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藥炮製與雷公>
什麼叫中藥?…如果要說傳統中藥,一般說來應該具備兩大特色:一是按照中醫用藥的經驗和理論去使用,二是需要依法炮製。(173)
一、「炮炙」涵義及其主要內容
徐大樁提出了四個方面內容:「或製其形、或製其性,或製其味,或製其質。」製其形:就是針對藥物的外形進行加工炮製。製其性:藥性指藥物的寒熱溫涼、有毒無毒之性。製其味:這裡味可指藥物的味道,也可以指藥物的氣味。製其質:「質」為質地,藥物的虛實輕重、濕潤枯燥都屬於質。(175-6)
二、炮炙起源與漢代醫籍中的炮製
1.炮製與烹調同興
2.出土漢代醫籍中的炮製與「口父口且」考
從出土漢代醫藥文獻來看,至少在東漢初的炮製方法,主要還停留在使藥材更適合煎煮服用的階段。因此,把各種形狀的藥物加工得細小些,以便進入容器,就成為很主要的方法。諸如「冶」,就是粉碎成末,既可以用磨,也可以用杵臼;「搗」,就是用杵臼;「斬」,就是刀切;父且(即後世誤寫的「口父口且」,就是用斧頭砍斫藥材令細。以上方法,大多不是針對單個藥物,而是針對一個方劑。也就是把一個方劑的藥物(可以是單味,也可以是多味)集中之後,再一起把它們冶、搗、父且,變得細小。…其時炮製工具,均為家家必備生活用品,並不需要後世藥家所用的特殊工具。(182)
3.傳世漢代醫藥書中的炮製法
[《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這兩部書在炮製方面的一大進展是:藥物的炮製法主要已經不是針對方,而是針對方中每一藥物之下注明炮製的方法。這一傳統一直流傳至今。看起來這是一個不起眼的變化,實際上這意味著在組成方劑以前,其中的藥物已經事先經過了一定的炮製程序,符合配方要求。這可能意味著當時已有專業藥師先行完成了這一過程,並出售經過炮製的藥物,或者在配方以前,各藥必須根據各自的特性,先行炮製。這又說明炮製已經從主要適應服用,進展到針對藥性。因此,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方劑各藥分別炮製,都意味著炮製的一大進展。(184)
三、藥業興起與炮製理論總結
[三國、兩晉、南北朝]這一時期開始,炮製術受到了來自經濟利益驅動的衝擊。藥業的興起促使炮製術為藥材進行商業「包裝」。(186)
到了南北朝時代,醫藥分家已經比較明顯。(186)
「鍾乳醋煮令白」、「細辛水漬使直」、「黃耆蜜蒸為甜」、「當歸酒灑取潤」、「螵蛸膠著桑枝」、「蜈蚣朱足令赤」…以上的炮製加工法,都不是為了藥物方便服用,也是不減毒增效。商家的目的無非是以次充優、追求外形美觀,牟取更高利潤。但這些額外加工炮製不僅增加人工成本,而且某些附加炮製法還會使藥效降低,甚至造成副作用。(188)
[醫藥]的分家是必然的,也是具有社會進步意義的大事。醫療和藥品流通,是兩個性質不同的領域。藥品是一種殊的商品,它既要具備醫療所需要的質量,又需要服從商品價值規律。(189)
梁.陶弘景《本草經集注》「合藥分劑料理法則」確定藥物的劑量單位、主張藥物的粉碎應該從搗製進入切製。(190)他首先把《神農本草經》的藥物《七情》理論和具體藥物炮製結合起來。(191)陶弘景是一位道家,但是他在炮製方面,卻從來是道、俗分明,沒有把道家燒煉丹藥的那一套炮製法搬進本草。但是中國第一部炮製專著《雷公炮炙論》,卻帶有濃烈的道家色彩。(192)
四、雷斆與《雷公炮製論》
明清之時,諸多藥店無不標榜「雷公炮製」,但絕少有人知道雷公本是雷斆,更沒有人真正根據雷公炮炙法去製藥。雷公,成了明清醫藥界的崇拜焦點。充斥明清醫藥界的《雷公藥性賦》,則根本與《雷公炮炙論》無關。(194)
