。《漢語大字典》:「甲骨文、金文作从又(或从廾),以會進獻之之意。」《中國文字結構選解》:「羞,今通用『饈』,是滋味美好的食物,用這滋味美好的食物進獻神靈、尊長,乃應有的獻禮,應有的孝行。恥辱,羞之引申義。凡不能以『羞』進獻,自覺有恥;受人惡評,自覺有辱。」所以在這裡,「羞」指的也是一種受阻,無法達成要求,而感到恥辱的情形。孟子說『無羞惡之心,非人也』。這邊的羞就是指恥的意思。

  從上面看下來,與恥相關的字多有中止、限制的意思,這單從這個从心从耳的字是無法看出端倪的。「耻」是「恥」的異體字。止有停駐的意思。聲音的特徵,在於它是流動的,聲音一旦停止了,就什麼都沒有,耳朵就什麼都聽不見;另一方面,如果耳朵本身的功能停止了、無法發揮作用,那麼音聲就無法被人知覺,被傳達的訊息就沒辦法被心思所領悟掌握,心靈與外界的接觸斷絕,所以「愧」,心裡充滿著未知的不確定感;所以「慚」,心思的靈動陷在不確定的感覺中,無法逃脫;所以「羞」,沒有辦法完成應有之行為,而感到羞愧。

  看起來,「耻」似乎一無是處,那麼為什麼孟子說:「恥之於人大矣」呢?為什麼恥被列在「國之四維」當中呢?為什麼孔子告訴子貢說:「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而後人注釋說「有恥者有所不為」。為什麼「有所不為」是成為士的條件之一呢?我想這也可以從字源的角度來看,「耻」从耳从止,「止」除了有「停駐」的意思,也有「至」的意思。「耻」可以解釋為有所節制,自我約束,而不過度。孔子自述「六十而耳順」,指的就是這個耻,他能夠知道什麼該作,什麼不該作,符合道德的規範,因而耳順不被拂逆。孔子對子貢說那段話,就是要告訴子貢「要有分寸,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出使各國,不要辜負了在上位者所賦予的責任,那麼就算是個士啦」。

「誀」為「恥」的另外一個異體字,而从「言」的字,多少都有實踐的意思,這表示「恥」是一個具有實踐意義的概念。這是在日常生活中,是成就道德的重要條件。《論語.為政篇》說:「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正是此意。

  綜上所述,恥最主要有羞辱、慚愧的兩個意思,後世如恥辱、恥笑、恥懼、恥忿等詞都不脫這兩個意思。恥字經過後世哲人的轉化塑造,成為具道德意涵的概念,相關的詞有《荀子.說符》中的恥心,即知恥之心、上述的「有恥且格」;以及後世甚被立為校訓之四維,「禮義廉恥」等等。



附錄:
恥。說文:「恥,辱也」。

誀。(讀音ㄦ\)引誘。又為恥之異體字。

辱。《說文》:「辱,恥也。从寸在辰下。失耕時,於封畺上戮之也。辰者,農之時也。故房星為辰,田候也。」楊樹達《積微積小學述林》:「字形中絕不見失時之義也…辱字从辰从寸,寸謂手,蓋上古之世,尚無金鐵,故手持摩銳之蜃以芸除穢草,所謂耨也。」《中國文字結構選觧》:「以手持辰翻土除草,手必沾染泥土而受污。故辱引申有污辱、恥辱、悔辱、奇恥大辱等詞義。」
辰。《說文》:「震也。三月陽氣動,雷電振,民農時也。物皆生。从乙、匕,象芒達,厂聲也。辰,房星,天時也。从二。二,古文上字。」《漢語大字典》:「郭沫若:『辰本耕器,故農、辱、蓐、(耒辱)諸字均從辰。星之名辰者,蓋星象於農事大有攸關,古人多以耕器表彰之。』;一說古振字。商承祚《說文中之古文考》:『辰(甲骨文),象以手振巖石,乃振之初字。』周谷城《古文零証》:『就形體而言,正象人在崖下鑿石之狀。』」
寸。《說文》:「十分也,人手卻一寸動脈謂之寸口。」《中國文字結構選解》:「與又字、手字用」、「从又从一,一指事也。」
污。《說文》:「汙,薉也。一曰小池為汙。一曰涂也。从水,于聲。」

