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 伯夷列傳

《正義》:「老子莊子,開元二十三年奉敕升為《列傳》首,處夷、齊上」;按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一三載政和八年詔《史記.老子傳》升為列傳之首,自為一帙(政治力改變書的次序)。

「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批「易君而未革政」,只是換領導者的名姓罷了

「或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若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非邪?……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盜蹠日殺不辜,……竟以壽終,是遵何德哉?……余甚惑焉!倘所謂天道是邪?非邪?」馬遷唯不信「天道」,而好言「天命」;蓋信有天命,即疑無天道,曰天命不可知者,乃謂天道無知爾。天道莫憑,人間物論亦復無準矣。然馬遷既不信天道,而復持陰德報應之說,既視天夢夢,而又復以為冥冥之中尚有綱維主張在;圓納方鑿,自語相違,殆人心兩歧之常歟,參《毛詩.正月》、《左傳》卷論僖公五年。(司馬遷老人家相信陰德說,我想那也是支持他寫作的動力之一吧)

 

二三 管晏列傳

「管仲卒,……後百餘年而有晏子焉。」按明、清批尾家所謂「搭天橋」法,馬遷習為之。事隔百十載,而捉置一處也。亦有其其事同時而地距千百里,及映帶及之者,參觀《詩經.卷耳》「話分兩頭」。

「至其書世多有之,是以不論,論其軼事。」此可與前論《絳侯世家》參證,所謂世所周知,皆從省略。馬遷於老、莊、孟、荀之書亦然,但也有例未達之處。(寫作多少都有些紕漏)

 

二四 老子韓非列傳

莊子「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以詆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畏累虛、亢桑子之屬皆空語無事實。」但又鋪張孔子見老子事,見寓言入史者也。

「然善屬書離辭」;《考證》:「附離之離。」《月令》鄭註:「『離』讀如『儷偶』之『儷』。」是「離辭」即排比儷偶之詞。《荀子.正名》篇:「累而成文,名之麗也。」「離」、「麗」、「儷」三字通,意義昭然。

「非為人口吃,不能道說,而善著書。」夫口吃而善著書,筆札唇舌,若相乘除,心理學謂之「補償反應」。

「余獨悲韓子為《說難》,而不能自脫耳。」孫子、吳起、白起、王翦皆工於謀人,拙於衛己;馬遷反復致意於此,智不如葵之感深矣。參觀前論《始皇本紀》。

「老子所貴道,虛無因應,變化於無為。」按「因應」者,因物而應之也。《呂氏春秋.決勝篇》:「凡兵貴其因也。因也者,因敵之險以為己固,因敵之謀以為己事。能審而加,勝則不可窮矣。」因之時義大矣哉!培根名言:「非服從自然,則不能使令自然。」夫服從,即順也,因也;《管子.心術》篇上:「因也者,舍己而以物為法者也。」《孟子.離婁》:「所惡於智者,為其鑿也,……,禹之行水也,行其所無事也。」「行其所無事」更可印證《文子.自然》:「所謂無為者,……循理而舉事,因資而成功,推自然之勢。……若夫水用舟,沙用?,泥用輴,山用樏,夏櫝冬陂,因高為山,因下為池,非吾所為也。」行其所無事即無為之為矣。

 

二五 孫子吳起列傳

「孫子與有力焉」;《考證》引姚鼐、梁玉繩等考《左傳》不載孫武事,《十三篇》乃戰國言兵者託名於武所為。張栻《南軒集》認為兵學不可廢,不論作者是誰。

「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按《御覽》卷二八二引《戰國策》載孫臏曰:「其伐國之道,攻心為上」云云;乃言外交,非言軍事。然理有可通;蓋國之相與,交即攻守之以口舌而不以干戈者,所謂折衝樽俎也。(攻心為上)

 

二六 蘇秦列傳

「蘇秦笑謂其嫂曰:『何前倨而後恭也!』嫂委蛇蒲服,以面掩地以謝。」世態炎涼,有如踐跡依樣;蓋事有此勢,人有此情,不必鑿鑿言有其實,一一真有其然。勢所應然,則事將無然。即理所當然,事將無同也。

