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做文化研究──索尼隨身聽的故事》
作者:保羅.杜蓋伊 斯圖爾特.霍爾 琳達.簡斯 休.麥凱 基思.尼格斯
諸者:霍煒
2003 北京:商務印書館

<導言>
本書認定的文化過程分別是:表徵(representation)、認同(identity)、生產、消費和規則(regulation)。(3/3)[前中文頁碼,後英文頁碼]

<第一章 了解隨身聽>
1.1以隨身聽作為研究範例,確立一種文化研究的方法。(11/11)
1.2你會發現關於「文化」這字的兩個意義──文化作為「整體的生活方式」以及文化作為「意義的生產與流通」──構成了一個周而復始的主題。(13/13)
1.3意義透過文化實作而建構[給予、產生];意義不能只在事物中被「發現」。(14/14)
1.4[隨身聽的意涵]每個[語義網絡]都聯繫著自身的語言或論述,即「談論」這主題的方式。(15/15)建構出隨身聽意義的另一種方法是明確區分隨身聽與其他類似的東西的相似之處與相異之處。(16/16)…正是差異而帶來意義。(17/17)
1.5有意義的實作(17/17)
1.6當代的音域(soundscapes):消費變得更像是一種自主的個人「生產行為」(21/21)
1.7(技術媒體)每一種新的媒介技術,都有與之關連的一套實作──使用方式、知識、以及了解為何如此(know-how)[有時會被稱作社會技術]。(23/23)
1.8廣告是代表商品說話的文化語言。(25/25)…廣告是通過與我們理想化的自我形象和我們未說出的欲望相銜接而發揮作用。(26/26)…認同更看重的不是性別,而是生活方式和世代。(38/38)…廣告語言與其說反映已經形成的文化認同還不如說是通過某種方式來建構認同。(39/39)
1.9我們以「文化、媒介與認同」這三個概念為論據,提出了將隨身聽作為文化研究的主要內容。(40)

(按:以下未對照英文本)
<第二章索尼隨身聽的生產>
2.1(引言──一個想法的諸多起源)要思考和研究那些有關隨身聽技術「事實」的不同敘述和描寫。(42)…這意味著我們必須設法理解一些表徵(再現)(represention)。
生產文化:我們需要設法了解在隨身聽生產過程中使用的獨具特色的生產方式以及這種廣泛使用的方式所體現的獨特的價值觀、信念和工作模式。(43)
2.2(生產文化,發明的來龍去脈)
2.3讓隨身聽銷售出去──聯接生產與消費

<第三章 設計隨身聽──使生產與消費接合(articulate)>
3.1設計者是文化的媒介
就「文化媒介」這個術語而言,布爾廸厄指的是那些正變得日益重要的工作人員,他們透過賦予產品和服務以特定的消費者將會同意的意義和「生活方式」,在促進消費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簡言之,他們可以被認定為是提供象徵性商品和服務的人。(62)
3.2索尼公司的設計部門
產品設計還包括開發整個產品概念。(63)產品展示廳更是一個旨在接合生產與消費的實驗室。(65)
3.3生產生活型隨身聽
取代在全世界銷售一種款式隨身聽的做法,索尼公司開始定制產品,將不同類型的隨身聽瞄準不同的消費者巿場。(66)…設計人員通過運用他們獨特的「象徵性」專門技能創造出一系列得到新的意義的註冊(register of meaning)的產品。(69)
跨文化是描述「從屬的...種群如何對主導的或大城巿的文化傳送給他們的物質進行選擇和創新」(Pratt,1992:7)。如同一種植物與另一種不同的植物雜交一樣,這種跨文化的過程有時被稱為混血(hybridization)(72)

<第四章 作為全球性企業的索尼公司>
4.1跟踪隨身聽──競爭和財政危機
4.2索尼公司走向國際化和本地化
全球化的過程是指媒質(聲音、圖像、語言文字)、資金、技術、個人和社會團體看起來正在以比過去更快的速度和更大的數量在全世界流動的方式。全球化狀態通常被那些主張人類活動被匯聚和被共享到全球變為「一個世界」程度的作者在文章中使用。(Giddens,1990:77)
[為贏得更多消費者及擺脫單一民族國家的控制]索尼公司採取了包括將生產和銷售的經營移往世界各地和在各國設立「地方」經營機構等措施在內的全球化戰略,這樣的措施與一直是全球化討論部分內容的另一個概念緊密相關,即全球-地方關係。(79)全球是指一個統治的地方(東京),地方是指從屬的地方(英國、法國或德國)。(80)
4.3硬體和軟體結合──文化工業
在文化生產「工業化」的同時,工業生產也在「文化化」(81)。

