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古代都巿街道多為土路,遇風塵埃飛揚,極不衛生,
因而宋代有人...採用灑水或在地面上鋪磚的辦法來
減少或防止塵土的污染。(中國醫學通史,古代卷2000:324)

  我想起小時候,還住在眷村的時候,隔壁的葉伯伯常常會在清早(大概我上學的時間吧)就在門口灑水,那畫面好熟悉。雖然我們家門口是柏油路,不是土路,但是多多少少還是有些塵土,因為前面的公園雖然種了許多樹,可是有些地方被踩禿了,多多少少還有有些飛塵。後來公園的土地被水泥蓋住了,這是一個姓李的笨蛋里長幹的蠢事,結果小時候灌螇蟀、玩土包包的往事,就一去不復返了。

  後來眷村改建,我們家沒有要房子,我們拿了錢,住到了明誠中學附近的公寓裡,而葉伯伯則是住進了政府配給的國宅裡,我們住的地方,隔著鐵路,和車水馬龍的翠華路。早些時候,葉爺爺還蠻常來我們家,回收些鐵罐、鋁罐和舊報紙。可是後來家裡人怕葉爺爺萬一在過馬路的時候,出了什麼意外,所以就請葉爺爺不要來了。於是,我們家就再也看不到葉爺爺的身影。奶奶一個人住在馬路的一端,知道很多眷村的老朋友,就住在馬路的另一端,可是馬路對她來說,就像是我們常說的「虎口」,嚇阻我奶奶出門,而我們也不敢讓奶奶獨自過馬路。我回家的時候,奶奶常會一個人坐在床邊,看著窗外的國宅,說很多自勉的老人都在那,一個人在家好無聊。奶奶每天最期待的事,就是家人結束一天的工作,回到家,大家好好聚在一起吃一頓,對老人家來說,吃晚餐是她生活中最重要的事,重點不是在吃,而是透過吃這個形式,讓家人能夠聚集在一起。我想起《食物的歷史》一書所說的,家庭的連結因為飲食習慣的改變,而開始分崩離析了。想想也是,不能好好地跟身邊的人吃一頓飯的人,是沒有辦法有深厚的情誼的,酒肉朋友雖然俗氣,但沒有透過酒肉,朋友又怎麼有機會相聚在一起,累積深厚的情感呢?

  有些離題了。其實我本來想說的是,馬路,對年輕如我們的人來說,是交通往來的道路,但對老年人來說,卻是分隔的城牆。這道城牆不若老一輩所認識的堅若磐石、不動如山,反而是瞬息萬變,流動喧囂。老年人被這流動的城牆所包圍,活像是被軟禁於四壁之中。只有家人的歸來,才會突破這層禁制。然而,家庭的空間卻又被電子媒體所滲透,人們回到家中,首先的事是打開電視、上網和虛擬社區相處,或者看看報紙,連問候與關心都省了。於是,人本身就成為一座活動城堡,城堡裡的多資訊不斷地內暴、甚至暴動。而老人家,只是孤單地走回自己的房間,早早於九點鐘就上床休息。於是又過了一天。住在一起的人,距離卻是最遙遠的,媒體反而使我們親遠疏近,忽略了最身邊的人。

  或許這樣的談法太過極端,媒體的確拉近了遠方的人的距離,我還是常常打電話回家(感謝現代科技,儘管我只用了一兩次視訊和家人聊天)。而在家庭的空間內,或許電視創造了新的家人相處的模式,大陸劇、連續劇成為家人聊天的話題,這也沒什麼不好。陪老人家看電視,老人家也會開心,但老人家之所以開心,不是因為電視本身,而是因為有人「陪」。儘管科技再發達,再便利,但是人與人最真切的情感,還是只有透過實實在在的在場互動,才能發顯出來。

  我想要再補充一下,電腦相對於電視,前者是更具獨佔性的,後者則相對可分享。或許,當我們在使用電腦的時候,老人家會更覺得被排除吧?畢竟,在大多數的情況下,他們無法參與在電腦的操作當中。A personal computer just belongs to a person, not people.

  嗯,好像離題太遠了,回去繼續看我的中國醫學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godsound 的頭像
    angodsound

    Be a man

    angodsou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