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一章「文明」與「文化」概念的社會起源
「文化」與「文明」的對立在德國的社會起源
1.(概念與社會)概念是…同使用它們的群體一起成長、一起演變的,這些群體的狀況和歷史就反映在這些概念當中。(p65)
2.概念與社會變化的關係(p66)
3.文明與文化的對立as法國化的宮廷貴族與被排除在政治生活之外的巿民階層。(p67)
4.虛偽的「禮貌」vs真實的「德行」(p69)
5.(上層法語vs中層知識份子)as(宮廷vs大學)(p75)
6.法國:宮廷貴族同化他人,知識份子集中。德國:差異與孤立,知識份子分散各地。(p83)
7.社會矛盾的緩和及民族矛盾的加劇。(p92)(文明形象與法國人形象的相連)

小結:概念的發展與社會的演變密不可分,在德國,文明與文化是對立的概念,前者代表較為外在的、物質層面的事物,而後者則是指較為精神層面的事物。此種對立,乃是源於德國知識份子無法融入宮廷的政治生活所導致。德國知識份子在大學發展了自己特殊的文化,鄙夷仿效法國上流社會的貴族。此種社會內部的矛盾,後來成為民族與民族之間的矛盾,德國人將文明視為外在的、次要的,而將文化視為是真正的核心。

「文明」概念在法國的社會起源
1.社會階層的區別較德國小(p99)
2.巿民階層較為富裕,較為宮廷化(p100)。
3.法國-巿民階層(連繫)-改良主義-具體作法:政治、經濟、社會…
德國-貴族。(知識份子無置喙之空間-走向精神層面(p101)
4.對「文明」的態度,半否定、半肯定。已經發展了,但還不夠好,改良主義的想法。(文明v.s.野蠻)(p109)把「虛假的」文明,變成「真正的」文明。

  小結:以社會條件來說,法國的巿民階層與宮廷的流通較為密切,在生活品味上,因為對宮廷的依賴,而漸漸趨於相同。法國的知識份子不像德國的知識份子一般被隔絕在政治事務之外,知識份子可以直接參與改造社會。在他們的想法裡,對文明持半肯定半否定的態度,因為他們雖然覺得自己是文明的,卻還不夠文明,還必須要更文明。在這種想法底下,如果改造這個社會,使社會更為「文明」,更少「野蠻」就是他們的目標。這種想法,從法國的社會內部、滲透到民族與民族之間。人類的歷史由此朝向特定的方向演進(社會強制導致個人強致)。

第二章 「文明」使人類行為發生的特殊變化
1.禮貌概念的歷史
1.1禮貌的概念,作為一種自我意識,始於騎士階層和作為一個統一體的天主教瓦解之時。(p121)
1.2詞彙與生活史的改變(如禮貌這個字)。
1.3羞愧水準的發展。(禮貌-文明)反映的是人與人的關係結構的改變。(以前不害羞的事,現在會害羞了)(p129)
1.4(界定研究範圍)追溯性的研究必須要界定範圍。

2.中世紀的社交禮節
2.1(風俗史的研究)風俗習慣反映了當時的人的情感水準。而文明水準的變化與社會中人與人的關係結構的變化有關。(p133)所有這些規定或提示都是某一特定水準上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見証,都是中世紀的社會狀況和中世紀的「心態」的見証。這些規定和提示之間的相似之處,可以從其相似的社會起源和心理起源的角度來觸釋。(p138)
2.2就餐技術水準與一種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情感形態的特定水準相符合。(p140)
2.3(社會變遷與個人)一些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風俗習慣,整個社會必須逐步地、費力地學並使之固定下來。(p142)
2.4(情感的圍牆)在當時的禮貌世界裡所缺少的,或者說還沒有達到現時強度的,便是把一個人的身體與另一個人的身體接觸強行分開的那堵看不見的情感的圍牆。(p142)

3文藝復興時期人的行為變化
3.1從courtoisie(16th)到civilité(17th)
3.2上流社會處於過渡階段。人們對於自身情感的控制加強了。(p144)
3.3人們越來越注意他人。…人們比中世紀更加有意識地在培養自己和造就他人。…人們互相間的制約加強了,對於「好的行為」的要求進一步被強調。所有的行為問題變得重要起來了。(p155)行為準則並非跳躍性地,而是極其緩慢地變得越來越嚴格。同時,人們也越來越希望別人顧及他人。(p156)人們互相之間所施加的壓力正在不斷增加。(p158)隨著人際關係中新的結構的形成,逐步地出現了一種變化,自我控制的強制正在增長,同時行為的標準也隨之起了變化(p159)。(人們會考慮到「別人會怎麼想」)