「蘇秦喟然嘆曰:『……且使我有雒陽負郭田二頃,吾豈能佩六國相印乎?』」《平原君、虞卿列傳》:「然虞卿非窮愁,亦不能著書以自見於後云」;則建樹功名,從事著作,皆困窮之所激發也。桓譚《新論.求輔》謂賈誼不「失志」則「文彩不發」,淮南王不富貴則不能「廣聘駿士」使著書,揚雄不貧則不能「作玄言」云云;蓋著述之事固出於窮,而亦或出於達,遷說不如桓說之周賅矣。(寫書的原因其實有很多)

 

二七 樗里子甘茂列傳

「樗里子滑稽多智,秦人號曰『智囊』」;《索隱》:「鄒誕解云:『滑、亂也,稽、同也。……謂能亂同異也。』」;《考證》曰「自史公錄《滑稽傳》,遂轉為俳諧義。」《孔子世家》晏嬰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軌法」,「滑稽」即「變亂」軌法也。「滑稽」訓「多智」,復訓「俳諧」,雖「義」之「轉」乎,亦理之通耳。蓋即異見同,以支離歸於易簡,非智力高卓不能,而融會貫通之終事每發自混淆變亂之始事。論創造心理者謂之「兩事相聯」。俳諧之設譬為讔,機杼莫二。譬如雙關語即為一例。明其「亂同異」、「無留礙」。

 

二八 孟嘗君列傳

《廉頗.蘭相如列傳》:「夫天下以巿道交:君有勢,我則從君;君無勢則去,此固其理也。」劉峻《廣絕交論》:「素交盡,利交興」,又釋「利交」曰:「義同賈鬻」;生死見交情,盛衰見交態。「巿道」語出《史記》,而命意則申《全唐文》卷五九二柳宗元《宋清傳》。《傳》稱清「居巿不為巿之道」,故如此「巿道交豈可少邪?」(酒肉朋友還是必要的)

 

二九 春申君列傳

兩虎相爭待其斃,鷸蚌相爭漁翁利,乘龍跨虎畏難下。

 

三0 廉頗藺相如列傳

《考證》:「《國策》記廉事頗略,而無一語及藺,此傳多載他書所不載。」按此亦《史記》中迥出之篇,有聲有色,或多本於馬遷之增飾渲染,未必信實有徵。寫相如「持璧卻立倚柱,怒髮上衝冠」,是何意態雄且傑!後世小說刻劃精能處無以過之。

 

三一 田單列傳

「神師」乃神道設教以愚民便用之例,參觀《周易》卷論《觀》。

田單火牛陣燒牛尾,漢尼巴爾為羅馬師圍燒牛角,錢鍾書伯伯好奇那個比較強,有機會可以問問牛。

 

三二 魯仲連鄒陽列傳

「魯仲連曰:『吾始以君為天下之賢公子也。吾乃今然後知君非天下之賢公子也!』」「及今然後」四字乍視尤若堆疊重複,實則曲傳躊躇遲疑、非所願而不獲己之心思語氣;遷本書《張釋之、馮唐列傳》釋之諫文帝曰:「今盜宗廟而族之,有如萬分之一假令愚民取長陵一抔土,陛下將何以加其法乎?」盜掘本朝先帝陵墓,大逆不敬,罪惡彌天,為臣子者心不敢想而亦口不忍宣也,然而臣姑妄言之,君其妄聽之;故「有如」而累以「萬分之一」,猶恐冒昧,復益以「假令」,擬設之詞幾如屋上加屋,心之猶豫、口之囁嚅,即於語氣徵之,而無待摹狀矣。

他如語氣詞「耳」、「爾」、「而已」、「如是」、「也」、「姑且如此」,各有不同的詞氣,表示不同的狀態與身份心境。元俞玉《書齋夜話》卷一論「經傳之文」每「兩聲合為一聲,蓋省文也」,舉例有「耳」即「而已」,「爾」即「如是」;然阮元認是為兩者差別在於急言或緩言,則失當逞肊了,還是必須由文章全文來斷定。是以不宜枯蝸粘壁,膠執字訓,而須究「詞之終始」也。

「鄒陽乃從獄中上書」云云;《考證》:「真德秀曰:『此篇用事太多,而文亦浸趨於偶儷』。」「偶儷」、「對子」即馬遷所謂:「鄒陽辭雖不遜,然其比物連類,有足悲者。」《四庫提要》卷一八九《四六法海》條云:「自李斯《諫逐客書》始點綴華詞,自鄒陽《獄中上梁王書》始點綴故事,是駢體文之漸萌也。」

 