<第五章隨身聽的消費>
5.1產品的意義不是簡單地由生產者送出和消費者收下,而永遠是在使用中產生。(85)
5.2(消費觀)
5.2.1(消費生產)一方面,支持「消費生產」觀點的人僅僅把消費看作一個經濟交換和效用問題。這個意義上,消費與在所有生活領域中日益增強的作為手段的合理統治有關(在生活領域中所有東西的價值無一例外地被作為達到預期目的的手段),在這種情況下,所有的差異、文化傳統和質量都轉化為數量。另一方面,在這種消費觀念中也存在著消費的醫學-道德觀念的明顯痕跡。在「真實」需求和「虛假」需求之間的對立中,這一點表現得十分明顯。(87-8)
5.2.2隨身聽與消費生產的批判
布希亞認為,物質文化不僅有,而且主要不是有「使用」或「交換」價值,更重要的是具有「認同」價值。他這樣說的意思是,物質文化消費的重要性主要不在于它可能產生的內在的滿足,而在於它作為社會的和文化的差異標誌和因此作為一種傳媒起作用的方式。(90)
5.2.3不同社會-文化的消費
消費習慣和消費習慣所產生的意義是「社會地建構的」。…消費活動與社會差別有關的說法不是什麼新觀點。(95)
5.2.4隨身聽消費與社會差別
正如德塞爾托所說,使用數量分析方法,消費習慣的「循環無法看到,要了解消費習慣,只能通過它們移動和消耗的物品」。(101)
5.2.5消費就是占用與反抗
德塞爾托…把消費理解為原本就是一種「生產」。(101)…他認為商品的意義還產生於消費者在他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物品的習慣。(102)…產品在消費過程中所發生的事情會對生產商等產生影響,在商品化和占用的周而復始的循環過程中,生產商會根據消費者消費活動的結果製造出新產品或生產出不同款式的老產品(商品化);而消費者則使這些產品具有意義,有時會使它們「註冊」新的在某種程度上影響生產的意義(占用)。就此而言,產品所具有的意義是在生產與消費之間這種對話過程中──雖然兩者的力量難以平等──實現的。(102)
據此,「次文化」研究堅持認為消費不是一個被動的過程,而是一個主動過程,這個過程包括將「商品的多重性質」(即賦予商品多種意義的可能性)作為標誌的示意的習慣。(102)

<第六章規範隨身聽>
6.1隨身聽與文化規則問題
6.2隨身聽:公共與私人
當人們觀看和聆聽的方式不斷地從公共場所為主向以家庭為主的方向發展的時候,隨身聽把私下收聽帶入公共領地標誌著這一發展過程的重大逆轉。(112)
6.3隨身聽的使用與界線的模糊不清
按照社會學的語言,我們可以說隨身聽冒犯了我們的社會秩序概念──將事物分為好與壞、適合與不適合等等的系統分類。…物體只有經過特定的分類系統才能獲得意義的觀點具有重要的意義。…其次,任何分類系統都是一種不同成分的意義相互聯繫的區別系統。(113)

評:
本書的寫作方式,採取操作手冊的寫法,透過「文化過程」的概念來作分析。這種文化過程包括再現、認同、生產、消費、規範。第一次看到作者的圖時,有種和五行圖相關的感覺,但是比起五行的相生、相剋、相侮、相乘等具方向性的關係來看,本書的文化循環圖顯得簡單多了。而本書,我認為並沒有把這個圖作很好的發揮,或許是因為寫作策略上的問題,規範的部份顯得有些與其他部份割裂。但相對的,這種寫法卻也使得文本簡明易讀。這篇文章的主要分析對象是sony公司,相對的在個人層次上,雖然本書強調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消費活動,但是大部份以概念上的陳述為多,在微觀層次上的個人策略描寫的略顯不足。但不可否認地,這本書的確示範了很好的分析策略。
讓我從正面一點的角度來思考這本書。「再現」在本書譯作「表徵」,但是後面的這個譯法會把represent的動態性給抹去,而這種動態的再現,正是本書意欲表達的概念之一,隨身聽透過廣告,鎖定各個不同的族群,打造不同的形象而再現出來,而這個再現的過程,是在生產與消費的不斷互饋當中產生的,使用者以超出原先設想好的使用方式,或是消費對象,刺激了sony公司更新他們的策略,以求囊括更多的消費者,而為這些消費者量身打造屬於他們的產品,但消費者可以不認帳,所以關於消費者的使用資訊對於sony公司來說,是相當重要的。消費者一旦接受了隨身聽,認同了與隨身聽相伴的形象,他們可以藉由使用隨身聽,創造出自己的使用方式,要聽什麼歌、怎麼聽,音量開大開小,都由他們自己決定。隨身聽為感官的延伸,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使人們可以在公共空間的聲音地景中,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私人空間,然而,這種私人空間,並不是與社會隔絕,而是另一種與社會連結的方式,它可以連結到某一場演唱合、某一位歌手在錄音室錄的歌、參與在某一場的演講當中,而收聽者可以不在現場。收聽者處於一種「不在場的在場」與「在場的不在場」的狀況中。前者指的是收聽者雖然不在錄音的現場,但他可以參與其中;後者指的是收聽者的身體雖然在特定的時間空間當中,但他的心靈卻可藉神馳化外之地。這種在場的不在場,模糊了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的二分界線,使衛道人士感到焦慮,而這正是「規範」所著重的焦點。或許除了公私領域的問題之外,關於衛生論述也是可以分析的論點,使用隨身聽會造成聽力受損,這是一個常聽到的說法,但在這本書中,完全未見討論。3G時代的來臨,媒介對人們造成了什麼樣的改變,是值得再進一步觀察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godsou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