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的站連不上,我只好把我的鳥東西貼在這兒
--------------------------
從字源來看,聖、聽、聲三個字本為一字,皆源於(耳口)。聲指的是客觀外部的聲響;聽指的是人有所得,有所把握;聖則是貫通於心,能行之於道的意思。《金文詁林補》:「(耳口)為聽聞或聽治之聽…;(宀耳口)為廷或庭之初文,有時亦省作(耳口)。(宀耳口)从宀(耳口)聲,(耳口)古聽字,聽从壬聲,與廷庭之从壬洱聲符同。…《說文》:『廷,朝中也』又『庭,宮中也』。」所以(耳口)也表示了所處的空間位置,(耳口)實際上是處於廟堂的,聖人是屬於貴族階層,且掌握有知識符號力量的人,能夠內得於心,又能依聲行事,貫通不廢,是故為聖。那麼為什麼「聖」要从耳从口,而不是從其他的器官呢?這勾起本文作者的好奇,作者試圖從幾個面向來談古代人的感官與文化間的關係,以耳與口為例。
人們常說「口耳相傳」,也有人認為所謂的「古」,就是「十口」,表示是很久遠以前聽來的故事,所以「古」。而在先秦時代,語言傳播是傳播方式之一,各國之間的交流頻繁,張玉法已在《先秦的傳播活動及其影響一書》証明了當時重視語言傳播的情形。語言傳播的傳統其來有自,在發明文字以前,人們必然是依語言的方式相互溝通,文化也保存在語言之中。但是人們發明了文字,使文化可以透過符號,跨過空間、時間的障礙,而開拓了新的傳播路徑。但是文字在早期是為有權力的人所掌握,而學問亦多為王官之學,尚未普及,加以書寫工具與材料的不發達,限制了以文字作為傳播形式的發展。當春秋戰國時代,士族沒落,平民崛起,民智開化,開始綻放出絢爛的思想文化,因而對人自身的感官也有不同的認識。以下將透過幾個方面來討論:
社會的耳朵與嘴巴──人際關係
政治的耳朵與嘴巴--時代變局
哲學的耳朵與嘴巴──生命追尋
醫學的耳朵與嘴巴──安身保命
口耳與目視的比較──感官限定出的文化差異
扯不下去了
--
我的肩膀好痛 >m
- May 05 Thu 2005 03:54
暫po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