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導論:對合理性問題的理解
概論:社會學中的合理性概念
1.信念(beliefs)和行動(actions)的合理性,是哲學研究的主題。甚至可以說,哲學思想就是源自對體現在認知、語言和行為當中的理性的反思。(1)
2.有了這種反思意識,哲學開始回過頭來作自我批判;在追問反思力量在傳統的框架內還能有何作為的過程中,哲學思想變成了元哲學。…圍繞著比較固定的核心主題,…展開了一種較為一致的論証,而它們在論証過程中所關注的是認知、語言理解和行為的合理性在日常生活、經驗方法層面及至系統組織的論述中的形式條件。論証理論在此具有了一種特殊的意義,因為,論証理論的使命在於對某種具有一定合理性的行為的形式實用主義前提和條件加以重構。(2)
3.[提問:社會學如何能承擔起對合理性問題的責任呢?]看上去,哲學思想在放棄了其總體性關懷的同時,似乎也失去了其自足性。(2)[現代經驗科學理論]最終要說明的是,重建理論能夠揭示出科學歷史的內在層面,並能夠和經驗分析一道,對社會發展語境中建立在敘事基礎上的實際科學歷史作出全面解釋。(3)
4.當然,這種類型的經驗研究的基本概念必須十分牢靠,因為只有這樣,它們才能參與從合理性的角度重建意義語境和解決問題。(3)
5.在社會科學的範圍內,社學是最早使用其基本概念去介入合理性問題的學科。(3)政治學把政治看作是社會的一個分支系統,因而無須承擔從整體上把握社會的使命。(4)
6.政治經濟學的情況則有所不同。…時至今日,專門化的經濟學還把經濟還把經濟當作社會的分支系統加以研究,而對正當性問題不聞不問。從這樣一個片面的角度出發,合理性問題就會被分解成經濟平衡和理性選擇的問題。(4)
7.社會學作為一門學科,它的出現就是要解決政治學和經濟學在邁向專業學科的過程中所拋棄了的問題。社會學的研究主題在於:由於現代國家制度的建立和巿場經濟制度的分化,古代歐洲社會結構中所出現的社會整合的變遷。(4)
8.為了更好地說明問題,請允許我暫時不作進一步的解釋,先把帕森斯所提出的功能圖示拿過來加以運用,(從圖1中)很容易就可以看出社會科學各學科和社會亞系統之間的對應關係:
A:適應、G實現的、I整合、L結構模式的維持(5)
9.社會學是唯一一門堅持關注整個社會問題的社會科學。社會學同時也一直都是社會理論,因此,它不可能像其他學科那樣回避、篡改乃至肢解合理化問題。(5)
10.社會學和文化人類學這兩門學科所探討的是生活世界語境中的日常實踐,因此,它們必須把所有的象徵互動的形式都納入到自己的考察視野當中。…研究社會共同體和文化不像研究經濟子系統和政治子系統那樣可以完全甩開社會科學基礎問題以及生活世界範式。社會學和社會理論之間的牢固關係充分說明了這一點。(6)
11.為接手合理性問題而做好充分準備的是社會學,而非文化人類學。社會學作為巿民社會理論而形成的;其使命是對前巿民社會的資本主義現代化過程及其失範現象作出解釋。…社會學在元理論層面上所選擇的基本概念,是用來闡明現代生活世界合理性的增長過程的。…如何通過意義理解而進入符號對象的客觀領域,這樣一個問題在方法論層面上也相應地得到了處理;對合理行動趨向的理解構成了理解一切行動趨向的前提。(6)
12.行動趨向範圍內的元理論問題(a)所依據的是行動當中具有合理內容的方面;詮釋理解理論的方法論問題(b)是要對意義和有效性(對符號表達的意義進行解釋和對其內在有效性主張所持立場)之間的內在聯繫加以闡明;(c)元理論問題和方法論問題之間的這種聯繫最終和這樣一個經驗問題又是緊密相關的,即社會現代化能否以及從何種意上能夠從文化合理化、社會合理化的角度加以描述。(6-7)
