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林外史》 鄭金生著 臺北:東大2006
<神農、本草與歷代本草文獻的演變>
鑑於尋求飲食食物的過程發明藥物的途徑之一,因此中國古代素有「藥、食同源」之說。(3)
「藥」所指均局限於具體藥物。西漢表示整體藥物知識時,開始使用「本草」一詞。(7)
後蜀(934-965).韓保昇對「本草」的解釋最早,影響也最大。他說「按藥有玉石草木蟲獸,而直云本草者,為諸藥中草類最多也。」(8)
既然「本草」產生於二千年前,那就應該依據那個時代的用字取名習慣,必須考察當時對些學科命名的方式。古人取名,質濮無華。…「本」的原始意義是根,「草」則既可泛指植物,也可以指草本植物,甚至是草本植物的地上部分。因此,如果從原始意義來推究,「本草」可以理解為根根、草草。用藥物最常見的根根草草作為整體代稱,亦可以解釋「本草」命名之一說。此外,先秦出現的中醫經典著作《靈樞經》中,有「本神」、「本輸」、「本藏」等篇名。其中的「本」字用作動詞,有推本、查究的意思。如果按此命名法,「本草」也完全可以理解為這樣一類知識:「推本研究以草(植物)為主的藥物。」有關「本草」命名的原始涵義,以後可能還會有新的說法,但這個詞用起來卻比較單一:或作為古代傳統藥學的特稱,或用以名書。(9)
本草珍珠核(13)->分項說藥(64)[首先出現在南宋](65)
<本草學術主題與學風的變遷>
一、早期本草著作的草創特徵
眾多的藥物別名,來自戰國時期不同的國家。早期本草之所以注重出示各種別名,就是為了方便各地用藥者確定藥物來源,交流藥物知識。(40)
從現存早期本草的佚文看來,似乎越是早期的本草,越難以記載藥物在全國範圍的分布。而越晚出的本草,產地的記載就越多。(40)
現解早期本草著作是彙集各地散在藥物知識而成,就更容易解釋《吳普本草》中諸多托名(神農、黃帝、岐伯、醫和、桐君、雷公、扁鵲等)的本草書在藥物性、味、良毒方面的認識差異,甚至對藥效認識的矛盾意見。(40)
二、綿延千年的藥物基原考訂
本草知識的核心追求,是保證藥物的安全、有效。為此就必須確保藥物基原(藥物的原動、植、礦物)的準確、藥性功效的切實、用量的適當、以及採集、儲藏、炮製方法的正確。(43)
從梁.陶弘景《本草經集注》開始,藥物來源(種類和產地)的鑑別成為本草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用陶氏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分別科條,區畛物類,兼注銘時用土地所出」。唐代本草繼承了陶弘景的傳統,在搜羅散在藥物文獻知識的同時,把考訂藥物的正確種類作為主要內容。其代表作《新修本草》把解決藥物「本土」(道地藥物)、「採摘」、「名實」作為中心任務。(44)
唐.孫思邈《千金翼方》中專門列了「藥出州土」一節,介紹當時十三道、一百三十三州的特產藥物,並聲明「其餘州土皆有,不堪進御」,就是當時注重藥物特定產地的表現。後世「道地藥材」一詞即源於此。(44-5)
北宋本草…最突出的成就就是考訂藥物的基原。(45)
中國本草中的藥物基原確定的問題,歷經千餘年的不懈努力,終於在李時珍《本草綱目》中基本解決。…明代後期,由於醫藥嚴重分家,即便是懂得藥物的醫家,也很少進行野外調查基原生長形態,充其量衹進入藥房考察藥材形狀而已。在這種背景下,產生了以鑑別藥材為主的明.李中立《本草原始》十二卷(1612)。(49)
由於古代藥物基原的問題得到較好的解決,所以臨床醫家才有條件放心地致力於臨床醫學的研究,並進而探討藥性理論,將本草學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49)
三、藥效積累與藥、方結合
本草書加入簡單附方,以唐《天寶單方藥圖》(742-755)和《藥性論》為早。本草附方,既可擴大藥書應用範圍,又可印證藥物的功效(所謂「以方證藥」)宋《本草圖經》、明《本草綱目》等都採用了本草附方的體例。(51)
