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
(1)閒著也是閒著...就很容易色...
(2)閒閒,閒者,隔也(廣韻.襇韻);易色,可以解釋為容易或是改換。因此這句的意思是,「不要閒著,不然就容易好色」或者也可以解釋成「不要讓自己閒著,改掉好色的習慣」...
好,不亂了,進入正題,本週的主題是「賢」
-----------------這是分隔線---------------
「賢」,據《說文》,指的是「多才」的意思。「从貝,臤聲」。王筠認為貝乃是後來才加的,古時直接以「臤」作為「賢」。學者對於字的構件有不同意見,錢桂森<段注鈔案>則認為「其義為多才而其字從貝,蓋從堅貝取譬為義,亦形聲兼會意之字。」認為從貝乃是取其「堅」意;然而,鄧和先生卻認為貝乃取「財」、「寶」的意思賢謂「有財」或「有才」之人。楊樹達《增訂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釋賢》也有同樣的意見:『以臤為賢,據其德也;加臤以貝,則以財為義矣。』總之,關於構件取「貝」,有三種說法:取其堅、寶貴、才德。
那麼「臤」是什麼呢?臤。《說文》:「堅,堅也。从又,臣聲。讀若鏗鏘之鏗。古文以為賢字。」段注:「謂握之固也,故從又。」臤有堅固的意思,又為賢的古字。鄧和《中國文字結構選觧》「臤者,目視之,手持之,有固守、固持之義。臤,加土為堅,土之固也。加糸為緊,絲之固也。[加豆為豎,立之固也(壴是樹字省文,樹有立意)]。加貝為賢,財貝之固,才德之固也。賢有堅固之義。」論証構件「臤」具有堅固的意思。因此,「賢」是把握財貝或才德之人。
那麼所謂的「才德」又是什麼呢?《說文》:「才,艸木之初也。从丨上貫一,將生枝葉。一,地也。」《漢語大字典》:「才質;才性。清徐灝《說文解字注箋.才部》引李陽冰說:『凡木陰陽、剛柔、小大、曲直,其才不同而用各有宜,謂之才。其不中用者謂之不才。引之則凡人物之才質皆謂之才。』又「才」:「表示只有在某種條件下,或由於某種原因,然後怎樣。」才所表現的是一種可能性,一種發展的潛質。德指「正道中行」,而能有「得」(參見臧克和《中國文字與儒學思想》),因此指的也是一種具發展的可能性。因此,有才德的人指的是能在未來具有一定發展可能性,能夠有所作為的人。
而財貝呢?財貝本身是貨幣的表徵,然而貨幣之效能在於流通使用兌現,發揮實際的影響力。某個程度上來說,貨幣是能量的抽象轉換,因此,擁有貨幣的人就擁有某種潛在的能量,擁有越多的人,就有越多的能量,能發揮更大的影響。是故,「賢」作為把握財貝的人,或者是具有才德的人,在「發生影響的潛在可能性」這個前提底下,是具有共通的意義的。因此,賢的最通俗意義,就是「有能力」的意思,因此《玉篇.貝部》說:『賢,能也』。《經籍篡詁》解釋賢為「德盛之名」、「德成之稱」,也都是可以理解的了。
然而,有一個問題是必須要解釋的,為什麼「賢」是次於「聖」的呢?如《荀子哀公》:『則可謂賢人矣』。賢者亞聖之名。《素問上古天真論》:「其次有賢人。」次聖人者謂之賢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呢?我想我們必須回到文本來看,在《荀子.哀公》篇,魯哀公請教孔子如何取士治國,孔子提出了五種不同儀態類型的人:
孔子曰:「人有五儀:有庸人,有士,有君子,有賢人,有大聖。…」哀公曰:「善!敢問何如斯可謂賢人矣?」孔子對曰:「所謂賢人者,行中規繩而不傷於本,言足法於天下而不傷于身,富有天下而無怨財,佈施天下而不病貧:如此則可謂賢人矣。」哀公曰:「善!敢問何如斯可謂大聖矣?」孔子對曰:「所謂大聖者,知通乎大道,應變而不窮,辨乎萬物之情性者也。大道者,所以變化遂成萬物也;情性者,所以理然不取捨也。是故其事大辨乎天地,明察乎日月,總要萬物于風雨,繆繆肫肫,其事不可循,若天之嗣,其事不可識,百姓淺然不識其鄰:若此則可謂大聖矣。」哀公曰:「善!」
簡單來說,己有德而足以施人,足以為人效法的人即可稱之為「賢人」;但是「聖人」卻是知通大道的人,能夠順應變化、分辨情性的人。要言之,聖人是通達無礙的,而賢人卻仍限於「本」、限於「身」,未能盡通盡達,所以次一等。那麼《素問.上古天真論》怎麼看呢?