13.在我看來,韋伯從理性行動角度所探討的西方理性主義的問題,亦即現代性的意義問題和由於必然原因首先發生在歐洲的資本主義社會現代化的原因和後果問題。(7)
1.「合理性」:概念的臨時定義
1.無論何時,我們一旦使用了「合理的」這樣一種說法,也就設想了合理性與知識之間有一種緊密的聯繫。我們的知識具有一種命題結構:信念(beliefs)可以用陳述(states)的形式準確表達出來。我想把這樣一種知識概念當作我的前提,並且不再作前一步的解釋。因為,合理性更多涉及到的是具有語言能力和行為能力的主體,如何才能獲得和使用知識,而不是對知識的佔有。(8)
2.我們可以認為知識是不可靠的,因而對它加以批判。(8)
3.一種表達的合理性可以容許批判和論証。…一個判斷是客觀的,在於此判斷能夠承受超越主體(transsubjective)的有效性主張,這種主張對於任何一個觀察者或接受者,和對於永遠都具有行為能力的主體本身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真實性和實效性(efficiency)就是這樣的主張。(9)
(1)可以批判檢驗的行為和論斷
1.首先,我還是堅持嚴格意義上的合理性概念,這種合理性概念所涉及到的只是對所描述知識的具體應用,對此,我們可以從兩個不同的角度加以闡述。我們如果把目的行為從非溝通的角度對命題知識的運用作為出發點,就會作出一種有利於認知-工具理性概念的預斷。…反之,我們如果從言語行為對命題知識的溝通運用出發,就會作出有利於另一種和古代邏各斯觀念有著密切關係的理性概念的預斷。這種溝通理性概念的內涵,最終可以還原為論証論述在不受強制的前提下達成共識這樣一種核心經驗,其中,不同的參與者克服掉了他們最初的那些純粹主觀的觀念,同時,為了共同的合理信念而確立起了客觀世界的同一性和其生活世界的互為主體性。(9)
2.(舉例說表達合理性的兩種路線)
3.我們可以從命題知識概念和客觀世界概念出發,對合理性加以分析;但是,這兩種情況對命題知識的運用方式有所不同。不是掌握工具就是溝通理解,表現為合理性的內在終極目的。…為了簡單起見,我把第一種立場稱為「實在論立場」,它從作為客觀存在的總體性的世界存有學前提出發,試圖在此基礎上對理性行為的條件加以解釋(a)。另一種我們可稱之為「現象學立場」,它從超越角度進入這一問題,並且對具有理性潛能的行為者本身必須把客觀世界當作前提這樣一個問題加以反思(b)。(11-2)
4.(a)實在論者可能僅限於分析行動主體確立和實現目標所必須滿足的條件。根據這種模式,理性行為的基本特徵在於,按照一定目的和效果來介入客觀世界。(12)
5.合理的表達所要求的論証能力意味著,具有這種能力的主體在適當性況下自身應當能夠提供論証理由。(12)
6.(b)現象學家…加以追問:對於溝通共同體的成員而言,客觀世界構成同一性的前提究竟有哪些。世界之所以具有客觀性,是因為對於具有言語能力和行為能力的主體所組成的共同體而言,它永遠是同一個世界。...通過這種溝通實踐,溝通行動的主體同時也明確了他們共同的生活關係,即互為主體共享的生活世界。所以,要想解釋清楚合理性概念,現象學家就必須通過溝通達成共識的前提條件加以研究。(13)
7.根據這種模式,合理的表達具有意義行動的特徵。在其所處的脈絡中是可以理解的,並且使行動者和客觀世界中的存在發生了關係。符號表達的有效性前提涉及到的是溝通共同體當中主體相互之間共同分享的背景知識。(13)
8.從現象學原理當中推導出來的這個比較全面的溝通理性概念,和從實在論原理中推導出來的認知-工具理性概念可以說是互相配合、相互統一的。因為,分散利用和操縱事物及事件的能力,與主體相互就事物和事件達成共識的能力之間存在著一種內在關係。(14)…只要我們指向斷言表達,對溝通理性概念加以發展,上述括號中補充的限制條件[起碼是在基於認知不和諧的範圍內,以共識處理衝突]就必不可少。(15)