中醫各科的第一部專著,往往都是該學科劃時代的總結,也往往能形成後世再發展的基石。但《雷公炮製論》是一個例外。(198)
五、宋代的藥局、「煮散」與「飲片」
1.宋代藥局及其炮製法
宋代政府成立官藥局,是古代社會的首創。其最初的動機是政府瞄準了藥材在商業貿易中的重要性,故利用國家力量建立藥局。熙寧九年(1076),首都汴梁(今河南開封)建立了第一所熟藥所(製售成藥的藥店),是為此後官藥局的前身。(199)與此同時,兩宋民間的藥鋪也非常繁盛。(201)
2.從「煮散」到「飲片」的演變
「煮散」…主要是這樣的劑型:要經過粉碎、甚至過篩,但卻是一種粗散,並非細末。用時絹袋包裏,煎煮時還要經常撥動。(202)…煮散方在唐代的使用並不多。但自安史之亂以後,到五代國家分裂,使交通嚴重阻隔、藥材供應也隨之缺乏。出於節省藥材的目的,原來不起眼的「煮散」方式被推上了歷史舞臺。煮散每劑的藥量很少,不過數錢,在藥材缺乏的時候,這衹是一個權宜之計。(203)
五代多用的煮散,憑慣性延續到北宋。宋初《太平聖惠方》許多湯液被改造成煮散方。…但在中國,以煮散代湯的方式卻遭到了醫家的強烈反對。(203)
到北宋之時,濫用煮散的風氣漸漸平息。醫方書中要求切成片的記載越來越多。據南宋.周密《武林舊事》記載,當時已經有「熟藥丸散,生藥飲片」的說法。從此「飲片」一詞隨著飲片的廣泛運用,一直流傳到今。「飲片」的出現代表著一種新型的切片方法。所謂飲片,是將藥物切製成各有規格的片子,與陶弘景時代簡單的細切有很大的區別。一般的刀具很難保證飲片的規格化,衹有專門的鍘刀才能適應切製各種飲片的要求。(204)
以飲片為原料的湯劑最終取代了粗散為原料的煮散,究竟是醫家反對的力量,還是藥業發展的自身需要?可能兩者兼而有之。因為在藥材供應已經非常豐富的宋代,以節省藥材為主旨的煮散已經不合時宜。煮散必須要經常撥動袋裝的散末,說明它在煎煮中容易糊化巴鍋,對病家不方便。而且它也不符合醫家用藥劑型的要求,更無法給藥業賺取更大利潤留出施展的空間。因為任何藥材一經為散,所有的外部特徵都消失了。這樣很難鑑別原藥的種類,也無法體現原料的真偽優劣。飲片則不然,它可以根據不同的藥材,切製成能反映其原藥材形狀的片子,如當歸切成豎片,保留了鑑別特徵。即便是一劑藥煎成了藥渣,也能輕易地鑑定出所用的藥物。這是散劑所無法具備的優勢。(205)
從煮散到飲片,看起來是一個很簡單的用藥劑型改變問題,但實際上體現了醫家對不同劑型的嚴格要求,也說明了製藥工具的改進促進了藥物粉碎切片的發展。飲片的出現,既是中藥炮製的一個新的內容,又為藥家的商業競爭拓展了空間。宋以後藥物炮製朝著理論完備的方向繼續發展。同時藥家的商業競爭又帶來了炮製過當的弊病。(205-6)
六、理論完備與炮製過當
1.炮製理論日益完備
炮製總目的…歸納起來也就是減毒、增效二法。(209)
2.明清炮製新發展與炮製過當
從技術而言,明清時期已經達到了古代藥物炮製的高峰。藥業的興盛,也就產生了商業競爭。這種競爭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貨源充足、貨真價實;二是遵古炮製、飲片精良。(211)
但與此同時,商業競爭也使明清炮製出現了一個普遍性的問題:炮製過度。其表現形式是對藥物施行精加工,工序增加,外觀色澤皆美,毒性很小,但在此過程中,卻因炮製過度而引起了藥力的降低甚至喪失。(211)
畏懼毒性當然是其中重要的原因。(212)但毒藥炮製過度的另一個原因,屬於社會性。在藥店如林的商業競爭中,任何的失誤都可能導致聲譽盡失。所以醫、藥兩家都很注意用藥的保險係數。(213)造成炮製過度的原因,恐怕主要是受商業競爭的影響。此外,炮製是否過度,有時也與地區有關。…所謂地區差別,根源還是炮製能否給藥家增添利潤。(216)但從醫學角度來看,藥物有當炮製者,有不須炮製者。其法之繁簡,必須根據藥物本身的性質,本著減毒、增效、易服、本少的原則來決定。(217)