4.關於就餐行為
4.1應該把變化看成是複調式的,多層次的,也就是說,不是直線發展的,而是像賦格曲那樣由各個動機相似的層次先後排列而成的。(p175)
4.2(難堪界限的前移)在這種變化中存在着一種被稱為羞愧、難堪界線的前進運動,或者是被稱作「教養」或「文明」這樣的東西。一種特定的社會結構引起了一種特定的、有着自身規律的心理發展。(p183)
4.3(禮貌源於宮廷,迎合了教會,而向下傳播)(p184)
4.4從courtoisie到civilité(巿民階層的宮廷化過程):courtoisie這個詞的本義是指在較的封建君主的宮廷中所形成的某種行為方式。…十六到十七世紀,隨著封建騎士這一戰爭貴族的逐漸消亡和新的專制主義的宮廷貴族的興起,civilité便成了有社交能力的行為的表示。…同樣,在十八世紀,civilité這一概念也逐漸地在專制主義的宮廷上失去了其重要性。這一階層經歷了一場極其緩慢的改組過程。至少到1750年為止,這一過程一直是與巿民階層的宮廷化過程聯繫在一起的。(p185)「courtoisie」、「civilité」到「civilisation」標示著社會發展的三個階段。(186)
4.5(社會變化機制)人們的行為模式總是在那麼一個狹小的宮廷圈子裡確立起來的。顯然,這些模式首先是滿足這一圈子所處的社會狀況以及與這一社會等級相適應的心理狀態的。然而,法國社會整個的結構和發展逐步地使越來越多的階層渴望效仿上流社會的模式。這些模式非常緩慢地在整個社會中推廣開來,當然在推廣的過程中並不是沒有發生相應的變化。一個社會群體對另一個社會群體的模式的接受,從一個社會群體的模式到另一個社會群體的模式的變化,這種形式的變化是整個文明進程中最重要的變化。(ex談吐、食、衣、住、行…)
4.6(語言與社會等級)社會等級方面的理由認為,一種表達方式之所以比別的好,是因為它是上流社會或者是上流社會所的精英所使用的。(p197)…無論那個時期,在法國巿民階層中所形成的精英或所謂的精英,他們總是繼承了那種源遠流長的傳統,即通過語言來顯示其不同於他人的傾向(區異)。
4.7(好壞的原因)(理性的原因僅是次要地位),在最早的階段,人們經常用這樣的理由來解釋為什麼要自我克制:不要這樣或那樣做,因為這是不符合「宮廷禮儀的」(courtois)、是不高雅的,一個「高貴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p199)…這與「衛生」毫無關係,只是出于「難堪的感覺」。(p201)…「理性的認識」並不是促進就餐和其他行為方式「文明化」的動力。(p201)
4.8就餐行為的變化是人的情感和行為這樣一個包羅萬象的變化中的一個部份。同時它還非常形象地說明了,這種發展的動力如何來自社會結構、人的組合及其互相間關係的形式。(p202)
4.9人的行為、希望和自我塑造…正是人們的行為和人際關係最本質的東西,是社會和心理的具體表現。這一點適用於「語言」。「語言」不是別的,而是聲音化了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本身…。(p203)

5關於吃肉
5.1(逐漸隱去獸性的過程)在文明化的進程中,人們認圖驅逐一切可能使他們聯想到自己身上的「獸性」的感覺。即使是在進餐時他們也念念不忘。(p207)
5.2(移置幕後)人們越來越注意把令人難堪的舉動置於社交視線之外,…切肉本身並沒有被取消,因為要吃肉就必須把牲畜切開,但是這種變得令人難堪的事情,或把它「置於幕後」的做法,很能說明被我們稱作「文明」的整個過程的特性。(p208)
5.3刀的禁忌:刀在餐桌上的使用規矩以及圍繞著刀的各種禁忌主要來源於人的情感。恐懼、難堪、負疚以及各種各樣的聯想和情感,已經超過了刀所可能引起的危險。(p209)
5.4(情感與社會控制):社會越來越注意限制可能由人所造成的各種危險、並開始注意改變個人的情感控制機制。與此同時,社會也越來越注意限制可能會引起危險的各種象徵、姿勢和工具。(p211)
5.5(文明不文明,難堪搞的鬼)當我們在判斷一種就餐行為是「文明的」,還是「不文明的」時候,起主要作用的是我們的難堪感覺。(和理性原因沒什麼關係)(p214)
5.6(禁忌)這些禁忌不外乎禮儀化和制度化了的不快、難堪、噁心、恐懼和羞恥等感覺。這些感覺是社會在特定的環境中培養起來的。(p214-5)…形成楷模的圈子通過許多有關部門和制度,逐漸地在更大的圈子裡喚起一種讓人看到自己不體面之舉的羞耻感──這些羞耻感在這些圈子裡本來是不存在的──和害怕別人會因此而產生難堪聯想的恐懼感。這兩種感覺一經喚起,便會通過某種禮儀,比如像關於用叉的禮儀,在社會中普遍地扎下根來。(p216)(後來,成年人的強制,變成了孩童的強制,外部的強制,內化成為內在的強制)。
5.7(社會強制導致自我強制)(p217)