[小結:可批判檢驗的論斷和行為,可依命題知識的非溝通面向與溝通面向出發。合理性所處理的對象是行之有效的行為,和經過論証的斷言。]
(2)可以批判檢驗的表達範圍
1.經過論証的斷言和行之有效的行為的確是合理性的標志。(15)
2.和斷言或斷言言說行動(assertions and constative speech acts)相類似,規範調節的行為以及具有表現力的自我表達的表現(expressive self-presentations)也具有豐富的表達特徵,這些表達在其語境中是可以理解的,並且和可以批判檢驗的有效性主張相聯繫。(16)
3.和其他行為主張命題真實性和實效性一樣,表達也要求規範具有正確性和主體具有真誠性;果真如此,這樣的表達已經滿足了合理性的核心前提,即可以論証和可以檢驗。(16)
4.[舉例說明上述]。(17)
5.歸納起來,我們可以這樣認為,規範調節的行動、具有表現力的自我陳述行動以及評價性的表達行動對斷言言語行為加以補充,使之構成溝通行動。相對於生活世界的背景,溝通行動表現為共識的達成、維持與更新,而且,這種共識是建立在互為主體間的可批判的有效性主張認知基礎上的。這種溝通實作內在的合理性表現為,通過交往所達成的共識最終必須具有分的理由(reasons)。衡量溝通實作參與者的合理性標準在於,他們是否能夠在適當的情況下對其表達說明理由(reasons)。…溝通理性概念涉及到的是普遍有效性主張尚未明確的交互連結(interconnection),因而只有一種論証理論才能對它作出恰當的理解。(17)
6.我們所說的論証(argumentation),是一種言說類型,在論証過程中,參與者把有爭議的有效性主張提出來,並嘗試用論據(arguments)對它們加以澄清(vindicate)或檢驗。一個論據包含著以系統方式(與提問表達的有效性主張)相連結的論推理或推論。(17)一個論據的「強度」(strength)取決於給定脈絡中的理由的完備性;此外,這種「強度」還取決於論據能否使論述的參與者信服,也就是說,能否促使論述的參與者接受各自的有效性要求。(18)
7.合理的表達由於可以批判,因為也能夠得到改進(improvement):如果能夠鑒別出我們所犯的錯誤,我們就可以糾正失敗的嘗試。論証概念和學習概念是聯繫在一起的。(18)
8.能夠把這種[失敗以及被反駁的]負面經驗轉化為積極作用的媒介是理論論述,亦即主題為不同的真實性主張的論証形式。道德-實作領域的情境也大抵如此。(18)
9.有根有據的共識從概念上講,必須從規範的有效性主張的意義當中產生出來。對於其範域(domain)而言,行動規範一出現就帶著欲表達的主張,即根據必要的調節把所有相關者的共同興趣表達出來,進而得到共同認可;以,如果以把共同尋求真實性之外的一切動機都中立化作為前提,有效規範就必定會得到具有合理動機的一切相關者的共同贊同。…在這種倫理學的基本問題上,我本人還是傾向於一種認知主義立場;根據這種立場,實作問題完全可以通過論証來加以解決。(19)
10.不僅認知-工具領域和道德-實作領域具有一種反思中介,評價-表達行為同樣也具有一種反思中介。…文化價值的出現和行動規範有所不同,它們不帶有普遍性的主張。必要的時候,文化會爭取成為詮釋的候選對象,從而使相關者盡可能地描述和規劃出一種共同的興趣。…因為,為文化正當化價值標準的論據,是滿足不了論述的條件的。它們[論據]的典型形式是美學批判(aesthetic vriticism)。這種美學批判是一種論証形式的變異,其中,適當的價值標準(adequacy of value standard)成了我們的評價語言所表達的主要內容。…在這樣的脈絡下,理由的真正功能在於對一部作品或一場表演加以闡明,從而使得它們能夠被當作典型經驗的本真表達,乃至本真主張的體現。…美學論據的說服力,比起我們在實作論述,及至理論論述當中所使用的論據,更少是結論式的(less conclusive)。(20)
