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書目的:)要求美國文學詮釋在現象學的背景中重新考察這一問題:什麼是詮釋?此項研究最終表明了對這一問題──即現象學研究──的特殊取向。(p5)
2. (對實在論的批判:)梅洛龐蒂告訴我們:「科學操縱著事物,並拒絕處於事物之中」。…我們忘了文學作品並不是一件完全聽任我們操縱的客體,它是來自於過去的人類之音,來自於一種人們必須設法使其復生的聲音。揭示文學作品的世界的是對話而非解剖[按:一個客體存在]。乏味的客觀性並不適合理解文字作品。(p7)
3. (定義) 詮釋學是對理解,尤其是對理解文本這一任務的研究。自然科學有理解自然客體的方法;「作品」則需要一種詮釋學。(p8)
4. (詮釋學的關注焦點)
4.1理解一篇本文的事件
4.2什麼是理解和詮釋本身(p9)
5. (詮釋和人類生存)詮釋也許是人類思維的最基本行為;生存本身確實可以說是一種從不間斷的解釋過程。(p9)
6. (詮釋與語言,語言作為存在的媒介)人類的任何詮釋理論都必須處理語言現象。……語言形成了人的觀察和思維──既思維他自身的觀念,也思維他的世界(二者似可分卻又不可分)。語言也形成了他對實在的看法。…語言是我們生活、運動,並擁有我們存在的「媒介」。
7. 理解既是認識現象,又是本體論現象。(p11)
8. (文本與自身)[詮釋學]試圖把理解理解理論的兩個領域──理解文本的事件中所涉及到問題,和理解自身在其最基本的及「存在的」意義上是什麼的問題──結合在一起。(p11)
9. 詮釋學是所有人文學科的基礎。(p11)
第二章 Hermeneuein和Hermeneia:它們古代用法的現代意蘊
1. (本章主旨)本章只注意這這個詞(按:上述)與赫密斯(Hermes)的結合,指出它們三個基本意義的指向,並展示它們的現代意蘊。(p14
2. Hermeneuein-Hermeneia的來源及其意義的三種指向
2.1希臘詞“hermeios”指在德爾菲神廟發布神諭的僧侶。這一詞以及更為常見的動詞“hermeneuein”和名詞“hermeneia”都指腳上生翼的眾神使者赫密斯。…赫密斯是與這一功能──將人類理解的東西變成能夠把握的人類知識──結合在一起的。這個詞的各種形式都表明將事物或境況從未知帶入理解(bringing to understand)的過程。(p14)
2.2(意義的三種指向)(1)用語詞大聲表達,即「說話」;(2)說明,譬如說明一種境況;(3)翻譯,譬如翻譯外國語。(p15)
2.3(詮釋)在上述三種情況中,某種外來的、陌生的、在時空和經驗中分離的東西,成為熟悉的、現刻(按:原文如此,我以為應作「深刻」)的、可理解的東西;某種需要陳述、說明或翻譯的東西就能被「得到理解」──即被詮釋。(p15)
3. 詮釋作為「說話」
3.1「詮釋」一詞意義的第一個基本指向,是「表達」、「斷言」、「說話」。這關係到赫密斯的「發布」功能。(p16)
3.2(口頭語言的力量與書面語言的軟弱)在遠古時代,人們就已用語言表達的偉大作品來指大聲地被說出和聽到的東西。口語語言的力量提醒了我們存在著這樣一個重要現象:書面語言的軟弱。書面語言缺乏口頭語言的原始「表現性」。很明顯,書面語言固定,保存了口頭語言,給了其耐久性,並因此成為歷史(和文學)的基礎。但是,它同時也弱化了口頭語言。…書面語言是一種「語言的異化」,是語言及其活生生的力量之異化──即一種語言的自我疏遠。…口頭語言具有一種幾乎是魔幻般的力量,而它一旦變成可視形象,這種力量大多就失去了。...我們不應當忘記:語言在其原初形式中是被聆聽而非被視看的,並且我們有充分的理由認為口頭語言比書面語言更容易被人理解。(p17-8)
3.3(閱讀行為)
3.3.1(創造)口頭詮釋也是一種創造,一段表演,如同鋼琴家詮釋一段音樂一樣。(p18)