《日華子本草》…反映的是十世紀初的臨床治療經驗。(52)
四、金元藥理探討新風的由來與進展
北宋醫藥書籍由於印刷技術的介入而大量傳播。嘉祐二年(1057)成立的校正醫書局又提供了十一種精心校正的醫學經典著作,為北宋中期興起的醫學校提供了重要教本和參考書。其時醫學校的考試非常嚴格,尤其重視理論與實踐結合。醫經、本草是考試醫官的主要內容。(52-3)
「藥理」一詞,最早見於《本草經集注》(約500)。屬於中藥藥理內容的四氣五味、有毒無毒、君臣佐使、七情合和等基本理論內容,則最早見於《神農本草經》。但直到北宋,本草書各藥之下雖注明性味良毒、君臣、七情等,並沒有將藥效與上述理論聯繫起來。…可以說,中藥理論的發展遠遠滯後於醫學理論。(53)
總而言之,金、元醫家從《素問》等早期醫學理論著作汲取營養,構建起了藥理體系。…藥理學說的進展為其(按:金元醫家創設新方提供了武器。甚至可以說,許多新方就是醫理和藥理結合的產物。從這個角度來說,金元藥理模式的建立帶有很大的人為因素,看似周密、通俗易行的藥理模式其實頗為機械,導致了藥物功效認識的淺顯平庸化。…清.徐大樁批評金、元歸經說的弊病:「至張潔古、李東垣輩,以某藥專派入某經,則更穿鑿矣!」(60-1)
五、精練藥效與南北本草的交融
金、元醫家在構建藥理體系的同時,也進行了大量的藥物和藥效精簡提煉過程。(61)南宋從臨床實際出發,評論前人所記載的藥效,是這一時期本草學術的一個焦點。(62)
六、臨床藥學研究與尊經之風
(明末繆希雍《本草經疏》)以「經文」為對象,依次解釋其味、功效的原理。(68)
<藥效的發現與「傳信」>
中藥功效自古以來表出很強的二重性:經驗性和社會性。(79)
一、經驗與聯想
1.「神農嘗百草」
2.「萬物有靈」的巫藥
弗雷澤(相似律、接觸律)
二、權威與理論
1.托名聖賢與名人崇拜
筆者以為,巫、醫分離時,醫藥學採用了和其他學說一樣的辦法,托名古代聖賢,以售其學。…醫家本是世俗之人,要建立醫藥之道,使之一種學說的要求,祇能遵從當人們尊古賤今的心理,將早期的醫藥專著托名上古的聖人。(85)
2.藥理體系的創建
《神農本草經》立足於醫家用藥經驗,借鑑了當時的社會建構模式、哲學思維模式和宇宙自然觀,建立了四氣、五味,君臣佐使、三品、七情,以及正治原則為主體的理論體系。(86)
「四氣」理論並不是直接根據具體藥物性質歸納出來的,而是借鑑氣候術語,所以無法與《神農本草經》具體藥物性質完全貼合。(87)
三、本草藥效的多源性
1.巫藥殘留
2.靈物:早期的藥物之中,有一類傳統的「靈物」。這類「靈物」的作品又每每與治鬼氣的疾病有關。(92)[龍骨、太乙餘糧、古銅鏡、桃、龜甲]
3.風俗藥效:早期本草中還收錄了一些由古風古俗變化過來的藥效。(95)[合歡、萱草]
4.道家用藥。
巫藥是顯示神力,無處不可通靈;醫藥是為他人治病;道家藥則是為了神仙與長生。(99)
5.醫家用藥。
後世醫家所增補的藥物和藥效,最難區分的是源於實踐經驗還是個人主觀推導。在缺乏實驗研究、科學統計方法的古法醫學中,根據某一理論或部醫療實踐就賦予藥物新功效的情況並不少見。尤其是金元時期藥理體系形成以後,有的藥物功效得到了精練,但同時許多藥物又增添了新的功能,藥物的「歸經」與「引經」就是其中一例。(101)
這類人造藥效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從偶然中推測出必然[藕治血症]、以方效移作藥效[石斛夜半丸]、循名責實,望名生義[鬱金、諸參反藜盧、升麻升提新效](106-8)
[其他影響藥效失實的原因]藥物來源種類的變遷[木通與關木通、人參與黨參](108-9)
四、藥效「傳信」法
什麼叫「傳信」?《四庫全書提要》認為:「考此書每方之下,皆注傳自某人。」也就是這類書採用的是抄傳有可信來之方的辦法。此法就叫作「傳信」。(110)
1.偶發現象的啟示
2.動物自療與動物試驗
3.臨床驗案與治療傳奇
4.藥效的神話傳奇