11.心理醫生所提供的論據大致也是如此。…即使在一個自我反思過程中,理由和推論也發揮著重要的用。…治療取得結果之後,一種論述的前提才能得到滿足。用於澄清系統性的自欺的論証形式,我稱之為療法判批。(21)
12.反思語法(reflecting on linguistic rules),一方面涉及對符號表達的可理解性或全面性進行檢驗,換言之,反思語法所涉及到的問題是,符號表達是否合乎語法,亦即是否和相應的生成規則一致。…另一方面,反思語法還涉及到對表達意義的解釋。…表達的論述(expressive discourse)是一種論証形式,它不再簡單地肯定或否定符號表達的可理解性、全面性或規則的正確性,而是認為對它們有必要加以討論。(22)
13.至此,我們可以把上述思考概括如下:合理性是具有語言能力和行為能力的一種素質,它表現在總是能夠得到充分証明的行為方式當中。這就意味著,合理的表達可以得到客觀的評價。這一點適用於所有起碼和有效性主張具有內在聯繫(或者具有與可以檢驗的有效性主張保持著內在聯繫的主張)的符號表達。…合理表達的可檢驗性和可論証性只是指出了論証的可能性,而我們獲得理論知識和道德認識、完善和擴充評價語言、克服自欺和溝通困難所經歷的學習過程,依靠的則是論証。 (22)
[本節第3、5、13點最為重要,合理性的條件在於可以被論証以及被檢驗,透過論証,有效性主張可以得到客觀的評價。在論証過程中,理論論述不斷使論証改進,因而與學習的概念聯繫在一起]。
概論:社會學中的合理性概念
1.信念(beliefs)和行動(actions)的合理性,是哲學研究的主題。甚至可以說,哲學思想就是源自對體現在認知、語言和行為當中的理性的反思。(1)
2.有了這種反思意識,哲學開始回過頭來作自我批判;在追問反思力量在傳統的框架內還能有何作為的過程中,哲學思想變成了元哲學。…圍繞著比較固定的核心主題,…展開了一種較為一致的論証,而它們在論証過程中所關注的是認知、語言理解和行為的合理性在日常生活、經驗方法層面及至系統組織的論述中的形式條件。論証理論在此具有了一種特殊的意義,因為,論証理論的使命在於對某種具有一定合理性的行為的形式實用主義前提和條件加以重構。(2)
3.[提問:社會學如何能承擔起對合理性問題的責任呢?]看上去,哲學思想在放棄了其總體性關懷的同時,似乎也失去了其自足性。(2)[現代經驗科學理論]最終要說明的是,重建理論能夠揭示出科學歷史的內在層面,並能夠和經驗分析一道,對社會發展語境中建立在敘事基礎上的實際科學歷史作出全面解釋。(3)
4.當然,這種類型的經驗研究的基本概念必須十分牢靠,因為只有這樣,它們才能參與從合理性的角度重建意義語境和解決問題。(3)
5.在社會科學的範圍內,社學是最早使用其基本概念去介入合理性問題的學科。(3)政治學把政治看作是社會的一個分支系統,因而無須承擔從整體上把握社會的使命。(4)
6.政治經濟學的情況則有所不同。…時至今日,專門化的經濟學還把經濟還把經濟當作社會的分支系統加以研究,而對正當性問題不聞不問。從這樣一個片面的角度出發,合理性問題就會被分解成經濟平衡和理性選擇的問題。(4)
7.社會學作為一門學科,它的出現就是要解決政治學和經濟學在邁向專業學科的過程中所拋棄了的問題。社會學的研究主題在於:由於現代國家制度的建立和巿場經濟制度的分化,古代歐洲社會結構中所出現的社會整合的變遷。(4)