6關於自然需要的看法
6.1(制約形式的變化)神靈──社會強制、羞耻感、對他人的恐懼形式──健康(理性的外表)(p224)
6.2(個人強制之原因及其發展)人們首先是因為顧及別人、顧及種種社會原因才強迫自己放棄本能和抑制情感的。這時候每個人抑制情感的方式和程度主要是取決於其本身的、而不是對方的社會地位(按:例如對僕人則不需抑制)。隨著社會分工程度的提高,人際關係比以前更加密切,每個人對別人的依賴性,包括社會地位高的人對社會地位低的人的依賴性也越來越大。正是這種不同等級的人之間的互相接近、人與人互相依賴關係的改變以及社會等級差異的弱化使上述情況逐步發生了變化。只有當那些社會地位高的人在社會地位低的人面前產生羞耻感時,他們之間的地位才彼此親近。直到這個時候人的情感控制才逐步發展到對於民主化的工業社會裡的人來說理所應當的程度。(p229)又見(p246)(p254社會強制導致個人強制)
6.3羞耻感與當時的社會結構相符。(p230)(平等後,羞耻的等級差異逐漸消失)。(p231)
6.4(技術設施配合著人的羞耻感之進程,而將羞耻之事移於幕後)。(p231)
6.5(情感的壓抑)社會開始通過恐懼感逐步地、越來越嚴格地壓制某些方面的積極欲望,或者說得更加確切一點,把這些情感變成了「私人的事情」,也就是說把它們變成個人的「內部事物」,變成了「隱秘的事情」,而把通過制約而引起的不快、厭惡、難堪等消極的情感變成社會的普遍感覺。正是因為社會越來越嚴格地對許多情感表達方式進行了譴責,並把它們從社會生活和意識的表層「排除」出去,所以才必然地拉大了成年人與兒童在行為和心理結構的差距。(p235)

7.關於擤筆涕
7.1依賴性及其社會結構對於情感約束的結構和模式具有決定性的意義(p245)(參見6.2)。
7.2(難堪)最初導致這種難堪感覺的產生以及對這些行為的約束並使之不斷加強的,是人際關係以及人與人互相依賴關係的變化。…直到很晚,隨着某種「民主化」趨勢的形成,人們才用科學的理論、才用不論等級地位、對所有的人都適用的理由來培養這種習慣與感覺。推動這種一度廣泛流行的嗜好逐步發生變化的主要動力,並不是這種習慣會引起疾病的理性認識,而是人們共同生活的方式和社會結構的變化。(p255)
7.3羞耻與難堪感覺的形成以及難堪界限的前移,既是自然的,又是歷史的。(p256)