《本草插圖的演變──兼談本草插圖中的寫實與藝術問題》
一、早期的本草圖多為美術珍品
要之,唐代及其以前的本草圖基本上都是彩圖。(223)
二、版刻本草插圖的演變
自從宋代醫藥徹底分家之後,醫家衹管處方,藥物來自商品藥材,並沒有多少醫家會關注藥品的基原形態。為適應社會需求和醫家心理狀態,明、清出版商都喜歡給本草書增加細緻、美觀、生動的插圖,這是《本草綱目》的改繪本得以暢行的根本原因。(229)
李時珍及其以前的本草插圖,一直是描繪藥物的基原。但藥物學發展到明代已有了深刻的改變。醫、藥的分業使得醫藥人員越來越少接觸藥物的原生狀態。即便是藥家,他們接觸的也是從藥農手中購得的藥材。因此,藥物鑑別的重心從原生狀態(基原)鑑別逐漸轉向藥用部位(藥材)鑑別。這一變更也波及到本草插圖的主體。雖然藥材圖早已零星見於宋《本草圖經》,但晚到明萬曆四十年(1612)才出現真正的藥材圖譜──李中立的《本草原始》。(230)
[清末吳其濬的]《植物名實圖考》產生於清末。此時西洋的植物學逐漸進入我國。中國極為豐富的植物資源,眾多的相關文獻資料,如何使之與西方先進的植物分類體系接軌,是近代以來中外學者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植物名實圖考》收集資料廣泛、進行考實物考察、形態圖精確,這些有利因素決定了該書成為聯結我國古代本草學、農學和近代植物學的橋樑。(233)
三、宋、明畫家的彩色本草圖譜
王介《圖繪寶鑑》
如果編繪者的初衷在於使其本草圖譜廣泛流傳,以促進本草學的發展,那麼他決不會採用彩繪的方式,而會像宋代蘇頌一樣,繪製墨線圖以利版刻。但是,明代卻出現畫家所繪數以千計的彩色木草圖,這又是為什麼呢?(237)
[明末官修本草]《本草品彙精要》採用彩繪圖,首先取決於主編者的指導思想。該書的主編太監張瑜和醫官劉文泰,都是歷史上著名的佞臣。…主編者編纂此書的本意就是為了迎合皇帝歡心,原本不在乎此書能否有條件印行,所以他們才決定採用更為美觀悅目,但卻不易推廣的彩色圖繪。(238-9)
其次,彩色圖進入官修本草,也可能與當時明畫院花鳥畫興盛有關。…為本草書繪製藥圖,自然是畫院大展身手的良機。(239)
畫師們講究的是藝術創新。但在一年多的時間內,要畫師們全憑寫實創作出千餘幅彩色本草圖,殊為難事。(239)[玉米圖!!(241)]
如何看待《本草品彙精要》中的非寫實插圖?筆者認為可以引進一個新的概念:藝術本草插圖。在現代攝影中,有記實攝影與藝術攝影之分。實際上從明代《本草品彙精要肇始》,本草插圖也分化出了寫實插圖與藝術插圖兩種類型。所謂「寫實本草插圖」,是指基於藥物寫實繪的本草插圖。「藝術本草插圖」雖然也可能部分寫實,但整幅插圖卻經過藝術構思或藝術加工,很難列入寫實之列。(244)
明末女畫家文俶的《金石昆蟲草木狀》;明末清初女畫家周淑祜、周淑禧姐妹合繪的《本草圖譜》;《食物本草》;《補遺雷公炮製便覽》。(245-6)

<本草與文學>
一、本草中的歌賦及歌括類專著
南宋.陳衍《寶慶本草折衷》(1248)引錄的「十九反」、「六陳」訣,就是此後中醫藥界廣為流行的藥物十八反歌、六陳歌的前身。(255)
二、文學作品的藥物相關內容
1.藥名入詩
2.藥物擬人化與藥物劇
《草木春秋》
3.文學作品中的藥物知識
認定何首烏能烏鬚黑髮,很明顯是一種傳奇,本來就當不得真。明代多位醫家反對何首烏補益之論。如葛小溪指出:「此藥味極苦澀,生用氣寒,性斂有毒;製熟氣溫,無毒。前人稱為補精益血,種嗣延年。又不可盡信其說。但觀《開寶》方所云:治瘰癧,消癰腫,減五痔,去頭面熱瘡,蘇腿足軟風,其作用非補益可知矣!」(278)