8.為了更好地說明問題,請允許我暫時不作進一步的解釋,先把帕森斯所提出的功能圖示拿過來加以運用,(從圖1中)很容易就可以看出社會科學各學科和社會亞系統之間的對應關係:
A:適應、G實現的、I整合、L結構模式的維持(5)
9.社會學是唯一一門堅持關注整個社會問題的社會科學。社會學同時也一直都是社會理論,因此,它不可能像其他學科那樣回避、篡改乃至肢解合理化問題。(5)
10.社會學和文化人類學這兩門學科所探討的是生活世界語境中的日常實踐,因此,它們必須把所有的象徵互動的形式都納入到自己的考察視野當中。…研究社會共同體和文化不像研究經濟子系統和政治子系統那樣可以完全甩開社會科學基礎問題以及生活世界範式。社會學和社會理論之間的牢固關係充分說明了這一點。(6)
11.為接手合理性問題而做好充分準備的是社會學,而非文化人類學。社會學作為巿民社會理論而形成的;其使命是對前巿民社會的資本主義現代化過程及其失範現象作出解釋。…社會學在元理論層面上所選擇的基本概念,是用來闡明現代生活世界合理性的增長過程的。…如何通過意義理解而進入符號對象的客觀領域,這樣一個問題在方法論層面上也相應地得到了處理;對合理行動趨向的理解構成了理解一切行動趨向的前提。(6)
12.行動趨向範圍內的元理論問題(a)所依據的是行動當中具有合理內容的方面;詮釋理解理論的方法論問題(b)是要對意義和有效性(對符號表達的意義進行解釋和對其內在有效性主張所持立場)之間的內在聯繫加以闡明;(c)元理論問題和方法論問題之間的這種聯繫最終和這樣一個經驗問題又是緊密相關的,即社會現代化能否以及從何種意上能夠從文化合理化、社會合理化的角度加以描述。(6-7)
13.在我看來,韋伯從理性行動角度所探討的西方理性主義的問題,亦即現代性的意義問題和由於必然原因首先發生在歐洲的資本主義社會現代化的原因和後果問題。(7)
1.「合理性」:概念的臨時定義
1.無論何時,我們一旦使用了「合理的」這樣一種說法,也就設想了合理性與知識之間有一種緊密的聯繫。我們的知識具有一種命題結構:信念(beliefs)可以用陳述(states)的形式準確表達出來。我想把這樣一種知識概念當作我的前提,並且不再作前一步的解釋。因為,合理性更多涉及到的是具有語言能力和行為能力的主體,如何才能獲得和使用知識,而不是對知識的佔有。(8)
2.我們可以認為知識是不可靠的,因而對它加以批判。(8)
3.一種表達的合理性可以容許批判和論証。…一個判斷是客觀的,在於此判斷能夠承受超越主體(transsubjective)的有效性主張,這種主張對於任何一個觀察者或接受者,和對於永遠都具有行為能力的主體本身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真實性和實效性(efficiency)就是這樣的主張。(9)
(1)可以批判檢驗的行為和論斷
1.首先,我還是堅持嚴格意義上的合理性概念,這種合理性概念所涉及到的只是對所描述知識的具體應用,對此,我們可以從兩個不同的角度加以闡述。我們如果把目的行為從非溝通的角度對命題知識的運用作為出發點,就會作出一種有利於認知-工具理性概念的預斷。…反之,我們如果從言語行為對命題知識的溝通運用出發,就會作出有利於另一種和古代邏各斯觀念有著密切關係的理性概念的預斷。這種溝通理性概念的內涵,最終可以還原為論証論述在不受強制的前提下達成共識這樣一種核心經驗,其中,不同的參與者克服掉了他們最初的那些純粹主觀的觀念,同時,為了共同的合理信念而確立起了客觀世界的同一性和其生活世界的互為主體性。(9)
2.(舉例說表達合理性的兩種路線)