8.關於臥室中的行為
8.1睡眠的隱秘化
8.2(成年人的憂慮,反映了自身存在、情感、及社會秩序所受的威脅,羞耻感不斷前移,直到成年人發現孩子與他們的不同時,才知道要用不同的方式對待孩子。(p265)
8.3成年人與孩童之間距離的擴大。(p275)
8.4(娼妓隱至幕後也是歷史的發展)。(p276)
8.5性啟蒙成為問題(性隱秘化的結果)(p280)
8.6性關係也被移置幕後、兩性關係也受到了限制。(p281)(這些都成了家庭的問題)
8.7社會的發展使個人在這方面陷入了一種一籌難展的境地;教育家所能給予母親的唯一忠告便是盡可能不要去觸及所有這一類事情。這裡所表現出來的並不是一個人的不明智或冥頑不化,這裡所涉及到的並不是個人,而是社會。(p282)
8.8對這一切起到決定性作用的不是什麼「理性」的動機,也不是什麼合乎目的理由,而是已經自覺實行自我抑制的成年人本身的羞耻感。(p283)
8.9(兒童)兒童的意識和情感的形成、變化總是因為他們與成年之間的關係而異的。在每一個社會裡,這種關係都會因為其社會結構特點的不同而具有某種特殊的形式。…所以只有從歷史的階級性出發,從整個社會的結構出發,才能理解兒童在適應和形成與成年人同樣的行為水準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系列問題,諸如在我們這個文明社會中典型的青春期問題。(p284-5)
8.10(男女關係情感約束的變化,趨於平等。和社會結構變化有關。)
8.11(武力的強制少了,自我的強制多了)。(p289)
8.12「道德鬆弛」(以前被禁止的東西,現在可以了,如比基尼),乃是因為情感已高度約束和控制。(p290)
8.13(情感的公開轉入私人領域)小家庭逐漸了男女性生活和親暱舉止的唯一合法領域。以後,小家庭也逐漸地變了整個社會中培養兒童在情感表達方面養成符合社會要求的習慣和行為方式的主要機構。(p291)
*(那在台灣,為什麼許多父母會把小孩的問題丟給學校呢?或許,因為學校是第二社會化的機構吧?在學校的時間漸漸比在家裡更多,這是我的想法)
8.14(父母與孩子的情感)家長的情感形態和習慣造就了孩子的情感形態和習慣。…父母和孩子的情感很少是由「理性」來決定的。孩子的情感模式和特點正是在父母與其自身情感形態的交織之中逐漸形成的。(p293)
8.15(人體功能的隱秘化──人性的分裂:超我與自我):隨著文明的發展,人類生活越來越嚴格地被區分為私下的、秘密的和公開的領域,從而形成了人的秘密的和公開的行為方式。…人的這一部份,即超我,與人的心理結構和自我形成了一個整體。這一整體總是不斷地、必然地隨著社會的行為準則和社會結構的變化而變化的。這種由「超我」和「下意識」等概念所表達出來的「自我」、或者說意識的高度分裂是生活在我們這個文明階段的人的一種特徵。(p294)

9.關於攻擊欲的轉變
9.1人的情感是一個整體。(p295)
9.2(愛恨與時代:中世紀以)一種不同於我們的情感表達方式和一種沒有保障、沒有未來的長遠考慮的生存方式。在這樣的社會裡,如果有誰不是以其全部的力量去愛、去恨的話,如果有誰沒有激情的話,那麼這個人就該進寺院,在世俗的生活中,他失敗了;而在以後的社會裡,特別是在宮廷中則恰恰相反。(p308)
9.3(欲望限縮於觀看:)這些欲望主要表現在「觀看」中。…原來那種主動的、攻擊性的欲望已經開始轉變為被動的、在觀看中得以滿足的有教養的快感,也就是說,僅僅變為一種視覺上的快感。(p310)
9.4(觸覺與嗅覺的自我限制)出於一種社會性的自我強制而不用手去摸、去碰自己所向往的、喜愛的或者是自己所仇恨的東西,這是文明的人的主要特徴。…嗅覺的使用也受到了限制。(p310)
9.5(正常與不正常的判準乃因社會的情感水準而定)盡管每個人的情感表達方式各不相同,但所有的人都必須遵守這一社會水準。一旦有誰超出了這一情感範圍,就會被視為「不正常」。(p312)
9.6(提問:)究竟是社會結構的哪些變化造成了人的這些心理機制,究竟是外部強制的哪些變化促進了人的行為和情感的「文明」。(p313)
*(對於更細緻的運作機制,仍需要進一步的探討)

10騎士生活概況
10.1[畫冊的內容,隨著時代難堪水準的進步,以及作畫對象之不同(例如為了貴族所作的畫)有許多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人物不見了,例如絞刑架,勞動的奴隸等等]。(p315-22)
10.2貴族的宮廷化。(騎士們也不得不面對,除了打仗、愛情、騎士生活之外,他們開始必須學習如何討好國王)(courtoisie後又被civilité取代)(p327)

--------------------------------
後記:
後記:不太懂到底為什麼艾利亞斯一開始要討論德國文明與文化的差異,以及為什麼這本書的書名取名叫「文明」的進程,而不叫「文化」的進程?是因為從courtoisie到civilité到civilisation這三個階段來立論的嗎?相較起來,德國人所談的「文化」,是較具區隔性的,或許用現在的話來說,是精緻文化,是精神層面的、是模仿不來的。而文明,因為具有改良、擴散的意味,文明是差異被消除,漸漸趨同了。在不同的階段裡,社會內部的差異漸漸趨同了,而民族與民族間的差異,也漸漸消弭了,人們對於所謂的文明水準,有了一致的看法。或許,這是這個「趨同」的過程,讓艾利亞斯選擇用「文明」這個字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godsound 的頭像
    angodsound

    Be a man

    angodsou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