羞。《說文》:「羞,進獻也。从羊,羊所進也;从丑,丑亦聲。」《漢語大字典》:「甲骨文、金文作从又(或从廾),以會進獻之之意。」《中國文字結構選解》:「羞,今通用『饈』,是滋味美好的食物,用這滋味美好的食物進獻神靈、尊長,乃應有的獻禮,應有的孝行。恥辱,羞之引申義。凡不能以『羞』進獻,自覺有恥;受人惡評,自覺有辱。《孟子》:『無羞惡之心,非人也』。」
丑。《說文》:「紐也。十二月,萬事動,用事。象手之形。時加丑,亦舉手時也。」《中國文字結構選解》:「如將紐字權作『扭』解,則較易體會,凡手有動作似可謂之『丑』。……如果略作區分,或者『又』是略偏於靜態;『丑』是略偏於動態。」

愧。《爾雅》:「愧,慙也。」
慙。《說文》:「慙,媿也。」
媿。《說文》:「媿,慙也。」
鬼。《說文》:「鬼,人所歸為鬼。」《中國文字結構選解》:「鬼無形可象,乃以想象幻覺中怪異可怖之狀作鬼頭鬼臉之面具;人戴面具而執干,裝作鬼的樣子,使人害怕。」《甲骨文字典》:「象人身而巨首之異物,以表示與生人有異之鬼。《說文》又從厶乃後世之增繁。…殷人神鬼觀念己相當發展。鬼從人身明其皆從生人遷化,故許慎所釋與殷人觀念近似。」
《廣韻.至》媿、愧、聭、謉都是慙媿的意思。
醜。《說文》「醜,可惡也」

斬。《說文》:「(雀戈)也。从車,从斤。斬法,車裂也」。《漢語大字典》:「林義光《光源》:『斬,伐木也。』」《漢字文化解讀》:「掏甲骨文斬字不從車,也不从斤,而是從戉、東會意,金文變為从斤从東。…用截斷種樹枝條進行栽種表示斬。這是祖先關於種樹方法在文字上的反映。金文从斤、東、衣,斤表示鋤頭,東表示種樹,衣表示地衣即草皮,左旁中間兩層表示泥土,用鋤頭將種樹『東』深植地皮土中的一節土根掘斷,義為斬。」
東。《說文》:「東,動也。从木,官溥說,从日在木中」。
槧。《說文》:「版樸也」。《論衡.量知》:「斷木為槧,析之為板,力加刮削,乃成奏牘。」《異體字字典》:「古時記事寫字用的木板」。
暫。《說文》:「不久也」。
磛。《說文》:「礹石也」。段注:「磛、礹二篆之解,似當依玉篇更正。磛下云:『磛礹,山石貌也。』礹下云:『磛礹也。』乃合全書之例。今本乃為淺人亂耳。蓋『磛礹』古多用連綿字」。
摲。《集韻》:「芟也,除也」。
塹。《說文》:「坑也,一曰大也。」
蔪。《說文》:「艸相蔪苞也」。段注:「蔪苞即今《禹貢》之漸苞。…艸之相包裹也,包或作苞,叢生也。」
(走斬)。《說文》:「進也」。
漸。《說文》:「水出丹陽縣南蠻中東入海。」
鏨。《說文》:「小鑿也」。

勇。《說文》:「勇,氣也。从力,甬聲。□,勇或从戈、用。恿,古文勇从心。」段注:「勇者,氣也;氣之所至,力亦至焉。」《玉篇》:「果決也」。




參考書目:
古敬恒. 2000. 人體詞與人的秘密. 北京: 團結出版社.
何金松. 2004. 《漢字文化解讀》. 武漢: 湖北人民出版社.
阮元. 1995. 經籍纂詁. 北京: 中華書局.
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主編. 2003. 《故訓匯纂》. 北京市: 商務印書館.
徐中舒. 2003. 《甲骨文字典》. 四川: 四川辭書出版社.
陳彭年等. 2002. "校正宋本廣韻." 台北: 藝文印書館.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 1992. 《漢語大字典》. 武漢: 湖北辭書社出版.
鄧和. 2002. 中國文字結構選觧. 北京: 學苑出版社.
蕭春雷. 2002. 我們住在皮膚裡. 天津: 百花文藝出版社.
羅竹風主編. 1997. 《漢語大詞典》, Edited by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 上海市: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godsou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