3.我們可以從命題知識概念和客觀世界概念出發,對合理性加以分析;但是,這兩種情況對命題知識的運用方式有所不同。不是掌握工具就是溝通理解,表現為合理性的內在終極目的。…為了簡單起見,我把第一種立場稱為「實在論立場」,它從作為客觀存在的總體性的世界存有學前提出發,試圖在此基礎上對理性行為的條件加以解釋(a)。另一種我們可稱之為「現象學立場」,它從超越角度進入這一問題,並且對具有理性潛能的行為者本身必須把客觀世界當作前提這樣一個問題加以反思(b)。(11-2)
4.(a)實在論者可能僅限於分析行動主體確立和實現目標所必須滿足的條件。根據這種模式,理性行為的基本特徵在於,按照一定目的和效果來介入客觀世界。(12)
5.合理的表達所要求的論証能力意味著,具有這種能力的主體在適當性況下自身應當能夠提供論証理由。(12)
6.(b)現象學家…加以追問:對於溝通共同體的成員而言,客觀世界構成同一性的前提究竟有哪些。世界之所以具有客觀性,是因為對於具有言語能力和行為能力的主體所組成的共同體而言,它永遠是同一個世界。...通過這種溝通實踐,溝通行動的主體同時也明確了他們共同的生活關係,即互為主體共享的生活世界。所以,要想解釋清楚合理性概念,現象學家就必須通過溝通達成共識的前提條件加以研究。(13)
7.根據這種模式,合理的表達具有意義行動的特徵。在其所處的脈絡中是可以理解的,並且使行動者和客觀世界中的存在發生了關係。符號表達的有效性前提涉及到的是溝通共同體當中主體相互之間共同分享的背景知識。(13)
8.從現象學原理當中推導出來的這個比較全面的溝通理性概念,和從實在論原理中推導出來的認知-工具理性概念可以說是互相配合、相互統一的。因為,分散利用和操縱事物及事件的能力,與主體相互就事物和事件達成共識的能力之間存在著一種內在關係。(14)…只要我們指向斷言表達,對溝通理性概念加以發展,上述括號中補充的限制條件[起碼是在基於認知不和諧的範圍內,以共識處理衝突]就必不可少。(15)
[小結:可批判檢驗的論斷和行為,可依命題知識的非溝通面向與溝通面向出發。合理性所處理的對象是行之有效的行為,和經過論証的斷言。]
(2)可以批判檢驗的表達範圍
1.經過論証的斷言和行之有效的行為的確是合理性的標志。(15)
2.和斷言或斷言言說行動(assertions and constative speech acts)相類似,規範調節的行為以及具有表現力的自我表達的表現(expressive self-presentations)也具有豐富的表達特徵,這些表達在其語境中是可以理解的,並且和可以批判檢驗的有效性主張相聯繫。(16)
3.和其他行為主張命題真實性和實效性一樣,表達也要求規範具有正確性和主體具有真誠性;果真如此,這樣的表達已經滿足了合理性的核心前提,即可以論証和可以檢驗。(16)
4.[舉例說明上述]。(17)
5.歸納起來,我們可以這樣認為,規範調節的行動、具有表現力的自我陳述行動以及評價性的表達行動對斷言言語行為加以補充,使之構成溝通行動。相對於生活世界的背景,溝通行動表現為共識的達成、維持與更新,而且,這種共識是建立在互為主體間的可批判的有效性主張認知基礎上的。這種溝通實作內在的合理性表現為,通過交往所達成的共識最終必須具有分的理由(reasons)。衡量溝通實作參與者的合理性標準在於,他們是否能夠在適當的情況下對其表達說明理由(reasons)。…溝通理性概念涉及到的是普遍有效性主張尚未明確的交互連結(interconnection),因而只有一種論証理論才能對它作出恰當的理解。(17)