在《素問.上古天真論》當中,依養生之道的境界將人分為四等:「真人」、「至人」、「聖人」、「賢人」。這裡我們只談聖人與賢人:
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于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于世,被服章,擧不欲觀于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聖人養正避邪,於世俗之間節制欲望,不生氣發怒,舉事行止雖在世俗之間,但心思卻不同於世俗;不因外務而形體勞累,不因思慮揣想而內心煩憂,經常保持精神安靜樂觀,不敗壞形體,不散佚精神,因此也可以活個百來歲。賢人則次之,他效法天地的規律,按日月變化的規律養生,分辨日月星辰,順應陰陽的變化,符應四季的遞嬗,隨從上古養生之法,合同於養生之大道,也可以延年益壽而能所終。因此,就上文的主要差別來看,聖人與賢人之別,在於聖人「從於世俗,卻從超脫世俗,不為俗所累」,而賢人則「位於世俗之中,為世俗所牽動,但能憑恃效法天地,順應陰陽,而得養生。」或許許慎《說文》的解釋可以提供一些想法。《說文》:「聖,通也」。「賢,多才也」。通則暢達無礙,多才則為才所累,是故《詩.小雅.北山》:『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毛傳:『賢,勞也』。
《老子》說:「不尚賢,使民不爭。」賢是一種潛在的能力,但這種可能性必須要實現出來才能得以彰顯,因此必須透過勞作實踐將其體現出來。而賢因為有「多」(多才)的問題,因此就有多才少才之別,為了「賢能」的名號、比誰最行最能幹,人們亟欲表現自我,爭得你死我活,天下不安,人心不寧,使世界熙熙攘攘,這也是老子之所以提倡「不尚賢」的原因吧。
附錄:
賢。《說文》:「賢,多才也。从貝,臤聲」王筠句讀:「不言從臤者,古直以臤為賢,後乃加貝。」錢桂森段注鈔案:「其義為多才而其字從貝,蓋從堅貝取譬為義,亦形聲兼會意之字。」《漢語大字典》:「(1)多財。《六書故.動物四》:『賢,貨貝多於人也。』楊樹達《增訂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釋賢》:『以臤為賢,據其德也;加臤以貝,則以財為義矣。』(2)才能、德行均好。《六書故.動物四》:『賢,德行道埶踰人者謂之賢。』《書.大禹謨》:『野無遺賢,萬邦咸寧。』《玉篇.貝部》:『賢,能也』。(3)良、美善《禮記.內則》:『具二性,獻其賢者於宗子』。(4)多。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貝部》:『賢,本多財之稱,引申之,凡多皆曰賢』。《詩.大雅.行葦》:『序賓以賢』。鄭玄箋『謂以射中多少為次第』。(5)超過。《正字通.貝部》:『賢,勝也』。《儀禮.鄉射禮》:『若右勝則曰右賢於左。』(6)勞累。《廣雅.檡詁一》:『賢,勞也』。《詩.小雅.北山》:『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毛傳:『賢,勞也』。(7)崇尚;以為賢。《論語.學而》:『賢賢易色。』」
《中國文字結構選觧》:「賢。(1)多財也。蓋以賢字从『貝』,貝,財也。(2)多才也。蓋以多才識才藝者。為國之所寶,故賢字从『貝』。貝,寶也。(3)勞也。蓋以聚財守貝,事多而勞也;蓋以『聖人之大寶曰位』,為國為民,事多而勞也。(4)臤者,目視之,手持之,有固守、固持之義。臤,加土為堅,土之固也。加糸為緊,絲之固也。加豆為豎,立之固也(壴是樹字省文,樹有立意)。加貝為賢,財貝之固,才德之固也。賢有堅固之義。(5)能幹有德之人,如見賢思齊、選賢與能(6)有才德而明理,如賢明、賢達(7)對人之敬稱。如『賢伉儷』、『賢兄』。」
《經籍篡詁》:「(1)能也。《老子》:『不尚賢』。(2)賢謂心明智遠。《素問解精微論》:『有賢不肖未必能十全』。(3)賢者亞聖之名。《荀子哀公》:『則可謂賢人矣』。(3.2)次聖人者謂之賢人《素問上古天真論》:「其次有賢人。」(4)賢是德盛之名。《書仲虺之誥》:『佑賢輔德』疏。(5)賢是有德成之稱《禮記曲禮上》賢者狎而敬之疏。(6)賢人知道術德行者也。《管子君臣》:『出干賢人』注。」
《故訓匯纂》:「(1)有德之人。《論語.子罕》:『賢賢易色』。」
才。《說文》:「才,艸木之初也。从丨上貫一,將生枝葉。一,地也。」《漢語大字典》:「(1)才質;才性。清徐灝《說文解字注箋.才部》引李陽冰說:『凡木陰陽、剛柔、小大、曲直,其才不同而用各有宜,謂之才。其不中用者謂之不才。引之則凡人物之才質皆謂之才。』(2)有才能的人(3)副詞1.表示時間,相當於『剛剛』、『方才』。段注:『引申為凡始之偁。』王筠句讀:『凡始義,《說文》作才,亦借材、財、裁,今人借纔。』2.表示事情發生或進行得晚3.表示數量、程度,相當于『僅』、『當』。」4.表示只有在某種條件下,或由於某種原因,然後怎樣。前面常用『只有』、『必須』等配合使用。5.表示語氣,強調程度高或語氣肯定。句尾常用『呢』字。如『他要是不知道才怪呢!』(4)」