<古代社會的用藥風潮>
一、仙藥與丹藥
神仙可致,成為社會服藥之風的思想基礎。(127)
當時道家思想有一種「假內固外」的理論。「假」就是「借」,意思是借用外物來牢固人的身體。(131)
丹藥在漢魏之時盛行,其修煉技術集中在道家方士手中,服食之人卻以帝王貴族為主。這是因為煉丹所需貴重的原料丹砂和黃金需要財力支撐,所以煉丹需投入資本,服丹也就不是普通人力所能及的了。(133)
二、「服石」與寒食散
寒食散為什麼能風行一時?原因很多。丹藥原料價格昂貴,煉丹技術非常複雜,客觀上限制了丹藥在社廣泛傳播。寒食散則不然。首先,寒食散屬「俗人」所服,不是「仙家」所重。[較便宜、毒性較慢、加工較簡易、理論依據](138-46)
三、香藥與熟水
[宋代]其時社會風尚導致香藥、熟水盛行,醫家用藥與這個風尚互相影響。…香藥主要指香料,多含揮發性芳香物質,來自植物的居多,也有來自動物的,還包括人工的加工品。香藥不是醫家專用,宋代更多的香藥是社會時尚的消耗品(如祭祀、朝拜等場合的焚香),個人清潔或化妝的奢侈品(薰衣、洗浴或噴灑香身、辟口氣、腋氣等),食品加工防腐劑,也有衛生學的意義(如薰香以辟穢氣)。(146-7)
食藥同源,用飲食之物來治病或者輔助治療,是中醫優秀的傳統。亦食亦藥之品又可叫作「食藥」,大棗、百合、淮山、山楂等都在此列。宋代飲食特殊傾向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將某些藥物攙和進飲食,使之混同於副食品或作為飲料,很類似當今某些「保健品」了。(151)
香藥不僅滲透到醫藥,引起宋人好用香藥方的傾向,同時也滲透到飲食,導致了藥湯的盛行。這種藥湯,或簡稱為「湯」,或稱「熟水」。(152)
有些中藥確實是難以區分是藥還是食,以之充饑則謂之食,以之治病則謂之藥。但是絕大多數的中藥是可以區分開來的。是藥就有偏性(所謂「是藥三分毒」),有偏性就不宜久服。(153-4)
四、「以人補人」
[明末]在「以人補人」用藥風潮中,使用最多的是紅鉛、蟠桃酒、秋石、紫河車。這四個藥物的名字都已經過美化。紅鉛是用女子月經加工製成。蟠桃酒則主要指人乳、秋石的製作原料是人的尿液。紫河車是胎盤的隱名。這樣的四種藥物成為明末席捲朝野、引起醫學界對立的「以人補人」用藥風潮的主要內容。(155)
這些「竹破竹補」、「衣破衣補」、「藥貴同類」的說法,都是用人身之物去補益人體尋求依據。…毋庸諱言,這樣的理論的確比使用金石、草木藥養生的理論來得更誘惑人。(160)
除李時珍、蕭京之外,明代還有一些著名醫家也對服紅鉛之風持反對態度。(163)
五、成癮藥物與時尚藥
中國古代波及社會的用藥風潮發展到明末,已經將近二千年。從服用以金石為主的丹藥、石藥,到濫用以植物為主的香藥、熟水,進而發展到「以人補人」的人部藥。這些風潮所用的藥物大致是從礦物到植物,再到人體的某些廢棄物,其毒性似乎越來越小,其理論也越來越誘惑人。再者,這些用藥風潮的周期越來越短,煉丹持續了千年,服石不過五百年,香藥不到三百年,而服食紅鉛等人部藥衹有百餘年。更有趣的是,這些用藥風潮的目的也在逐漸變化。從最早宣稱服金丹可以求仙不死,到以為服石可以強壯身體,再到服用香藥、熟水以求日常保健,最後發展到吞咽穢滓紅鉛以求縱慾求歡。從以上進程可以看出: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逐漸認識到人生有限,不死難尋。但同時也可看出,社會上的追風用藥,逐漸朝著滿足一時的精神或肉體慾望的方向發展。(164-5)
[鴉片]吸食鴉片者既不是為了長生,也不是為了保健,衹是為了貪圖片刻煙癮。鴉片流行於社會,也沒有任何中醫、西醫的理論支持。…可見某種藥品一旦超出治療範圍、成為獲利豐厚的商品,它在社會的流行就已經不能從醫藥方面找原因了。(168)[煙草、洋蟲]
- Aug 31 Thu 2006 01:19
藥林外史(上)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