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Madness:A Brief history《瘋狂簡史》
作者:Roy Porter(羅伊.波特)
譯者:巫毓荃
2004,北縣新店:左岸文化

中文序
「波特主要關切三個主題:在歷史中,那些人認定為瘋狂?在當時的認知中,他們瘋狂的起因為何?而社會又是如何處理這些瘋狂的人?」(p6)波特不從傳統瘋狂史──從醫師──的角度切入,因為他不認為醫師在智識或道德上佔有任何的高度。(P8)波特主張把患者找回來,從患者的角度重新理解瘋狂。波特說:「瘋狂者的瘋狂,也是時代的產物。」(P10)

1.引言
作者從「精神疾病」的社會建構談起,提到了傅科和薩茲的看法,認為其建立在「虛構瘋狂」的基礎之上,仰賴於各種管理、醫學與精神醫學實作構成的網路;另一方面,精神醫學裡,也有反駁的立場,強調有精神病理實體的存在,有其器質性基礎。作者並不試圖定義何謂「瘋狂」,也不臆測精神疾病的本質,而只就瘋狂的「歷史」,作一簡單的說明。(P16-23)

2.神與惡魔
在古老的宗教神話與英雄傳說中,瘋狂常被認為一種命運或懲罰。情感、言語與行為的混亂,通常歸因於超自然的力量。而到雅典黃金時代時,較接近現代模式的心靈圖像就已經出現,主人翁「有意識的」感覺到自己內在的衝突。到了羅馬帝國時,君士坦丁大帝提倡信奉基督教,使瘋狂的超自然思維為成為官方認可的概念,包括人心靈中聖靈與撒旦的交戰,以及先知者「善的瘋狂」(a good madness)。不過精神錯亂還是較常被視為惡魔的傑作,而必須以宗教方法治療。而在十五世紀末開始的獵巫風潮,更臆定瘋狂是惡靈附身,必須將巫師(異教徒)獵殺。然而,在這股風潮中,也有反對的立場,醫生們從自然主義的立場解釋,認為這些怪異的行為,有著自然的病因。啟蒙時期,持理性觀念的人也對瘋狂的宗教解釋驚駭莫名、亦對宗教政治有所不滿,從而支持醫生們的立場。在長久的爭執後,統治階層放棄了宗教性瘋狂,瘋狂漸漸地病理化,醫生終將取代神職人員,接手處理瘋人的工作。

3.理性化的瘋狂
從西元六世紀起,希臘城邦的哲學家,開始以自然主義的觀點看待宇宙與人世百態。他們藉由尊崇理性,賦予秩序與邏輯問題高度價值,界定出不理性的問題,並以各種不同的模式解釋解釋心靈的疾病。在醫療上,則以希波克拉提斯提出的「四液說」為主,強調疾病源於身體體液失衡的狀態,不僅影響生理,同時也能影響心理氣質,但可以藉由合理生活或內外科療法得到康復。「四液說」的解釋,源於臨床醫學經驗,抑鬱是一種嚴重的精神異常,而亞瑞泰斯被認為是最早發現雙極性異常疾病病程的人(ex:躁鬱交替)。中世紀伊斯蘭與教會醫學沿續了希波克拉提斯、蓋倫、亞瑞泰斯等人系統化的醫學傳統,到文藝復興時期,其理論依舊有效。到了十八世紀時,心理學的雛型漸漸形成。笛卡爾提出了身心二元論,強調理性,意識是理性的存在。為瘋狂的醫學論述造成一定影響,認為瘋狂必然起因於身體,或是來自腦部某些不穩定的連結,使瘋狂成為哲學與醫學探索的對象。霍布斯(Thomas Hobbes)的唯物主義挑戰正統基督教中非物質存在的說法;哲學家洛克則將瘋狂視為「錯誤認知」,可以經由再教育而得到改正,為瘋狂提供了非宗教與心理學的基礎。在十七世紀哲學家的心靈理論中,理性的自我是確保心理健全的基礎,瘋狂不再是惡魔、體液、情感失調的結果,而是源於不理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godsound 的頭像
    angodsound

    Be a man

    angodsou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