3.3.2(循環)為了閱讀,有必要事先理解所說的東西,然而這種理解又必須來自閱讀。…口頭解釋具有兩個方面:為了表達某物而有必要去理解它,但理解本身卻來自一種解讀(interpretive reading)──表達。(p18)
3.3.3(口頭詮釋)口頭詮釋的任務顯然不純是一門表達完全抄錄下來的意義技術;它是哲學的和分析的,它永不能與理解本身的問題相分離。更為特殊的「理解問題」,尤其是對語言的理解,是所有「文學詮釋」的本質。(p19)
3.3.4(原理)文學作品的每一種默讀都是口頭詮釋隱蔽形式。這條原則既在完美的口頭詮釋那裡有效,亦可運用做為一種整體的文學詮釋中。
3.3.5(文本與批評)真正「有效的」批評,旨在於使本文自身實現一種更為充分的口頭閱讀,以便本文能夠又做為時間中有意義的口頭事件,做為一種其真心的本性和完整性能夠向外顯示的存在而存在。文學批評將作品的「存在」當做是一種存在,此存在在將其存在的力量體現為發生在時間中的口頭事件。…語詞必須停止成為語詞(即視覺的和概念的)並變成「事件」(event);文學作品的存在乃是一個「語詞事件」,此事件做為口頭表演而發生。一種健全的文學批評應朝集中體現作品的口頭詮釋發展。(p20)
3.4(口頭語詞與宗教)口頭語詞的力量在以本文為中心的宗教、基督教中也是至關重要的。聖.保羅和路德二人的著名格言是:「救贖來自耳」(Salvation comes through the ears)。保羅書信寫出來是為了大聲地閱讀而非默誦的。我們有必要提醒自己,是印刷本的發明才導致了快速默讀這種現象。(p21)
3.5神學的任務當然在於說明每個時代的語言和語境中的文字,但它也必須表達和宣示那個時代語彙中的文字。(p21)
3.6(?)(訊息與個人參與)「訊息」是個有意義的詞;它指一種語言的運用截然有別於聖經中發現的東西。它訴諸於理性的能力而非完整的人格;為了理解訊息(包括不受默讀太大影響的訊息),我們不得不召集起我們的個人經驗,或以獻出我們自身為代價。(p21)
3.7(原理與事件)原理是科學的,而事件卻是歷史。原理的合理性並非是事件的合理性。在「歷史的」這一詞的更深意義上,文學和神學都被嚴格地當做「歷史的」而非「科學的」學科。(歷史是被聆聽過的事件之實在)(p22)
3.8(小結:詮釋的表現形式)詮釋做為「說話」和「表達」,…使我們回到語言做為活生生的音響之原始形式和功能。這種活生生的音響充滿著有意義的言辭力量。(p22)
4. 詮釋做為「說明」
4.1(說明)來自德爾菲神廟(Delphi)神諭的那些神秘訊息並未解釋一個預先存在的本文;它們是對境況的「詮釋」。(訊息本身就需要詮釋)…神諭純粹只進行談說或闡釋,而做為說明的神諭則移向詮釋的第二個因素──對某事做出說明。(p23)
4.2(真假)亞里斯多德將詮釋(hermeneia)定義為在進行陳述時心靈的操作,此操作與事物的真假有關。在此意義上,「詮釋」就是在闡述一件事物的真值判斷時智力的基本操作。…詮釋是對或真或假的某物之陳述。亞里斯多德將這些陳述定義為「含有真假的談話」(17a2)(p23-4)
4.3(陳述本身系統內的闡述)闡釋對陳述本身的系統說明,而非從已知到未知事物的推理過程。…闡述是處理涉及到建構一個真的陳述過程。…闡釋接近事物的真理,並將其具體表現為陳述。這一過程的目的是將理解帶入陳述。…闡釋來自一種理性的智力的操作。(cp表達與風格有關;說話則是神性的操作,向神宣告)(p24)
4.4(邏輯與詮釋的關係)邏輯過程也是詮釋,但是人們必須謹記後者乃是先天的和更為基本的「詮釋」。(p25)
4.5(詮釋基礎與詮釋)方法與客體確實不可分離:方法限定了我們所見的東西。它告訴我們客體做為客體是什麼。為此,所有的方法都已經是詮釋;然而,它僅僅作是一種詮釋;用不同方法觀察到的客體將是不同的客體。(p25)說明當然依靠客觀分析的工具,但是選擇相關的工具就已經是一種對理解任務的詮釋。…分析就不是真正根本的詮釋,而是一種派生形式。(p26)
