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十七章 資本主義精神的發展

1.[一般說法的批判]人口的增加(比較西中,中:似無產階級的人口增長)及貴金屬的流入(西班牙沒發展出資本主義),皆非激發西方資本主義的主因。資本主義發展的外在條件有()地理因素、()應付戰爭需要的特有需求()對奢侈品的需求,(但都不是主要的原因)。歸根究底,產生資本主義的因素,乃是理性的持久性企業、理性的簿記、理性的技術及理性的法律。我們還得加上:理性的精神、理性的生活態度以及理性的經濟倫理。(P180-1)

2.1[難以克服的傳統主義]傳統主義,視傳統為神聖不可侵犯,亦即固守由祖宗傳下來的行為與經濟生活,乃是各地區一切倫理及由此倫理產生的經濟關係的開始。原始傳統主義會因(1)物質的利益與傳統相結合(危脅既有利益)以及(2)因巫術性緣故而導致人類行為的因循化(對改變感到恐懼),而變本加厲。營利欲望,並未能打破這種傳統的障礙(自古到今,人的欲望都很強)。如果營利欲的存在是普遍性的,那麼在怎樣的情況下能將營利欲正當化或合理化,從而創造出資本主義企業性質的合理制度呢?(p182)

2.2(對內道德與對外道德[即對內對外的經濟原則有不同標準])隨著營利原則納入對內經濟的同時,無限制的追求營利也有了某種程度的緩和。結果便是確定營利欲活動範圍的有節制的經濟生活。(比較後發現)近代資本主義的萌芽,只能求之于與東方及西洋古代的經濟理論截然有別,而且是公開地、徹底地反對資本主義的經濟理論之中。(p183-4)

3. [教會的經濟倫理]至十五世紀為止,天主教的倫理以及繼之而來的路德派倫理,對於一切的資本主義傾向皆深惡痛絕;此一痛恨本質上及基於對資本主義內部各種關係之非人格化的恐懼。導致:排致討價還價及自由競爭的、中世紀的經濟倫理,在基於所謂「公平價格」的原則下,保証每個人的生計。(p184)

4.1[近代資本主義與猶太人的關係]破壞此一觀念(指上述)者並非如宋巴特所言,應歸之于猶太人的努力。(1)中世紀的猶太人為一寄寓者民族,他們主於巿民社會之外,不能加入任何城巿巿民團體,因為他們不能參加聖餐式,因而不能屬於聯盟。(2)猶太人之為賤民的另一個原因則是手工業者的存在,猶太人經濟生活的重心之所以完全置於商業(特別是貨幣交易),宗教慣習的考慮實具有決定性的意義。(3)最後,猶太教本來就維持對內道德與對外道德分離的二元論;因此,容許他們向非同胞及非親屬的外人收息。(小結)幾百年來,猶太人從事這類事務習得特殊的技巧,使他們成為既有用又被人需要的人物。但所有這些皆是一種賤民的資本主義,而非自西方發展出來的理性的資本主義。(p184-6)

4.2就猶太教將反巫術的精神傳遞給基督教一事而言,則對近代理性的資本主義有重大的意義。因為除了在基督教盛行的領域,巫術的支配構成了對經濟生活之合理化的一個極其頑強的障礙。巫術使得技術與經濟的關係因循化(如中國的風水、印度的種姓秩序)(p187)

5.1[禁欲的新教經濟倫理與近代資本主義]要打破巫術,實行一種合理的生活方式,無論在何種時代,都只能有一種手段──此即偉大的理性預言。(p188)與印度禁欲的救贖宗教、及其對群眾影響極少的特色形成對比的厥為猶太教與基督教。這兩個宗教一開始就是種大眾宗教。(p189)路德的宗教改革取消了consilia evangelica(天主教會裡福音書所勸誡的諸倫理規範),而導致双重倫理──即有普通拘束力的倫理與只適合特別人物的達人倫理──的分歧消失。所以法蘭說:「你們以為自己已自修院逃出,但今後,各人應畢生守著僧侶的生活。」這句話總結了宗教改革的精神。(p191)

 

5.2隸屬於一個不接受猶太人那樣區分對內與對外道德的教派,無異是業務上誠實無欺的保証,這種保証反過來又是成功的保証,因此而有「誠實乃最佳之策」的原則。(p192)

5.3(克服財富與宗教的兩難)卡爾文派曾設法以「人只是上帝賜予人的一切事物的管理者」此一概念來解脫這個難題,卡爾文派禁止享樂,可是也不許遁世,而以理性性的共同合作來克服、統制「此世」為各人的宗教任務。由此思想而產生了我們今天的「志業」一辭。它賦予根據合理的資本主義原則而進行的、理性(營利)行為的價值,將其視為履行上帝所交付的使命。(p192)

5.4(教贖與資本主義)企業者利用教贖的希望作為報酬,來誘使其雇工苦行式的獻身於他們的「志業」,並接受資本主義的無情剝削。在新教徒的禁欲團體中,能否參加聖餐團體要視其道德是否圓滿而定,而道德的圓滿又與其業務上的正直互為表裡,信仰的內容反而是不加過問的。這樣一種強而有力,且又是高度精巧洗練的、用來薰陶資本主義人的個性的組織,為其他任何教會、任何宗教所沒有。(p193)

5.5(禁欲與科學)天主教固然也經常阻礙了科學的進步,但是新教的禁欲教派除了日常生活所必需者外,一般而言,對純粹科學皆無興趣。不過,另一方面,使技術與經濟能利用科學卻也是新教的特殊貢獻。(p193)

5.6(近代)形成近代經濟人性格的宗教根柢早已枯萎;「志業」的觀念在今日世界已不過像個殘渣。接續新教禁欲主義而起的是,相信個人的利害皆可以調和的、啟蒙運動的樂觀主義。(教贖希望之幻滅…)這個轉折點即出現在初期資本主義告終,正邁入鋼鐵時代黎明期的十九世紀。(p193-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godsound 的頭像
    angodsound

    Be a man

    angodsou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