李汝珍《鏡花緣》抨清代崇尚燕窩的陋習。燕窩自清初才有記載,據《本草綱目拾遺》所引文獻,此物最早不過就是海濱之人的一種蔬菜,後來被作為平補肺陰之藥。該藥力量微弱,清代名醫張璐認為:「今人以之調補虛勞咳吐紅痰,每兼冰糖煮食,往往獲效。然惟病勢初淺者為宜。若陰火方盛,血逆上奔,雖用無濟。」但隨著崇尚燕窩的風氣愈演愈烈,民間至今濫採燕窩,嚴重危及了金絲雨燕的生態環境,也打破了生物鏈的某些環節。至於燕窩的滋補功能,或褒或貶,至今有著針鋒相對的意見。所以《鏡花緣》反對崇尚燕窩的高論,恐怕至今也有其現實意義。(281)
4.另類「本草」書
宋.釋慧日《禪本草》
明.遠中道《禪門本草補》
明.董說《夢本草》(1644)
唐代張說,一說為清代著名詩人袁枚(1716-1798)也借助說藥的形式撰寫了一篇《錢本草》。他把錢的好處、弊病、對錢的運用方法等,採用本草說藥的方式,一一羅列,其文如下:
錢:味甘,大熱,有毒。偏能駐顏,采澤流潤。善療饑,解困厄之患立驗。能利邦國,污賢達,畏清廉。貪者服之,以均平為良;如不均平,能冷熱相激,令人霍亂。其藥採無時,採之非理則傷神。比及流行,能召神靈,通鬼氣。如積而不散,則有水火盜賊之災生;如散而不積,則有饑寒困厄之患至。一積一散謂之道,不以為珍謂之德,取與合宜謂之義,無求非分謂之禮,博施濟眾謂之仁,出不失期謂之信,人不妨己謂之智。以此七術精練,方可久而服之,令人長壽。若服之非理,則弱志傷神,切須忌之。(282-3)

<歷代藥王與藥王廟>
一、韋姓藥王
二、扁鵲藥王
三、皮場王與藥王
近現代著名藥學家趙燏黃先生曾經對祁州藥巿和藥材進行過深入的考察,結果他幽默地說:「余以為藥材固有真偽,不料藥王亦有真偽。」當然這偽藥王不能歸罪泥塑的皮場王,而是當時的人們出於商業活動、藥業交易或者精神需求創求或曰偽造出來的。人們固然虔誠地對自己塑造的藥王菩薩頂禮膜拜,但在某種意義上,還是希望藥王為自己的生產或者生活服務。因此,歷史上塑造藥王的活動不僅在安國,也在其他地方不斷地進行。清代以來在全國影響最大的藥王孫思邈,實際上也是屬於居上新創造出來的藥王。(306)
四、孫思邈藥王
回顧歷代藥王和藥王廟發展演變的歷史,不難看出,藥王是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人們根據不同的需要創造出來的。紀念先醫功績、祈禱身家平安,乃至振興當地經濟,弘揚傳統文化,這些原因都促使了一代代的藥王產生。至於誰是真藥王、誰是假藥王,看來實在沒有辨析的必要了。(318)

<蒙汗藥、麻沸散與麻藥>
一、「蒙汗」涵義與方藥
多紀式的友人山田宗俊又考證:「蒙汗即『悶』之反切,猶『秀』之為『唧溜』、『團』之為『突欒』之類。」(320)
從醫藥學的角度來看,蒙汗藥衹不過是歷史上眾多麻醉藥之一而已。其名稱的產生大約在南宋至元代。早期的蒙汗藥多撒進酒中或拌入飯中,但清代的悶香則採用燒煙的方式。這種悶香醫家不用,祇見於小說人物施行。蒙汗藥則不同,它不是打家劫舍者的專利,運用最多的還是醫藥家。蒙汗藥是外科手術最好的麻醉劑,也是某些痛症最好的止痛藥。歷代醫藥書中具有蒙汗藥功用的方劑和藥物還有不少,它們所含的藥物也並非一成不變。同名的蒙汗藥方,藥物組成也各有不同。(324)
「麻藥」即現在的麻醉藥。但在中國古代,祇有麻或醉,卻從未見兩字連用者。「麻醉」是日本人在中醫麻藥基礎上歸納出來的一個名詞,以後又返傳中國。(33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godsou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