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六  噬嗑 相反相成之象,如弓弦之張、剪刀以及咬嚼。 

七  頤  寧可飯亂吃,不可話亂講。

   大過      經典作者為男性,乖男女平等之道。

   睽   相反而相成,有間而相通。有三類:體乖而用不合(火在水上)、二者體不乖而用不合(二女同居)、體乖而合。

一0 損  「象曰:君子以懲忿窒欲」忿欲皆有往來,懲窒互文而相足也。又如「鄭昭宋聾」,則鄭不聾、宋目不明意亦可見。耳目各舉一事而對以相反。「互文相足」之法更可了然。

一一 姤  以豕象徵淫欲、亦象徵食欲,西遊記中豬八戒為兩者之綜合。

      「甚」,朱駿聲說之曰:「甘者飲食,匹者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故訓安樂之尤。」

一二 革  「彖曰:革,水火相息」;「息」兼「生變」、「侵剋」兩義,或訓「止」、「生」,於《易》中,兩者歧出分訓又同時合訓。

      革,牛革,鞏固難變之物;於《易》中,革之為義,變改之名,夫以「難變」之物,為「變改之名」,象之與意,大以鑿枘,此固屢見不鮮者,姑命之曰「反象以徵」(Reverse symbolism)。性情急者繫帶,緩者佩弦,取反象以徵而鑑戒也。

一三 震  「六三:震蘇蘇;上六:震索索」;《正義》:「畏懼不安之貌」,皆音之轉也。

一四    「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王弼取老子「常使民無知無欲。」孔穎達則昌言不諱,以閉塞視聽為靜心止欲之先務。王韓《易》註早蘊老、莊,孔氏疏通,自難迴避,且亦自有合「經意」者。

      「隔物欲」而取於「背」,有二義焉。一者不見可欲,二者見不可欲:有可欲之物陳吾前,不面對作平視而轉身背向之,猶《革》之革面;物之可欲,每由其面,其背初不爾,倘睹背之無可欲乃至可憎可怖,則庶幾勿為面所迷惑。(一為主體無所感;一為觀客體之反)

一五 漸  「九三:鴻漸於陸,夫征不復,婦孕不育。」《註》:「夫征不復,樂於邪配,則婦亦不能守貞矣。」《古詩十九首》:「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又示冷淡未甘。

一六 歸妹 《歸妹》之於跛、眇,取之之意也,尚有憾爾;《履》之於跛、眇,棄之之意也,不無惜爾。一抑而終揚,一揚而終抑。斯多噶哲人嘗曰:「萬物各有二柄」,人手當擇所執,命之「比喻之兩柄」可也。如水中之月不可捉搦,以至道喻之,嘆其玄妙;以浮世喻之,斥其虛妄,譽毀別焉。又如「秤」示「平」又示「偏」。比喻有兩柄而復具多邊。蓋事物一而已,然非止一性一能,遂不限於 一功一效,取譬者用心或別,著眼因殊,指(denotatum)同而旨(signification)則異;故一事物之象可以孑立應多,守常處變。如取月圓,或取月明。一物之體,可面面觀,立喻者各取所需,每舉一而不及餘;讀者倘見喻起意,橫出旁申,蘇軾《日喻》所嘲盲者扣槃得聲,捫燭得形,無以異而。《大般涅槃經.獅子吼菩薩品》第一0之三:「引喻不必盡取,或取少分,或取多分。」

 

一七 繫辭(1) 大莫能名,姑與以一名而不能盡其實,遂繁稱多名,更端以示。夫多名適見無可名、不能名也。

一八 繫辭(2) 《繫辭》上:「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道無心而有跡,聖人則有心亦有跡,蓋道化育而不經營故也。聖人有心故憂,道無心則不憂。《明道語錄》:「聖人人也,故不能無憂。天則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者也。」(天不與人同憂)

一九 繫辭(3) 《繫辭》上:「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註》:「極未形之理曰『深』,適動微之會則曰『幾』」;《正義》:「『幾』者,離無入有,是有初之微。」張載《正蒙.坤化》篇:「幾者、象見而未形也」。幾與潛能不同,潛能者,能然而尚未然;幾者,已動而似未動,故曰「動之微」,《鬼谷子.揣》篇命之曰「幾之勢」。「知幾」乃有朕兆而推斷,特其朕兆尚微而未著,常情遂忽而不睹;能察事象之徵,識尋常所忽,斯所以為「神」。《茶山集》卷三《探梅》「雪含欲下不下意,梅作將開未開色」,含、欲幾堪為知「幾」者。「幾」非「前識」亦非「後覺」。

二0 繫辭(4) 《繫辭》上:「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聖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註:「洗心曰齋,防患曰戒。」先心非謂前識。

二一 繫辭(5) 《繫辭》上:「吉凶與民同患」,這句指的是「吉與民同,凶與民患」,乃古人從一省文之例,他如「潤之以風雨」、「不可造車馬」、「沽酒巿脯不食」。因一兼言,則有《禮記.學記》:「君子知至學之難易」;「難易」即「難」,因難而兼言「易」也。他如《左傳》昭公四年:「子產曰>:『苟利社稷,生死以之』;謂雖死不惜,而兼言『生』。」參觀《毛詩.擊鼓》有關修詞兩字相銜接因而意義同化或吞併之例。

二二 繫辭(6) 《繫辭》下:「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心同理同,正緣物同理同;水性如一,故治水者之心思亦若合符契。思辯之當然,事於事物之必然,物格知致,斯所以百慮一致,殊塗同歸耳。心之同然,本乎理之當然,而理之當然,本乎物之必然,亦即合乎物之本然也。

二三 繫辭(7) 《繫辭》下:「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老子》第二章之「枉則直」,西洋語「後退所以前躍。」又有詩家之以退為進、欲高故卑、以卻為攻。

二四 繫辭(8) 《繫辭》下:「物相雜,故曰文。」《國語.鄭語》史伯對鄭桓公曰:「聲一無聽,物一無文。」徐鍇《說文通論》:「強弱相成,剛柔相形,故於文:人、乂為文。」古希臘人談藝,舉「一貫寓於萬殊」(Unity in variety)為第一義諦。

二五 繫辭(9)  《繫辭》下:「危者使平,易者使傾」;《註》:「易,慢易也」;《老子》五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二六 說卦(1) 《說卦》:「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正義》:「人欲知既往之事者,《易》則順后而知之;人欲知將來之事者,《易》則逆前而數之。」「前後往來」四字,每可互訓,見下。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前」指「以前」,「後」指「未來」。

我來已變當初地,前過應無繼此人[1]」;「前」作「未來」解。

「銀河半隱蟾高掛,已覺炎光向後?[2]」;「後」作「過去」解。

「往者不諫,來者可追」,「往」指「過去」;「來」指「未來」。

「爾來四萬八千歲,乃與秦塞通人煙[3]」;「來」謂「已往或從前」

《管子.大匡》:「從今以往二年」;《論語.八佾》:「自既觀而往者」;唐高祖《賜李靖手敕》:「今日以去,心中更不須憶」,往去皆謂未來或向後。正緣「去」、「來」、「前」、「後」等字兼相反兩訓,均一事之殊觀或一物之兩柄也。

二七 說卦(2) 《說卦》:「乾為天、為父、為良馬、為老馬。坤為地、為母、為子母牛。」按此等擬象,各國或同或異。



[1] 薛能《褒城驛有故元相公舊題詩、因仰嘆而作》

[2] 吳潛《鵲橋仙.己未七夕》

[3] 李白《蜀道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godsou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