6.我們所說的論証(argumentation),是一種言說類型,在論証過程中,參與者把有爭議的有效性主張提出來,並嘗試用論據(arguments)對它們加以澄清(vindicate)或檢驗。一個論據包含著以系統方式(與提問表達的有效性主張)相連結的論推理或推論。(17)一個論據的「強度」(strength)取決於給定脈絡中的理由的完備性;此外,這種「強度」還取決於論據能否使論述的參與者信服,也就是說,能否促使論述的參與者接受各自的有效性要求。(18)
7.合理的表達由於可以批判,因為也能夠得到改進(improvement):如果能夠鑒別出我們所犯的錯誤,我們就可以糾正失敗的嘗試。論証概念和學習概念是聯繫在一起的。(18)
8.能夠把這種[失敗以及被反駁的]負面經驗轉化為積極作用的媒介是理論論述,亦即主題為不同的真實性主張的論証形式。道德-實作領域的情境也大抵如此。(18)
9.有根有據的共識從概念上講,必須從規範的有效性主張的意義當中產生出來。對於其範域(domain)而言,行動規範一出現就帶著欲表達的主張,即根據必要的調節把所有相關者的共同興趣表達出來,進而得到共同認可;以,如果以把共同尋求真實性之外的一切動機都中立化作為前提,有效規範就必定會得到具有合理動機的一切相關者的共同贊同。…在這種倫理學的基本問題上,我本人還是傾向於一種認知主義立場;根據這種立場,實作問題完全可以通過論証來加以解決。(19)
10.不僅認知-工具領域和道德-實作領域具有一種反思中介,評價-表達行為同樣也具有一種反思中介。…文化價值的出現和行動規範有所不同,它們不帶有普遍性的主張。必要的時候,文化會爭取成為詮釋的候選對象,從而使相關者盡可能地描述和規劃出一種共同的興趣。…因為,為文化正當化價值標準的論據,是滿足不了論述的條件的。它們[論據]的典型形式是美學批判(aesthetic vriticism)。這種美學批判是一種論証形式的變異,其中,適當的價值標準(adequacy of value standard)成了我們的評價語言所表達的主要內容。…在這樣的脈絡下,理由的真正功能在於對一部作品或一場表演加以闡明,從而使得它們能夠被當作典型經驗的本真表達,乃至本真主張的體現。…美學論據的說服力,比起我們在實作論述,及至理論論述當中所使用的論據,更少是結論式的(less conclusive)。(20)
11.心理醫生所提供的論據大致也是如此。…即使在一個自我反思過程中,理由和推論也發揮著重要的用。…治療取得結果之後,一種論述的前提才能得到滿足。用於澄清系統性的自欺的論証形式,我稱之為療法判批。(21)
12.反思語法(reflecting on linguistic rules),一方面涉及對符號表達的可理解性或全面性進行檢驗,換言之,反思語法所涉及到的問題是,符號表達是否合乎語法,亦即是否和相應的生成規則一致。…另一方面,反思語法還涉及到對表達意義的解釋。…表達的論述(expressive discourse)是一種論証形式,它不再簡單地肯定或否定符號表達的可理解性、全面性或規則的正確性,而是認為對它們有必要加以討論。(22)
13.至此,我們可以把上述思考概括如下:合理性是具有語言能力和行為能力的一種素質,它表現在總是能夠得到充分証明的行為方式當中。這就意味著,合理的表達可以得到客觀的評價。這一點適用於所有起碼和有效性主張具有內在聯繫(或者具有與可以檢驗的有效性主張保持著內在聯繫的主張)的符號表達。…合理表達的可檢驗性和可論証性只是指出了論証的可能性,而我們獲得理論知識和道德認識、完善和擴充評價語言、克服自欺和溝通困難所經歷的學習過程,依靠的則是論証。 (22)
[本節第3、5、13點最為重要,合理性的條件在於可以被論証以及被檢驗,透過論証,有效性主張可以得到客觀的評價。在論証過程中,理論論述不斷使論証改進,因而與學習的概念聯繫在一起]。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