三三 呂不韋列傳

「因使其姊說華陽夫人日:『吾聞之,以色事人者,色衰而愛弛』。」《漢書.外戚傳》李夫人語姊妹曰:「夫以色事人者,色衰而愛弛,愛弛則恩絕,上所以攣攣顧念我者,乃以平生容貌也。今見我毀壞,顏色非故,必畏惡吐棄我。」發揮「色交」之猶利交。女蓄深心,即徵男易薄情矣。

三四 刺客列傳

「某友為泣曰:『以子之才,委質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為所欲,顧不易耶?……』豫讓曰:『既已委質臣事人,而求殺之,是懷二心以事其君也』云云。」按不肯詐降也。其嚴於名義,異於屈節為從權後圖者。(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之安於名義)

「豫讓曰:『范、中行氏皆眾人遇我,我故眾人報之;至於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孟子.離婁》章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君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臣如寇仇。」史籍所載,臣蒙國士之遇而為眾人之報者固有之,君遇以眾人,蓄等犬馬而責臣以國士之報者更多有之。

「聶政曰:『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許人也』」;按此語全本《戰國策.韓策》二。《游俠列傳》言郭解「以軀借交,報仇藏命」。(借軀──什麼時候還啊?)

 

三五 李斯列傳

「請一切逐客」;師古:「苟取」、「不顧」,涵不揣其本而齊其末之意,謂鹵莽滅裂以求整肅淨盡,類後世語之「一筆抹殺」。《漢書.趙廣漢傳》:「盜賊以故不發,發又輒得一切治理」,謂無漏網,嚴密不遺。《循吏傳》龔遂對宣帝曰:『唯緩之始可治,……且無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行事』,則謂因事從宜,不拘一律。前之「一切」,指概同之經,後之「一切」指各殊之權;兩意相反。今語「一切」,惟存前意,括而無遺、全而無外,酷似釋典之衹指周遍,不寓特殊。至於不守經之權,與夫不通權之經,兩者又均「一切」之「苟且」義耳。

李斯《諫逐客書》強調納天下之材,《廣弘明集》卷一四李師政《內德論》略云:「師以道大為尊,無論於彼此;法以善高為陳,不計於遐邇。豈得以生於異域而賤其道,出於遠方而棄其寶?」(距離不是問題,品質才是重點,只要好的東西就該學習採納,毋自限也)

「於是趙高待二世方燕樂,婦女居前,使人告丞相:『上方閒,可奏事。』丞相至宮門上謁,如此者三。二世怒曰:『吾常多閒日,丞相不來;吾方燕私,丞相輒來請事。丞相豈少我哉!』」(白話的意思:你沒看見我正在忙嗎?[羞])《後漢書.劉玄傳》:「帝方對我飲,正用此時持事來乎?」(我正要辦事,不要現在來好不好![])「正用此時」成為後世典。

「趙高治斯,榜掠千餘,不勝痛,自誣服。」按屈打成招,嚴刑逼供,見諸吾國記載始此。蒙田云:「刑訊不足考察真實,祇可測驗堪忍。」酷吏輩豈昧此理哉!蓄成見而預定案耳。(屈打成招)

「李斯乃從獄中上書:『臣為丞相,治民三十餘年矣。……卒兼六國,虜其王,立秦為天子,罪一矣』云云」;按假認罪以表功,所謂「反言」也。(說反話)

 

三六 張耳陳餘列傳

「太史公曰:『……然張耳、陳餘始居約時,相然信以死,豈顧問哉?及據國爭權,卒相滅亡。何鄉者相慕用之誠,後相倍之戾也?豈非以利哉!』」此傳所慨,則貧賤時刎剄之平交,以素心始而不免以巿道隙末;相形愈下,故張、陳之事尤貽口實。《漢書.張耳陳餘傳.贊》末句「勢利之交,古人羞之,蓋謂是矣!」「光初」而「凶終」,語反而意一。然後世亦有翻案文章,認為「誼存君親,重於朋友」。(所以作人很難)

 

三七 魏豹彭越列傳

「有司治,反形已具。」《全唐文.論行營狀》:「若比向前模樣,用命百倍相懸。」「模樣」即「形」,古近語異耳,皆兼局勢與情跡而言之。陳師道《次韻春懷》云:「老形已具臂膝痛」,點化殊妙,足資解會;「臂膝痛」者,老之徵象,「見」老之「形」,非老態「具」盡於「臂膝痛」也。(就是有那個樣子,還沒變化完全的狀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godsou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