4.6(意義是語境的問題;關係決定意義)意義是一個語境的問題;說明的過程為理解提供活動的場所。一個事件唯有在特殊的本文之內才是有意義的。…意義是一種與聽者自己的設計和意圖的關係;意義不是在歷史之外和與其聽者的關係之外為耶穌本人所擁有的事物。…關係決定意義。…所有說明性的詮釋都假定了說明所指向的那些人的意圖。(p27)
4.7(前理解)說話的另一方式是陳述:說明性的詮釋使我們意識到說明是與上下文有關的,是「歷史的」。說明必須在一種已經得贊同的意義和意圖的視界內被做出。在詮釋學中,這一假定理解的領域被稱做前理解(preunderstand)。(p27)
4.8(詮釋學循環與詮釋學的問題)對於「表演」(performance)原文的詮釋者來說,他必須「理解」它:在它能夠進入本文意義的視界之前,他必須預先理解主題和境況。僅當詮釋者步入原文視界魔幻般的圈內,他才能理解原文的意義。此及神秘的「詮釋學循環」。…主體的某種前理解是必要的,否則就沒有交流發生。(p28)他的理解視界隨同本文中與他相遇的理解視界一起出現的整個問題──這就是詮釋動力的複雜性,即「詮釋學的問題」。(p28-9)
4.9(小結)在此的討論論及理解的結構與動力,論及意義能夠出現在讀者與本文的相互作用中的條件,也論及這種方式,在此方式中,所有的分析都預設了一個已經形成的對境況之定義。(p29)
5. 詮釋做為「翻譯」
5.1翻譯是「帶入理解」這種基本詮釋過程的一種特殊形式。在翻譯中,人們將不同的、陌生的或不可解讀的東西,帶入到他自己的語言媒介中。…因為翻譯者是在傳達兩個不同世界的訊息。翻譯使我們意識到這一事實:語言自身包含著一種對世界的包覆性詮釋,翻譯者必須對此相當敏感,即使當他在翻譯個體的措詞時亦是如此。…語詞實際上構成了我們的世界觀,甚至還構成了我們的知覺方式。(p30)
5.2(消解神話)消解神話(demythologizing)即是將現代人不可能相信的、本質的訊息從宇宙的「神話」中分離出來的努力。…消解神話並不純是一個神學問題;它隨試圖理解古代任何偉大作品的次要、但仍具有意義的緊迫情形一起產生。(p31)當許多教古典著作的教授們在作品的永久性人類意義基礎上,為作品的相關性辯護時,他們正在做的事實實際上就是消解神話。(p32)
5.3(帶入意義)文學教師需要成為「翻譯」專家而非「分析」專家。他們的任務是將文學意義中陌生的、不熟悉的東西帶入「說我們的語言」之有意義的某物中。…它意味著承認一種視界衝突的問題,並採取步驟去處理,而不是把它撇在一旁不了了之,卻去專注於分析的遊戲。(p33)
5.4(理解關鍵)對實在的基本感覺是理解的關鍵。(p33)表現於作品中對實在的感覺和「在-於-此-世」(being-in-the-world)的方式,就必須成為一種「有效的」文學詮釋之焦點,必須成為閱讀作品的基礎,此閱讀能夠把握閱讀行為的人類意義,並為意義所把握。在作品中,形而上學(實在的意義)和本體論(在-於-此-世的特性)是使得一種有意義的理解成為可能的詮釋基礎。(p33-4)
5.5(空間的翻譯;時間的翻譯)翻譯使我們意識到我們自己的理解世界,與作品起作用的世界之間存在著的衝突。當語言障礙使得這兩個理解的世界更為人關注時,翻譯就以我們自己的語言、以任何真正的「對話」,尤其是以地理上不同的人們之間的對話,出現在任何書面作品的詮釋中。(p34)要觀察但丁的義大利,並在理解《神曲》中進入這個世界,就不僅僅是一個語言學的問題;它是一個歷史的翻譯問題。(p34)
5.6(翻譯:本文與當下)翻譯現象乃是詮釋學的核心:在翻譯中,人遭遇到將片斷結合成文本意義的基本詮釋學境況,此境況與語法的、歷史的以及其他的工具一起發揮作用,以辯(按,原文如此,應作辨)讀一篇古代的本文。…始終存在著兩個世界,即本文的世界與讀者的世界,因此,也就需要赫密斯將這一世界「翻譯」成另一世界。(p35)
- May 07 Sat 2005 01:12
帕瑪《詮釋學》第一、二章
第一部分 論詮釋學的定義、範圍和意蘊<br/>第一章 導論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