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結論:自由的未來
  對於未來,社會學顯得無能為力。因為社會學是做為追溯的智慧而不是做為占卜的現代翻版而發展起來的。人類的狀況並不是由它的過去所預設的,人類歷史也不是由其過去階段所前定的。某件事物一直如此,甚至延續了很長時間這一事實,並不能證明它將一如既往。每一個歷史瞬間都是通向一系列未來的交叉點。處於十字路口是人類社會存在的方式。未來和過去的區別在於它給人類的選擇和行為留下了很大的餘地。沒有選擇就沒有未來,沒有行動也就沒有未來。這也正是未來永遠是未完成式的、不確定的和可塑的原因。社會學不能使我們對社會的未來形態產生一種確定性,另一方面,社會學能夠使我們意識到目前已經日益明顯的趨勢,從而給我們的選擇(在這個行動、在行動和不行動之間)提供諮詢。社會學可以使我們意識到選擇的可能性,為我們司空見慣的生活方式指明一條替代路徑。社會學是為我們中間那些偏愛自覺行動的人提供這些服務的,雖然它並沒有給人以必定成功的慰藉。在最終決定未來形態的諸因素中,至關重要的是人類努力的方向,這也是做出這些努力的人們將要決定的事情。(p111-2)
  
  厚厚的圍牆是消費社會一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份,圍牆並不是有形的,知覺擴大和加深了圍牆內外之間的距離。在圍繞著消費自由組成的社會中,每個人都由他或她的消費所界定。牆內是生氣勃勃的,因為他們行使著他們的巿場自由。而牆外的人僅僅是失敗的消費者。圍牆很少以圍牆的面目出現,而是被當做是商品價格、邊際利潤、資金輸出和稅收水準,圍牆潛在的道德攻勢,為出現在公眾面前的道德冷漠性的假面所掩蓋(期待低稅收的人們、因商品的跌價而欣喜,卻沒注意到他人的貧困以及饑荒的延長)。為什麼牆外的人對他們的境況忿忿不平?因為他們無從享有與牆內人完全一樣的消費自由。如果給他們這種機會,他們會用雙手緊緊地抓住它。消費者不是窮人的敵人;他們是美滿生活的典範,是人們竭力模仿的榜樣。窮人受苦是因為他們不自由。而且他們設想獲得巿場上的自由就能結束苦難。消費自由世界的內在不僅界定了牆外人的地位,而且也界定了想像中的退出(exit)。於是我們回到了出發點,以消費者為基礎的社會體制的力量,體現在它擁有博取支持或至少是消除異議的非凡能力,這種力量或能力的牢固基礎是,這種體制成功地貶低、排擠或隱沒了所有其他替代選擇,只有吵吵嚷嚷的官僚統治除外。當然,以消費者為基礎的體制也無法避免來自外部的挑戰,消費主義迄今依然是一種特權(世界資源分配的特權:富國v.s窮國)(p115-7)
  
  消費自由一開始是作為生產者失去自由和自主的補償,社會生活其他領域中存在的自由越少,要求進一步擴大消費自由的公眾壓力也就越大,只有當社會生活的其他領域,尤其是生產社區管理機構和國家政治等領域,也能讓個人享有自由,這種壓力才可能平息。自由做為自我治理,而不是「不為」政治「所干涉」的能力,一直是眾多革命運動的理想,期待能夠無約束地、充滿熱情地行使管理公眾事務的權利。然而它依然只是一個夢想──充其量只一種「烏托邦視野」(utopia horizon)。真正的現代社會的歷史發生了另一種變化,它導向「退出」,並遠離「申訴」。它將公共領域變為表達意見的場所,同時它使個人自主和對公眾事情的漠不關心彼此依賴、互為條件。漢納哈‧阿倫德(Hannah Arendt)在深刻地研究了革命這種現代現象之後,將體現為公共和能動形式的自由之歷史性失敗,歸之為無法解決的貧困問題:「…窮人們心裡期望的不是『按照人們的需要進行分配』(To each according to his needs),而是『按照人們的願望進行分配』(To each according to his desires)。」他們之所以貧窮是因為他們所追求的幸福是用不斷增長的佔長物來體現的,因而這種幸福總是在逃避他們,永無達到的可能。從這種更廣泛的意義來說,不僅「被壓迫者」(repressed)而且「被誘惑者」(seduced)也都是貧窮的。在這種更廣泛的意義上,也可以說自由消費者是「貧窮的」,他們對「公眾自由」不會感興趣。他們不是進入公共領域,而是尋求從中退卻,並希望它「不再騷擾他們」。自由本身等同於個體尋求他自己私人幸福的權利,取代了原先的公眾自由的理想。(p118-120)丹契(Geoff Dench)本人提供了一個解決的方法:他指出只有那些強者不能輕易宣布脫離關係的群體,才有能力資助他們的弱者,隔離成不同種族或族類的人群是這種群體的最典型例子。(例如,原住民永遠都是原住民,無法放棄他的身分,而逕自追求自身的成功,在這種情況下,較有可能追求群體的公共權益)(p12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godsound 的頭像
    angodsound

    Be a man

    angodsou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