能。《說文》:「能,熊屬,足似鹿。能獸堅中,故稱賢能,而彊壯稱能傑也。」徐灝注箋:「能,古熊字……假借為賢能之能,後為借義所專,遂以火光之熊為獸名之能,久而昧其本義矣。」《漢語大字典》:「(一)技能、才能、能夠、善于、長於(二)讀作「ㄊㄞ/」1.通『台』,星名。2.通『胎』《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3.通『態』,形狀。《荀子.天論》:『耳目鼻口形態,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謂天官。』王念孫雜志:『形能當連讀,「能」讀為「態」,…言耳目鼻口形態,各與物接而不能互相為用也。』4.通『治』。治理(三)讀『ㄋㄞ\』,通『耐』,經受得住。《素問.五常政大論》:『能毒者以厚藥,不勝毒者以薄藥。』」
臤。《說文》:「堅,堅也。从又,臣聲。讀若鏗鏘之鏗。古文以為賢字。」段注:「謂握之固也,故從又。」
臣。《說文》:「臣,牽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甲金文)均象一豎目之形。人首俯則目豎,所以『象屈服之形』者,殆以此也。」《漢語大字典》:「(1)戰俘。楊樹達《臣牽解》:『臣之所以受義於牽者,蓋臣本俘虜之稱……囚俘人數不一,引之者必以繩索牽之,名其事則曰牽,名其所牽之人則曰臣矣。』(2)奴僕(3)國君所統屬的眾民(4)君主制時的官吏《詩.周頌.臣工》:『嗟嗟臣工,敬爾在公。』鄭玄箋:『臣謂諸侯也。』(5)對人自稱:對君、對父、對一般人(6)泛指物的配屬《易.蹇》:『王臣蹇蹇,匪躬之故。(7)盡臣的本份(8)役使;統屬(9)認罪。』」
礥。《漢語大字典》:「(1)艱難貌。《太玄.礥》:『陽氣微動,動而礥礥,物生之難也。』(2)堅硬。《太玄.閑》:『測曰:「礥閑如石,其敵堅也」。』」
藖。《廣雅.釋詁一》:「藖、(臤革),堅也。」《廣韻.山韻》:「莖餘」(雜草的餘莖)。
贒。同「賢」。《集韻.先韻》:「賢,古作贒。」《說苑.君道》:「務在博愛,趨在任贒。」
掔。《說文》:「掔,固也」。讀若《詩》:「赤舄掔掔。」《漢語大字典》:「(1)固;使牢固(2)厚;堅實(3)擊。王念孫疏證:『掔,讀如「鏗鍾搖簴」之鏗。《說文》:『摼、掔、鏗聲義並同』。(4)牽引。後作『牽』。《史記.鄭世家》:『楚王入自皇門,鄭襄公肉袒掔羊以迎』(5)除去。《莊子.徐无鬼》:『君將黜耆欲,掔好惡,則耳目病矣。』」(二)同腕。《漢書.效祀志上》:「莫不搤掔而自言有禁方能神僊矣。」顏師古注:「掔,古手腕之字也」。
堅。《說文》:「堅,剛也。从臤,从土。」《漢語大字典》:「(1)堅硬《易.坤》:『履霜堅冰至。』(2)結實;牢固《爾雅.釋詁》:『堅,固也』。《論語.子罕》:『仰之彌高,鑽之爾堅。』(3)(植物的種子)飽滿。《詩.大雅.生民》:『實發實秀,實堅實好。』(4)堅定(5)固執。」
熞。《漢語大字典》:「把燒紅的鐵浸入水中淬火。《集韻.先韻》:『熞.灼鐵淬也。』」
豎。《說文》:「豎,豎立也。」《漢語大字典》按「段玉裁据小徐本改『豎立』為『堅立』。注云『堅立,謂堅固立之也。』」(4)童子,未成年的人。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周禮.內豎》鄭云:「豎,未冠者之官名。」』
竪。同「豎」。
臔。(1)臔臔:肥,脂肪多。(2)肉急。
參考資料:
程士德1999 《內經》台北:知音出版社
何金松. 2004. 《漢字文化解讀》. 武漢: 湖北人民出版社.
阮元. 1995. 經籍纂詁. 北京: 中華書局.
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主編. 2003. 《故訓匯纂》. 北京市: 商務印書館.
徐中舒. 2003. 《甲骨文字典》. 四川: 四川辭書出版社.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 1992. 《漢語大字典》. 武漢: 湖北辭書社出版.
趙錫如主編. 2002. 《辭海》. 台北: 六統貿易有限公司.
羅竹風主編. 1997. 《漢語大詞典》, Edited by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 上海市: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 May 15 Sun 2005 04:15
閒閒易色...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